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內容提要

為促進農村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全面小康建設與精準扶貧,在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的指導和協調下,四川省金融學會和四川農業大學于2017年11月18日在成都市溫江區召開了“首屆中國西南農村金融論壇”。本次論壇由四川省金融學會現代農業金融專業委員會、四川農業大學經濟學院、四川農業大學區域經濟與金融研究所承辦。本次論壇的主題是“農村金融改革創新與金融扶貧”,論壇邀請了國內農村金融領域著名專家何廣文(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熊德平(云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孔榮(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等教授到會作主題報告。論壇得到了西南地區川、渝、貴、云、藏五省(直轄市、自治區)相關高校、科研院所、涉農金融機構和地方金融學會的積極支持,共有專家學者、銀行家、企業家、農村金融相關專業研究生等近200人參會。論壇圍繞“農村商業銀行經營與產品創新、金融扶貧與普惠金融、農業經濟與金融”三個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論文報告、交流發言。會后,會務組通過與作者商討,將愿意發表的25篇論文結集出版,旨在為推進新時代西南地區農村金融改革與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與理論支撐。

一、農村商業銀行經營與產品創新

2017年1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功能的若干意見》中要求,深入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確保“三農”貸款持續增長。農村商業銀行(以下簡稱“農商銀行”)在農村市場能否保持優勢地位直接關系到農商銀行體制改革的成敗,關系到在未來中國鄉村振興中能否發揮金融服務的主體地位的作用。就此問題,本組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詳細探討。蔣遠勝等從產業組織和農村金融的視角,以浙江省為例,運用銀行網點地理密度(BGD)和銀行網點人口密度(BPD)兩個指標度量了農商銀行的市場競爭程度,提出了建議:科學布局網點,延伸金融服務半徑;增強盈利能力,改善總體經營績效等。肖詩順等以四川省部分農商銀行為例分析了不良貸款的現狀及原因,提出了防控農商銀行不良貸款反彈的對策。廣安市金融學會以武勝縣為案例,嘗試就農村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做一些探索。張劍等對四川省崇州市已經申請到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112戶農戶進行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滿意度問卷調查,結合技術接受模型(TAM),構建農戶對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滿意度的結構方程模型。申云等認為,農業供應鏈金融能夠充分利用農業供應鏈進行整體信用評估和社會資本軟實力評估,實現對社員農戶和中小微企業的信貸可得性的提升。劉安等以具有丘陵山區代表性的四川省蒼溪縣為例,對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情況進行實證研究,有針對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議和解決方案,為丘陵山區全面推廣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抵押權貸款提供參考。王挺等在深入剖析“兩權”抵押標的物產權管制特征的基礎上,結合經典生產函數模型,通過實證分析,深入探討了影響“兩權”抵押價值的諸多因素和“兩權”抵押貸款應遵循的設計思路以及產品要素的基本特征,并提議:銀行機構要優化信貸產品基本要素,同時包容、鼓勵“兩權+其他擔保”復合信貸產品的發展;外部環境要盡快完善確權、登記、評估、流轉、風險緩釋等配套政策和措施,變土地流轉“薄市場”為“厚市場”,共同推進“兩權”抵押貸款試點改革。馮鑫結合成都市探索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的抵押融資試點情況,切實分析了當前農村產權抵押融資工作中面臨的法律中的突出問題和配套政策瓶頸問題,為解決農村產權抵押融資和促進農村產權立法等工作提出解決路徑,以深入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和城鄉統籌發展。遂寧市金融學會認為四川省蓬溪縣作為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地區,積極探索和推動了農村產權確權、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等試點工作,但抵押貸款風險管理及債權維護難度較大,相關法規亟待完善。

二、金融扶貧與普惠金融

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普惠金融與金融扶貧模式在支持貧困戶精準脫貧的要求下面臨新挑戰,急需加強金融扶貧模式和方式的創新。針對如何進行金融扶貧、如何發展普惠金融問題,專家學者們進行了廣泛交流。王挺等從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結合出發,選取具有典型性的四川農村信用社(以下簡稱“農信社”)作為案例,站在銀行業的角度,對銀行業傳統金融扶貧路徑進行回顧,并對以往金融扶貧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嘗試建立一套針對“互聯網+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效果評估體系,同時按照效果評估體系框架,結合四川農信社實踐情況,提出進一步完善“互聯網+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路徑選擇策略。陳實立足四川農業銀行金融精準扶貧實踐,在總結近年來金融扶貧工作措施與成效、分析存在的困難與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提升金融精準扶貧實效,助推脫貧攻堅的路徑建議。任瑞洪收集了全國各地典型案例,對保險業如何有效對接貧困戶需求,幫助貧困戶增產增收,形成完整的金融扶貧產業服務鏈進行剖析和分享;同時,他對下一步保險業深度參與脫貧攻堅工作的方式與方法進行了探討和展望。金媛等分析了貴州省六盤水盤州市“三變”促“山變”的脫貧模式,為進一步探討政府干預與市場資源自由配置的邊界,進而從目前的“次優精準扶貧”狀態向未來“最優精準扶貧”狀態做帕累托改進提供理論依據。南充市金融學會提出四川省儀隴縣是西部地區最早進行小額信貸試點的地區之一,其農村小額信貸堅持“小額、短期、加壓”的小額信貸經營理念和機制,可以看作是孟加拉鄉村銀行(GB)小額信貸模式的本土化發展。廣元市金融學會以廣元市昭化區農村小額貸款為研究對象,嘗試利用新制度經濟學中的交易費用和產權理論分析我國現階段農村小額信貸發展的困境,采用轄內農村金融機構的數據及相關案例證明相關理論,嘗試提出降低農村小額信貸交易成本,培育農村金融市場,形成農村金融體系的良性循環,實現農村小額貸款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等建議。覃姣等認為支農可持續性包含覆蓋力和財務可持續能力兩個方面,只要財務費用控制得當,資產運營效果良好,商業性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的支農可持續性的覆蓋力和財務可持續能力這兩個層面即是相容的。李優樹等測算出普惠金融發展水平與經濟增長間并非線性關系,而是存在一個門檻值(0.618),提出:從政府政策支持角度提升普惠金融覆蓋面,克服普惠金融前期投入高收益小的負外部效應;再由金融機構通力合作深化普惠金融發展,實現其對經濟增長的正向影響。胡芝嘉等認為,構建扶貧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進行綜合評分是研究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績效的有力途徑,并結合對四川省六個貧困縣的調研,提出了有關改進建議,以確保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精準使用。

三、農業經濟與金融

金融業是現代經濟運行的“血脈”,同時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也是金融行業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如何助力農業現代化更是重中之重。對此,專家學者們展開了深入討論。成先明以成都市為例,詳細闡述了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認為“以豐富擔保物為主題的農村金融創新”解除了政策束縛,政府、銀行應協同推進“農村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支持農業現代化;從法律層面、機制層面、業務操作層面深入分析了農村金融產品和業務模式創新過程中面臨的困境與約束;并圍繞“法律基礎、機制保障、市場化運作”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吳平等通過研究發現,農村金融規模擴大與財政支農投入的增加在長期內對農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呈現顯著的正向效應,但農村金融效率的提升卻抑制了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同時提出了深化農村金融改革,改變城鄉二元金融結構,提升財政支農效率等政策建議。郭華等認為易地搬遷會增強少數民族農村家庭金融包容度。因此,必須從正規金融服務機構供給和微觀個體家庭的需求兩方面進行平衡,使少數民族農村家庭金融包容度得到提高。楊曼路等認為,研發效率是衡量企業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素。其研究表明,融資約束與產出效率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并且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的技術效率高于經濟效率,科技轉化為產值的能力不足。研究結果顯示,人力資本是中間產出效率區域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物質資本是最終產出效率區域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韓田等提出堅持以公有制為核心,如何把農民和土地進行有效的結合才是改革的要點。同時,要有選擇地吸取新制度經濟學派的產權清晰降低交易費用的觀點,并深度研究馬克思的土地所有權理論,加快制度建設,促進其他土地產權的流轉。伍艷通過研究發現,生計資本的增加對農戶借貸行為的影響顯著,農戶擁有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住房質量以及家庭中有干部對農戶借貸以及借貸額度產生了正向影響;而糧食耕種面積的增加對農戶借貸以及借貸額度產生了負效應,這表明農戶土地面積的增加不會提高信用社或銀行向其提供貸款的概率。因此,農戶應該通過提高社會資本和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強借貸行為。王悅對遂寧市下轄的生豬調出大縣的生豬養殖戶進行問卷調查,對農業保險的需求因素進行分析,得出受訪農戶具有正向選擇傾向等結論,并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江勇從了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現狀入手,分析了存在的主要問題,在走訪考察、座談交流和數據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有關對策建議。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洛县| 周至县| 北海市| 芦溪县| 安陆市| 沁阳市| 图们市| 江门市| 双柏县| 杂多县| 广东省| 宝坻区| 泗水县| 鸡东县| 凤山县| 庄浪县| 宜兰市| 格尔木市| 华亭县| 安陆市| 武威市| 桃园县| 东平县| 原平市| 惠水县| 双鸭山市| 唐河县| 定远县| 丰都县| 红河县| 罗城| 新疆| 无极县| 广东省| 鄱阳县| 鄢陵县| 民丰县| 磴口县| 荆州市| 贺州市| 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