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國內外眾多教育學和心理學學者分析了高等教育、創新人格和創新意識之間的聯系。教育學科的學者主要關注高等教育對創新意識和創新人格的培養,心理學科學者的關注點在于創新人格與創新意識的關系,兩個學科的文獻目前尚缺乏有機的融合。

(一)高等教育與創新意識培養

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高等教育創新意識培養機制包括合理搭建教育課程體系、創新教育教學方式、營造適合創新的環境、加強社會實踐教學環節等方面。在課程體系方面,增加實踐課程、增強學生專業技能,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通過人文通識課程豐富學生知識結構、開闊視野;設置邊緣交叉學科課程、跨學科課程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加強協同創新。在教學方式方面,高校廣泛開展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推廣小班教學,鼓勵教師把國際前沿學術發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融入課堂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激發創新靈感。在鼓勵創新方面,大學通過營造兼容并包、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使學生通過長期的學習、觀察和實踐,將創新意識內化,成為創新性人才。同時,高校提高學生社會創新參與度,鼓勵學生參與義務社會服務、社會調查和創業等社會創新實踐活動,體驗社會創新過程,增強創新意識。

(二)高等教育和創新人格塑造

在心理學中,所謂人格是指基本和穩定的心理結構與過程,它們組織著人的經驗并形成人的行為和對環境的反應。人格教育是一種著眼于發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質的教育,人格教育的宗旨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個日趨完善的人格,建立一種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結構。大學階段是人的生理、心理劇烈變化并逐步走向成熟的時期,是創新人格形成的關鍵階段,高校擔任著人格教育與培養的重任。創新人格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開發、塑造和提升與創新有關的人格特質。

Barron和Harrington認為,具備創造力的個體的人格特質包括良好的審美觀、廣泛的興趣、精力充沛、獨立判斷、直覺、自信等。Sternberg提出,創造力的人格特征維度由七個因素組成:能忍受模糊情境、愿意克服障礙、愿意成長、具有內在的動機、冒險精神、被肯定的欲望、愿意為被肯定而工作。有學者認為大學生創新人格核心特質包含有恒性、敢為性、憂慮性、獨立性、自律性。也有學者將大學生創新人格概括為:不斷進取的自信心,強烈的興趣與好奇心,胸懷社會的責任心,百折不撓的意志力,獨立的批判精神,開放的心態以及團結協作的精神。

不同的研究者對創新性人格有著不同的概括和分類,但也存在著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基于研究者對創新性人格的分類和數據的可得性,本文將評估高等教育對成就動機、社會責任感和風險傾向三種創新人格特征的塑造作用。

(三)創新人格與創新意識的關系

創新是一個形成創新動機、產生創造性構想和實現創造性構想的過程,是一種復合的心理活動和社會實踐,它除需要較高的知識水平、較強的思維能力以外,還需要理想和成就感提供向導,需要責任感提供動力,不畏懼失敗、勇于承擔風險,并輔以一定的心理調適機制。創新人格是創新意識的內在動力源,也是創造性個體心理結構中的關鍵因素。以往的研究表明,以成就動機、社會責任感和風險傾向為代表的創新人格特征對個體創新意識有較強的作用。

1.成就動機

成就動機是人類的一種社會性動機,是指在競爭環境下努力追求卓越以期達到更高目標的內在動力和心理傾向。默里(H. A. Murry)在1938年提出了“成就需要”的概念,他把成就需要定義為“完成困難任務,掌握、操縱或組織物理對象、人類思想;盡可能獨立和迅速地從事這些任務,排除障礙并達到一個較高的標準;超越自我;與他人競爭且勝過他人;通過成功提高自尊心”。國內也有學者對成就動機及其效應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

成就動機能對創新意識產生激發作用。具有強烈成就動機的個人渴望他人的認可,有動力采用創新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在創新過程中,他們收獲克服困難、努力奮斗的樂趣以及成功之后的個人成就感。成就動機越高,個體為自己設定的目標水平就越高,求新求變的愿望就越強烈。成就動機取向強的個人比成就動機較弱的個體更有毅力,在遭受挫折時不氣餒、不放棄,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這些非智力因素都是成就動機激發創新意識的重要渠道。

2.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感是一種人格特質,使個體深刻地認識到社會的客觀需求以及自己在滿足社會需求中的作用,并表現出相應的責任行為,體現出個人的社會價值。在整個道德規范體系中,責任居于重要地位。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過:“每一個在道德上有價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擔。不負任何責任的東西,不是人而是物。”培養有社會責任感的良好公民是大學教育的基本目標和重要內容。社會責任感與創新意識關系密切,它使得創新主體更為敏銳地觀察社會現象,對現實中不科學、不合理的生產方式采取更強烈的批判態度,更自覺地尋找社會需求與自身發展的契合點,從而激發創新動機,產生更強的創新意識。而且,社會責任感也是創新意識的持久的動力源泉,使個體不把創新行為視作個人私事,不受個人興趣、好惡和短期利益的影響,以開拓創新為己任,持續創造社會價值。

3.風險傾向

風險傾向是指個體處于風險情境中的行為模式,表現的是個體對所處風險情景中的因素進行判斷,對未來發生的事件進行預測而做出冒險決定的程度。有許多文獻研究個體的風險傾向與創業以及企業管理之間存在的聯系。丁棟虹和張翔引入風險感知作為中介變量探討風險傾向對個體創業意愿的影響機制。李海磊等人探討大學生的冒險性、感知的創業文化與創業意向之間的關系。尹俊等人基于上層梯隊理論,探討和檢驗了戰略領導者成就動機和冒險傾向與企業國際化的關系。與創業類似,創新活動意味著創造前所未有之事物,在此過程中可能遭遇挫折、失敗,也可能受到傳統勢力和權威的反對,這意味著巨大的風險。因此具有冒險精神、風險傾向的人更愿意從事創新活動,擁有更強的創新意識。

(四)研究假設的提出

已有的文獻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在高等教育對創新人格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效果方面,目前缺少定量分析,一些調查研究局限于大學生群體內部,沒有調查受過高等教育人群和未受過高等教育人群創新意識的差別;其次,對高等教育影響創新意識的機制研究不足,較少指出高等教育培養創新意識的途徑,并進行定量分析;最后,缺乏國際比較研究。

從以上分析可知,高等教育存在兩條培養創新意識的路徑:第一條路徑是通過合理搭建課程體系、創新教育教學方式、營造適合創新的環境、加強社會實踐教學環節等手段直接增強受教育個體的創新意識;第二條路徑是通過人格教育開發、塑造和提升包括成就動機、社會責任感、風險傾向在內的創新人格特質,間接地培育個體的創新意識,即創新人格在創新意識培養中存在著中介效應。因此,本文將以中、美兩國數據檢驗如下假設:

H1:高等教育對個體的創新意識有直接的促進作用。

H2:高等教育對個體以成就動機、社會責任感和風險傾向為代表的創新人格塑造有顯著的正面影響。

H3:以成就動機、社會責任感、風險傾向為代表的創新人格特征對個體創新意識有顯著的正面影響

H4:創新人格特征在高等教育培養創新意識的過程中起中介作用。

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圖1所示。

1 研究框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城市| 江门市| 崇左市| 嵊州市| 蓬安县| 广昌县| 湟中县| 杭锦旗| 社会| 望奎县| 上虞市| 洱源县| 天气| 沂水县| 灵武市| 广州市| 泾阳县| 会东县| 酒泉市| 湖南省| 清远市| 佛坪县| 东方市| 黎平县| 兴业县| 威信县| 勃利县| 武冈市| 颍上县| 六安市| 新巴尔虎左旗| 石台县| 密云县| 黄陵县| 民权县| 华坪县| 阜阳市| 山丹县| 丹阳市| 晋宁县| 淮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