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利率的決定和影響因素
一、平均利潤率和分割比例
馬克思認為,既然利息來源于利潤,因此利息的多少就取決于利潤的大小,這里所說的利潤不是個別企業或個別行業的利潤,而是整個社會的利潤,即社會平均利潤。利率的高低也就取決于社會平均利潤率的高低。社會平均利潤率構成了利率的最高界限。此外,利率還取決于銀行家和企業主討價還價的能力——利潤的分割比例,在利潤率一定的情況下,如果借貸資本分割利潤的比例較小,那么利率相應就會較低。
二、貨幣資金的供求關系
馬克思認為,社會平均利潤率和零只是利率的理論界限,而在一段時期內社會的平均利潤率是較為穩定的,因此利率就主要取決于分割比例,分割比例的決定主要依靠借貸雙方競爭確定。雙方競爭的結果就形成了利率,當資金供給大于需求時,形成資金的買方市場,分割比例偏向于貸方,市場利率就會下降;反之,當資金需求大于供給,市場利率就會上升。
三、貨幣政策
由于利率變動對經濟有很大影響,因此許多國家通過調節利率來調節經濟,利率也越來越成為國家較為重要的一種貨幣政策工具,在相當程度和范圍為國家所控制。當貨幣當局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時,收緊銀根,就會提高利率,我國在2004年10月將基準利率提高了0.27個百分點,目的是要遏止經濟的過熱。反之,當經濟低迷時,貨幣當局為刺激經濟復蘇,就會相應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資和消費,如前幾年我國經歷的8次降息過程。
不僅是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同樣也會影響利息的變化。財政政策對利率的影響主要通過增減開支和稅收變動來實現。當政府支出增加時,直接提高了投資水平,擴大了資金的需求,引起利率水平的上升。在一定收入水平下,政府征稅使得人們的可支配收入減少,投資和儲蓄下降,導致國民收入下降;同時減少貨幣需求,貨幣供應量不變時利率下降。
四、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對利率的影響通過物價表現出來,主要表現為貨幣本身的增值或貶值。物價對利率的確定也有影響,這是因為資本的供求雙方在決定接受某一水平的名義利率時,都會加進對未來物價變動的估計值,以防止自己因貨幣本身價值的變動而發生實際的損失。如果物價不斷上升,則貨幣就會貶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保持原有利率不變,貸款者的實際收益就會減少。因此,為保護資金供給者的利益,在確定利率水平時還必須考慮物價的因素。通常的情況是,通貨膨脹率越高,名義利率也就越高。
五、國際資本流動
在各國經濟聯系日益加強的情況下,國際資本流動也成為影響一國利率水平的重要因素。國際資本流動又會受國際利率差異的影響。例如,當國內利率水平高于國際利率水平時,外國資本為了獲得利差收益,就會向國內流動,這樣就改變了貨幣市場上的資金供求。反之,當國內利率水平低于國外利率時,不僅外國資本要“抽逃”,連國內資本也會流出,同樣也會改變資金的供求狀況。因此,這必然會引起國內利率的變動。政府在確定利率水平時,需要考慮到國際的利率水平。
六、經濟周期
在危機階段,由于物價下降、工廠倒閉、商品積壓、資本需求減少,因此利率開始下降;在蕭條時期,由于生產縮減,對資本的進一步需求減少,因此利率下降到最低程度;在復蘇階段,由于投資逐步增加,生產及交易規模漸漸擴大,因此利率開始回升;在繁榮階段,由于生產大規模擴張,對資本的需求大幅度增加,這就必然導致利率上升到最高水平。
除了以上六個因素外,利率水平還受到諸如歷史水平、銀行成本、利率的管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對于這些因素,在這里不再加以詳細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