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管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 楊小川 彭巧胤主編
- 5798字
- 2021-03-11 18:06:29
以就業競爭力為核心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摘要:就業競爭力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出發點,是綜合素質、基本工作能力、職業適應和遷移能力的全面體現。本文在分析了當前普通本科教育的弊端后,提出構建以就業競爭力為核心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以“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雙達標為培養目標,加強實踐環節,全面提升學生職業能力和素養。
關鍵詞:就業競爭力;應用型;培養模式
高等教育“大眾化”更加看重公平的價值,更加針對市場的需求,更加需要大學類型的劃分。在這種趨勢下,為社會培養大批高素質實踐技能人才的“應用技術型”大學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應用型培養模式的核心是什么?其實現路徑又是什么?筆者結合專業培養方案和近兩年的一些教改探索,就這些問題做了一些思考。
一、就業競爭力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出發點
長期以來,受“精英化”辦學模式的影響,高校封閉辦學“孤芳自賞”,不必或不屑談論學生就業出路。但在當前高等教育大眾化格局下,每年數百萬大學生走出校門等待就業。大學生就業問題牽動著無數的家庭,也成為中央和地方政府、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在此形勢下,作為人才培養的高校管理者和教師,還能夠置身事外,認為如何培養學生是學校的事、需不需要是社會的問題嗎?
對于地方高校而言,畢業生就業面臨的壓力也關系著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每年新生入學時,家長和學生最關心的問題是所學專業畢業后的就業去向和出路。我們不應對此不以為然,也不應該認為這些想法太過功利或目光短淺。設身處地地想想,作為學生家長,花費了不菲的學費,誰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一個好的前途?
正因如此,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理應關注能否教給學生真才實學,讓學生有好的就業、前途和幸福生活,真正成長為社會所需的專業人才。地方高校向應用型轉型,不是哪一個層面、哪一個部門的權威要求,而是國家和社會的需求,也是個人全面發展的需求。社會需求和學生就業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首要關注點。
按照目前比較公認的大學類型劃分,大學的類型由類和型兩部分組成。“類”反映大學的學科特點。按照教育部對學科的劃分和大學各學科的比例,現有大學分為綜合類、文理類、理科類、文科類、理學類、工學類、農學類、醫學類、法學類、文學類、管理類、體育類、藝術類這13類。“型”表現大學的科研規模。按照科研規模的大小,現有大學分為研究型、研究教學型、教學研究型、教學型這4型。每個大學的類型由上述類和型兩部分組成,類在前,型在后。毫無疑問,這種類型劃分立足于大學主體而不是社會需求主體,更多考慮的是大學能夠提供什么,而不是多大程度上滿足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這種大學的類型劃分明顯已經落后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和高等教育發展的格局。相反,美國大學的類型劃分則更精細化和專業化,既有層次之分,也有類型區別,分為四個層次、八種類型。目前,我國的大學還處于類型劃分進化中,但不管大學的類型怎么劃分,“應用型”大學是現代職業技術教育體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以培養研究型、學術型人才為主,而主要培養社會各行各業需要的高素質實踐型、實務型人才。
在就業壓力面前,就業競爭力是衡量應用型大學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個顯性指標。就業競爭力指數綜合了非失業率(非失業人數占畢業生總人數的比例)、月收入、畢業時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和就業現狀滿意度四項指標,是對大學培養畢業生就業能力的綜合評價。根據麥可思數據公司2014年的《樂山師范學院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年度報告》,樂山師范學院法學、行政管理、社會工作專業2013屆畢業生半年后的非失業率依次是95%、96%、95%,高于全國非“211”本科畢業生的非失業率(92.4%),其中法學專業非失業率高于同類院校同專業的非失業率(90%),行政管理專業非失業率高于同類院校同專業的非失業率(92%),社會工作專業非失業率與同類院校同專業的非失業率(94%)基本持平;畢業時學生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依次為52%、55%、57%,接近或略高于全國非“211”本科學生的基本工作能力(53%);就業現狀滿意度依次為76%、52%、71%,而全國非“211”本科學生的就業現狀滿意度是57%;工作與專業的相關度方面,法學專業為71%(同類院校同專業為60%),行政管理專業為62%(同類院校同專業為53%),社會工作專業為32%(同類院校同專業為40%)。值得注意的是,以月收入衡量的就業質量,法學、社會工作專業與同類院校同專業基本持平,行政管理則低于同類院校(3186/3399)。而與之相關的就業現狀滿意度方面,法學專業為76%,社會工作專業為71%,行政管理專業為52%(低于全校就業滿意度64%)。
單純以就業競爭力衡量人才培養質量是片面的,但如果忽略就業競爭力,應用型人才培養也找不到方向。既然是應用型大學或專業,培養出的學生質量如何,能否為社會所用,用人單位和市場最有發言權。通過對近年來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就業總體情況的分析,不少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著缺乏正確的就業目標和職業導向、實踐技能不強、專業素質不高、就業內動力不足這四個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恰恰暴露了高校忽視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培養的現狀。
二、就業競爭力是綜合素質、職業能力的體現
應用型大學與職業技術學院雖然都是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但兩者又有類型和層次之分。職業技術學院的“應用”體現在其專業和學生就業崗位的高度對應上,其不僅要培養學生崗位或技術領域的職業適應能力,而且要培養學生在未來社會中的職業遷移能力,讓學生能夠適應產業轉型和職業變化的要求。應用型大學的專業和職業崗位的對應關系并不明顯,正因如此,其在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培養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應用型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是綜合素質、基本工作能力、職業適應和遷移能力的全面體現(見圖1)。綜合素質包括積極上進、樂觀的人生態度,責任意識和敬業精神,規則意識和法治思維,科學態度和批判性思維,持之以恒的毅力,創新精神,自信并尊重他人,合作與樂于助人,等等。綜合素質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各方面非智力知識能力的集合。基本工作能力則是專業工作所必須具備的理論知識和專業能力的集合,也可以用核心知識和基本工作能力來概括。職業適應和遷移能力則是學生畢業后在初次工作崗位上適應工作環境、完成雇主工作任務,以及隨著崗位和職業變動的適應能力。

圖1 就業競爭力的內涵
麥可思公司根據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基本工作能力要求將其劃分為五大類35項:
(1)理解與交流能力:理解性閱讀、積極聆聽、有效的口頭溝通、積極學習、理解他人、服務他人;
(2)科學性思維能力:針對性寫作、數學解法、科學分析、批判性思維;
(3)管理能力:績效監督、協調安排、說服他人、談判技能、判斷和決策、時間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
(4)應用分析能力:新產品構思、技術設計、質量控制分析、操作和控制、設備選擇與維護、系統分析和評估;
(5)動手能力:安裝能力、電腦編程、維修機器和系統。
根據不同專業的畢業生從事的主要職業的不同,其基本工作能力側重也有所不同。如樂山師范學院法學專業畢業生主要擔任法律職員,行政管理和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主要擔任文職人員。按照麥可思真實職業環境一覽表,法律職員的主要任務包括搜索和研究法律文件,調查案件的事實和法規,準備書面陳述文件,對法律文件進行研究和分析,準備訴狀等,相應要求具備的主要技能是有效的口頭溝通、積極學習、談判技能、針對性寫作、積極聆聽。要增強法學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應當從確立通才教育模式下的法律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入手,豐富、擴充專業性和交叉性教學內容,加強學生的法律思維和法律實務技能(司法文書、法庭辯論)的訓練,強化國家司法考試培訓,增加社會實踐機會,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提高法學專業學生作為法律職業人的職業素質,加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必須適時調整、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體現綜合素質+職業能力同步提升;開展多證書認證工作,實現學生由掌握知識向重視能力的轉化;全面提高學生就業的綜合素質,加強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以職業化、專業化為目標,優化師資配置,打造“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建立有效的校地、校企合作機制,加強實習實訓環節,增強學生的實踐技能;實行導師制,加強個性化培養。
三、以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為核心,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長期以來,我國大學本科層次教育形成了人才培養以學科的知識傳授為主的教育教學模式,重學科知識本位、應試教育,輕社會需求;重知識傳授,輕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實踐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薄弱,工作適應期偏長,綜合能力和職業素質缺乏。鑒于此,應用型本科在規劃其人才培養規格時,本科屬性和應用特性要有機結合起來,保證本科教育的基礎性,培養學生具備終身發展需要的能力、素質,并在此基礎上著力增強學生的職業適應性,滿足應用型特征。
(一)在進一步明確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格的基礎上制訂培養方案
要積極順應經濟社會轉型和區域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更加明晰人才培養規格和目標,培養面向特定行業和職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師”字號的高級專門人才,如法官、檢察官、律師、人力資源管理師、社會工作師等,其既要達到本科層次的學業標準,又要符合應用型教育的特殊要求;堅持課程設置的應用性,培養目標的崗位職業性,教學過程的實踐性;聘請具有行業背景的專家、實習基地和用人單位的代表、兄弟院校同行共同論證和評價人才培養方案,邀請實務部門專家直接參與課程設計。總之,要根據社會發展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在保證本科層次的品質和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突出人才培養特色和優勢。
與各專業培養目標和規格相對應,課程設置總體上應分為三大模塊,即通識教育模塊、專業理論教育模塊和實踐教育模塊:
(1)通識教育模塊:要有專業針對性、實效性,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歸屬,體現“人格完善”的教育理想。
(2)專業理論教育模塊:要有邏輯性、整體性和貫通性,以形成學生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體系為目標,同時要貫徹應用型特色。專業課程設置按照“縱向一體,橫向打通”原則,開設的核心課程的強度要足夠,相近專業課程的輔助要貫通,克服課程門類零碎雜亂的痼疾,積極提倡案例教學、項目教學等教學模式和方法改革。第一學期要安排至少一門專業課程,讓學生能夠一入學就了解、熟悉本專業的學習內容,增強專業認知。第六學期要考慮開設專業方向分流課程,適當配合學生考研、考職業資格證書的選擇和職業方向的選擇。
(3)實踐教育模塊:培養最大限度的匹配模擬、實訓、實踐課程,突出知識向能力轉化環節。建立完善、配套的實驗、實習、實操課程體系,充分利用校內實驗、實訓平臺,開展有針對性的實踐教學活動,鼓勵行業專家結合實際進行案例講授教學,傳授工作經驗,著力培養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二)實現“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雙達標的培養目標
職業資格證書是行業的準入證,對學生將來入行擇業意義重大。近年來,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要求轉型院校的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三對接”,積極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建設。
要推行“本科學歷+職業資格證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將高等教育的“本科性”和類型上的“職業性”有機統一起來,形成一個和諧整體。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指向性應更明確,內容更加豐富。當然,這里必然有一個職業資格證書考試輔導課程和專業理論課程的銜接問題。如法學專業學生必須參加國家司法考試,由于該考試主要測試應試人員所應具備的法律專業知識和從事法律職業的能力,考試范圍覆蓋了法學專業主要課程,那么如何來設計考試輔導課程呢?一個可行的辦法是相關專業課程教學中針對司法考試,突出相關內容,同時在大三下學期開設應考輔導課,進行知識梳理和強化訓練。
在強化職業資格證書考試能力的同時,高校還要為學生職業發展和就業提供積極指導,將職業生涯規劃、職業培養和職業技能訓練納入相應的模塊中,貫徹“四年一貫制”的職業發展教育和職業技能培養;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職業素質和職業基本技能要求,以及應當獲得職業資格和職業技能證書的具體要求。
(三)設置“四年一貫制”實踐環節,縮短適應崗位時間
針對用人單位反映畢業生到了崗位還需再培訓的問題,高校應把握住產教融合、校(地)企合作這一轉型發展路徑,發揮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作用,強化實踐訓練。針對適應職業崗位的需求,高校應注重崗位、崗位群或職業所需的知識、技能、技術的傳輸和訓練;注重校地合作、頂崗實習、訂單培養;以職業行動領域和工作規程為主線,注重實訓課程與崗位任務的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能力的對接、教學情境與工作實境的對接。這種與行業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將職業道德教育、專業教育、崗前技能培訓、專業實習、就業五位一體互相銜接,使課堂、實驗室、實訓基地、就業單位有機連貫,實習內容與崗位契合度高,學生入職后工作上手快,就業競爭力大大增強。
另外,應建立各專業模擬實訓室,給學生提供貼近未來工作環境的實習、實訓場所,加快完善模擬法庭、公共管理情景模擬實驗室、實訓場所的建設,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良好的保障。
(四)加強“雙師”隊伍建設
學院成立了教師發展中心、實驗室管理中心,重點引進“雙師型”教師和專業帶頭人,建立了一支既能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又能傳授實際操作技巧的師資隊伍,指導實驗、實訓、實操的能力明顯提高,做到了傳授專業理論與傳授實際操作技巧相結合,提高了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五)組織參加學科競賽和社會實踐活動
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全省、全國性的學科競賽活動,如模擬法庭競賽。通過參賽,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增強學生的職業自信和敢于競爭的勇氣,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這些優秀的品質都是未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也是用人單位所期盼的。
學院將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學生處具體負責組織安排與管理,每年制定相應的寒暑假社會實踐方案,明確內容、方式和要求,讓學生提前進入社會、接觸社會、認識社會,豐富假期生活,培養職業心態和自強、自立品格,在表達、辨別、交際等方面得到鍛煉,學到課堂上難以學到的知識與本領。學院還把社會實踐活動延伸到日常學生活動之中,組織學生參觀、調研、支教并參加公益活動、志愿服務等,豐富和拓展素質教育內容和渠道,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