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法概論
- 汪飆 程小玲主編 駱俊 何平蘭 戴嚴森 谷峰副主編
- 11320字
- 2021-03-12 09:32:57
第一節 法律基礎
一、法和法律
(一)法的概念與本質
1.法的概念
法律一詞可分別從廣義、狹義兩方面進行理解。狹義的法律專指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頒布的規范性文件;而廣義的法律則指法的整體,即國家制定或認可,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各種行為規范的總和。
2.法的本質
一般來講,法是反映著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體系。這一意志的內容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它通過規定人們在社會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確認、保護和發展有利于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法不是超階級的產物,不是社會各階級的意志都能體現為法,法只能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法所體現的統治階級的意志,不是隨心所欲、憑空產生的,而是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是社會客觀需要的反映。它體現的是統治階級的整體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統治階級每個成員個人意志的簡單相加。法體現的也不是一般的統治階級意志,而是被奉為法律的統治階級意志,即統治階級的國家意志。所以法是統治階級的國家意志的體現,這是法的本質。
(二)法的特征
法作為一種特殊的行為規則和社會規范,不僅具有行為規則、社會規范的一般共性,還具有自己的特征。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法是經過國家制定或認可才得以形成的規范。制定、認可,是國家創制法的兩種方式,但并不是國家發布的任何文件都是法。首先,法是國家發布的規范性文件;其次,法是按照法定的職權和方式制定和發布的,有確定的表現形式。也就是說,法需要通過特定的國家機關、按照特定的方式、表現為特定的法律文件形式,才能成立。
(2)法憑借國家強制力的保證而獲得普遍遵行的效力。法的強制性是由國家提供和保證的,因而與一般社會規范的強制性不同,如道德、習慣等。國家強制力是以國家的強制機構(如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為后盾,和國家制裁相聯系,表現為對違法者采取國家強制措施。法是最具有強制力的規范。
(3)法是確定人們在社會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法的主要內容是由規定權利、義務的條文構成的,它通過規定人們在社會關系中的權利、義務來實現統治階級的意志和要求,維持社會秩序。
(4)法是明確而普遍適用的規范。法具有明確的內容,能使人們預知自己或他人一定行為的法律后果。法具有普遍適用性,凡是在國家權力管轄和法律調整的范圍、期限內,對所有社會成員及其活動都普遍適用。
二、法的形式和分類
(一)法的形式
法的形式,是指法的具體的表現形態,即法是由何種國家機關,依照什么方式或程序創制出來的,并表現為何種形式、具有何種效力等級的法律文件。法的形式的種類,主要是依據創制法的國家機關不同、創制方式的不同而進行劃分的。
1.我國法的主要形式。
(1)憲法。
憲法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規定國家的基本制度和根本任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也具有更為嚴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2)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及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①國家主權的事項;②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④犯罪和刑罰;⑤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⑥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征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⑦對非國有財產的征收、征用;⑧民事基本制度;⑨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⑩訴訟和仲裁制度;?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3)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是由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制定、發布的規范性文件。它通常冠以條例、辦法、規定等名稱。
(4)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后施行。
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授權決定,制定法規,在經濟特區范圍內實施。
地方性法規一般采用條例、規則、規定、辦法等名稱。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后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后生效。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依照當地民族的特點,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做出變通規定,但不得違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不得對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專門就民族自治地方所做的規定做出變通規定。
(5)特別行政區的法。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以及特別行政區依法制定并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的、在該特別行政區內有效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屬于特別行政區的法。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6)規章。
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權限范圍內,制定規章。沒有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依據,部門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或者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
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
(7)國際條約。
國際條約不屬于國內法的范疇,但我國簽訂和加入的國際條約對于國內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公民也有約束力,因此,這些條約就其具有與國內法同樣的約束力而言,也是我國法的形式之一,如《世界版權公約》等。
2.法律效力等級及其適用規則
(1)上位法優于下位法。
不同形式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之間是有效力等級和位階劃分的,居于效力等級上位的稱為上位法,居于效力等級下位的稱為下位法,上位法的效力優于下位法。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規、規章。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于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區域內的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權限范圍內施行。
(2)變通規定優先。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依法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做變通規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適用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規定。經濟特區法規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做變通規定的,在本經濟特區適用經濟特區法規的規定。
(3)特別法優于一般法、新法優于舊法。
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4)不溯及既往原則。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做的特別規定除外。
(5)法律規范沖突的裁決。
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
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權限做出裁決:①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②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③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二)法的分類
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對法做不同的分類。
1.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這是根據法的創制方式和發布形式所做的分類。成文法是指有權制定法律的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條文形式的規范性文件。不成文法是指國家機關認可的、不具有條文形式的習慣。不成文法也稱習慣法。有的觀點認為判例法也是不成文法。
2.根本法和普通法
這是根據法的內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所做的分類。根本法就是憲法,它規定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的基本原則,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普通法立法的依據。因此,它的制定和修改通常需要經過比普通法更為嚴格的程序。普通法泛指憲法以外的所有法律,它根據憲法確認的原則就某個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問題做出具體規定,效力低于憲法。
3.實體法和程序法
這是根據法的內容所做的分類。實體法是指從實際內容上規定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的法律,如民法、刑法。程序法是指為了保障實體權利和義務的實現而制定的關于程序方面的法律,如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
4.一般法和特別法
這是根據法的空間效力、時間效力或對人的效力所做的分類。一般法是指在一國領域內對全體居民和所有的社會組織普遍適用,而且在它被廢除前始終有效的法律,如民法、刑法。特別法是指只在一國的特定地域內(如某個行政區域)或只對特定主體(如公職人員、軍人)或在特定時期內(如戰爭時期)有效的法律。
5.國際法和國內法
這是根據法的主體、調整對象和形式所做的分類。國際法的主體主要是國家,調整的對象主要是國家間的相互關系,形式主要是國際條約和各國公認的國際慣例,實施則以國家單獨或集體的強制措施為保證。國內法的主體主要是該國的公民和社會組織,調整對象是一國內部的社會關系,形式主要是制定國立法機關頒布的規范性文件,實施則以該國的強制力加以保證。
6.公法和私法
公法和私法的劃分方法,始于古羅馬法學家,在法學界中得到廣泛應用。比較普遍的看法是以法律運用的目的為劃分的依據,即凡是以保護公共利益為目的的法律為公法,如憲法、行政法等;凡是以保護私人利益為目的的法律為私法,如民法、商法。
三、法律部門與法律體系
(一)法律部門
法律部門,也稱部門法,是根據一定標準和原則所劃定的調整同一類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劃分法律部門的主要標準是法律所調整的不同社會關系,即調整對象。如調整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行政管理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構成行政法部門,調整勞動關系、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關系的法律規范構成社會法部門。另外還包括法律調整的方法。如民法和刑法,都調整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但民法是以自行調節為主要方式,而刑法是以強制干預為主要調整方式。法律部門的劃分也不都是絕對的,可以有不同的標準,可以交叉、重合。
(二)法律體系
一個國家的現行法律規范劃分為若干法律部門,由這些法律部門組成的具有內在聯系的、互相協調的統一整體即為法律體系。我國現行法律體系大體可以劃分為以下法律部門:
1.憲法及憲法相關法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憲法相關法是與憲法相配套、直接保障憲法實施和國家政權運作等方面的法律規范的總和,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法律:①有關國家機構的產生、組織、職權和基本工作制度的法律;②有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法律;③有關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國家安全的法律;④有關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權利的法律。
憲法相關法主要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國務院組織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立法法、選舉法、國防法、領海及毗連區法、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國旗法、國徽法以及集會游行示威法、戒嚴法等。
2.民商法
民法是調整作為平等主體的公民與公民之間、法人與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以及調整公民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商法可以看作是民法中的一個特殊部分,是在民法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適應現代商事活動的需要逐漸發展起來的,是調整公民、法人之間的商事關系和商事行為的法律規范的總和。一般認為,民法法律部門包括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拍賣法、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等;而商法法律部門包括公司法、個人獨資企業法、合伙企業法、證券法、保險法、票據法、海商法、商業銀行法、招標投標法、企業破產法等。
3.行政法
行政法是調整有關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包括有關行政管理主體、行政行為、行政程序、行政監督以及國家公務員制度等方面的法律規范,如行政處罰法、行政監察法、行政復議法、政府采購法、人民警察法、出境入境管理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消防法、國家安全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等。
4.經濟法
經濟法是指調整國家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對經濟活動實行干預、管理或調控所產生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包括預算法、審計法、會計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價格法、稅收征收管理法、個人所得稅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廣告法、對外貿易法、農業法、種子法、鐵路法、民航法、公路法、電力法、煤炭法、建筑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法、礦產資源法、土地管理法、標準化法、計量法、統計法、測繪法等。
5.社會法
社會法是調整有關勞動關系、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包括:勞動法、社會保險法、礦山安全法、殘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權益保障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工會法、紅十字會法、公益事業捐贈法等。
6.刑法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包括刑法以及關于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等。
7.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
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是調整因訴訟活動和非訴訟活動而產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包括: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引渡法、仲裁法、公證法等。
四、法律關系
(一)法律關系的概念
法律關系是法律規范在調整人們的行為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即法律上的權利與義務關系。或者說,法律關系是指被法律規范所調整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社會關系是多種多樣的,因而調整它的法律規范也是多種多樣的,如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非財產關系而形成的法律關系,稱為民事法律關系或民商法律關系;調整行政管理關系而形成的法律關系,稱為行政法律關系;調整因國家對經濟活動的管理而產生的社會經濟關系,稱為經濟法律關系。
(二)法律關系的要素
法律關系是由法律關系的主體、法律關系的內容和法律關系的客體三個要素構成的。缺少其中任何一個要素,都不能構成法律關系。
1.法律關系的主體
(1)法律關系主體的概念。法律關系的主體又稱權利主體或義務主體,是指參加法律關系,依法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當事人。
(2)法律關系主體的種類。什么人或者組織可以成為法律關系主體是由一國法律規定和確認的。根據我國法律規定,法律關系主體包括:
①自然人(公民)。所謂自然人,是指具有生命的個體的人。既包括中國公民,也包括居住在中國境內或在境內活動的外國公民和無國籍人。公民是各國法律關系的基本主體之一,是指具有一國國籍的自然人。
②組織(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法人組織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和特別法人。營利法人包括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業法人等。非營利法人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機關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為特別法人。非法人組織是不具有法人資格,但是能夠依法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的組織。非法人組織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專業服務機構等。
③國家。在特殊情況下,國家可以作為一個整體成為法律關系主體。例如在國內,國家是國家財產所有權唯一和統一的主體;在國際法上,國家則是國際法關系的主體。
(3)法律關系的主體資格。法律關系的主體資格包括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兩個方面。
①權利能力。權利能力是指法律關系主體能夠參加某種法律關系,依法享有一定的權利和承擔一定的義務的法律資格。它是任何個人或組織參加法律關系的前提條件。
公民權利能力依不同標準可以進行不同的分類。例如根據享有權利能力的主體范圍不同,可以分為一般權利能力和特殊權利能力。一般權利能力又稱基本的權利能力,是一國所有公民均具有的權利能力,它是任何人取得公民法律資格的基本條件,不能被任意剝奪或解除。特殊權利能力是公民在特定條件下具有的法律資格,這種資格并不是每個公民都可以享有的,而是只授予某些特定的法律主體。如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的資格,就是特殊的權利能力。另外,按照法律部門的不同,可以分為民事權利能力、政治權利能力、行政權利能力、勞動權利能力、訴訟權利能力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以下簡稱《民法總則》)的規定,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法人權利能力的范圍則由法人成立的宗旨和業務范圍決定,自法人成立時產生,至法人終止時消滅。
②行為能力。行為能力是指法律關系主體能夠通過自己的行為實際取得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能力。法人的行為能力和權利能力一致,同時產生,同時消滅。而自然人的行為能力不同于其權利能力,根據《民法總則》的規定,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分為三類:
一是完全行為能力人。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二是限制行為能力人。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三是無行為能力人。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2.法律關系的內容
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法律關系主體所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
法律權利是指法律關系主體依法享有的權益,表現為權利享有者依照法律規定具有的自主決定做出或者不做出某種行為、要求他人做出或者不做出某種行為的自由。依法享有權利的主體稱為權利主體。如財產所有權人可以自主占有、使用其財產以獲得收益;債權人有權請求債務人償還債務。
法律義務是指法律關系主體依照法律規定所承擔的必須做出某種行為或者不得做出某種行為的負擔或約束。依法承擔義務的主體稱為義務主體。義務主體必須做出某種行為是指以積極的作為方式去履行義務,稱為積極義務,如納稅、服兵役等。義務主體不得做出某種行為是指以消極的不作為方式去履行義務,稱為消極義務,如不得毀壞公共財物,不得侵害他人生命財產安全等。
法律權利和義務作為構成法律關系內容的兩個方面,是密切聯系不可分離的,共同處于法律關系這一統一體中。任何一方的權利都必須有另一方義務的存在,而任何一方的義務又都是為實現他方的權利而設定的。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在大多數民商法律關系中,各方主體都既享有權利,又承擔義務。也就是說,任何一方既是權利主體,也是義務主體。如買賣關系中,買方承擔向賣方支付價款的義務,同時享有獲得賣方出售物的權利;賣方享有獲得買方價款的權利,同時承擔向買方支付出售物的義務。
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都受國家法律保障。當義務人拒不履行義務的時候,權利人可以請求司法機關或其他國家機關依法采取必要的強制措施來保障權利的實現和義務的履行;當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請求司法機關或其他國家機關給予保護。
3.法律關系的客體
(1)法律關系客體的概念。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所共同指向的對象。權利和義務只有通過客體才能得到體現和落實。如果沒有客體,權利與義務就失去了依附的目標和載體,無所指向,也就不可能發生權利與義務。因此,客體也是法律關系不可缺少的三要素之一。
(2)法律關系客體的內容和范圍。法律關系客體的內容和范圍是由法律規定的。作為法律關系的客體應當具備的特征是:能為人類所控制并對人類有價值。一般認為,法律關系的客體主要包括物,人身、人格,非物質財富和行為四大類。
①物。物是指可為人們控制的,具有一定經濟價值和實物形態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物可以是自然物,如土地、礦藏、水流、森林;也可以是人造物,如建筑物、機器、各種產品等;還可以是財產物品的一般價值表現形式——貨幣及有價證券。物既可以是有體物也可以是無體物。
②人身、人格。人身和人格分別代表著人的物質形態和精神利益,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兩個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方面,人身和人格是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指向的客體。另一方面,人身和人格又是禁止非法拘禁他人、禁止刑訊逼供、禁止侮辱或誹謗他人、禁止賣身為奴、禁止賣淫等法律義務所指向的客體。以人身、人格作為法律關系客體的范圍,法律有嚴格的限制。人的整體只能是法律關系的主體,不能作為法律關系的客體,而人的部分是可以作為客體的“物”的,如人的頭發、血液、骨髓、精子、卵子和其他器官從身體中分離出去,成為與身體相分的外部之物時,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視為法律上的“物”。
③非物質財富。非物質財富也稱精神產品或精神財富,包括知識產品和榮譽產品。知識產品也稱智力成果,是指人們通過腦力勞動創造的能夠帶來經濟價值的精神財富。如著作、發現、發明、商標等,它們分別為著作權關系、發現權關系、發明權關系、商標權關系的客體。智力成果是一種精神形態的客體,是一種思想或者技術方案,不是物,但通常有物質載體,如書籍、圖冊、錄像、錄音等。它的價值不在于它的物質載體價值,而在于它的思想或技術能夠創造物質財富,帶來經濟效益,它是一種知識財富。榮譽產品是指人們在各種社會活動中所取得的物化或非物化的榮譽價值,如榮譽稱號、獎章、獎品等。它們是自然人、法人榮譽權的法律關系的客體。
④行為。行為作為法律關系的客體不是指人們的一切行為,而是指法律關系的主體為達到一定目的所進行的作為(積極行為)或不作為(消極行為),是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如生產經營行為、經濟管理行為、完成一定工作的行為和提供一定勞務的行為等。
五、法律事實
任何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和消滅,都要有法律事實的存在。
法律事實,是指由法律規范所確定的,能夠產生法律后果,即能夠直接引起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者消滅的情況。法律事實是法律關系產生的具體條件,只有當法律規范規定的法律事實發生時,才會引起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和消滅。法律事實是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直接原因。
(一)法律事件
法律事件,是指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法定情況或者現象。
事件可以是自然現象,如地震、洪水、臺風、森林大火等不因人的因素造成的自然災害;也可以是某些社會現象,如爆發戰爭、重大政策的改變等,雖屬人的行為引起,但其出現在特定法律關系中并不以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自然災害可引起保險賠償關系的發生或合同關系的解除;人的出生可引起撫養關系、戶籍管理關系的發生;人的死亡可引起撫養關系、婚姻關系、勞動合同關系的消滅,繼承關系的發生;重大社會變革可引起多領域法律關系的變化。由自然現象引起的事實又稱自然事件、絕對事件,由社會現象引起的事實又稱社會事件、相對事件。它們的出現都是不以人們(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具有不可抗力的特征。
(二)法律行為
法律行為,是指以法律關系主體意志為轉移,能夠引起法律后果,即引起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人們有意識的活動。它是引起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最普遍的法律事實。
根據不同標準,可以對法律行為進行多種分類。
(1)合法行為與違法行為。這是根據行為是否符合法律的內容要求,即行為的法律性質所做的分類。合法行為是指行為人所實施的具有一定的法律意義、與法律規范內容要求相符合的行為;違法行為是指行為人所實施的違反法律規范的內容要求、應受懲罰的行為。
(2)積極行為(作為)與消極行為(不作為)。這是根據行為的表現形式不同,對法律行為所做的分類。積極行為,又稱作為,是指以積極的、主動的行為作用于客體的形式表現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消極行為,又稱不作為,則指以消極的、抑制的形式表現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
(3)意思表示行為與非表示行為。這是根據行為是否通過意思表示所做的分類。意思表示行為,是指行為人基于意思表示而做出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非表示行為,是指非經行為者意思表示而是基于某種事實狀態即具有法律效果的行為,如拾得遺失物、發現埋藏物等。
(4)單方行為與多方行為。這是根據主體意思表示的形式所做的分類。單方行為,是指由法律主體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法律行為,如遺囑、行政命令等;多方行為,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多方法律主體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為,如合同行為等。
(5)要式行為與非要式行為。根據行為是否需要特定形式或實質要件,可以分為要式行為和非要式行為。要式行為,是指必須具備某種特定形式或程序才能成立的法律行為;非要式行為,是指無須特定形式或程序即能成立的法律行為。
(6)自主行為與代理行為。根據主體實際參與行為的狀態,可以把法律行為分為自主行為和代理行為。自主行為,是指法律主體在沒有其他主體參與的情況下以自己的名義獨立從事的法律行為;代理行為是指法律主體根據法律授權或其他主體的委托而以被代理人的名義所從事的法律行為。
法律行為除上述分類外,還有單務和雙務法律行為、有償和無償法律行為、諾成和實踐法律行為、主法律行為和從法律行為等分類方法。
六、經濟法概述
(一)經濟法的概念
一般認為,經濟法是調整一定范圍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主要是國家為了克服市場調節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調整全局性的、社會公共性的、需要由國家干預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簡單地說,經濟法是調整因國家對經濟活動的管理所產生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經濟法體系
按照經濟關系以及經濟法所調整的基本內容,我們將經濟法體系做如下劃分:
(1)經濟組織法。經濟組織法指經濟組織的法律制度,主要是企業法律制度,如公司法、合伙企業法、獨資企業法、外商投資企業法等。
(2)經濟管理法。經濟管理法指國家在組織管理和協調經濟活動中形成的法律制度,主要是計劃和產業政策、財稅法、金融法、外匯、價格、市場和特定行業管理法等。
(3)經濟活動法。經濟活動法指調整經濟主體在經濟流通和交換過程中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而產生的法律制度,主要是合同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