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相關理論概述

1.2.1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相關理論

(1)金融發展理論

麥金農和肖都提出過金融發展理論,對金融理論的進一步研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思想認為,經濟發展應該相信市場,政府不應干預太多。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發展是經濟增長的一個決定性因素。貨幣在經濟中的作用進一步推動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促進了社會資源更合理的配置。

約瑟夫·熊彼特也強調過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對金融體系和經濟增長進行過較為系統的研究,指出了銀行的重要性。他認為,金融發展可以通過增加資源流動性、降低金融投資交易成本、提高資源配置率及回報率來促進經濟增長。

20世紀中葉,貨幣和貨幣信用逐步被金融工具取代,貨幣運行已讓步于金融運行,金融發展全方位地影響了經濟發展。

(2)金融機構理論

金融機構理論的產生是為了研究金融機構是否影響經濟增長以及何種金融機構最適合經濟增長。

R.戈德斯密斯的《金融機構和金融發展》指出,金融發展是一個國家金融結構的關鍵。他指出,研究金融發展實質上就是研究金融機構在經濟發展中的變化及發展趨勢;他還指出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是基礎,它們的現狀構成了特定的金融機構;他通過對35個國家的研究得出經濟與金融的發展存在著大致平行的關系,經濟飛速增長時期也是金融快速發展時期。

R.戈德斯密斯的研究,為金融發展理論的研究確立了一個基本研究框架和初步的指標體系。但他的研究還存在研究對象限于35個國家、將經濟增長簡單化、沒有分析影響經濟增長和金融發展的其他因素以及沒有確定經濟增長和金融發展間的因果關系等方面的不足。

(3)金融深化理論

20世紀70年代前,人們認為較低的利率有利于生產者獲得資金,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1973年麥金農和肖分別提出了“金融抑制論”和“金融深化論”,對傳統的觀點提出了挑戰,標志著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的金融發展理論的形成。這兩種理論揭示了發展中國家貨幣金融的特殊性,都認為政府不應對金融活動進行過分干預,否則將導致金融體系和經濟增長間的制衡。對此,他們提出:應建立有組織、有效率的金融組織,完善儲蓄和投資機制,刺激儲蓄和投資,放松利率管制,使金融得以深化,從而促進經濟增長。金融深化論指出了金融發展水平和經濟增長間的正相關關系,但沒有指出這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也缺乏相關的理論證明。

(4)金融約束理論

金融抑制的經歷是令人痛苦的,而金融自由化達不到預期效果。為此,赫爾曼、穆爾多克、斯蒂格利茨等人提出了金融約束理論。金融約束理論是指政府通過一系列金融政策在民間創造租金機會。他們認為,麥金農和肖的金融發展理論均衡條件的前提很難實現,且資金很難得到有效配置,并認為政府的干預是十分有必要的。該理論提出了利率控制和資產替代等政策。

赫爾曼和斯蒂格利茨主張:政府應控制存貸利率,降低銀行成本,減少銀行的道德風險,使之有長期持續發展經營的能力。以確保金融體系的穩定,控制后進者的準入門檻,限制銀行競爭。該理論還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證券市場尚不規范,基礎條件差,資金使用效率和運行效率低,因此政府更應進行控制。

金融約束理論也存在不足,它過分強調銀行在經濟中的作用。該理論對銀行的扶持主張,極有可能造成銀行壟斷經營,從而導致銀行缺乏創新動力,以至于銀行難以持續發展。金融約束的政策存在諸多不現實性,很可能造成價格信號和信息的失真。金融約束只是一種政策工具,最終會向具有競爭性的“金融自由化”過渡。

(5)金融功能理論

由于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的多樣性,基于金融結構的角度對金融發展進行衡量,不具有說服力。由此,產生了金融功能理論,從“金融功能”角度出發衡量金融發展。

20世紀90年代,博迪和莫頓提出了金融功能理論,他們將金融系統劃分為六個核心功能。這六種功能相互聯系:第一,聚集和分配資源;第二,金融系統能在不同時間、地點和行業之間提供資源轉移;第三,提供清算和結算支付方式的途徑;第四,提供風險管理的方法;第五,信息揭示,協調經濟部門間的決策,提供價格信息;第六,提供解決激勵問題的方法。Levine也劃分了金融系統的功能,他認為通過資本積累和技術創新,各個金融功能都能影響經濟增長,要發揮金融系統的功能,優化資源配置,消除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的市場摩擦,從而促進經濟增長。

金融結構和金融深化理論產生在信用經濟不發達時期,而金融功能論產生時期具有社會經濟基礎,其更具有適應現代的能力。

Levine根據對80個國家的研究,指出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他指出,金融發展是因,經濟增長是果。之后許多實證研究也證明這一結果。

Gupta采用不同的指標對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進行了因果研究,他指出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間既存在供給引導現象又存在雙向因果關系。

已有的實證及理論研究對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關系提供了基礎和依據,許多研究都是關于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因果關系,但這種單向因果關系并不顯著,并且這種關系會隨著研究方法和時間的不停而發生變化。

1.2.2 農村金融發展理論

(1)農業信貸補貼理論

20世紀80年代前,農業信貸補貼理論成為當時的主流思想,居于主導地位。該理論認為,農村地區資金短缺,經濟發展落后,農村居民儲蓄能力弱,這些原因導致國內農村地區普遍存在資金不充分的現象。農業具有生產周期長、投資期限長、低收益、高風險以及收入不確定等特殊性,與金融機構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不相符,決定了農業難以成為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格融資對象,導致許多投資人不愿投資農村地區,即使商業資本被引入農村地區,商業資本也存在動力欠缺的現象。

對此,農業信貸補貼理論提出了兩種對策:第一,建立政府主導的非營利性金融機構進行資金分配,以緩解農村金融資金短缺的問題,減緩農村資金壓力,為農業生產輸入外部資金;第二,政府應建立和完善正規金融機構。因民間存在高利貸性質的非正規金融機構,其會制約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發展。所以,應向農村地區發放低息政策性貸款,以降低農業的融資成本,將具有高利貸性質的農村非正規金融機構徹底消除,對農戶的利益進行最大化的保護。

從某種角度上講,農業信貸補貼理論是較為契合農業融資論的政策觀點的,是金融抑制論在農村金融領域的另一種體現方式。農業信貸補貼被認為是農村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對推動農村經濟增長、緩解農村資金短缺問題取得了較大的收獲。

但在實踐中,其暴露了一些不足之處。第一,農民過度依賴外部資金和較低的融資利率,降低了農業經營者的融資需求和儲蓄動力,導致農村自有資金難以創造儲蓄動力,同時也增加了政府的財政壓力;第二,補貼被用到別的用途,并非用于發展農業生產,低息貸款沒有做到精準發放,甚至被經濟富足的農民以特殊的手段占有,加上貸款機構因低利率無法得到利益補償,更偏向于將資金貸給大農戶,并沒有真正落到貧困階層的手中,也沒有真正幫助貧困農戶脫貧;第三,政府和信貸機構缺少對政策性資金、借款者以及償債行為的有效監督,導致投資人喪失動力,市場信用缺失,觸發借款拖欠和投資失效的危機。貸款機構的不良資金率高,造成補貼行為難以持續。貸款的多元性決定了低息貸款的作用會受到限制。

(2)農村金融市場理論

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金融市場理論逐步取代了農業信貸補貼理論,在農村金融理論中占據主導地位。該理論極力反對政府主導的政策性干預,認為應完全發揮市場的作用,認為市場機制才是激活農村金融的關鍵所在,同時應放開利率管制,逐步實現利率市場化。

該理論指出:第一,農村居民都有著一定的儲蓄能力,資金不應完全從外部注入。第二,政府的低利率貸款政策會制約當地的金融發展。農戶過度依賴外部資金,容易形成無償補助的觀念,從而影響低利率貸款的回收率。第三,非正規金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農業信貸具有風險高、成本高、回收難等特點,其高利率符合市場特征。

該理論提出三種對策:第一,逐步建立利率市場化,促進資金的供需平衡,使農村金融機構能補償其經營成本,真實反映該地區的資金需求,增加儲蓄值,推動農村金融發展;第二,以理性的眼光看待正規金融機構和非正規金融機構,使其聯合起來,共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第三,鼓勵金融中介動員農村儲蓄,而不完全依賴外部資金來源。理論上,農村金融市場論受到學者們的廣泛認同,但在實踐中并未取得相應的功效。

(3)不完全競爭農村金融市場理論

20世紀90年代普遍發生金融危機,人們認識到非市場的社會要素的重要性,人們開始深思農村金融市場理論中的弊病。農業信貸補貼理論容易使人們形成對政策性資金的依賴,農村金融市場理論容易產生市場失靈現象,穩健的金融體系需要政府和市場共同參與,不完全競爭農村金融市場理論由此產生。

該理論認為農村金融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逆向選擇可能會長期出現在信貸配給中,貸款者無法有效了解借款者的資金用途,是一個“不完全競爭市場”。市場會出現失靈情況,政府應介入金融市場,進行適當干預,并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該理論提出了五個市場失靈的情況:第一,金融市場體制不完全和市場不完全競爭;第二,公共品的監控問題;第三,外部性問題;第四,投資者信息不完整;第五,帕累托無效在競爭市場中存在問題。

該理論也提出了解決對策:第一,政府進行適當干預,增加內生動力,逐步取消補貼,保持經濟增長和金融發展的持續穩定;第二,搞好制度和機構建設,有效保護參與者的合法權益;第三,確保相關部門的融資成效和貸款的順利收回;第四,提高非正規金融機構的市場效率;第五,建立互助小組和聯保責任制度,有效解決逆向選擇問題,降低道德風險,有效解決高成本問題。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國農村地區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不可能存在完全有效的農村金融市場,因此需發揮政府的作用。過分依賴市場會出現市場失靈問題,所以政府需引導金融市場,進行一定程度的宏觀調控,加強金融監管,盡量消除信息不對稱問題,維護市場秩序。

1.2.3 農村經濟增長理論

(1)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

羅伯特對經濟增長的研究,提出了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該模型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基礎,勞動數量既定。但該模型也存在一些缺陷:沒有投資預期,沒有考慮實際增長率。最后得出儲蓄率的上升或下降和經濟的長期均衡不存在關系,經濟是穩定增長的結論。

(2)內生經濟增長理論

20世紀80年代,產生了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該理論認為經濟增長取決于技術進步,經濟增長是可持續的。在該理論下,其設計出了許多經濟增長模型,從完全競爭假設條件到壟斷競爭體制假設條件,內生經濟增長模型不斷完善,促進了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能得到持續的階段性的發展,金融推動經濟增長的核心作用也逐漸顯著。

1.2.4 農村金融促進農業發展理論

(1)農村金融與農業發展

農村金融有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可集中農村地區的閑置資金,有效促進投資,同時用一定量的外部資金予以補充,對農村資源和主體進行合理的調整。通過農村金融的發展,可實現農戶的資金融通,滿足其資金需求,從而促進農業發展。

(2)農村金融與農村消費

金融支持農業發展離不開農村資金的流通,農村金融部門可有效地將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有機地連接起來,從而實現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的統一。在此種優勢下,農村金融部門可規范農村的消費,促進農業發展。

(3)農村金融與農民增收

農村金融的發展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從而促進農民收入。農村金融的資源配置功能可以有效地實現農業資源的優化和農村農業技術進步,促進經濟發展,最終刺激農業經濟增長、提高農民收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东县| 时尚| 呼伦贝尔市| 安丘市| 水富县| 白城市| 友谊县| 色达县| 库伦旗| 潮安县| 临湘市| 孟村| 浪卡子县| 客服| 涪陵区| 博兴县| 林西县| 乐都县| 双柏县| 临桂县| 汕尾市| 建阳市| 嵊泗县| 吉木乃县| 大同县| 瓮安县| 石阡县| 化隆| 偃师市| 边坝县| 岱山县| 库伦旗| 石台县| 邻水| 南安市| 珠海市| 潢川县| 元氏县| 福泉市| 博客| 云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