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特色古鎮文化大觀
- 徐平
- 2字
- 2021-04-09 15:04:43
阿壩
小金·撫邊
撫邊鄉位于小金縣北部山區、小金通往馬爾康卓克基的路上,距小金縣城40多千米。這條公路大部沿著撫邊河蜿蜒曲回。撫邊河發源于小金、馬爾康兩縣之間夢筆山南麓的巴克木錯,為小金川(俗稱“眼明水”)的主源,河流兩岸幾乎都是高山峻嶺。小金全境,后漢書稱“冉駹[máng]國”,早期為少數民族聚居區,南北時期為黨項人領地;隋代為嘉良夷屬地;唐宋時期納入州府管域;元明時期設宣慰司轄領。明朝實行土司制度,于今撫邊處設底木達寨,藏語“底木達”意即“火鉗般地形”。清朝“改土歸流”,實行兵屯制度,改設底木達屯。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金川戰役后,底木達屯更名為撫邊屯,歸懋功屯務廳(今小金縣)管轄。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設撫邊特區。1953年,設撫邊鄉,鄉制延續至今。
小金,原名美諾,清雍正元年(1723年)于此設安撫司,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名為懋功。地處四川西北部,舊時這一帶對外的商務往來地集中于鄰近的邛崍和灌縣(今都江堰市),運出的商貨為本地的山貨土產,運入的商貨以布匹、鐵器、草鞋、食鹽、大米、紙張等為主。
大小金川為大渡河的上游支流,隋唐時期,大小金川流域內分布著嘉良夷、東女、“西山八國”諸部和羌族部落,這些部落先后被吐蕃所并,長期雜處和融合中,流域內各部族形成了后來習稱的“嘉絨藏族”。明代時實行土司制度,多個土司于大小金川流域內分據而治。然而,勢不俱棲,土司間的紛爭不斷,清初時形成了色勒奔大金川土司和演化小金川土司兩大勢力。顯然,控制土司的權力,保證邊地的穩定,對于當時的清政府來說尤為重要。
撫邊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重地。清初,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制度,即改世襲土官制為委任流官制。清乾隆初期,大金川土司欲霸一方,引發多處恐害,清廷派兵數萬人,用了約兩年時間平息了此亂。清乾隆中期,大小金川之間的沖突再度引發時局緊張,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廷調集“十四省營十八路土司滿漢屯土官兵”會攻大金川。此役異常艱難,清兵死傷眾多,將帥溫福戰死,經過前后約十年時間的多次血戰,終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方取得勝利。底木達為南北要道必經之路,此地戰事尤為激烈與殘酷,溫福即戰死于底木達的象鼻山?,F撫邊老街上還留存有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立的《皇清叩贈太仆寺卿嵐谿王公殉節碑》。原有碑亭已損毀,殉節碑高逾3米,上面圖飾雕刻精美。太仆寺卿為從三品的皇家馬政主管官員,碑文中記錄了大小金川戰事。
兩次金川戰役,給當地帶來了巨大影響。戰后,大小金川流域方圓數百里的地方,寨空人走、田地荒蕪。清政府設置了懋功屯務廳,在原土屯的基礎上,實行軍屯制,即讓兵丁留守屯種,在此安家立業,時懋功屯務廳下轄懋功、撫邊,崇化、綏靖、章谷五屯?!肚迨犯濉さ乩碇尽分杏涊d,撫邊屯在“廳(懋功)北百三十五里。北孟拜山,西空卡雪山。小金川河在屯南,合日爾拉、索烏、巴郎諸山水,西南入懋功?!睋徇?,意即撫安邊疆,由此名亦可知該處實為地理邊要。清政府為“綏懷鎮靜”,在當時的撫邊屯派設了屯員、糧臺。
屯墾戍邊,包括軍屯、民屯,是清朝政府“安邊、便民、足食、足兵”的重要措施。當時,撫邊等處的駐守人員包括江西籍官兵、藏族降兵和他處遷來的藏族居民。清政府還通過撥發土地,提供牲口、農具、糧種,以及免賦和獎勵丁口增加等措施,接受與安置當地住民和外來移民。小金一地的外來移民分別來自江西、陜西、貴州、湖廣等省,以及四川內地。至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撫邊屯有屯兵540戶、屯民254戶、屯番459戶、屯練52戶。清中期及以后,漢人移民成了撫邊屯的主要居民,與藏、羌、回族屯民共處。漢地文化也隨著移民的到來不斷濃厚,各地移民先后修建起同鄉會館。至清末,撫邊屯人口總數已達萬余?,F居撫邊一帶的漢人,很多是當年軍屯、民屯時各方來人的后裔,以及后來陸續遷徙來的外地人。漢人移民多居住于河谷低壩及緩坡地帶并形成聚落。當地的一些地名,如徐家河壩、魏家山、牟家溝、胥家山、段家山、邱家山、楊家莊房等,記錄和保留了舊時的移民信息。
清政府在“傍山臨水,地極偏狹”的撫邊老寨處修建了“屯署”,各類建筑包括“頭門一座、儀門一座、大堂三間、二堂三間、三堂三間”,以及住房、科房、通譯房、倉房若干。屯署四圍修筑了城墻,原有老街分別為糧臺街、水溝街和炮臺街,署前兩頭街口設置了柵欄。屯署內外先后建起了文昌廟、武圣廟、禹王廟、三官廟、川主廟、城隍廟、觀音閣、蕭曹廟、龍神祠、魯班祠、慰忠祠等宮觀廟祠,其中武圣廟、禹王廟和川主廟分別為陜西籍移民、湖廣籍移民和川籍移民所建的同鄉會館。
中國工農紅軍曾路過和進駐撫邊。1935年6月7日,紅四方面軍先遣隊從兩河口順撫邊河南下,鎮守撫邊的川軍不戰而逃,紅軍官兵駐扎于老街文武廟中并于次日攻克懋功。6月12日,紅四方軍74團在達維鄉與翻越夾金山而來的紅一方面先頭部隊會師。6月21日,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在懋功城天主教堂內舉行了“同樂會”,慶祝紅軍兩大主力部隊勝利會師。隨后,紅一方面軍機關進駐撫邊,毛澤東和張國燾在此會面。6月26日,紅軍中央政治局在兩河口舉行擴大會議,參加的領導人物包括毛澤東、張國濤、張聞天、博古、王稼祥、朱德、周恩來等。會議后,部分紅軍部隊仍在懋功一帶開展土地革命運動,組織與宣傳紅軍主張。撫邊鄉,曾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改名為“紅征公社”,名字即來源于當年的紅軍長征。
撫邊鄉有新街區和老街區,新街在山下,210省道穿場而過,街道兩旁全是新修的房屋;老街又稱糧臺老街,早期為喇嘛寺糧臺(為清代行軍時沿途所設經理軍糧的機構),位于山腰高處,街道兩旁仍保留有很多古舊民房,此外還有禹王廟、文武廟、城隍廟戲臺、古城門等。這些明清遺物遺址見證了撫邊鄉的歷史,增添了撫邊鄉的神秘感。紅軍存留遺跡及其石刻標語,當為撫邊糧臺老街中的最大看點。紅四方面軍路過和駐留期間,在撫邊糧臺老街里很多石碑和墻壁上留下了眾多的標語口號,如“擁護蘇聯的和平政策”“徹底粉碎川陜會剿”等。
撫邊鄉屬于高海拔地區,峰高谷深,山巒疊翠,其中大坪和墨龍溝兩處,是藏族民眾聚居地,民族風情和宗教文化濃郁,朝山會、賽馬會、格薩爾王藏戲等藏傳節目,每年都會吸引遠近鄉民和外地客人前來觀看。境內有雪山、森林、溪流、高山草甸、高山湖泊,風景優美,山地盛產各類菌菇,蟲草、貝母、黨參、天麻、當歸、羌活、五甲皮等名貴中藥材。
墨龍溝,位于撫邊鄉場北外約5千米處,這里山勢險峻、溝深壑寬,歷史上也是軍戰多發之地。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廷大將桂林遣部將薛琮領兵3000人,攜帶5日干糧,攻打墨龍溝守敵,不料入溝后,被敵方截斷后路,招致全軍覆沒?,F墨龍溝的農家住戶分散在大山上下和溝壑兩旁。美麗的山色風光、奇特的民風民俗,近年來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客前來游玩和觀瞻。最能體現當地嘉絨藏族民俗民風的活動是“墨龍婚俗”。墨龍村寨嘉絨藏族人家的婚禮大多為三天,第一天是請支客,第二天是正酒,第三天是謝支客。第一天請支客,娶親人家的親戚就要過來幫助布置庭院,準備膳食,料理各種雜事,傍晚還要燒紙以祭拜神靈,慰藉先祖。
正酒是正式娶親結婚的日子,這天也是寨子里最熱鬧、最忙碌的日子。一大早,親朋好友就從遠近不同的地方前來。院壩里用石灰粉畫出吉祥圖案,灑滿龍達(紙片),眾人簇擁著新郎在門外迎親。鞭炮聲中,新娘在陪娘和送親隊伍的陪同下進入院子和堂屋。屋子里卡鋪上坐著主人邀請來的喇嘛為新人送經祝福,雙方親戚按男左女右分坐在屋里兩旁,新娘會在母親的陪伴下坐在其中,四位年輕漂亮的陪娘跪在屋中間。整個周堂儀式要持續約一個小時。儀式結束后,開始吃早茶,其中酥油和糌粑是必備食物。與此同時,新郎的父親會給年輕人和小孩子發紅包,另有專人登記親朋好友送來的禮金禮物。周堂結束后,新郎進入屋里,與新娘端坐在布置好的新房里,接受親朋們的祝福。吃完早茶的賓客們則聚集在院子里,相互致意和交談,整個院子里充滿了濃濃的喜慶。各司其職,新郎的親朋們則忙碌地準備著正席,樓上樓下、屋里屋外,都能看見他們的身影。正席非常豐盛,大家濟濟一堂,甚是熱鬧。當晚,新郎家還有舉行隆重的跳鍋莊儀式,屆時新郎新娘將與親朋和來賓們一道喝酒吃肉、跳舞唱歌,將婚禮儀式推向高潮。第三天是謝支客。男方將備酒席款待和答謝前來送親的賓客,以及前來幫忙的親朋好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