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中國多層次農業保險產品結構研究
- 徐斌
- 1427字
- 2021-03-12 09:30:50
0.6 創新與不足
0.6.1 創新之處
第一,嘗試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背景,從農業保險產品結構的視角進行研究。國內現有的針對農業保險的研究主要將其作為一種制度,探究其制度演進過程、制度實施模式和制度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或巨災風險等問題。少數從農業保險產品角度進行的研究只是針對某一種產品進行保單設計、產品定價或者介紹國外的新型農業保險產品,缺乏系統性且不契合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的研究。本書從農業保險產品的視角,系統研究了各類農業保險產品的特征,嘗試以多層次產品結構的分析視角為農業保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思路。
第二,初步構建了符合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的多層次農業保險產品結構框架體系。基于我國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特殊階段性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理論,本書創新性的構建了包括三個層次的農業保險產品結構。構建過程借鑒了美國農業保險產品結構發展的經驗和最新的項目成果,同時融合了我國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在農業保險產品創新方面的實踐經驗,為解決我國農業保險保障水平不足、產品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不匹配等問題提供了宏觀思路。該供給結構的三個層次按照保障功能進行劃分:一是為小農戶(特別是貧困農戶)提供基本恢復再生產能力的基本層次產品;二是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全面、中高水平保障的中間層次產品;三是為有需求的農業生產者提供附加性保障的附加層次產品。總體上看,這一供給結構充分考慮了不同農業生產主體的風險管理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實現保障形式和保障水平的多樣化,有望提高農業保險產品市場的運行效率。
第三,結合實證分析和理論分析結果初步探討了多層次農業保險產品結構的構建路徑,得出了一些創新性的觀點。現有研究對農業保險發展方向的政策建議大多根據定性研究或對單一產品的實證研究進行分析,本書對我國農業保險的主要產品和試點模式都進行了實證分析,其綜合理論與實證分析主要得出了如下觀點:①基本層次農業保險產品已不能滿足和創造新的需求,但其在維持農民收入穩定方面仍發揮重要作用,應謹慎提高該層次產品保障水平,逐步實現由政府全額補貼保費的普惠性基本層次保險保障;②中間層次農業保險產品提供全面的農業生產經營風險保障,符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目標,政府部門應通過提供具有持續性的財政補貼和產品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通過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引導和加速此類新供給的形成;③天氣指數保險產品可以與基本層次農業保險產品構成互補而非替代的關系,以滿足農業生產者對附加性保障的有效需求。
0.6.2 不足之處
受限于作者的知識結構和實務經驗,本書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兩點需要在后續的研究中進行完善:
第一,由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近些年來發展迅速,本書實證采用的微觀數據主要來自2014—2015年的入戶調查,其中主要以傳統小農戶為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所占比例較少,不能完全反映新背景下農業生產主體的現實風險管理需求,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重點補充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數據。
第二,中間層次的“保險+期貨”模式農業保險產品尚處于試點階段,其運行模式尚在不斷修正中,具體定價方法和風險轉移策略因屬于公司內部信息而難以獲取。現有公開數據僅能支持書中較為簡單的案例分析,分析結果可能與實踐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此外,相關政策建議也是依據公開數據分析后提出,對實踐的指導作用相對有限。在該產品運行模式基本穩定后,其定價方式和賠付機制也將逐步確定,屆時可通過一定的數據模擬方法進行產品保障效果評估,得出更具實踐指導價值的產品優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