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特色古鎮文化大觀
- 徐平
- 3247字
- 2021-04-09 15:04:42
達州
大竹·清河
清河,舊時亦稱“清和”,位于大竹縣北約25千米處東柳河西岸。清代渠縣編戶四里,分東、南、西、上北和下北五路,時清河場為渠縣東路云合里轄。晚清宣統年間,渠縣設楊家鄉,轄楊家、清河、回龍和柏林四場。民國早期,清河場編入清白鄉,為渠縣第六保。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清白鄉由渠縣劃入大竹縣,后分為清河鄉和柏林鄉,時為大竹第一區轄。1958年設清河區,下轄清河、柏家、李家、柏林四鄉。2000年,清河撤鄉建鎮。
發源于大竹縣東部峰頂山深處的東柳河,經竹北、人和、楊家、清河、柏林等鄉鎮,至達川區木頭鄉大河咀注入州河。該河流經之處,大部為淺丘平壩區域。水豐土沃,這一帶自古以來為適宜農耕和人居的寶地,元明時期,湖廣籍移民大量到來,種竹栽麻,植桑養蠶,促進了當地農業發展,絲織紡染等手工業也得到迅速發展。漸漸地,東柳河旁平壩處即今清河場處形成人居聚集處,清初,于此處興建了清河場。清中晚期,清河場又先后修建了雙流橋和永平橋,溪河兩岸鄉人來往更加便利,清河場也日益繁榮,成為了遠近有名的大場。
明末清初,渠縣、大竹等地戰亂尤甚,田地荒蕪,民眾流離,城鄉凋敝,滿目蒼涼。在清廷優撫政策下,多省地移民不辭辛勞,輾轉來到渠縣、大竹一帶,插占落業,立冊定居。落戶清河的外省籍移民以湖廣、福建、廣東、江西等省的為多,其中有不少為來自廣東、福建等地的客家人。清同治《渠縣志》載:“自獻賊之變,遺民無幾,故土著者少而五方之人雜處乎其間。”移民在這里,安土樂業,或農或商,勤勞奮進,很快在這里站穩腳跟,家興族旺。至晚清時,清河場涌現出很多富室大家,鄉場的繁盛也達到新的高度。
范性家族即晚清民國時期清河場的望族大戶。耕讀傳家,學則優仕,范姓家族人才濟濟,出類拔萃者眾,晚清民國時期,當地多位范性人士或在區場擔任要職,或在軍伍晉級高階,或在外地為官從業。細數道來有,范先級擔任渠縣第三區團總,范守中擔任清河場局士團保,范舜典、范楠軒等人在軍中擔任高官,另有范姓“舜”字輩和“之”字輩多位人士在外為官或從政。
范氏諸位,佼佼者,當為范舜典。范舜典,后改名為范紹增。前面提及的范先級為其祖父;范守中為其父親。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范紹增出生于清河場。富貴鄉紳人家子弟,本有更多讀書機會,但童年時的范紹增不愿束身修行,卻對江湖行俠多有向往。13歲時,范紹增就加入了幫會組織,拜在渠縣三匯鎮“禮”字號袍哥大爺熊東山門下,平日里四鄉逛游,樂在其中。遵道秉義,意氣相親,范紹增很快就得到眾相認同,當上袍哥小首領。清宣統三年(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興起,渠縣、大竹一帶為保路反清的中心地,時范紹增響應號召,加入當地同盟會。民國五年(1916年),范紹增率部參加反袁護國戰爭,后被擴充進川滇黔靖國聯軍,任模范營營長。此后,范紹增步步高升,先后在軍中任團長、旅長、師長,以及川鄂邊防軍司令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后,范先后擔任國軍第十一兵團副司令、第八十八軍軍長、第十集團軍副總司令等職,參加過上海保衛戰等戰役,戰功卓著,榮獲過各級勛章、獎章多枚。1949年12月,范紹增在渠縣三匯鎮率部易幟起義,后范分別在解放軍部隊和河南省政府部門任職。范紹增的侄子范楠軒,也是人中翹楚。范楠軒先后擔任川鄂邊防軍混成旅旅長、第二十軍四師獨立旅旅長、第十二旅少將旅長,抗戰期間任第七十二師新編十四師師長,參加過武漢會戰。1949年12月,范楠軒與其叔叔范紹增等人一道反蔣起義。
范紹增幼時頑劣不學,加之有著一副憨態相貌,被人戲稱“哈兒”(四川話傻兒的意思),后來在戰事中范紹增也是勇猛過人,不畏勁敵,敢于拼殺,因而得名“哈兒師長”。縱觀其一生經歷,范紹增確實是一位傳奇人物。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以范紹增為原型,根據其不凡之經歷改編的影視作品《傻兒師長》《傻兒軍長》《哈兒傳奇》等相繼上映,川軍將領范紹增的故事被更多的人所知,其詼諧智趣、為人仗義的特質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河場不大,吸引外地客人眼睛的是場上整齊劃一的“騎樓”古建筑群。場上老街始建于清初,早先街兩邊都是各門各戶、各色各樣的民房,街道也很狹窄。至晚清民初時,老街已不適應場市人口眾多和商業繁盛的需要。時當地紳糧范性家族出資并號召清河場民眾出資出力,拓寬街道,修葺路面,對場市民居建設進行了重新規劃。新建成的民居為格調統一的商住兩用式騎樓建筑。偏遠農鄉中,營造這樣的洋味十足的建筑,這在當時可謂是追趕風潮、驚世駭俗之舉。
騎樓,又稱廊房,即帶有粗大圓柱外廊的建筑物,這種建筑源于古希臘建筑樣式,早期由英國殖民者引入印度,以及東南亞各地。19世紀初,這種建筑流行于南洋各國,特別是新加坡等地。從南洋返鄉的華人,又將這種建筑引入國內,晚清民國時期,騎樓成為廣東、廣西、福建等沿海地區僑鄉和客家人居住地的特色建筑。至今,還能在沿海的一些城鄉里看到這樣的建筑群。
騎樓式建筑,帶有寬闊的走廊,可以遮風擋雨蔽日,既能提供公共人行空間,又利于全天候進行商業活動。對于農鄉場市,這樣的建筑平時里可以給居民提供戶外作業或休閑歇息的地方,趕場天又可給商客提供做生意的場所。商住兩用,格外方便,加之騎樓建筑聯排而建,整體格調統一,式樣典雅,更顯得風貌獨特,氣韻不凡。
清河場的騎樓建筑,修建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范姓家族為主要出資人。老街兩邊的二層坡屋頂式磚木結構騎樓建筑,長廊貫通,廊寬近3米,約為街寬的一半,上下街共有希臘式粗大圓柱180根,柱頂裝飾有塑花,圖案豐富,樓上有通體欄桿。街道南北入口各有一道坊門,上有當地晚清舉人書寫的匾額,分別是“清場雅鎮”和“河引利源”,坊門上還有“福”“祿”壽”“喜”等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中西元素結合,清河老街古味凸顯,可以說清河場是四川農鄉街場萬花叢中一朵奇葩。
觀賞價值與使用價值并具,清河場騎樓建筑群的規劃與設計,獨運匠心,別有慧眼。清河場,遠離沿海,不靠都市,緣何會修建大規模的騎樓風格的建筑群,這給后人留下謎團。據筆者分析看來,清河場騎樓建筑群的修建,主要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追求時尚,一是族群認同。晚清民初時,當地有不少人士或從軍或為政,這些人士見多識廣,范紹增即為典型;此外還有赴日留學和出外經商之人,這些人更是思想開放,引入外域他鄉之新式建筑,自是時尚追求,同時也是促進當地文明進步之舉。清河一地,以及周邊各鄉,清初移民中有很多來自沿海各省,族裔同胞中身居海外者應不乏其人,故居之貌,故鄉之情,也總讓他們念念不忘。因此,修建騎樓,無疑也是一種懷念故鄉的愿望表達方式和族群身份認同標志。這樣的解釋還可以從當地以及周邊鄉里的另外一些建筑來說明。清河場以前還有兩座被稱為“走馬轉角樓”的洋樓建筑,分別是范紹增和范南軒的公館,這兩座洋樓建筑樣式也是晚清與民國時期沿海一帶頗為流行的。距清河場約4千米遠的柏林場上也有一座洋樓,至今完好保留,該樓為范南軒的私宅,門、窗、柱、檐,皆有西式塑花,洋味十足。距清河場約5千米遠另有一李家鄉,場上老街建筑圓柱通廊,與清河老街的騎樓風格十分接近。
清河場西南外不遠處有一“哨樓灣”,地名來自民國時期建于該地的哨樓。哨樓,即防盜御敵的崗樓,或稱碉樓,不同于一般崗樓或碉樓的是,這種哨樓與宅院一體,為護院保宅之用,這種建筑樣式曾經也是廣東、福建山區里多見的。四川不少地方現在還保留有這種帶哨樓或碉樓的宅院,典型的如宜賓橫江鎮的朱公館。據說明朝靖難之變后,建文帝朱允炆曾逃至這里并隱居多年,還在這里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府宅。后朱允炆離走,宅院也毀于戰火。清末,有當地富商相中此處寶地,在此重修了豪宅大院。民國期間,范紹增在此院駐軍設防,加修了哨樓。現該哨樓和宅院得到了重新修繕,六層哨樓里布置和展出了與范紹增有關的文物資料,以及其他一些當地文化物品,哨樓現為清河古鎮一處重要的觀光點。
濃厚的民國風和別致的騎樓建筑群,使得清河鎮有著一種清雅古舊的文化氣息。遇在趕場天里,街口坊門前人頭簇擁,很多人走進騎樓長廊,在這里喝茶、進餐、買賣,這樣的場景很是難得。置身其間,若似回到久遠以前,讓人感慨,讓人生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