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貨幣和貨幣制度的演變

一、貨幣的產生與發展

(一)貨幣的產生

貨幣不是人類社會一開始就有的,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在商品交換中,人們必須衡量商品的價值,而商品價值的實體——人類的一般勞動耗費看不見也摸不到,只能通過交換表現在另一種商品上。這種價值表現形式隨著商品交換的不斷發展而演變,貨幣也應運而生。這一過程大致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第一,簡單或偶然的價值形式,如1只羊=1擔稻谷。第二,擴大的價值形式,如1只羊=1擔稻谷=2千克茶葉=20尺棉布。第三,貨幣價值形式,如1只羊=1擔稻谷=2千克茶葉=20尺棉布=1克黃金。

可見,貨幣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它源于商品,并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自發的產生。貨幣產生以后,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換就轉變成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流通,從而大大地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二)貨幣的發展

1.實物貨幣

早期的實物貨幣一般都是由普通的、大家樂意接受的商品來充當,它本身既作為商品,同時又作為貨幣充當媒介。歷史上,貝殼、絲綢、牲畜都充當過貨幣。這些實物基本上保持原來的自然形態,其典型特征是能代表財富,是普通的供求對象,但體積大、不易分割、不易攜帶、缺乏統一的價值衡量標準,不是理想的貨幣材料。

2.金屬貨幣

隨著經濟的發展,實物貨幣發展到它的高級階段——金屬貨幣階段。金屬貨幣是指以金、銀、銅、鐵作為貨幣材料的貨幣。金屬貨幣經歷了從賤金屬到貴金屬,從金屬稱量制到金屬鑄幣制的發展過程。其中,以黃金、白銀作為貨幣,幾乎是所有國家共同的歷史。這主要是因為黃金和白銀幣值穩定、價值較高、易于分割、便于保存和攜帶。金屬貨幣雖有很多優點,但缺點也隨著商品流通的不斷擴大而日漸暴露出來,即鑒別成色和稱量麻煩;攜帶運輸成本高且有相當風險;因磨損而減輕分量,使鑄幣面值與實際價值不相符;等等。于是,金屬貨幣逐漸被其他貨幣形式所取代。

3.信用貨幣

信用貨幣是以信用為保證,通過一定信用程序發行的,獨立行使貨幣職能的現代貨幣形態。信用貨幣不以任何貴金屬為基礎,不能與貴金屬相兌換,其后盾是國家權力,依存的是信用關系。目前世界各國都采用這一貨幣形態。例如,現金,即通常說的鈔票,包括紙幣和金屬輔幣。在日常經濟生活中,現金主要服務于居民個人用于消費品購置、支付工資等,同時也用于企業單位的小額零星購置與支付。銀行存款也是信用貨幣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日常經濟生活中,存款貨幣主要服務于企業單位之間的經濟往來以及稅款上繳、財政經費下撥、銀行貸款的發放與收回等活動。銀行存款的種類很多,并且隨著信用關系的發展,其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居民個人的日常貨幣收付也越來越多地采用存款貨幣形式。因此,銀行存款在信用貨幣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

4.電子貨幣

電子貨幣是指用電子計算機系統存儲和處理的存款,表現為各種各樣的價值貯藏卡。例如,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信用卡等,其顯著特征是貨幣形態無紙化。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購買商品、享受服務或進行支付時,只需在銀行安裝的終端機上刷卡,電子計算機便會自動將交易金額分別記入收付雙方的銀行賬戶,體現出貨幣流通網絡化的特征,但是沒有網絡的地區、地點和部門無法實現電子貨幣的流通。電子貨幣具有轉移迅速,相對安全和節約費用的優點,目前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

二、貨幣制度的演變

(一)貨幣制度的形成及內容

1.貨幣制度的形成

貨幣制度簡稱幣制,是一個國家以法律形式確定的該國貨幣流通的結構、體系與組織形式。換句話說,貨幣制度是國家為保障貨幣流通的正常進行而制定的貨幣和貨幣運動的準則與規范。

2.貨幣制度的內容

(1)貨幣材料。貨幣材料是確定用何種材料充當貨幣。確定的貨幣材料不同,就有不同的貨幣制度。例如,以白銀作為貨幣材料就是銀本位制,以黃金作為貨幣材料就是金本位制,以紙幣作為貨幣材料就是紙幣本位制等。“本位”是貨幣制度的一個術語,源于國家規定何種幣材作為法償貨幣。

(2)貨幣單位(價格標準)。貨幣材料確定后,就要進一步確立貨幣單位,包括規定貨幣單位的名稱和單位貨幣價值量,如在金屬本位制下,要確定單位貨幣包含的貨幣金屬重量。例如,英國的貨幣單位為“英鎊”(Pound Sterling)貨幣符號“£”。1816年5月,美國的金幣本位制法案規定,1英鎊含成色11/12的黃金123.7447格令,合7.97克。美國的貨幣單位是“美元”(USDollar)貨幣符號“$”。根據美國1934年1月的法令規定。1美元含金量為0.8888671克。在我國歷史上,1914年,北洋政府頒布的《國幣條例》規定貨幣單位為“圓”,1圓含純銀0.648兩,合23.977克。

(3)本位幣和輔幣的鑄造、發行與流通程序。本位幣是國家法律規定的標準貨幣。在金屬貨幣制度條件下,本位幣亦稱“主幣”,是一國計價、結算唯一合法的貨幣單位。金屬本位幣是用一定貨幣金屬按照國家規定的貨幣單位鑄造的鑄幣。起初,鑄幣在民間鑄造,其信譽和流通范圍受到一定限制,后來逐步改由國家鑄造,因為擁有政府權力的國家最具權威,國家鑄造一定形狀、一定重量和成色,并打上印記的貨幣,能夠起到穩定價值尺度、統一流通手段的作用。

金屬本位幣在流通上具有三大特征:其一,自由鑄造,即每個公民都有權把貨幣金屬送到造幣廠鑄成本位幣。其二,無限法償,即國家規定本位幣擁有無限制的支付能力,不論每次支付的數量多么巨大,如果用本位幣支付償債,商品出賣者和債權人都不能拒絕接受或要求改用其他貨幣。其三,規定磨損公差。由于技術原因,有時會出現鑄幣的實際重量與法定標準不符或在流通中因逐漸磨損而使重量減輕。為了避免因此而導致的本位幣貶值,貨幣制度規定了每枚鑄幣實際重量不足法定重量的限度,稱為磨損公差,超過磨損公差的鑄幣不能流通使用。

輔幣是本位幣以下的小額通貨,供日常交易和找零之用。其流通特點恰恰與本位幣相反:其一,限制鑄造。由于輔幣通常由賤金屬鑄造,其名義價值往往高于實際價值,因此輔幣僅限于國家壟斷鑄造。其二,有限法償,即法律規定輔幣在一次支付中具有最高限額,超過限額,受款人和債權人有權拒收。

隨著經濟的發展,金屬貨幣遠不能適應生產和流通擴大的需要,于是出現了信用貨幣價值符號的流通。在當代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下,國家授權中央銀行集中貨幣(紙幣)發行,并授予這類價值符號無限法償的能力。

(4)黃金準備制度。黃金準備制度是指一國貨幣發行的物質基礎。從歷史上看,黃金準備制度長期以來一直是準備制度的主要內容。黃金準備制度是指國家集中儲備黃金,作為穩定貨幣和匯率的平準基金以及發行貨幣的準備金。

黃金準備的用途有作為國際支付的準備金,作為調節國內金屬貨幣流通的準備金,作為支付存款和兌換銀行券的準備金。

在目前貴金屬貨幣停止流通的條件下,貨幣金屬準備的第二個用途、第三個用途已經消失,只有第一個用途依然存在,因為黃金仍然是國際支付和結算的最后手段。

目前,世界各國建立了以特定自由兌換的外匯,如美元、歐元、日元,還有這些貨幣的債權等作為準備金的制度,以便用于國際支付結算。需要指出的是,在現代信用貨幣制度下,保障貨幣發行和流通正常的準備制度的主要內容已經不再是黃金和外匯,而是國內的商品保有量和未來的產出量。商品的價值總量是發行和流通信用貨幣的最重要和最主要依據之一。外匯和黃金只是用于國際支付,起著保持本國貨幣對外兌換比率穩定的平準基金作用。

(5)規定貨幣的對外關系。規定貨幣的對外關系是指規定本國法定貨幣同外國貨幣是自由兌換貨幣,還是不自由兌換貨幣,即管制貨幣。貨幣的對外關系是由一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歷史傳統等諸多因素決定的。

(二)貨幣制度的類型

縱觀世界各國貨幣制度的演變過程,大體上經歷了銀本位制、金銀復本位制、金本位制、紙幣本位制幾種類型(見圖1-2)。

圖1-2 貨幣制度演變過程

1.銀本位制

銀本位制是以白銀作為本位幣的一種貨幣制度。其基本內容是:本位幣的幣材是白銀,銀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成銀幣,白銀與銀幣可以自由輸入輸出,銀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

銀本位制是歷史上最早的貨幣制度,16世紀以后開始盛行,如墨西哥、日本、印度等國都實行過銀本位制。銀本位制分銀兩本位制和銀幣本位制。我國自宋代開始銀銅并行,直至1910年4月清政府頒布了《幣制則例》,正式確定我國實行銀本位制。而我國銀本位制的健全則是在1933年,國民政府宣布“廢兩改元”,公布《銀本位鑄造條例》,但1935年11月又宣布實行“法幣改革”,廢止了銀本位制。

2.金銀復本位制

金銀復本位制是指同時以金、銀兩種金屬作為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其基本內容是:金、銀兩種金屬同時作為幣材;金幣和銀幣都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自由輸入輸出;金幣和銀幣都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實行金銀復本位制,必須確定金幣和銀幣的比價。按比價的確定方式不同,金銀復本位制又分為以下三種:

(1)平行本位制。平行本位制是指金幣和銀幣間的比價由金銀本身的市場價值決定。例如,英國1663年鑄造的金幣“基尼”與銀幣“先令”并用,兩種通貨按金銀的市場實際價值比價流通。

(2)雙本位制。雙本位制是指金幣和銀幣間的比價由國家及貨幣管理當局規定。例如,美國在1792年規定,金幣與銀幣的法定比價是1 ∶ 15。

(3)跛行本位制。這是從復本位制向金本位制過渡時出現的一種特殊的貨幣制度。由于法定使用銀幣向金幣過渡中,先是銀幣多、金幣少,后是金幣多、銀幣少,類似跛行者的一足短、一足長的現象。

金銀復本位制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存在重大缺陷。從理論上看,貨幣是市場上價值衡量的準繩,具有排他性和獨占性,一個市場只能有一個價值尺度,市場上也只認一個衡量權威。復本位制的雙重標準,必然在實踐中引起商品流通的混亂。當金幣和銀幣都按照其本身所含的價值流通時,商品就出現兩種價格,這兩種價格又會隨著金銀本身的市場價格變化而變化。如果由官方硬性規定金與銀的法定比價(即雙本位制),隨著金銀本身比價變化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又稱“格雷欣法則”。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法定價值固定的通貨同時流通時,實際價值較高的通貨(良幣),會被人們收藏,退出流通;而實際價值較低的通貨(劣幣)則會充斥市場,最終將良幣完全逐出市場。

任何社會形態的產生和發展,都要求有一個相對穩定的貨幣制度。英國率先從復本位制過渡到金本位制,其后歐洲諸國相繼效仿,到19世紀末,世界主要工業化國家都實行了金本位制。

3.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指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其具體形式先后經歷了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1)金幣本位制。金幣本位制又稱金鑄幣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其基本內容是:黃金是本位幣的幣材,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黃金和金幣可以自由輸入輸出,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成金幣,金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

上述特征決定了金幣本位制是獨具穩定性的貨幣制度。這種穩定性突出的表現在自發調節貨幣流通量、通貨的幣值對黃金的不貶值、外匯市場的相對穩定等方面。

英國是最早實行金幣本位制的國家,于1816年宣布實行,從1819年正式實施。其后,19世紀70年代先后有德國、丹麥、瑞典、挪威、法國等歐洲工業化國家相繼由金銀復本位制過渡到金幣本位制。到20世紀初,世界各國已經廣泛實行金幣本位制。

金幣本位制這一穩定的貨幣制度,極大地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人們把金幣本位制下的金幣流通稱為“貨幣的黃金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由于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與黃金存量不平衡的加劇,英國、法國等國家的黃金存量減少,資本主義國家要恢復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那種典型的金本位制已經不可能了,于是建立了變相的金本位制,即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2)金塊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又稱生金本位制,是指國內不鑄造、不流通金幣,而流通代表一定重量黃金的紙幣,黃金由國家集中儲存,紙幣可以按照一定條件向中央銀行兌換成金塊。其特點是:紙幣單位規定含金量,在一定數額、一定用途內兌換黃金。例如,英國于1925年規定,1700英鎊(合400盎司純金)以上才能兌換黃金;法國于1928年規定兌換黃金的最低限額為21500法郎。其間實行金塊本位制的國家還有荷蘭、比利時等國。

(3)金匯兌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又稱虛金本位制,是實行紙幣流通,但只準以外匯間接兌換黃金的貨幣制度。其特點是:貨幣規定單位含金量,但不能直接兌換黃金,只能兌換外匯,以外匯間接兌換黃金;中央銀行將黃金外匯存于另一個實行金本位制的國家,規定本國貨幣與該國貨幣的法定比率;以固定價買賣外匯,穩定幣值和匯率。

實行金匯兌本位制的國家,實際上是使本國貨幣依附于經濟實力雄厚的外國貨幣,如英鎊、美元等,但會在經濟上和貨幣政策上受這些國家的左右乃至控制。

資本主義周期性危機,特別是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經濟遭受重創。嚴重的經濟危機沖擊了貨幣制度,各國紛紛放棄金本位制,轉而實行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

4.紙幣本位制

紙幣本位制是指以紙幣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屬于不兌現和信用貨幣制度。紙幣是由國家強制發行和流通的、不兌換金銀的貨幣符號。紙幣本位制取代金屬貨幣本位制,是貨幣制度演進的質的飛躍,突破了商品形態的桎梏,而以本身沒有價值的信用貨幣作為流通中的一般等價物。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有以下特點:

(1)流通中的貨幣都是信用貨幣,金銀不再作為貨幣進入流通。

(2)信用貨幣由中央銀行壟斷發行,并由國家法律賦予無限法償能力。

(3)信用貨幣的發行量不受黃金準備的限制,而取決于貨幣管理當局實施貨幣政策的需要。

(4)信用貨幣都是通過銀行信用程序投入到流通領域的,通過銀行信用的擴張或收縮可以調節貨幣流通量。

(5)中央銀行對貨幣流通的調節日益成為國家對宏觀經濟調控的一個重要手段。

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僅有很短的歷史,這種貨幣制度創造了貨幣對經濟調節的“彈性”作用,適應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顯示出較為優越的特性,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貨幣制度。但是其核心內容是幣值穩定,促進經濟增長。而紙幣幣值穩定與否主要取決于銀行的信用、社會資源的保證程度以及社會公眾的信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城固县| 卓资县| 久治县| 永康市| 阿合奇县| 阳高县| 苍南县| 凤阳县| 宜宾市| 灵璧县| 通山县| 曲松县| 壶关县| 大荔县| 明水县| 株洲市| 承德县| 阳东县| 江门市| 耒阳市| 青龙| 武胜县| 商南县| 和平区| 玉门市| 晋中市| 延庆县| 西畴县| 金川县| 西充县| 大连市| 绩溪县| 东山县| 平顶山市| 婺源县| 都匀市| 崇阳县| 山东省| 镇康县| 松潘县| 新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