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特色古鎮文化大觀
- 徐平
- 2829字
- 2021-04-09 15:04:42
大竹·竹陽
竹陽鎮,即大竹縣老城區。南北朝時期,這一帶為鄰山縣轄地;隋唐時期,先后屬于流江縣、大竹縣和鄰山縣轄;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復置大竹縣,治地金城(今四合鄉);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縣治移至此地,時名木門鎮。清時修復了明末清初毀于戰亂的城墻,大竹縣城易名為城廂鎮,形成了有21條街道的城市格局。民國時設城區鎮,曾為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1950年改稱城關鎮,1981年更名為竹陽鎮。
大竹一地,人文歷史悠久。春秋戰國及以前,這里是賨人領地。賨人,又稱寅人、板楯蠻,勇猛彪悍,春秋戰國前曾建都城于土溪(今渠縣土溪鄉城壩),前后參加過武王伐紂和滅秦興漢之戰事。大竹也是古代巴人居住的聚集地,竹陽及周邊一帶屬于“巴子國”范圍。賨人與巴人,與現土家族人有著直接的淵源。城南外牌坊鄉的河江壩遺址即為漢代縣邑所在地,城區內外先后出土的宋代畫像磚和明代墓室群,可以證實這里曾經有的社會化程度和文明高度。
大竹,北通達州,南達鄰水、墊江,東到梁平,西接渠縣,位于古時秦陜與巴渝兩地通往之必經要道上,是著名的唐代“荔枝道”(又稱“子午道”)上的重要驛站節點,也是歷史上湖廣移民來四川水路與陸路的重要過往和經停地,民眾往來頻繁,農商貿易發達。唐宋時期,大竹的絲織、煉鐵、采煤、土陶等手工業就具有一定的規模;及至元明,織布與造紙,更是遠近聞名。
晚清民初時,大竹的城市建設已經達到相當高的程度,設有城門城樓,縱橫街道20余條,各類宮觀寺廟多不勝數,商業繁榮興盛。據民國《續修大竹縣志》記載,當時的大竹城,東通濟門上有“乘陽樓”;南通賢門上有“文明樓”;西通衢門上有“挹翠樓”;北通達門上有“迎恩樓”;小東紫氣門上有“日升樓”。正東街上建有禹王宮(湖廣會館)、萬壽宮(江西會館)、壽福殿(郴州會館),設有郵局、兩湖學校,沿街為糧食市、花生市、土瓷鐵貨等市;正南街上建有城隍廟;上南街上建有圣廟(文廟)、考棚,沿街為麻紗市和米市;下南街建有大佛寺,沿街有夏布、綢緞、洋廣雜貨等市;正西街上有棉紗、棉布、面粉等市;正北街建有關岳廟、藥王廟;新盛街建有火神廟;小東街建有三圣宮(黃州會館)、天后宮(福建會館)、桓侯宮,設有雞鴨市;水井街上坐落著五公祠、王公祠和白氏祠;順城街建有東粵宮(廣東會館)、玄女宮、二仙宮。此外,還有大西街、忠孝街、文明街、新隆街、乘陽街、迎春街、古道街等街道,以及太清宮、燃燈宮、清真寺、天主堂、真武閣、昭忠祠等公共建筑。另有一些街,從其名字上就知道曾經的商業狀況,如棉花街、木匠街、篾匠街、火炮鋪街等。
晚清民國時期,上海,以及外國的工業品經重慶、萬州進入大竹,本地農副產品遠銷外地,時竹陽城里商鋪客店連街倒巷,茶館飯館隨處可見,還有專賣洋貨的商號和藥房,竹陽老街上摩肩接踵、車水馬龍,商業氛圍甚是濃厚。看重當地富有的蠶絲與竹子資源,客商也紛紛投資在竹陽開辦起絲廠、織布廠和造紙廠,產品銷往巴渝城鄉各地及外省。
文化一脈相承,特別是受到明末清初移民文化的影響,竹陽人非常重視文化教育。明初,在當地官紳促進下,竹陽就開辦義學,推行科舉,在南門圣廟設“儒學署”,儒學署于清乾隆時期改建為“振文書院”(后又改為縣立中學)。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城南較場建“鳳鳴書院”;清光緒時,鄉賢陳步武還創辦了“澄源女校”。清末民初時,竹陽就有了縣圖書館和報社,傳播新文化、新知識,系統介紹和引進西方科學技術。在外國教會的支持下,成立了紅十字會,開辦了西醫傳習所。崇尚新學,提倡教育,竹陽培養出了一大批知識分子,其中還有多人先后留學日本和歐美各國。竹陽,確實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地方。
清末民初時大竹的辛亥革命與討袁護國運動,值得一提。其時有張懋隆、陳鳳石、肖德明等本地人氏參加和組織了一系列民主革命活動。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張懋隆、陳鳳石、肖德明等人就開辦了“大竹書報社”,傳播進步思想。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張懋隆在日本加入了孫中山組織的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東京中國同盟會四川部長。回國后,張懋隆與陳、肖等人成立了同盟會大竹分會,動員當地“孝義會”首領李紹伊加入。緊接著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4日,肖德明、李紹伊等人率義軍占領大竹縣城,宣告大竹獨立。爾后兩月內,義軍先后攻克周邊10余座縣城。1916年,大竹成立了靖國招討軍,反對袁世凱稱帝,宣布大竹獨立,肖德明時任招討軍總指揮。清末民初這段歷史,給大竹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人口不斷增多,以及快速的城鎮化建設步伐,使得大竹老城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老街大都換了名字,現老城內有大眾街、民生街、大同街、解放街、勝利街、和平街、新農街、自由街、民主街、東大街、荷花池街等多條街道,其中大同街、大眾街、荷花池街等街道仍大體保持著舊時模樣。剩下的不多的老街,則隱藏于林立的高樓大廈的狹縫之中。老街中,仍保留有聯排的磚木結構瓦房,除街頭巷口有一些平房外,大多為一樓一底的房屋。這種進深長、開間大、閣樓低矮、臨街的房屋,多為前面是店鋪,后面是居室的典型的商住一體式建筑。建筑設計是為實用,當年的商業繁華就此可見一斑。居民房屋,有一進一居、一進多居;部分房屋顯露著當年的洋派風格,三層高立,帶有圓弧或尖頭的窗戶。另偶見帶天井和廂房的闊院大戶。很多民居臨街面仍是木板槅門,保持著老舊風格,看上去樸實、親切。
非常難得的是,傳統地道的民居生活,依然存在于大竹老街之中。街上有很多家茶館,里面坐滿了老人,有打長牌的,有聊天的,一些老人抽著旱煙,個別的頭上還包裹著白布;遇上周末或特定日子,茶館里還會有川劇票友們的活動。街上,各種店鋪,包括理發店、雜貨鋪、白鐵鋪、小食店、白酒鋪、裁縫鋪、修理鋪、藥房、鞋店等一應俱全。特別要說道的是,不長的老街中,竟然有十多家紙火鋪,店鋪門口擺放著成摞的黃紙,還有各種頗具地方色彩的喪葬祭祀物品。城市或鄉村里,紙火鋪的數量多少表明著一方傳統民俗風氣保持的濃淡狀況。紙火鋪主要服務于民間喪葬與祭祀活動。毫無疑問,竹陽一帶,以及整個川東城鄉里,人們普遍遵循祖訓,講究規制與章法,保持著傳統風俗習慣。
大竹老街處,有一個占據幾條街巷的菜場,非常值得一逛。很多菜農,用扁擔挑著竹筐前來。這種竹筐,筐很淺,提手很高,便于挑擔。竹筐沿街擺成一排,很是特別,當為本地一道特別的風景線,引人注目。各種蔬菜,新鮮水靈,從田間地頭直接走進城市。當地的豆腐制品,特別是豆腐干,味美勁道,堪稱一絕。荷花池街有一座老清真寺,這里也是回民一條街,小店鋪一家挨著一家,牛羊肉制品豐富多樣,很受食客青睞。大竹黃粑和面條,還有“東柳醪糟”,不僅為當地人鐘愛,也是游客的首先選擇。作為饋贈佳品,很多人會將當地的豆腐干、黃粑和醪糟買很多帶走。
古有“大竹八景”的說法,這八景分別為:“高山曉鐘”“鳳山晚翠”“東橋垂柳”“竹溪偃月”“云臺煙雨”“西山積雪”“雙溪燕尾”和“梅村古碣”。毫無疑問,大竹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的地方,也是一個風光秀麗的地方,當然更是一個值得游覽的地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