- 四川特色古鎮文化大觀
- 徐平
- 4790字
- 2021-04-09 15:04:45
江油·重華
重華鎮,位于江油東北方向約30千米處。春秋戰國時期,這里為古蜀人活動區域,秦滅蜀后,此地屬梓潼縣。西漢時,于今重華境內置安業鄉德陽亭石井里,先后屬梓潼縣和德陽縣。西晉時期,石井里改屬萬安縣,后于西晉永嘉五年(311年)時改屬梓潼縣北鄉。西晉永和四年(348年),石井里改屬陰平縣西鄉。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陰平縣西鄉鄉治遷至石井里。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石井里復歸梓潼縣北鄉轄。明代時,北鄉改名為上鄉。清順治三年(1646年),梓潼縣上鄉治所遷石井里今重華場處。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重華場劃屬上鄉(忠鄉)第三甲。清宣統元年(1909年),忠鄉分出四甲成立靖安鄉,鄉治設今重華場。民國初,先后設重華團、重華聯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重華聯保改建為重華鄉。1953年,重華鄉劃歸江油縣轄。1990年,重華設鎮。
重華之地名來自當地的“重華堰”,至今當地鄉人仍習慣于“重華堰”之稱。據史志記載,唐龍朔二年(662年),當地大興水利工程建設,為將馬閣河水引入陰平壩,時任縣令劉鳳儀組織當地鄉人開鑿“利人渠”,另在今重華鎮南的廣利河上筑壩開渠。渠堰建成后,當地民眾以中國上古時期父系氏族社會部落聯盟首領虞舜的名字“重華”命名之。虞舜,又稱虞帝,傳其躬先表率,盡心竭力,為治理水患,鑿山通澤。功蓋天下,福蔭子孫,虞舜之事跡被后人廣為傳頌。虞舜還被認稱為是至孝之人,《二十四孝》中的第一孝“孝感動天”,即講述的是虞舜的故事,“舜耕于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史記·五帝本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傳說舜為其母感樞星之精而生,目有雙瞳,其名“重華”即來源于此。感念虞舜,明正德四年(1510年),當地人在今鎮靈溪街后的龍會山山腰修建了規模宏大的重華寺,主奉虞帝。清乾隆《梓潼縣志》中將重華寺列為“梓潼八景”,記載有:“福地重華舊得名,林巒深處碧云輕。松濤高接檐鈴迥,蟬韻低分梵唄清。日映繡幢番字綠,風回紺宇佛燈明。摩挲古物鐘銘在,成化編年系遠情。”
重華場外有老君山,奇峰怪巒,絕巖聳壑,茂林深篁中隱藏著眾多的溶洞,傳太上老君曾在此山洞中煉丹,另傳明建文帝曾隱避于此山多年。在海拔近兩千米的險壁上,當地人稱之為朝陽洞、明月洞、天雨洞、煙子洞等多個溶洞內,被發現有排列有序的生產硝的硝池、灶臺,以及堆積如山的生產廢料,各洞內熬硝工作地(池)數量合計多達80余個。大規模產硝地的發現,絕無僅有,老君山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火藥原料開采地和火藥發明地。硝,為火藥的重要原料,古人很早就知道“以硫磺、雄黃合硝石,并密燒之”,可產生火焰。火藥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有史記載,火藥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古傳“硝石,出隴道”,隴道,即由隴入蜀之道,重華位于川北,恰在甘隴入蜀的通道上,若能印證此地即為早期火藥產地的說法,無疑,老君山古硝洞的發現將是考古界的重大事件。
重華一地位于劍閣、梓潼、江油三縣交界處,也是古陰平道過江油關(今平武南壩)與古金牛道過劍閣轉入成都的道上的交會處,自古這里是南來北往的重要節點。人員逗留,商貨周轉,漸漸地,這里由小到大演變成遠近有名的驛站和鄉場。特別是重華堰的建成,廣利河兩旁的荒地平壩變成旱澇保收的沃土良田,吸引了各方來人在此定居落業,元明清不同時期,更有外省多地移民先后遷至這里,繁衍生息,薪火相傳。
元明時期,石井里及周邊一帶村子就是木板年畫的集中生產地。當地生產的年畫銷往劍閣、梓潼、江油、平武等縣城鄉各處,以及省府成都。年畫,始于漢代的“門神畫”,門神,即司門守衛之神,早期的門神為神荼和郁壘,后又演變成關羽和趙云、尉遲恭和秦叔寶,以及其他神仙。宋代時,雕版印刷術出現,木板年畫適時而生,春節時家戶門前貼門神也漸成習俗。元末明初,石井里的楊姓家族為當地有名的木板年畫制作世家,明洪武二年(1369年),楊家傳人伯達、伯川、伯美兄弟三人輾轉千里移民山東省,其中伯達一支落業于濰州崇道鄉寒亭社,其后裔后又于明隆慶二年(1568年)遷居另立新村,村名取為“西楊家埠”。西楊家埠即今濰坊縣楊家埠村。經過楊氏家人數代的傳承與努力,濰坊楊家埠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以及四川綿竹等地齊名,在清中期時成為最著名的幾大年畫生產地。可以準確地說,濰坊楊家埠年畫的根,就在重華。
明末清初,遭受戰亂重創的重華一地,地荒人稀,滿目凋敝。清康熙至乾隆時期,響應政府號召,外省多地的移民紛至沓來,在重華插占落業。遷至重華的移民來自湖廣、江西、福建、廣東、陜西等地。移民們帶來了先進的農耕生產技術與多樣化的地方文化,利用當地豐沃的土地,勤耕勤作,奮力開拓,很快在這里站穩腳跟并發家致富。至清中期時,重華場內外先后建有禹王宮(湖廣會館)、萬壽宮(江西會館)、天后宮(福建會館)、南華宮(廣東會館)、壽福宮(湖南會館)和陜西館等移民同鄉會館,以及眾多的宗祠與寺廟。重華場街市規模也因人口多、商業旺而不斷擴展。
老君山里的硝石資源開發,對重華場的振興與繁榮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清初移民來到重華后,將硝石開采、火藥與火炮制作當作農事以外最大的產業,至清乾隆時,重華場形成了一條專門銷售火藥和鞭炮的“火炮街”,街名使用延續至現在。豐富的硝石原料,自然也受到朝廷重視,清乾隆時,硝石開采已劃歸為地方政府管控,老君山重華場隘口處安設有兵防進行巡查。火藥既是軍需之物,也為民間山石開采和鞭炮生產所用,其銷之旺,其利之大,可以想象而知。配合鄉場發展和農商貿易,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四川郵務分局在重華場專設郵寄代辦所,開展對外郵寄業務。這是當時除梓潼縣城以外農鄉中唯一的郵寄代辦所,重華場的名頭由此可見一斑。
伴隨著火藥和鞭炮的生產,當地的“煙火架”之民間藝術也發展了起來。所謂“煙火架”,就是燃放焰火的木架。這種架子上的煙火裝置通常是多層,每一層都有紙糊和描畫出的人物、宮燈等,各層人物都是一個故事或典故,如“五女拜壽”“麻姑獻壽”“八仙過海”“二十四孝”等。實際上,“煙火架”藝人既要熟悉焰火與炮仗的制作,也要掌握紙扎、竹編、漆繪等手藝,此外還需通曉歷史故事、傳統戲劇等。工序多,工期長,尤其是火鏈的設計與安置甚為復雜,“煙火架”制作中必須考慮隔火環節,保證各層“煙火”依次燃放。“煙火架”主要用于節慶、朝會和各類黑白喜事。夜晚燃放時,火炮相繼響起,宮燈會旋轉噴火,戲劇人物及“福”“祿”“壽”“喜”各類字樣也會隨著旋轉舞動,場景十分壯觀。現重華的“煙火架”藝術項目已被列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重華場由老街、火炮街、半邊街(今靈溪街)、橫街子、新街、皇寺街、龍井街等幾條街組成,廣利河(又稱靈溪河、麻柳樹河)從街場中穿過,各類民居建筑沿街而建。重華場的民居建筑以土木結構青瓦坡屋頂傳統樣式為主,雖年代久遠,但仍能從繁復的構件雕飾及精巧的結構設計上看到一些民居建筑輝煌的過去。聯排民居中,間有一些祠堂、公館或其他類的公共建筑。
黃公祠位于半邊街北,為民國時期黃德齋家的祠堂,建成于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黃德齋的兒子、當地袍哥頭目黃清源,時任梓潼縣公安局局長、保安團團總。黃公祠占地面積約9000平方米,為復合式合院建筑,青磚高墻四圍,有大小20余個房間。該祠堂融進西方建筑元素,古樸典雅中又見富麗堂皇,為民國時期典型的洋派建筑。黃家為當地望族,祠堂建成后,四方來人道賀,包括民國陸軍二級上將、著名抗日將領鄧錫侯、梓潼縣縣長張年,以及當地眾多賢達,留下了很多題詞石刻。20世紀中期以來,黃公祠先后用作軍管會和區公所等機構的住所,現改作民俗文化博物館。
本愿精舍,即海燈法師故居。海燈法師,原名范靖鶴,曾名范無病,1902年出身于重華場一裁縫家,啟蒙于私塾,先后在綿陽南山師范學校、四川省國立警監學校、成都北較場軍官教育團讀書。海燈法師自幼好習武,后在多地多位高僧大師指點下學習禪法和武術。1938年,海燈法師就任梓潼縣七曲山大廟住持,后四方云游,遍訪名山古剎,演授拳術武功。1967年深秋,海燈法師返回故里在火炮街定居下來,他將住屋取名為“本愿精舍”。海燈法師曾撰寫《少林氣功精要》一書,晚年時又輯成《少林云水詩集》。傳奇一生,海燈法師備受佛教界和武術界的尊崇。
重華場的移民同鄉會館數量多,為四鄉八里中之最。這些會館建筑,制式規范,為二進或三進合院殿堂式建筑,一般都有山門、戲臺、正殿、廂房等建筑單元,整體規模宏大,裝飾精美,間列于民居建筑中,輝煌氣派,堪為古代建筑之典范。同鄉會館為移民供奉神佛、追念先祖、協商議事、節慶活動的地方,也是移民寄托心靈,感懷溫暖的地方。眾多的會館,從一個側面可看到古時重華場的繁榮興旺,以及多樣文化的共生共融。禹王宮,主祀夏朝開國君王、治水有功的大禹,位于老街東,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20世紀中期,禹王宮被改作區糧站,現僅有殘部余存。萬壽宮,主祀道教神仙許真君,位于老街東,占地面積約4500平方米。清晚民國時期,萬壽宮曾用作鄉團、聯保的辦公場所,20世紀中期后先后用作鄉政府和供銷社的辦公地。2003年,萬壽宮整體拆除運至江油青蓮場。南華宮,主祀佛教禪宗大師六祖慧能,位于老街東,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1920年,南華宮曾改作女子學校,20世紀中期改作區食品站住所,現僅存大殿及廂房。壽福宮,又叫壽佛寺,主祀壽佛,建筑面積約1800平方米。20世紀中期,壽福宮用作鄉政府住所,后又分別作為公社農技站、鎮工商所、派出所等機構辦公地,現僅有部分殘余。天后宮,主祀天后娘娘,即媽祖,位于半邊街,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經年歷久,天后宮現已不存。陜西館,位于老街東口,主祀武圣關羽,占地面積約4500平方米。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陜西館用作振民紗廠的工作地,20世紀中期改作區糧站庫房,現陜西館保留著主體建筑。
跨越廣利河,連接半邊街和火炮街的公安橋,當地人稱“橋樓子”,為重華場的標志性建筑物。清乾隆《梓潼縣志·新建公安橋記》中對該橋的修建有較為詳細的介紹。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時任縣令朱廉于重華場訪查時,召集當地各界人士,對建橋相關事宜進行了商定,“共謀壘石為基,架木為梁,復以屋宇以蔽風日”。次年5月該橋竣工,前后僅用了8個多月時間。公安橋為雙墩石橋,青石橋面上建有樓坊。雙石墩前后分別雕有龍頭龍尾,看似兩條游龍穿橋而過;兩邊條石橋欄上各雕有8條小龍,若飛若舞;青瓦紅柱,飛檐翹角,雙層樓坊與橋南側龍王廟二樓相望,樓坊里面滿工雕飾和圖繪。清流潺潺,掩于翠樹之中的樓閣式石橋,古香古色,尤為好看。橋落成后,縣令朱廉為其取名為“公安”,意喻協力為公、安土樂業。因橋上有樓,公安橋常被稱為“橋樓子”。
重華場內外還分布著多個宮觀寺廟,洪濟宮、火神廟、三教寺、老君寺,等等。每一處,都有著遙遠的故事和傳說。深厚的文化積淀,讓這里成為了一個尋古探幽的好去處。重華場眾多故事里,特別要提到是當年紅軍的入駐。
1935年4月,紅四方面軍離開川陜蘇區,由川北向川西挺進。一路上,紅軍連克敵守,先后占領梓潼、江油、彰明、平武、北川等地農鄉,并在重華鄉黃家灣設立了紅軍總部,在黃公祠內設立了縣蘇維埃政府,在曹家壩設立了紅軍總醫院,包括川陜蘇維埃政府的工農銀行、造幣局等機構也隨軍遷至重華。紅軍留駐重華期間,廣泛發動群眾,進行革命宣傳和組織活動,開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和“分浮財”斗爭。紅軍的到來,給重華場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移民文化根深蒂固,深刻地影響著重華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內容。清晚民國時期,這里有著豐富的文娛活動,各個會館里的戲臺上,常年有各種演出,其中川劇尤為鄉人所喜愛。民國時期,此地有專門的戲班子,為重華父老鄉親,以及鄰縣近鄉民眾進行演出活動。至今,自娛自樂的“擺圍鼓”川劇表演形式仍盛行于重華場。每年農歷二月十五,即太上老君的生日,當地民眾,以及一些工匠藝人會聚在老君寺,上香祭拜。“老君會”現已成為重華場最為隆盛的文化活動,期間還有高臺巡游、煙火架燃放、川劇及各類文藝表演等,場面十分熱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