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特色古鎮文化大觀
- 徐平
- 3541字
- 2021-04-09 15:04:43
達州·石橋
石橋,舊稱石橋河,因場內溪河上有多座石橋而得名。先秦及以前,這里為巴族先民聚居地和巴國領地,秦滅蜀后,屬于巴郡轄地。隋開皇初年(581年),此地為永康縣屬,永康縣后于開皇十八年(598年)時改為永穆縣,當時的永穆縣轄石橋等十多個鄉場。唐武德二年(620年),永穆縣西境改置太平縣,石橋為永穆縣西境內大場,或為太平縣治所(另一說是在大竹石橋鋪),太平縣后于貞觀元年(627年)撤銷并入永穆縣。宋元時期沿用舊制。明初,置柳陽縣,治地石橋,后于明末清初戰亂時撤銷。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石橋河等4場劃屬寶芝鄉,清嘉慶時期,綏定府設外委(清代武官名)于石橋處。按清時的轄制關系,石橋河地名全稱為:四川綏定府達縣寶芝鄉三保義十甲石橋河。石橋河場于民國中期改設為石橋鄉,鄉制一直延續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1985年改設為鎮。
達州,古名通川。西魏恭帝二年(555年)設通川縣,意即“萬居四達”之地。宋乾德三年(965年)改設達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稱達縣,清嘉慶七年(1802年)升為綏定府。地處川陜鄂交界地帶,據憑山險,達州歷來是四川東北部的防衛重地,經歷過數次戰亂。南宋抗蒙期間,達州軍民修建起多處城寨,深溝堅壁,以守為攻,取得輝煌戰績。元末明初,元軍與朱元璋部隊,以及地方武裝也在這一帶廝殺拉鋸。明末清初,明軍與滿軍,以及張獻忠部隊也在這里各據山頭,苦爭惡戰。石橋,達州西部防守,歷次戰亂中均是護城之要隘,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宋元及明清時期,石橋周邊設有仙女寨、云幕寨、火盆寨、英武寨、安平寨、天鵬寨、威武寨、高寺寨、絹機寨和東升寨防衛。至今,石橋及其周邊仍保留有很多古時的營寨地名,如庫樓營、高寺寨、帽落寨、五安寨、威武寨、金城寨、保頂寨、天蓬寨、云霧寨、清明寨、陸陳寨等。
軍屯與民屯,石橋漸成人居大場,加之這里是巴州與達州古道的中部驛站,也是陸路輻射東至營山、儀隴,西通達州、宣漢的道口,自然這里也是商集要地。明代以來,這里一直是遠近人員過往與停歇、農商物資儲運與集散的大場。明末清初,戰亂停歇,石橋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清康熙至乾隆時期,先后有來自湖廣省、江西省、廣東省等多地的移民輾轉遷徙而來,大量移民到來的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技術及其祖地的民風民俗。勤勞修業,耕讀傳家,移民們安居于此,和睦相處,齊心合力于石橋河場的建設與拓展。清中期時,石橋河場形成了有大小街道十多條的大場,人戶數千,商鋪上百,至晚清民初時,更被譽為達縣之首場。
石橋河場的老街,包括撫州街、廣東街(后改名為花市街)、梁子街、大井街、平橋街、煙市街、糖市街、后街、太平街、新場街等。依山順勢,各街道由青石板鋪設,規整有序,街巷間有石梯相連互通。撫州街和廣東街,為清初江西籍和廣東籍移民集中居住地,這些街名也是外省移民落業在此的重要史證。如當地徐姓住民,其先祖就是于清乾隆年間從“江西撫州府崇仁縣永秀鄉單八都”遷徙來此地的。場上的煙市街和糖市街為古時石橋河場商業分區設市的明證。老街區現存的民居建筑,沿街兩旁而立,高低錯落,大多是清代至民國時期修建的,以二層穿逗式坡屋頂房屋為主,其間不乏四合院和套院。很多宅居房屋一層帶有騎檻商柜,舊時“前店后宅”或“下商上宅”的功用十分明顯。
作為古老的縣城和鄉場,石橋還有眾多的公共建筑,包括各類會館和大小寺廟等。清中期至晚清期,落戶石橋的各省移民先后修建了各自的同鄉會館。禹王宮,又稱湖廣會館,位于梁子街,為湖廣籍移民所建;萬壽宮,又稱江西會館,分別位于撫州街和太平街,為江西籍移民所建;龍母宮,又稱廣東會館,位于現園丁街;神龍廟,為湖廣、江西、廣東等八省公署,位于現列寧街。移民會館之外,還有文昌宮、樓子廟、地母廟、靈官廟等建筑,以及建于民國初期的天主教堂。這些古代建筑,規模宏大、工造精美,極具藝術欣賞和歷史文化價值,遺憾的是大多已被損毀,或僅有殘存。
石橋場現存且保留較為完整的古建筑當屬建于清代的石牌坊群,這些石牌坊也是石橋場的標志性建筑物。石橋場共有四座清代石牌坊,皆為當時的節孝牌坊,即經官府奏準為表揚節婦孝女而立的牌坊。老街中由東向西,第一座牌坊建于清同治六年(1868年),為當時官人馬春芳之妻許氏而建;第二座牌坊建于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為當時官人馬洲之妻郭氏而建;第三座牌坊建于清同治九年(1871年),為當時官人徐文點之妻李氏而建;第四座牌坊建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為當時官人徐定國之妻汪氏而建。四座牌坊皆為青石砌筑,“四柱三門三疊檐”,檐角上翹,牌坊上部刻有大字“圣旨”“恩賜”“節孝”“誥封宜人”等,立柱正反面刻有頌揚女主人的楹聯。這些刻字均為當時朝廷大員、地方高士,或書法名家所書寫。牌坊上還雕刻有花卉、動物等各類圖案,以及神話故事或歷史典故,如“八仙過海”“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二十四孝”等。石橋場的清代石牌坊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獻價值和建筑藝術價值。
耕讀傳家的傳統文化,根深蒂固并被古人所看重。移民們來到石橋后,辛勞之余,不忘教啟后人,各同鄉會,以及一些大戶人家出資或集資舉辦私塾、義學,培養鄉人子弟。清道光三年(1823年),當地鄉紳賢達出資在石橋河場南外的帽落寨開建“寶善書院”。民國期間,“寶善書院”先后更名為“石橋河縣立第四國民高級小學”“縣立第五區石橋河小學”“石橋鄉中心國民學校”。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又在龍母宮(廣東會館)里開建“達縣私立寶善初級中學”,設有“仲尼班”和“孟軻班”。近兩百年里,石橋各學堂庠校培養出了大量的俊良賢才,給石橋之歷史添上了光彩的一筆。
石橋有一條以蘇聯革命導師列寧為名的街道——列寧主義街。該街由原太平街、新場街,以及去往魯家坪的街組成。1933年10月,紅四方面軍十一師進駐石橋,是年底,紅九軍、紅三十軍政治部先后抵達石橋,當時的紅三十軍政治部就設在文昌宮內。在石橋期間,紅軍建立了區鄉兩級蘇維埃政權,開展打土豪、分土地活動,并組織赤衛軍、童子團進行廣泛的紅色宣傳,動員民眾參加紅軍。為擴大影響,紅軍將太平街、新場街命名為“列寧主義街”,通過書寫口號、鏨刻標語,以及街頭表演等方式,介紹和說明革命的任務和目的。
當年紅軍在列寧街四座節孝牌坊上留下的多處鏨刻標語,記錄下了這段歷史,這些鏨刻標語也成為了如今石橋最為顯著和有特色的文化遺跡。留下的鏨刻標語內容,包括“活捉劉湘,活捉楊森”“鞏固赤區,擴大赤區”“工農專政、無產獨裁”“誰是世界上的創造者,唯有我們勞苦工農”“打倒國民黨統治,建立蘇維埃政權”“劉湘是帝國主義走狗”“打倒三民主義,打倒國民黨”“實行共產主義,擁護共產黨”“劉湘是剝削工農的強盜,劉湘是奸淫婦女的魔王”“打垮楊森、田頌堯、劉存厚,堅決消滅劉湘”“擁護共產黨,活捉劉存厚”“打倒帝國主義,武裝擁護蘇聯”“劉湘、楊森不是川軍,乃是整川里窮人的軍隊”等,還刻有大字“列寧”“列寧主義街”等。此外,紅軍還在石橋場其他一些地方留有鏨刻標語。
石橋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明末清初多省移民的到來,更是帶來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幾百年來,形成了特有的和純樸的民風民俗并沿襲至今,各類民間表演活動包括“燒火龍”“娃娃班”“車車燈”“打花鼓”“劃旱船”“抬花轎”“踩高蹺”“川劇坐唱”“翻山鉸子”和“煙火架”等,其中“燒火龍”和“翻山鉸子”尤為有名。
石橋的“燒火龍”活動,由早期南方移民帶來,是為防火防災,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平安吉祥。每年正月十一至十五,由青壯年漢子組成的舞龍隊,手舉用竹篾和麻布做成的龍頭、龍身、龍尾、龍珠,伴隨著鼓點沿街舞動,街人及觀者則用配制出的焰火對長龍進行噴射燃放,整個活動儀式包括扎龍、點睛、請水、燒龍、送龍等幾個部分。游龍翻飛騰躍,火花流光四濺,場面十分熱鬧。
“翻山鉸子”,又稱“刷鉸子”,據說是由清咸豐年間石橋河的民間藝人馮白仁首創。150多年來,一直深受巴山各地鄉民的喜愛,石橋周邊多地,以及平昌、渠縣、營山等地鄉村都有“翻山鉸子”的表演活動。“鉸子”是當地人對“镲子”的俗稱,藝人表演擊打镲子中,揮動雙镲,不時甩過頭頂,或繞過腰腿,翻旋飛轉,這種甩過頭頂的動作被稱為“翻山”, “翻山鉸子”由此而得名。關于“翻山”,另一說法是表演隊經常翻山越嶺去農戶家表演,故取名“翻山鉸子”。“翻山鉸子”可由一人表演,也可由多人表演,根據表演場地的不同可分為“高臺鉸子”和“平地鉸子”;根據系繩的長短不同可分為“長繩鉸”和“短繩鉸”。相當長的時間里,“翻山鉸子”主要在迎親送親、祭神驅邪等活動中表演,或者作為一種儀式,現在作為川東北地區特有的一種民間樂舞,經常表演于各種農鄉活動中。
豐富的古建遺存和紅色革命歷史,以及特有的民風民俗活動,為石橋鎮珍貴的文化資源,其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和得到體現。可以相信,石橋的魅力還遠不止這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