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城市文化融入研究:基于移動互聯網社會影響視角
- 宋瑾
- 5701字
- 2021-03-11 18:13:12
3.3 中國大陸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文化融入現狀
發展中國家必須推行一種旨在使進入城市的農村人口獲取知識與勞動技能、現代公民意識與創業能力的教育。作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農民工直接影響著中國未來的城市化進程。農民工進城務工以最小的代價實現了近3億人的城市化,但就目前狀況而言,農民工群體數量大、綜合素質低已成為社會刻板印象。有一技之長是保證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關鍵,專業技能教育亟須加強,大眾傳媒在此方面本應有更大的作為。例如農民工原有的依靠親朋好友和老鄉介紹工作的傳統就業信息渠道有相當大的局限,而很多工人又難以抓住官方提供的合適的工作機會,這種現象實際上就反映出了就業供求信息的不對稱。這表現為就業信息發布渠道不對口,各地現行解決就業難的主要對策依然以舉行傳統的招聘會為主,相關信息發布及政府就業政策的宣傳則多通過報紙和電視。由于工人生活在工地的居多,這些媒介都不是目標受眾主要接觸的媒介,因而效果有限。這造成了失業與缺工的現象同時存在,如城市家政、保安、遠洋漁業等行業的用工滿足率還不到20%。事實上,這些崗位的技術含量并不高,工人所缺乏的只是有效的信息獲取路徑而已。
3.3.1 傳媒功能發揮有限
無論是傳統媒介還是新媒介,都已成為大眾傳媒重要的組成部分,因而也必須實現媒介的基本功能,如協調社會關系、環境監視、文化傳遞、娛樂和發展經濟等。通過對優秀文化的傳遞,媒介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對廣大受眾的教育,這常常被理解為媒介的教化功能。但從現有項目來看,媒介的教化功能發揮得極為有限。教化是指人類文化和文明成果對人們思想道德觀念、行為方式的引導和規范是基于某種統一的、系統化的思想價值觀念體系所產生的規則和標準,是形成社會凝聚力,維護社會穩定的內在動因。
新技術帶來了傳播方式的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傳播渠道的增多,人們開始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媒介接收內容與服務;隨之而來的是傳播內容的形式增多,圖片、文字、聲音、影像融為一體。這兩個變化都給受眾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人們會基于不同目的而接觸同樣的媒介,但接觸本身并不代表真正的使用,對媒介的使用應體現在對媒介資源的主動獲取和應用于自身的發展。如果人不能通過使用掌控媒介,反過來便會成為媒介的消費對象。年輕人使用新媒介來實現自己的多重需求,不僅為了學習,也是為了交流、獲取信息和娛樂消遣。這本身無可厚非,這種使用邏輯也是世界公認的網絡基本功能排序。娛樂具備逃避現實的功能,讓受眾得以將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和緊張拋在一邊,轉而去體驗娛樂節目帶來的夢幻般的快樂。庫爾斯奧模型提及信息的獲取包括6個步驟,即開始、選擇、探查、形成、收集、結束。無論是哪個步驟,其實都與主題和任務相關。只有明確了自己的任務,人們才具備學習的沖動。事實上,農民工也會積極尋找能夠滿足其需求的媒介來獲取新的知識并與社會互動,但由于與其發展相關的教育資源供給不夠充分,這就使得年輕工人主要使用新媒介來滿足娛樂需求,在娛樂的同時被新媒介消費,并未能真正實現對新媒介的使用。
工人生活狀況的變化也會對其媒介使用產生影響,如工作過于勞累需要消遣、工作悠閑時才會考慮個人發展。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工人的自我評價會限制并影響其對媒介的選擇和接觸,工人大量使用QQ作為社交軟件說明現實生活中社交的缺乏,但同時也說明他(她)認為其他的社交軟件如微信、微博與其生活無關,不屬于他們的世界。如果某種媒介在傳遞信息時完全忽略了某一特定群體,它的教化功能是難以全面實現的。工人對互聯網的依賴很大程度上與其互動性有關,因其解決了精神孤獨的問題。受眾對傳媒的依賴性越強,傳媒就越容易影響受眾,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強化媒介的互動性使其教化功能得以順利實現;有問有答是網絡生態的關鍵一環,與興趣相投人群的交流平臺的建立、在線指導的引入都有助于融入教育的繼續與完成。
有識之士日益發覺人們對社會現實的認知不是來自于我們生存的現實世界,而是由媒介這種載體展示出來反映在公眾頭腦中的圖像。人們對于新技術支撐下的媒介對自身心理和社會感知的影響基本維持在無意識的水平上,就像魚對水的存在渾然不覺一樣。工人對自己的認知至少來自六個重要的途徑,包括電視、電影、廣播、音樂、紙媒以及互聯網。傳統媒體或者網絡提供的東西可能會強化人們的觀點也可能會打擊他們的信心,例如人們看電視的時間越多,他們對社會現實的觀念就越能反映他們所看到的電視內容;而音樂則通過與歸屬感相連來用于加強某一地區的特征。工人們通過媒介形成的各種圖景來認識世界、思考人生,習慣性地去接受思想而不是獨立思考,為了喚醒人們對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識,媒介教育很自然地被納入了融入教育的范疇。媒介對新工人的刻板印象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年輕人的觀點,例如他們普遍認定自己就是打工的命。這種認知的改變必須通過適當的融入教育方式來實現,否則年輕人對自己前途的沮喪判斷就難以改變。
3.3.2 現有農民工融入教育項目存在的問題
事實上,國家在農民工融入教育項目上已經投入了大量的經費和人力,但效果并不盡如人意。農民工教育培訓項目現存的主要問題是:第一,中央政府高度重視而地方政府投入不足;現有培訓設施成為擺設。中國大陸已有“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技能性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計劃”“成人融入教育和再就業培訓工程”四大工程,但由于現有培訓側重于初級教育,服務于“先培訓后就業”的目標,對進城后的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的農民工的關注明顯不足。第二,專業教育機構少且不規范,各類民營職業技能學校魚龍混雜,逐利性明顯,藍翔技校就是一個雖然成功但極不規范的例子。第三,公辦職業院校亟須改革,培訓內容質量差,與生產實際脫節的情況較為明顯。公立技術院校占用了國家對農民工提供的大量學費補助,但冒領和虛假補助的情況時有發生,有效性堪憂。第四,企業忙于生產,缺乏在職培訓的積極性。而事實是企業購買了價格昂貴的設備卻無人懂得操作,中國有許多技術工人,但需要技術工人的機器卻更多。農民工如果無法學會操縱技術含量高的設備終將被市場淘汰。第五,農民工自身雖有接受教育的需求,但不愿投入時間和精力,尤其是金錢。重慶市沙坪壩區的調查顯示,80%以上的農民工表示希望有培訓學習機會,但超過半數的農民工沒有參加過任何形式的培訓、學習活動。
各級政府力圖通過對農民工的各類培訓來改善這種情況。工人們會現實地評估教育項目與自己生活的互動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他們所處的環境,能在哪些方面為其服務。培訓項目的執行大多分為三步,一是激發受眾的學習動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動機的增強將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深度;二是因材施教,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避免理論化和空洞化;三是要注重培訓的效果和反饋,及時調整并改善教育效果。目前來看,現有培訓體系難以滿足需求,不少地區還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應付上級檢查和脫離實際的問題。
3.3.2.1 現有培訓總量不足
中國大陸的融入教育項目政策方向明確,但在執行上還存在一定難度,按照現有的融入教育模式來看,每年最多能完成1000萬人的融入教育,比照現在新生代農民工過億的總數來看,全部人員培訓一次至少十年,而在此期間新的一代人又將陸續涌現。工人總數太大,遠遠超過了培訓項目能夠承載的極限。因此這種總量不足是相對于待培訓總人數而言的相對不足,其實際基數已經相當龐大,但最大的問題還是培訓效果的有限性。即便每個農民工僅培訓一次也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問題在于,培訓一次的作用何在?對高素質技術工人的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已然從現在“招工難”與“就業難”兩難并存的局面中有所體現。
現有的農民工培訓規劃,動輒就是在兩年內完成對幾千萬人的培訓,雖然政策很理想,但執行起來卻相當困難。培訓機構的數量相對于農民工的群體總量而言顯得杯水車薪。輸出地的培訓流于形式,考慮到大部分打工者是通過老鄉和親戚介紹找到工作,由官方途徑統一輸出務工的極少,這種輸出地職前培訓的象征意義大于實際形式,效果有待加強。較為積極的例子是地方政府與富士康的合作,一般一次性培訓大量的工人。如富士康在成都投資8億美元設立的制造廠就可雇傭勞動力10萬人,對于這種大型項目,政府通常會組織職前培訓,這種培訓是有意義的,但畢竟太少了些。
3.3.2.2 現有培訓效果較差
現有融入教育培訓的問題主要是培訓內容脫離實際,重文化輕技能、重理論輕實踐;學歷證書并不能直接帶來技能提升。如北京市高校大學生幫助打工者準備成人高考的補習班,出發點很好,但形式意義大于實際價值。對打工者來說,能夠增加收入的技能培訓遠比一本不見得能找到更好工作的學歷證書來得重要。客觀認識職業的差異性有助于確定合適的教育理念和形式,融入教育培訓不應也不必以學歷教育為基本導向,每個社會都有精英教育和職業教育之分,自然形成了藍領階層和白領階層。對農民工的融入教育培訓應以職業培訓為主,輔以行為規范、價值觀念、文化休閑等教育。從這個角度來看,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明顯不足。各級城市現有市、區、街道、社區四級就業服務網絡,但難以做到隨著農民工需求的變化而進行調整。例如針對現在亟須培訓的項目,包括電子、機械、新能源與新醫藥等新興行業,有的地方部門則直接把計算機、電焊工、汽車駕駛等培訓項目通通歸入其中,使培訓流于形式。如果要支持農民工自謀職業、自主就業、就近轉移就業,政府就應積極開展就業需求預測,引導農民工轉移就業和合理流動。通過提供明確的就業指導和實用的技能培訓,力爭改善城市目前的勞動力供給不均衡的現狀。
培訓的時間和培訓地點如果脫離受眾生活實際,安排不合理也會影響培訓效果。以重慶市的夢想課堂為例,比較好的例子是榮昌的希望廚師學校與社區合作舉辦的創業課堂,主講中式烹調師培訓,為期23天,實用性很強。但授課時間安排更多的是考慮工作人員的上班時間,并沒有考慮到受眾的實際需求。利用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時間講花草種植、創業技能等課程,即使工人有興趣也沒時間參加。如果這些培訓的時間能夠放到周末,參與度應該有明顯的提升。工人接受教育的前提是不影響工作和收入,最歡迎的狀態是邊工作邊學習,兩不耽誤。又如培訓地點的選擇,巫山在縣中心廣場舉行的蔬菜種植技術討論的參與度很高,但另一個柑橘生產技能的培訓卻在鎮政府會議室舉辦,對大部分從來不去政府的民眾視為畏途。
由于農民工的流動性強、分散面廣、居住地不固定、工作時段不同,要把這樣的人群聚集起來進行培訓顯然不太現實。各種引導性和普及性的培訓通過印發傳統的小冊子的形式也許更為可取,打工者可以由此了解基本的政策、法律法規、生活常識,更重要的是這些小冊子便于攜帶,打工者可以在閑暇的時候翻看。但這種小冊子的功能對年輕人用處不大,因為他們隨身攜帶的總是手機,因此改換合適的媒介宣傳途徑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如做成電子版的宣傳手冊就不失為一個可行的方案。
3.3.2.3 證書與技能脫鉤
現在許多崗位入職即要求職工具備一定技能,甚至連月嫂也通過技能證書的高低來決定價格,市面上甚至出現了倒賣證書的現象。雖然是負面現象,但也說明了市場對職業資格證書的重視,而證書與經濟利益的直接相關也會刺激務工者進行繼續學習。政府舉辦的培訓內容帶有普適性,短期內很難見到效益;個人舉辦的培訓機構專業性高,但收費相應較高,妨礙了受眾的普遍參與,很難形成規模效應。為了個人利益和機構利益的最大化,有的培訓出現了濫發培訓證的現象,工人只要交錢,無須培訓就能取得證書,體現出了機構與個人的投機性和謀利性。通過倒賣、出租技能證書,一些工人能夠獲得更高的工資,如金牌月嫂和普通月嫂的工資差額可達數倍。從積極方面來講,由于證書與技能掛鉤,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證書的工人才能經得起實踐,技能達不到的始終會被識破,這對強化工人的學習動機有積極的刺激作用。但從消極方面來看,滿天亂飛的各種證書使得技能證書的權威性大大降低,對人們衡量工人實際水平造成困難,“劣幣驅逐良幣”,有過硬技能的工人也會受到波及。
還需考慮的一種實際情況是工人因為自己的受教育程度較低,有執業能力但無法通過考試取得證書,被迫去買證書的情況。例如有的小學畢業的農民工不敢去考駕照,倒不是擔心實際操作,而是無法通過理論考試。這可以通過優化技能考試設計來實現,如提高技能考試的實用性,簡化理論性太強的部分。針對工人的應用型考試可適當考慮降低理論難度,強化實際操作,讓證書的實用性更強。
3.3.2.4 閑置的農家書屋
作為對新生代農民工融入教育的起點,在他們還未外出打工之前,如果能夠通過圖書對其進行某種程度上的融入教育,對其未來的發展是有好處的。基于這種設想,中央在全國農村基本普及了農家書屋項目,但實際效果如何呢?光明日報記者和大學生志愿者組織的調查組走訪了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湖南、四川、廣西、青海等地14個行政村,其中11個村的農家書屋不是大門緊閉,就是無人問津,其余3個村根本就沒有建立農家書屋;2014年2月26日,光明日報以《農家書屋生存狀況堪憂大多數大門緊閉無人問津》為題,報道了此次調研的情況。這種只見書屋不見人的情況顯示出了現有的農家書屋的使用率極低。根據筆者自己的觀察,農家書屋的分布在理論上是合理的,基本上做到了每村一屋的標準,但使用率確實很低。筆者在重慶江津區下屬某村的農家書屋蹲守了一天,該書屋與其他幾個社區組織合所辦公,書籍的配備也較為科學和完善,基本能夠達到1000冊的規模,但一天里沒有一個人來借過書或看過書,即使是兒童書籍。圖書管理員李某是位大學生村官,兼做其他雜務,據她介紹,很少有人來看書,每天閑得無聊。
這種現象反映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農村的青壯年人口大量外出,留守的老幼居多,不太愿意看書,而更愿意通過電視等多媒體渠道來了解世界;二是說明,政府的出發點是好的,提供的公共服務也較為充足,但未能考慮到群眾的生活實際,因而收效甚微。信息的供給一定要考慮到受眾的需求,而它的傳播也要考慮受眾實際使用的路徑。如果對現有的傳統出版物(如圖書)進行數字化轉換,通過與出版社協商,由政府的相關公共資金以較低價格買斷版權或使用權,向限制類別的受眾(如農民工)免費開放閱讀,效果應該優于名存實亡的農家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