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特色古鎮文化大觀
- 徐平
- 2827字
- 2021-04-09 15:04:43
渠縣·土溪
土溪鎮,位于渠縣北約20千米處的渠江河邊。漢承秦制,時設巴郡宕渠縣,治地就在土溪鎮渠江對岸的城壩村。東漢建安時期,漢中王劉備在此設益州宕渠郡,轄管漢昌(今巴中)、宣漢、宕渠3縣,時因人戶過萬,宕渠縣被列為上等縣。唐武德元年(618年),置賨城縣,后于唐武德八年(626年)撤。唐宋元明歷朝歷代,土溪一直是渠江邊的碼頭集市。清雍正八年(1730年),設土溪場,民國初期,置土溪鄉,鄉制延續至本世紀初,后改設為鎮。
土溪建制久遠,人文歷史積淀深厚。其實遠在秦以前,這里就是人居要地。近年來,對土溪城壩的考古有了新的發現。城壩遺址的年代為戰國中晚期至六朝時期,遺址中有夯筑城墻殘留和大量兩漢時期的堆積物,城址外分布著眾多的水井、土窯和房屋基址,還有很多西漢時期的土坑墓和木槨墓,而遍布最多的則是大小與形制不同、圖案花紋各異的漢磚。各類出土物中,15枚漢代竹木簡牘尤為珍貴,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這批竹木簡牘記載的內容豐富,包含有當時的法律文書、書信等,其中還有“河平二年”“競寧元年”的明確年代記載。出土物中還有大量的竹編器物,包括竹筐、竹簍等,這些器物表明了兩千多年前土溪的竹編工藝就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城壩遺址中發現的“石渠”文字瓦當,更充分地證明了此地就是古“宕渠城”所在地。
土溪歷史,往前追溯,涉及古賨國。東晉《華陽國志》中記有:“宕渠蓋為故賨國”,民國《渠縣縣志》中也記有:土溪城壩“屬巴之賨國都”。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賨”字:“賨,南蠻賦也。”即“賨”為古時西南少數族裔繳納的特別稅賦之名稱。后稱呼這些繳納賨賦的人為“賨人”。據記載,賨人勇猛彪悍,且善歌舞,戰爭中常被征召為先鋒。關于賨人,有說其是巴人一支的,也有不同的看法。商周時期,賨人就生活在嘉陵江及其支流渠江流域,戰國初期,楚王將賨人領地分封給羋姓宗裔并在土溪城壩建立賨國。后在秦楚相爭中,賨國被滅。
西晉晚期,李雄在成都稱王,后又稱皇帝,改元晏平,國號大成。李雄即為賨人之后,其祖籍就在宕渠,李雄登基后在土溪城壩復置宕渠郡以振故里。李雄稱帝時期是賨人在其領地最后的輝煌時期。東晉末及南北朝時期,大量南方少數民族向內地遷徙,先后進入巴蜀地區和賨人領域,地盤與資源的爭奪不可避免。“地為諸僚所侵,郡縣悉廢”,歷經多年的殘酷戰爭,賨人最終逃離故鄉外遷,后與廩君種巴人及其他部族融合。賨人部族逐漸消失,退出歷史舞臺。比較多的觀點認為,現在的土家族人就是賨人與巴人的后裔。土家族人現在仍部分保留著古賨人的語言及其生活方式,包括織錦、服飾、民居、喪葬與崇巫習俗等。
土溪及其周邊,漢代遺跡處處皆是。走進村子或農戶,到處可看到漢磚堆積——壘砌的田坎和圍墻、鋪設的道路和院壩。許多房屋、圈舍直接用漢磚為建材。真正讓土溪名聲在外的就是其境內的多處漢闕,故土溪素有“漢闕之鄉”的美稱。全國僅存的不足30處漢闕中,土溪就占有6處。漢闕,即漢代石闕,是一種仿木結構的紀念性建筑物,都城、宮殿、陵墓、祠廟、衙署、貴邸,以及有一定地位之人的墓地,都可按一定等級建闕。土溪漢闕,雕刻技術精湛,雕飾內容豐富,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
渠江,流經四川東北部,其東源州河出自大巴山西南麓,北源巴河出自米倉山南麓。州河西流,巴河南下,在渠縣三匯鎮合流為渠江。渠江經三匯、土溪,過渠縣、廣安,在合川匯入嘉陵江。渠江流域,自古是人類居住、生活與勞作的地方。借助這條水路,土溪上通秦陜,下達巴渝;陸路則可通過萬州東連渝北和鄂西,西邊可到順慶(南充)和遂州(遂寧)。漢唐以來,土溪水陸碼頭承擔了客商驛站和貨物轉運的功能,東來西往,上通下達。晚清民國時期,是土溪鎮興隆之鼎盛時期,當時的土溪場建立了商會,各種商幫多達近20個。土溪碼頭,舟船密布,上游及周邊地區的糧食、山貨、木材、藥材等在這里集結轉運至下游;下游合川、重慶等地的食鹽、布匹、百貨等在這里囤積轉運至上游及周邊。至民國三十年(1941年),土溪場有大小造船廠10余家、工場30余處,場鎮上旅店、飯館、茶館、酒肆、商鋪比鄰而建,各地客商,紛至沓來,鄉場上車水馬龍、簾幌招搖,十分熱鬧。
與巴蜀地區其他鄉鎮一樣,土溪人也多是早期移民后裔。東漢豫州、幽州刺史馮煥為中原人,其家族遷徙至土溪,土溪趙家坪的漢闕即為他而建造,闕身正面銘文“故尚書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馮使君神道”。馮煥家族大概是有記載的來此最早的一批移民。城壩村傅姓家譜記載表明,其先祖為明初時從湖廣省麻城縣孝感鄉扒鑿嶺黃泥嘴遷來此地。移民姓氏變化最有意思的當屬土溪漣水村雷巨坪的雷氏族人。據稱元末時,李君佑因仕入川,后攜家人從湖廣麻城遷徙至渠縣云合里劉家灣(今土溪雷巨坪),向、左、溫、周幾家世在李氏邀約下一同從老家遷了過來。后來時局發生變化,兵燹丁亂,鄉民擔心受恐產,為凝聚鄉邦,同心合力,以避外侮,在李氏入川四世祖的倡議下,李、向、左、溫、周五家經過商議,確定五姓歸一,改姓為雷,后又共同建起了“雷氏總祠”。雷姓漸漸發展成當地的大姓。土溪雷姓的由來,為華夏姓氏研究提供了特別案例。
移民們非常重視子弟的修學進取,清中晚期時,土溪場就有多個私塾,民國九年(1920年),當地坤糧賢達出資在鹽店巷子和新街之間的文昌宮里創辦了土溪完小,開設新學課程,培養鄉中子弟接受現代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能。
古賨人文化與移民文化給土溪留下了深厚的印記。當地的“巴渝舞”“竹枝歌”“耍鑼”和“舞龍”等活動,都是古時延傳下來的民間表演活動。巴渝舞,傳為早期賨人戰前用于鼓舞士氣的舞蹈,也是賨人練兵習武的一種運動方式。表演者披盔掛甲,手持武器,在銅鼓擊節中載歌載舞。漢代以來,特別是唐代以后,巴渝舞漸漸成為官定舞種并在民間廣為傳演。竹枝歌,也稱竹枝曲,宋《太平寰宇記》中就記載有:“其民俗聚會則擊鼓,踏木牙,唱竹枝歌為樂。”清人于鵠寫有一詩:“巴女騎牛唱竹枝,藕絲菱葉傍江時。不愁日暮還家錯,記得芭蕉出槿籬。”竹枝歌為土溪及渠縣多地明清時期甚為興盛的一種民間文藝表演形式,對后來的詩歌、號子的格調等有著重要的影響。耍鑼,屬于傳統打擊鼓樂,也是流行于土溪及周邊鄉里的一種民間表演形式。表演器具包括鑼、鼓、镲、鈸等,通常在節慶或婚喪嫁娶等活動中進行,特別是在喪事中盛行。耍鑼的曲牌多樣,打法變化多,節奏感強,極富地域色彩,被稱為是原生態的民間音樂,土溪鄉也被冠以“耍鑼之鄉”。舞龍,由清初移民帶來,四川很多鄉地都有類似的表演活動。土溪舞龍,由20多個壯漢舞動兩條金龍,上下翻飛于火花之中,燈光點點,鞭炮陣陣,場面驚險刺激,熱鬧非凡。
土溪鎮尚保留有幾條老街,清代民國時期的民居還有部分留存。只是各個宮觀寺廟,多已被毀或僅留殘遺。老街上有不少茶館,里面坐滿了鄉人,很多小店鋪,門里門外也坐著人,當地居民那閑適、慢板的生活,著實讓人羨慕。江邊碼頭,渡船來回載運過往的人,站在高處,看著他們上船下船,以及江邊洗衣的場景,感覺似乎回到了遠遠的過去,讓人聯想翩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