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4 研究思路及內容與框架

0.4.1 研究思路

農業保險作為一項應對農業風險、穩定農業生產的支農惠農政策對解決我國“三農”問題意義重大。自2007年我國開始實施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工作開始,十年來我國農業保險發展迅速,為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的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近些年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農業生產規模和生產方式的變化使中央財政補貼下單一的農業保險產品結構變得愈加不適宜,整體保障效果下降,出現了較為嚴重的供給與需求不匹配問題。在農業保險市場上供給與需求交匯的核心是農業保險產品,那么從農業保險產品創新入手,通過合理規劃產品結構和層次,就可以實現農業保險供給對需求的重新適應,進而助力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然而,通過對市場實踐和相關文獻的分析發現,我國農業保險產品創新存在“碎片化”的特征,需要通過一定的頂層設計和宏觀規劃來引導我國農業保險產品創新和結構升級的方向。經過對國際上農業保險產品結構較具特色國家的經驗借鑒,并結合我國農業生產者結構的多元化現狀,本書提出了構建我國多層次農業保險產品結構的研究設想。

根據這一研究主題,本書對農業保險和多層次產品結構的相關理論進行了探究,試圖為農業保險產品創新的方向和需要注意的關鍵問題提供理論支持,并為“多層次”的產品結構構筑理論基石。理論研究結果表明,在新型農業保險產品創新過程中需要設法應對農業保險領域中相對更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注重農險產品對巨災風險的轉移或分散安排,以及農業保險較強的外部性需要相應的財政補貼制度予以支持,并注重提高財政補貼效率。對“多層次”產品結構的需求主要來自不同稟賦的農業生產主體差異化的風險轉移需求,這種差異性可以用風險偏好理論和前景理論進行解釋。

在理論基礎之上,本書對國外層次性農業保險產品的結構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其產品層次性在多方面的體現。然后,結合我國現實國情,主要參考美國農業保險產品的層次性結構,設計了我國多層次農業保險產品結構的基本框架,明確了各層次的產品范圍和功能定位,初步規劃了不同層次農業保險產品在功能和保障水平上的貫通互補模式,闡述了不同層次產品之間的內在聯系。

經濟政策和宏觀規劃的效果最終都需要作用于微觀經濟主體之上,通過影響微觀主體的行為來實現宏觀政策目標。在農業保險領域最重要的微觀經濟主體即是農業生產者,本書在所設計的多層次農業保險產品結構框架的基礎之上,分別選取各層次農業保險產品對農業生產者的風險保障效果、價格風險經濟補償模式和有效需求等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驗證前文提出的一些定性分析結論,分析市場上現有的新型農業保險產品試點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農業生產者的實際生產目標和有效需求情況對各層次的發展路徑和遠期目標進行規劃。

0.4.2 研究內容及框架

近些年來,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始在農業生產中嶄露頭角,逐步發揮關鍵作用。農業生產者結構的變化,使得現有傳統農業保險產品依據“低保障、廣覆蓋”原則確定的單一保障水平與多樣化的保險需求不再契合。具體體現在,一方面大多數小農戶由于兼業經營的原因,只希望在不增加成本情況下進行基本的口糧生產,對農業保險并沒有更高層次的需求;另一方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由于生產規模較大,對風險高度敏感,對通過農業保險手段轉移經營風險具有較為旺盛的需求,而市場上卻沒有能滿足其需求的農業保險產品。近年來,農業保險的管理機構和經營機構也嘗試通過提升傳統農險產品的保障水平或者開發新型農業保險產品來解決這種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不匹配問題,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通過研究農業保險的相關理論,并結合世界上一些國家的發展經驗進行分析,發現類似農業保險產品這種具有一定公共品屬性的商品或服務,分散式的創新很難取得最優的效果,需要具有系統性的規劃和引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想及其相關理論的建立為此提供了方向和指導。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進存量調整,對農業保險這一細分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想體現在產品上,就是通過合理開發新型農業保險產品,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績效。在此背景下,本書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分析了不同類型農業生產者主體在風險保障需求上的差異性,嘗試性提出了構建我國多層次農業保險產品結構的構想。然后以構建中國多層次農業保險產品結構為中心,沿著改革“增量”和調整“存量”的思路,重點研究了下列幾個問題:

(1)多層次農業保險產品結構的理論基礎

我國當前的農業保險產品結構是單一的,國際上雖然有許多國家的農業保險產品結構呈現出“層次性”的特點,但并沒有形成相應的理論能夠為我國農業保險產品的結構升級提供指導。因此,本書對“多層次”農業保險產品結構的研究首先探究了“多層次”結構存在的合理性,或者說是其理論基石問題,這也是本研究的前提。本書主要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進行闡述,供給側方面參考了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的理論,論述了新供給的形成和擴張會創造相應需求,從而促使行業景氣周期或經濟繁榮周期的到來;需求側方面則從農業生產者風險管理需求的角度進行分析,并認為農業生產者結構的多元性促成了其風險管理需求的多層次性,亟須農業保險市場的多層次產品結構對其進行匹配。本書主要利用新供給主義經濟周期理論、風險偏好理論和前景理論對“多層次”農業保險產品結構構建的合理性和基礎進行論述。

(2)農業保險產品結構的國際比較及我國構建多層次結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通過對國際上主要農業國家的農業保險產品結構的比較,得出其產品結構具有層次性的特征或趨勢,并將其層次性歸納為保險責任、保障水平、保險單元和保費補貼四個方面。由于本書多層次農業保險產品結構的研究立足于我國農業現代化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在該背景下,農業生產主體、生產方式和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都將發生巨大變化,原有的、較為單一的傳統農業保險產品結構必將難以適應多樣化的農業風險管理需求。雖然,當前對豐富農業保險產品、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已有一些政策指向性文件和區域性試點,但缺乏系統性和可操作性。本書在第2章,嘗試從多層次農業保險產品結構對我國的戰略意義著手,從宏觀經濟政策、農業生產方式變革趨勢、農業保險產品的環境與財政資源可持續性等多個方面分析進行多層次農業保險產品結構構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中國多層次農業保險產品結構的框架設計

本研究結合國際上發展較為成熟的農業保險產品的結構設計,將我國農業保險產品結構大致劃分為三個層次,即基本層次、中間層次和附加層次。首先,本書將為我國多層次農業保險產品結構制定合適的目標和原則。通過對經濟政策環境的分析,初步選定了新供給結構下農業保險產品應能夠優化農業風險管理、助推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供給側改革,以及實現農業保險自身和財政支持的可持續性四項指標作為目標。且該目標的實現必須基于不損害小農戶群體的既得利益,在效率的基礎上兼顧公平的原則。其次,針對每一個具體的農業保險產品層次都有與之相對應的產品范圍、功能定位、產品發展或演化路徑以及可以采用的風險分散策略或工具安排。最后,本研究雖然將農業保險產品結構分成了三個層次,但各個層次之間并不是孤立和隔絕的,通過建立各層次之間的貫通與互補模式能夠實現農業保險產品更加多樣化的風險保障功能,以更好地適應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快速變化的主體規模和生產方式。

(4)各層次的產品范圍和相應實證分析

①基本層次:傳統農業保險或成本保險產品

近年來,農業現代化進程快速推進,規模化經營主體也不斷涌現,理論和實務領域普遍認為傳統農業保險的保障程度較低,已經不能滿足其風險管理需要。事實上,傳統農業保險產品經過多年的推廣,已經為中國廣大農戶所接受,其存在確實為農民農業收入的穩定發揮了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此情況下,需要有定量的證據證明傳統農業保險產品對小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行為影響存在差異。一種可能的假設是,傳統農業保險雖然已經不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風險管理需要,但對小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穩定農業收入仍然具有一定的作用,實質上仍為農業生產者提供了一種最基本的保障。該部分的研究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共同構成了本書第4章的主要內容。

一是傳統農業保險產品的發展情況,主要包括該類農業保險產品的產生背景、設計初衷,在保險金額確定和賠償數額確定方式上相對于一般產量保險產品的特殊性。此外,還分析了作為中央財政支持下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產品,財政對其的具體支持方式和補貼規模變化情況等。

二是農業保險影響農戶生產行為的理論路徑分析。農業保險作為一種宏觀的農業經濟政策,其政策效果是通過影響微觀農戶的生產行為而實現的。通過考察農戶在農業生產中的各類要素投入,選擇其中可能會受農業保險產品損失保障效果影響的若干要素構建理論模型。并借助對理論模型的推導,得出農業保險通過影響農戶生產行為,進而影響農戶收入的間接路徑。

三是通過對農業生產主體的數據進行實證回歸分析以驗證上述理論結果,數據主要來自筆者親自參與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入戶調查數據,為了考察地域因素可能引起的差異,實證分析中還對微觀數據進行了模糊聚類分析和分組回歸分析。

②中間層次:以收入保險為方向的新型農業保險產品

該部分的研究內容是近期及未來一段時間內理論研究和實務創新的熱點領域。其主要原因:一是該類新型農業保險能夠提供較高的保障水平,滿足規模化經營主體的需要;二是機制設計上類似于美國目前最為成功的農業保險產品類型——收入保險產品,各界對其具有較高的愿景。然而,該類型的農業保險產品在我國仍處于實驗探索階段,需要更多的理論支持,本研究將以期貨價格保險的“大連試點”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其作為保險產品最核心的定價和賠付機制進行分析,并討論其進一步擴區試點中需要防范的各類風險以及向收入保險產品演進的可能路徑。

③附加層次:附加型農業保險產品

對該層次的分析通過以下三個步驟進行:首先,對美國“淺層損失”賠付機制和模擬實施效果進行了分析,說明了其產品高度依賴基礎農作物保險產品,具有較高的賠付優先級和較低的賠償限額,賠付標準多依據區域性指標等特征,明確了其附加型保險產品的定位。其次,立足于我國農業保險產品創新的現狀,指出在我國利用天氣指數保險應對“淺層損失”的合理性。分別從天氣指數保險產品與基本層次農業保險產品的可疊加性、賠付觸發條件、區間設置以及快速賠付的特點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得出在我國中間層次農業保險產品供給尚未形成之前,為應對部分農業生產者對較高風險保障的需求,可以將天氣指數類農業保險產品作為基本層次農業保險的附加型保險產品進行供給。最后,利用微觀數據實證分析了各類農業生產主體對附加型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及其影響因素,檢驗了上述天氣指數保險產品與基本層次農業保險產品疊加模式的現實可行性。

本書研究思路的基本框架如圖0-1所示。

圖0-1 本書研究思路框架圖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超| 上饶县| 白水县| 高碑店市| 云梦县| 韩城市| 安国市| 林周县| 房山区| 昭苏县| 井陉县| 靖州| 平南县| 调兵山市| 南木林县| 陆丰市| 陈巴尔虎旗| 岑巩县| 南康市| 嘉禾县| 宜兰市| 托克逊县| 林西县| 科技| 建瓯市| 米易县| 巴林右旗| 龙里县| 双城市| 玉门市| 怀仁县| 怀宁县| 清徐县| 棋牌| 高淳县| 岑溪市| 隆尧县| 宜章县| 佛冈县| 遂川县| 临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