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家庭能源消費行為與效率研究
- 李佳珈
- 9字
- 2021-03-12 18:43:12
1 中國能源消費現狀
1.1 宏觀能源消費現狀
能源在我國工業化進程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國經濟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快速發展,特別是在1994—2014年這21年間,GDP保持在平均約8%的增長速度。然而,工業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采用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產和建設方式,是引起霧霾天氣和水源污染等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進而對居民的健康造成了嚴重危害。這一重大問題引起社會各界對“新世紀中國經濟發展何去何從”的思索。黨的十九大提出,必須堅持以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推進綠色發展、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政府在“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中提出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堅持減緩與適應并重,主動控制碳排放,落實減排承諾,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深度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貢獻。
在上述宏觀政策的背景下,政府及社會各界對環境保護提出了多項治理策略,近年來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速有逐漸放緩趨勢(見圖1-1)。《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指出,2015年和2016年是中國自1997年以來能源消費增速最為緩慢的兩年(BP,2017)。國家統計局能源消費總量數據顯示,我國能源消費從2013年3.7%的增速逐漸放緩至2016年1.3%的增速。
盡管如此,中國已連續第十六年成為全球范圍內增速最快的能源消費市場。我國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2016年我國煤炭消費總量占據所有能源消費的62%;天然氣和新興能源消費水平明顯低于煤炭消費水平,兩者加總僅占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的20%(見圖1-2)。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嚴重制約了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進程。
我國長期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不可避免地帶來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和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自1990年起發布了四次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評估報告,認為氣候變暖是當今世界最為突出的環境問題,而能源消耗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則是引起全球變暖的重要原因(Huang et al., 2008),全球變暖甚至會產生嚴重的霧霾(Xu et al., 2013)。目前,我國煤炭消費量的80%是原煤直接燃燒,由此產生的污染較為嚴重。世界上一半的煤炭在中國消耗,煤炭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排放分別占中國相應排放量的86%、56%、74%(林伯強等,2015)。
據圖1-1和圖1-2可以得出,雖然我國能源消費增速放緩,資源性、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發展逐漸衰減,能源消費日趨合理,但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和消費結構持續升級,我國能源需求剛性增長,資源環境問題仍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之一,節能減排依然形勢嚴峻、任務艱巨。
基于目前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的通知》。該通知充分肯定了在“十二五”期間各單位在節能減排中的突出表現。“十二五”時期,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18.4%,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分別減少12.9%、18%、13%和18.6%,超額完成節能減排預定目標,為經濟結構調整、環境改善、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該通知也指出,要在“十三五”期間,采取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切實將節能減排工作推向深入。預計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全國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控制在2001萬噸、207萬噸、1580萬噸、1574萬噸以內,比2015年分別下降10%、10%、15%和15%。全國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比2015年下降10%以上(國務院,2016)。
新型清潔能源建設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發展光伏產業對調整能源結構、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各部門應充分認識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性,并要求要做到積極開拓光伏應用市場;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完善并網管理和服務(國務院,2016)。國家能源局在2016年9月印發《關于建設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項目的通知》,啟動首批20個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項目建設,建立電價退坡機制,即在2018年12月31日前全部建成投產的首批示范項目執行每千瓦時1.15元(含稅)標桿上網電價;并建立建設內容調整機制,在不影響行業公平情況下穩步推進太陽能熱發電產業發展。同時,要建立項目退出機制,及時淘汰不能按計劃完成太陽能熱發電建設的項目,以期保證太陽能熱發電產業建設高質量完成[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簡稱國家發改委),2018]。
在上述應對政策的背景下,我國能源結構正在向更清潔、更低碳的燃料轉型。圖1-3顯示,2016年我國煤炭產量實現負增長。這一改變主要反映了能源結構方面的兩個調整:一個是來自政府和社會的壓力促使能源結構向更清潔和更低碳的方向轉變,另一個是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的資源可獲得性與競爭力日益增強。

圖1-3 1986—2016年中國煤炭產量增長率
圖片來源:2017年版《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BP,2017)
可再生能源在生產方面有顯著發展。《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指出亞太地區取代歐洲和歐亞地區,成為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產區(BP,2017)。2015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達到50×104兆瓦,占全部發電裝機容量的33.3%;可再生能源年發電量達到13.93×108兆瓦時,占全部發電量的24.8%(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2016);同年,我國在水電、風電以及太陽能領域的裝機量均排名世界第一。2016年,中國貢獻了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長的40%,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國(見圖1-4)。與此同時,中國成為世界水電(2.8%,120太瓦時)和核能(1.3%,41太瓦時)增長的主要來源(BP,2017)。在再生能源中,太陽能裝機增速最顯著,相比2006年,我國實現了近540倍的增長。另外,我國風電和水電領域的發展也不容小覷。2006—2015年,我國風電裝機實現了近50倍的增長,水電裝機增加191吉瓦,增長146%。

圖1-4 各國可再生能源增長比例
圖片來源:2017年版《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BP,2017)
從消費角度,我國政府在《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白皮書中提到,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消費量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要達到15%,重點發展水電、風電、太陽能和現代生物質能四個領域。圖1-5表明,2012—2016年,我國煤炭消費總量占比從69%下降至62%。圖1-6對比了此5年間清潔能源在我國的消費占比。其中,水電、核電、風電消費總量從10%增加到13%。以上數據表明,我國能源結構轉型初顯成效。
除了以上因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造成的一系列環境污染問題以外,我國因能源消費城鄉差異、地域差異導致的相關問題也亟待解決。張金良等(2007)發現傳統生物質能在燃燒過程中會釋放大量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致癌物質,因此以生物質能源消費為主的地區環境污染更加嚴重。
2016年我國主要城市AQI注1值的分布呈區域的差異化分布:以京津冀為首的黃河中下游和新疆西部是該年度全國大氣污染最嚴重、最集中的區域。顯然導致這兩個區域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有所不同,前者污染嚴重是由經濟發展所需能源消耗巨大導致的,而后者則是由于沙塵暴等惡劣自然因素導致的。
注1AQI:它是由SO2、NO2、PM10、PM2.5、O3和CP 6種常規大氣污染物擬合的以定量描述空氣質量的無量綱指數,其值越大,說明空氣污染越嚴重。
基于上述現狀描述,我國宏觀能源消費現狀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特征:首先,我國能源消費仍然以煤炭為主,能源消費結構亟待優化;其次,由于經濟發展等因素造成能源需求量巨大,從而導致區域性環境污染嚴重;最后,近期國家積極出臺了相關能源政策,這些政策向清潔、可再生、安全能源傾斜,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宏觀能源消費結構。在充分了解我國宏觀層面的能源消費背景之后,本書將從微觀層面展示我國家庭能源消費行為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