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德陽

德陽·孝泉

孝泉,位于德陽西北方向約20千米處。西漢時,此地置汛鄉(沈鄉),隸屬于廣漢郡。蜀漢時置陽泉縣。為表彰境內人氏姜詩之孝道,隋開皇十八年(599年)改置孝水縣;隋大業二年(607年)省孝水縣入綿竹縣,治所遷至他處。因此地泉眼豐富,泉水汩汩而出,尤以“孝感天地,舍側涌泉”之姜詩泉最為出名,后人將此地稱為“姜詩泉”。宋治平年間設孝泉鎮,時為綿竹五鎮之一。明初,設孝泉場,歸德陽縣轄。清初,設孝泉鄉;清末時為新村二甲。民國期間改設孝泉聯保、孝泉鄉。1958年,孝泉鄉、孝揚鄉、躍鯉鄉合并設孝泉人民公社。1994年,設孝泉鎮。

姜詩一家的故事,《華陽國志》《后漢書》《水經注》《東觀漢記》等古代著作中均有記載,也是地方戲曲的經典戲目,如《躍鯉記》《三孝記》《安安送米》《蘆林會》《龐氏女》等。該故事在歷代相傳中,演化出多個版本。姜詩,東漢年間汛鄉人,被稱其“事母至孝”,其妻龐氏“奉順尤篤”。姜母喜歡喝江里的水,龐氏不畏辛勞挑江水回家,“羊腸七里,一肩江水勞往復”。一次因遇大風回來較遲,龐氏受到姜詩指責,并被趕出家門。龐氏住在鄰家,紡織為生,經常買回好吃的飯菜讓鄰家主婦送給她的婆婆吃。日久,婆婆心生慚愧,遂叫媳婦回家。后來,姜詩家屋旁邊忽然涌出泉水,味如江水,并且每日泉中有兩條鯉魚跳出。人稱這是龐氏之孝道感動了上蒼所致。另外一廣為傳頌的版本是:姜詩幼時聰敏好學,后考取孝廉(孝廉,意指“孝順親長、廉能正直”。明清時期,孝廉為舉人的雅稱和指代)并被任命為江陽(今瀘州)縣令。姜詩娶妻龐三春,后得子姜石泉,小名安安。姜母罹患眼疾,夢里神仙告訴她汛鄉外的江水有清目之效。姜詩聞之,遂辭官返歸故里,專奉母親。龐三春每日遠走六七里路挑江水回家,給婆婆洗眼。誰知姜母聽信讒言,總是刁難媳婦并逼姜詩休妻。飽受委屈的龐三春寄身白衣庵,每日以拾柴為生。因婆婆愛吃魚,龐氏時常買魚托鄰居送到婆婆家。安安思念慈母,每天從上學口糧中抓出一把米,積攢下來送給母親,“通衢三街,日積白米慰慈恩”,還抽空去江邊挑水給祖母洗眼。不料,一日里安安外出挑水時,落江身亡。姜詩一家的孝行,感動了神靈,其屋旁突然出現一泉眼,每日泉中都會躍出兩條鯉魚。“涌泉躍鯉”的故事后來被列入中國的“二十四孝”, “安安送米”的故事則被世人頌揚,用來教化子孫。姜詩、龐三春、安安,“一門三孝”的故事,使孝泉名揚四海。

歷代帝王對姜詩褒揚有加。孝泉有東漢時敕建的“姜孝祠”。民國《德陽縣志》記載有:姜詩“以孝廉聞,奉江陽令,故卒于官。宅立祠肖相,建寺居僧以奉祀焉。”姜孝祠舊時奉祀姜詩及其父母、妻、子,以及鄰姑等六人,為三門三進廟堂式建筑,包括門坊、前院、正殿、左右廂房、先代殿等建筑單元,現僅存正殿及左右廂房。姜孝祠東南外約1千米處還建有一座“姜公墳”,據傳建于東漢中期,歷代有培修。姜公墳,整體呈方形,占地面積約5畝,內有三座墳塋。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姜公墳曾遭毀壞,后來對其進行了重修。孝泉鎮北還有一座古“延祚寺”,位于原姜詩故居旁。該寺原為姜氏家廟,后逐步擴大規模成為佛教寺廟,宋寧宗追封姜詩為廣文王,賜廟名“孝感廟”,廟里石碑刻有大字“東漢至孝敕封廣文王之故里”。民國《德陽縣志》中記載:“孝感廟,在縣西40里。祀東漢孝子姜詩及其妻龐氏,其故里也,舊呼姜詩廟”。后該廟改稱“延祚寺”,意即延綿福祚。明洪武年間和成化年間,先后對延祚寺進行重修和增修,清康熙時期,又進行了重建。據縣志記載,延祚寺“經歷代修葺,香火之盛,為一邑之冠”。

延祚寺內的“龍護舍利琉璃寶塔”為孝泉之古建瑰寶。該塔始建于東漢永平年間(58—75年),原為木塔,時名“雒縣塔”,后遭火災至隋大業時僅存塔基。清同治《德陽縣志》載:“雒縣塔在孝泉鎮延祚寺姜公祠右,即所謂龍護塔也。”唐初重修木塔,又于宋末被焚。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安西府人趙氏兄弟重修塔身,歷經12年,建成密檐式13層四方磚塔。該塔高達37米,塔內有旋梯登高。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僧寶印加置琉璃寶頂。清代與民國時期對該塔進行過修繕。龍護舍利琉璃寶塔為四川境內現存唯一的元代磚塔。2010年,在對該塔的維修過程中,發現大量帶有“祖楊宅砌孝街”“孝泉”等銘文的青磚并清理出一條古代街道,經專家考證確認,該街修建時期為宋代。“孝街”的發現,為孝泉建制歷史、當地孝文化傳繼等提供了新的佐證。

孝泉位于德陽、綿竹、羅江、什邡四縣市之中點,秦漢以來,這里一直是方圓各州縣,遠至松茂、陜西、甘肅,以及川北諸地,與川西壩子交往的重要道口和草市大場,也是來人安居落業和行商坐賈的上選之地,清同治《德陽縣志》記有:“邑中場鎮,此為第一。”作為“一門三孝”之姜氏故里,歷朝歷代,孝泉都是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常來拜謁敬仰的地方,自然這里也是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孝泉鎮曾出土宋代時的窯藏銀器,包括銀茶碗、銀茶托等,這些物件應為當時貴族或富戶所有,也表明了當時孝泉高層次的生活水準。宋代時,綿竹“趙坡茶”即被列為蜀茶珍品,時人之細茶貴器,實在是高品位的享樂。

明末清初,孝泉迎來了最大的一次移民潮。遷至孝泉的移民分別來自陜西、甘肅、湖廣、江西、廣東、福建等地,其中尤以陜西和湖廣的為多。陜西和甘肅籍移民早在明代時就留住孝泉一地,或經商、或務農,清康熙和道光時期,又有一些陜西籍移民先后來到這里。湖廣籍移民則以湖廣省寶慶府(今邵陽)的為多。

平疇沃土,四方通達,孝泉當為聚人聚財之地。至清中期時,孝泉場已擴至“十街八巷”之大型鄉場。各類農商物品分別在興隆場(上場)、忠孝場(中場)和桂花場(下場)交易與集散。縱橫街巷包括正街、德勝街、半邊街、橫街、興隆街、正陽街、桂花街、花行街、鄰姑街、轉龍街和會龍街,還有堯家拐、古家巷、大水巷、蝦笆巷、粉店巷、諶家巷等。遇在趕場天或會期時,孝泉場大街小巷里車水馬龍,甚是熱鬧,各家店鋪,更是顧客盈門。至清晚時,孝泉有“四廟八宮”坐落在市街上中下三場各處,“四廟”指文武廟、王爺廟、藥王廟和川主廟;“八宮”指武圣宮、天上宮、南華宮、帝主宮、福圣宮、文昌宮、萬壽宮、二圣宮和三圣宮。

武圣宮,為孝泉鎮留存下來規模最大的公共建筑群。武圣宮又稱湖廣會館,為湖廣籍移民修建的同鄉會館。該會館位于半邊街西,為二進式合院建筑,包括坊門、戲臺、前殿、廂房、正殿等建筑單元,廂房二樓四圍貫通。整體建筑規制嚴謹、氣勢宏大。該建筑也是古時移民歷史的重要物證。

清真寺,為孝泉鎮的標志性建筑。孝泉鎮半邊街忠孝場及其周邊為回民聚集區。當地回民為明清時期外省遷徙而來的移民后裔,大多數回民先祖來自湖廣寶慶和陜甘地區,其中張、王、蘇、馬等姓較多。該清真寺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整體建筑包括牌坊、拱門、正殿、經堂、客廳、廂房,以及亭閣、花園、水池等,四周古樹參天、十分幽靜。

來到孝泉,可以感知濃厚的伊斯蘭風情。以清真寺為主要場所的禮拜、會禮,以及特定日子里的穆斯林活動,都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半邊街上有很多家回民開辦的商鋪、飯館,出售各類特色商品和清真食品,當地的各種牛肉干制品,以及飯館里香飄四溢的以牛肉為食材的佳肴,讓人垂涎欲滴。

幾百年來,當地漢族住民和回族住民和融相處,同休共戚,傳承和分享著孝泉特有的傳統文化。一年四季,當地會舉辦各種各樣的盛大的公共活動,其中最為熱鬧當屬“上九會”和“城隍會”。“上九會”,于每年農歷正月初七至初九舉行,舊時會期中有木竹幫、藥材幫、五金幫、字畫幫、鐵器幫、銅器幫、花草幫、飲食幫等各幫會組織的表演,另有戲班子、雜耍班子登臺亮相,大街小巷,張燈結彩,興隆場、忠孝場、桂花場,上中下三大場里擺滿了商攤,人喧馬嘶,熙熙攘攘。“上九會”也吸引了周邊鄉人和遠地客商,三天會期里,買賣交易,吃喝玩樂,來者是各得其所。如今,“上九會”依然是孝泉之農商貿易盛會,吸引著當地與周邊鄉人,更吸引著四方商賈和賓客。“城隍會”,于每年農歷五月初一至初五舉行。孝泉之城隍不同于其他地方之城隍,孝泉城隍,姓韓名城,實為本鄉本土人氏。據記載,韓城為元末義軍首領朱元璋的部將。一次在與陳友諒為首領的另一義軍交戰中,朱元璋被圍困,韓城與朱元璋互換衣衫,幫助朱元璋脫險外逃,后韓城被俘死于亂刀。朱元璋稱帝后,下旨封韓城為孝泉城隍并享受帝王待遇。為紀念韓城,當地民眾每年舉行“城隍會”,與“上九會”一樣,會期中有很多熱鬧的表演和商事活動。待至五月初五,即“城隍會”的最后一天,舉行盛大的“城隍出巡”活動,屆時有數百人的巡游表演隊伍,再現古代帝王巡游民間的場景,隊伍中各個表演陣列,如“獅龍燈”“娥娥燈”“馬馬燈”“螺螄燈”“蚌殼燈”等,以及各類其他表演形式,粉墨登場,各顯神通。會期中,農商交易也是重頭戲。每年的“城隍會”都會吸引遠近成千上萬的來人。

孝泉,因孝有泉,除姜詩泉外,這里還有躍鯉泉、鄰姑泉、洪家泉、啞巴泉等多處泉眼,泉水叮咚,源源不斷。孝泉之歷史,也在這流淌的泉水中不斷書寫著新的篇章。寄望,也相信,新的一章會更精彩,更迷人。

☆ ☆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彩票| 疏附县| 商城县| 德安县| 淳化县| 嵊泗县| 芒康县| 东平县| 玛多县| 定襄县| 安化县| 夹江县| 区。| 唐山市| 大庆市| 洛宁县| 淄博市| 夏邑县| 温州市| 河津市| 巴彦县| 桐庐县| 明水县| 嘉义县| 湟中县| 海南省| 博客| 丽江市| 中山市| 浮梁县| 大同县| 阳江市| 苏尼特右旗| 洪洞县| 内江市| 峨边| 金乡县| 尤溪县| 哈巴河县| 日照市| 格尔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