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產業升級的影響研究
- 劉飛宇
- 3406字
- 2021-03-11 18:06:06
摘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的產業結構和全球化參與方式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以中國為代表的一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在經歷了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后,以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傳統發展模式仍未得到根本轉變,造成三次產業間的結構失衡,傳統制造業過于發展,并在垂直專業化分工中容易出現被鎖定在全球價值鏈低端的現象。同時,匯率作為重要的價格信號,影響著一國的資源配置和產業發展進程。隨著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加速,匯率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民幣匯率問題也已備受世界關注。為此,本書以當前實際有效匯率在垂直專業化分工中的形成機制為切入點,在對中國目前的產業發展狀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不僅為充分利用人民幣匯率變動實現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提供支持,而且對我國制定更為合理的匯率政策和產業政策以更好地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指明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本書遵循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等研究方式,結合國際收支理論、國際投資理論以及匯率理論等理論學說,圍繞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產業升級的影響問題展開研究。全文共分為七個章節,各個章節的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明確研究目的與意義。在對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總體產業發展狀況進行描述的基礎上,本書提出人民幣升值的基本事實,簡要說明本書的研究目的、研究意義、主要研究方法、創新點以及主要內容的安排框架。
第二章,文獻綜述,明確本書的研究基礎和對已有文獻的可能改進之處。本章首先對本書提出的產業升級進行界定,并主要從兩個角度,四個方面對相關文獻進行了回顧,主要包括對傳統實際有效匯率中所涉及的各項要素進行了簡要介紹和回顧;總結了前期學者對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考察和分析;對匯率變動對產業結構的影響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對匯率變動對技術進步的影響也進行了系統論述。最后,本章在總結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相關文獻進行了評述。
第三章,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測算,明確垂直專業化下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測算方法,并得出測算結果。本章在對匯率相關概念進行梳理的基礎上,確定使用實際有效匯率對人民幣匯率進行應用和分析。接下來,通過對增加值核算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比較研究,本章確定將在世界投入產出表的框架下對基于增加值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進行測算。
第四章,我國產業發展的演變分析,明確我國產業結構以及參與垂直專業化分工的情況和變化趨勢。本章首先從整體和地區層面分析了我國三次產業的結構特征。在我國參與垂直專業化分工的分析中,本章對我國總體層面和分行業層面的增加值、增加值率和分工地位進行了研究。
第五章,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明確人民幣匯率變動對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的作用。本章首先測算了省際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的相關指標,并根據推導出的匯率與產業方程以及相應的影響機制,通過回歸分析研究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于我國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影響。
第六章,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明確人民幣匯率變動對行業自身升級的作用。本章首先對全要素生產率與產業升級的關系進行了相關闡述,接下來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下的Malmquist指數對我國行業層面的全要素生產率進行測算和分析,并在對匯率變動對生產率影響的機制分析的基礎上,利用測算得到的基于增加值的人民幣分行業實際有效匯率,研究了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中國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
第七章,結論及政策建議,明確本書的研究結論和可提供的政策建議。本章首先對基于增加值的人民幣有效匯率測算、我國產業發展的演變以及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產業升級的兩種表現形式的影響進行歸納總結。隨后,本章根據研究結論探討了人民幣匯率變動應有的政策含義和我國產業升級的戰略選擇。最后,本章提出了本書研究的不足之處和今后的研究展望。
根據以上研究,本書主要得到以下結論:
第一,人民幣在測算時間段內總體呈現升值的趨勢,與傳統上根據BIS框架測算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相比,基于增加值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上升幅度更大。分行業的基于增加值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表明,我國33個行業基于增加值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在1999—2011年間都出現了升值,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中各行業的升值空間有明顯的不同。我國傳統上可貿易品的匯率升值幅度高于不可貿易品的匯率升值幅度,其中我國工業制成品的匯率升值幅度總體高于初級產品的匯率升值幅度,與貨物貿易關系較為密切的服務行業的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幅度也高于其余較少參與貨物貿易流程的服務行業的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幅度。
第二,改革開放后我國產業結構總體上表現出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基本穩定,而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迅速上升的情況。在工業的內部結構中,從2000年開始我國重工業比重較輕工業比重開始出現持續的增加。在區域層面上,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產業結構也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征。我國在出口國內增加值上升的同時,除個別行業外,我國整體層面和行業層面的出口國內增加值率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進而也導致了我國在垂直專業化分工中的地位出現了大幅度的波動。
第三,地區間的產業結構合理化指數差異明顯,從變化趨勢來看,多數省份的合理化指數呈現下降的趨勢。從高級化方面來看,省際產業結構高級化水平仍然相差較大,部分省市的產業結構高級化水平上升較快。無論在總體層面、分地區層面還是分時段層面上,人民幣升值都不利于我國產業結構向合理化的方向發展,但對我國的產業結構高級化都產生了顯著的正向影響。
第四,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整體上具有顯著的影響,但對我國資本—勞動比率不同的行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產生了差異化的影響。其中,對資本—勞動比率較高的行業而言,由于其資本調整成本較高,人民幣升值對其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不顯著。相比之下,人民幣升值對資本—勞動比率較低行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因此,本書認為,在匯率政策的制定方面,需要從基于增加值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本身的構成要素出發,形成與我國產業升級相適應的匯率制度。同時,在配套政策的制定實施方面,需要對匯率在適度升值過程中產生的負面影響進行最大限度的消除,并制定與我國產業升級相適應的產業政策。
本書嘗試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創新:
第一,從測算方法來看,在垂直專業化分工下,忽略各國基于生產的增加值進行的貿易對其實際貿易額的影響,將使各貿易伙伴國的權重出現偏差,最終影響到本國實際有效匯率測算的準確性。同時,在垂直專業化中,各國在產品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將展開競爭,一國生產的最終產品中包含了諸多國家的物質或服務投入。因此,實際有效匯率也應當反映垂直專業化分工中真正的價值競爭,而不是整個最終產品的競爭。本書通過構建世界投入產出框架下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核算體系,對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進行了重新核算,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產業升級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創造性。
第二,從研究內容來看,傳統上對于產業升級的研究大多是針對產業結構變化的角度,且多以各產業在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加以衡量。然而,產業結構升級應當包括各產業之間的比例更加協調和增加值較高的環節占據國民經濟主導地位兩個方面,即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兩個指標的刻畫將對理解產業結構升級更加完善。同時,應當看到,產業升級在垂直專業化分工日趨加深的背景下,更多地表現為部門生產率的提升。因此,本書對于產業升級的研究,將從產業結構升級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兩方面進行刻畫,從而更為全面地考察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產業升級的影響。
第三,從研究方法來看,目前大多數研究主要通過時間序列的VAR模型、協整檢驗、Granger因果檢驗和脈沖響應從總體上對匯率變動對產業升級的表現形式之一,產業結構升級的短期動態影響關系和長期均衡關系進行研究,而從更加細化的地區層面對產業結構升級的研究相對較少。同時,少數基于細化層面的研究也主要通過相對簡單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但在本書的研究過程中發現,地區間的產業結構升級在產業結構合理化方面存在較為明顯的空間集聚特征。鑒于此,本書將運用更為科學的空間計量經濟學研究方法研究人民幣匯率變動對省際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影響。
關鍵詞: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增加值;產業升級;世界投入產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