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晏智杰譯文集:科學的青春
- 晏智杰
- 2200字
- 2021-03-12 18:49:11
理論家
同所有早期經濟學家一樣,布阿吉爾貝爾也使自己的理論建設服務于實踐,為他所主張的政策進行論證。他把自己的改革主張置于(對當時來說)完整和深刻的理論觀點體系的基礎上,這決定了他作為經濟科學奠基人之一的作用。布氏的思想進程也許同配第的邏輯很相似,他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一國經濟增長由什么決定?他對法國經濟的停滯和衰落極感焦慮,由此他又提出了更一般的理論問題;有哪些規律性在國民經濟中發生作用并保證它的發展?
我們已經提到過列寧的下述思想:企圖發現價格的形成和變動規律,貫穿在從亞里士多德以來的全部經濟理論之中。在這個經歷數世紀的探索中布氏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他是從我們今天稱為“最優價格形成”的立場從事這一研究的。他寫道,經濟均衡和進步的最重要條件是成比例的或正常的價格。
這個價格是什么?首先,它應保證每個生產部門補償生產費用并得到一定的利潤、純收入。其次,在這個價格下將可以不間斷地完成商品的實現過程,并能維持穩定的消費需求。最后,在這個價格下貨幣“懂得自己的地位”,為支付周轉服務,而且不具有對人們的專橫權力。
把價格規律(即價值規律)理解為國民經濟比例性的表現,這是一種全新的大膽的思想。布氏還提出了與此有關的另一基本理論觀點。根據對價格的上述理解自然就會提出一個問題:在怎樣的情形下才能保證經濟中的“最優價格”?他認為這樣的價格結構將在自由競爭條件下自然地建立起來。
他在谷物最高限價這一具體問題上看到了對自由競爭的干擾。他認為隨著谷物最高限價的取消,它的市場價格將提高,這會增加農民的收入及其對工業品的需求,從而促進這些工業品的生產,等等。這樣的價格反應就會保障“比例價格”的形成和經濟繁榮。
直到今天,“自由放任,自由通行”這個著名說法到底應該歸功于誰,也還是一個有爭論的問題。反正這個說法后來成了自由貿易和國家對經濟不干涉主義的口號,又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一條基本原則。有人說,這個口號的前一半說的是生產自由,后一半說的是貿易自由。人們把這個說法(全部或部分地)時而歸于路易十四時代的大商人弗朗索瓦·列讓德,時而歸于德讓遜侯爵(18世紀30年代),時而歸于杜爾閣的友人、貿易長官戈爾內。但是,即使布氏沒有提出這個說法,他也還是明確地表述了這個思想。他說:“只應該允許大自然起作用……”
正如馬克思所說,在布氏那里,“自由放任,自由通行”的概念還沒有形成后來那種資本企業家利己的個人主義。在他那里,“這一學說還包含著某種人道的和意味深長的東西。它是人道的,因為它同舊的國家經濟相對立,這種經濟力圖通過不自然的手段充實自己的階級;它是意味深長的,因為它是解放資產階級生活的最初嘗試。它應當被解放,以便表明,這種生活究竟是什么”。
布氏并不否認國家的經濟作用。對他這樣一個理想主義者和實踐家來說,這是不可想象的。他認為國家(特別是通過合理的稅收政策)應能促進國內消費和需求的高水平。他懂得如果消費支出的勢頭慢下來的話,商品銷售和生產必然要停滯。如果窮人加油干活,而納稅較少,他們的消費支出就不會慢下來,因為他們傾向于很快花掉自己的收入。富人則不然,他們傾向于把收入儲蓄起來,這就加重了產品銷售的困難。
從經濟思想后來的發展來看,布氏論證的進程是很重要的。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和財富增長的主要因素問題上,在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歷史上形成了兩種原則態度。一種認為生產增長主要取決于積累的規模(即儲蓄和投資),至于有效需求,那是“伴隨而來的”。這種觀點在邏輯上導致否認一般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另一種則強調消費需求是維持生產高速增長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布氏就是這種觀點的先驅者,這種看法必然導致研究經濟危機問題。
的確,布氏沒有把“危機”(正確地說,類似于危機的現象,危機只是資本主義發展更晚近階段的特征)同經濟的內在規律聯系起來,而是同不良的國家政策聯系在一起的。他大概以為,在良好政策下需求不足和危機可以避免。布氏在這個問題上的缺點和矛盾,使經濟思想史家們對他的觀點的解釋很不一致。法國人安利·德尼認為,布氏的觀點歸根到底會導致自由競爭條件下危機不可能論,因此,他“為著名的薩伊‘市場定律’做了準備(如果不是已經提出的話)。按照這一定律,在自由交換產品的制度下無論何時都不會出現產品的生產過剩”。相反,熊彼得則強調,布氏從消費需求不足和過度儲蓄中看到了對資本主義經濟穩定性的威脅和危機的根源,因此他是“薩伊定律”的批判家(特別是凱恩斯)的先驅者。
不管怎么樣,布氏在自己的主要著作《論財富、貨幣和賦稅的性質》中,鮮明、生動地描述了經濟危機的情形。人們不僅會受到物質匱乏之苦,而且會受到財富過剩的折磨!他說,能想得到人們會被價格彼此隔絕呢?比如,有這樣的十個人或十二個人,其中一人有很多食物,但沒有別的東西。另一人有許多衣服,第三人有酒等飲料,如此等等。但他們之間卻不能交換,因為價格是人們所不理解的一種外在的引起危機的經濟力量。這種富裕中的可怕情景使人想起20世紀的一些事情:牛奶倒進海中,玉米被燒掉,同時又有大量的人失業與貧困。
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政策主張上,布氏都不同于重商主義者的觀點,在很多方面還是反對它們的。他試圖在生產領域而不是流通領域尋求經濟規律性。他認為農業是經濟的基礎。他拒絕把貨幣看作國家的財富,而且想毀掉貨幣的名譽,把它同真正的財富(商品)對立起來。最后,布氏主張經濟自由,這意味著同重商主義的直接決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