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導向型特色物流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
- 張軍 劉岱主編
- 6405字
- 2021-03-11 18:15:05
應用型國際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以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為例
摘要: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必須基于社會人才需求。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重慶國際物流基地建設的發展、重慶自貿區建設的發展,培養以滿足重慶為主的國際物流發展需求的人才勢在必行。本研究以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的國際人才培養為研究對象,通過社會對物流管理人才崗位、能力需求的調查分析,依據對物流管理專業近兩年的國際物流人才培養建設的分析,提出目前物流管理專業在國際物流人才培養中的不足之處,并提出了相關的完善措施,如:與實習企業建立有特色的深入合作、拓展國際物流企業領域的校企合作、開拓學生國際人才的培養途徑、實施課程改革和教學保障等。
關鍵詞:訂單班 校企合作 校際合作 項目合作
引言
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物流管理專業于2007年開設至今,結合重慶及長江上游地區的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與成熟、快遞業的如火如荼,有效對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成渝經濟區國家發展戰略,依托“渝新歐”國際物流大通道、兩路寸灘內陸保稅港區、西永綜合保稅區、“三基地四港區”國家物流樞紐等優勢區域物流資源,設立了城市配送方向與保稅物流方向。本研究主要對保稅物流方向人才培養體系進行研究,探索如何打造適合本校的國際物流人才培養體系。
一、重慶及西部地區國際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重慶發展國際物流擁有天然的區位優勢和地理優勢。重慶作為中國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城市,連接中國近11個省(市、區),輻射中部、東部、西部三大經濟帶。重慶的交通基礎設施優越,高速公路、鐵路線路網成熟,港口腹地廣且區位優勢明顯,航空物流發展成熟。此外,隨著大型國際企業不斷入駐重慶,重慶經濟發展對物流的需求也不斷增加,保稅區、自貿區的建設為重慶國際物流發展帶來了契機,同時也引導了國際物流人才培養的方向。此外,重慶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與物流相關的政策來推進重慶國際物流業的快速發展。依據重慶國際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的信息調查如表1所示,國際人才的打造須依據社會的崗位方向、崗位內容、能力需求來尋求適合學校的應用型國際物流人才培養體系。
表1 國際物流管理人才崗位及能力需求

二、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國際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現狀
(一)國際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模式
物流管理專業通過10年建設,依托重慶區域物流發展、“互聯網+”的迅速崛起、“一江兩翼連三洋”、“渝新歐”鐵路、國際貨運航空的配套發展,確立了物流管理專業保稅物流兩個方向作為國際物流人才培養的定位目標。目前已與直通物流重慶分公司建立保稅物流方向的校企訂單班合作項目,建立融智-“直通英才班”,進行保稅物流、國際物流管理人才的定向培養。“英才班”根據學生的興趣與自愿原則申報建立,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則通過與直通物流企業的溝通制出保稅物流方向的特定課程,如:口岸物流、保稅物流、保稅物流信息系統等。相關課程由直通物流企業管理者(聘用雙師型教師團隊)授課,并由企業提供保稅信息系統平臺。此外,為促進“英才班”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有效結合,通過校企合作平臺的搭建,為學生提供保稅物流講座、國際物流前沿講座、物流發展熱點講座等,在促進學生掌握國際物流運作前沿知識的同時,通過寒、暑假假期實踐和畢業實習,確保了學生從大一至大四進行不間斷的實踐,畢業生由直通物流企業向客戶企業推薦就業或公司自己留用。物流管理專業依據國際物流管理人才需求標準,“英才班”的知識體系、實踐內容、擬定培養內容如表2所示。
表2 物流管理專業國際物流人才培養

(二)國際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的不足
由上所述,物流管理專業鋪墊了國際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的基礎,明確了人才需求、培養目標及具體內容,并通過“英才班”打造形成可執行的人才定向培養體系,但仍存有國際物流管理人才打造的不足之處。
1.國際物流管理人才定向培養時間短
物流管理專業2015年依據重慶國際物流的迅速發展,確立了國際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目標,即保稅物流方向從2015年開始,針對2015級物流管理人才培養,建立“英才班”并正式啟動,時間比較短,相關國際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還需進一步改進與完善,培養體系試行效果還需至少一屆“英才班”畢業以及社會職場考驗才能驗證其有效性。
2.國際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方向具有局限性
培養的物流管理人才,主要依托與重慶直通物流公司建立的校企合作平臺,打造保稅物流人才,培養內容主要涉及口岸物流、保稅倉管理、報關報檢等領域,為直通物流及其直通物流的客戶企業提供保稅物流管理人才,相對國際物流管理所涉及的供應鏈體系而言,還存有一定的人才需求局限性,企業的實踐平臺還需要拓展。
3.國際物流管理人才打造校際合作項目有待開發
國際物流管理人才培養不能僅依賴于校企合作,還需要借用合作高校來共同打造有特色的國際物流管理人才。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作為獨立的本科院校,既要依托校本部——重慶工商大學的共享師資來引領國際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同時需要拓展國際上的校際合作資源,進一步打造以碩士為目標的國際物流管理人才。
三、完善國際物流管理人才培養體系
雖然“英才班”的建立與發展加大了對國際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的力度,但縱觀學生未來職場發展,不能僅依托直通物流企業平臺,需要從企業開發、拓展學生專業學習領域等多方面促進國際物流人才的培養與發展。國際物流人才培養,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培養目標定位
國際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的定位是,通過創新物流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物流人才課程設置體系,培養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具有國際戰略視野的復合型、應用型的高層次物流管理人才。通過國際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的系統學習,培養在國際第三方物流企業、跨境貿易企業、跨國生產制造企業等從事國際單證、保稅物流運營管理的中高級人才,具備國際物流運輸流程及單證處理、進出口報關報檢流程及單證處理、國際貨運代理及單證處理、保稅倉儲與加工、保稅物流金融等業務運營的能力。學生應具備物流及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及技能,掌握國際物流和國際供應鏈方面的基本理論和思維方法,提升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對國際物流發展的認知能力,從而具備較強的解決物流問題的能力和一定的創新能力。
(二)培養途徑改革
1.堅持打造國際物流訂單班合作項目
目前與重慶直通物流建立的“英才班”項目處于順利進行中,但還需要更進一步地加深合作,如:打造學校師資的企業實踐培養,促進學校與直通物流企業的企業項目合作與創新,組織師生進行企業項目調查,促進校企教材共同開發、實訓課程的共同開設等。
2.拓展國際物流的企業平臺
國際物流管理人才培養,不能僅依賴于現有的校企合作平臺,還需要進一步開發更廣闊領域的國際物流企業平臺,與更多從事國際物流鐵路、水路、航運的第三方及第四方物流企業、物流基地建立校企合作。如美集物流APL與學校物流管理專業進行了初次合作,其公司為美資公司,在全球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第四方物流的物流資源整合、規劃項目管理,為國際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提供了難得的實踐平臺。此外,學校物流管理專業的實習企業——重慶順豐物流,可通過國際物流管理人才的方向培養,為順豐提供國際快運人才,加強與重慶順豐的合作。
3.創立國際物流的校際合作平臺
隨著國際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在數量、質量上的不斷升級,物流管理專業一方面應該通過學校之間的調研學習,了解各高校對國際物流人才的打造情況,尤其要向國外相關院校、培訓機構的國際物流人才取經學習;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國際學校的拓展,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本碩連讀的國際物流人才培養模式。
(三)課程體系改革
國際物流管理人才培養,通過近三年的不斷打造與提煉,必須形成有針對性的國際物流人才培養體系。主要的課程體系內容如表3所示。
表3 國際物流專業課程體系

此課程體系設置,既涵蓋了供應鏈體系的相關專業知識,又能對國際物流運作體系的課程具有針對性與應用性,同時將物流發展的前沿知識以專題講座的方式加以補充與拓展,有效地體現了國際物流課程的全面性和專業培養的方向性、應用性、前沿性。
(四)實踐教學改革
物流管理專業可通過融智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的“五實工程”的實驗、實踐、實訓、實創體系結合,針對國際物流管理人才培養需要,組織學生調研、了解順豐航空快運途徑,讓學生暑期赴重慶直通物流、美集APL企業進行實習,實現學生對國際物流的環節、報關、報檢、運單的處理與分析,到國際物流的第四方運作等領域進行工作內容的熟悉與掌握。
物流工程重點學科建設中的“區域物流與自貿區供應鏈”方向依托“渝新歐”(重慶)物流有限公司、重慶誠通物流有限公司、重慶直通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等國際/區域物流企業的實際運營現狀,對該國際/區域企業的保稅物流運作模式、保稅物流業務流程、供應鏈一體化運作方案、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的產業融合與業務協同優化等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由此,國際物流管理人才培養可依托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平臺,提升教師、學生的項目合作、執行力度,從而提升師生在國際物流研究領域的深度與應用性。
(五)教學資源整合
為進一步完善國際物流管理人才培養體系,物流管理專業應從以下幾方面進一步促進國際物流教學資源整合。
1.促進國際物流師資打造
融智學院近三年陸續引進了物流管理專業領域的海歸碩士、博士、副教授共4名進入學校教授專業雙語課程、供應鏈領域相關課程、國際物流相關課程。一方面從師資領域促進人才培養與國際銜接,另一方面聘請了多年從事國際物流領域并有豐富實戰經驗的中高層管理者進入融智學院擔任涉及應用性強的教學任務,如:口岸物流、保稅物流、物流報關與實務、保稅信息系統等專業課程的教學任務。通過國際物流人才引進、企業雙師型教學團隊的引進,促進了國際物流、實踐運作的師資整合。
2.整合重慶區域保稅物流園、自貿區的相關企業資源
隨著重慶保稅物流園區的運作發展、自貿區的建立與發展,融智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國際人才培養必須緊密地與相關園區企業建立有特色的國際物流校企合作平臺,以促進國際物流的實際應用、項目合作、產教融合。
3.開辟國際院校的校際合作,實現本碩連讀
融智學院以物流管理專業為基礎,將新開辟國際物流方向: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物流管理管理學學士)+布魯內爾大學(全球供應鏈管理理科碩士)。從最大程度上整合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與英國布魯內爾大學的優質資源,利用雙方學科與專業的優勢,通過特色化課程設置與國際化師資團隊參與,培養同時具有國際化視野及中國情懷的既通曉國際規則又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賽的國際化人才。
(1)人才培養過程(“3+0.5+1”)。
參與該項目的學生前三年在融智學院學習,完成相關課程學習,修滿畢業所需學分并達到畢業條件后,獲得融智學院本科學士學位。同時,通過相關課程學習,學生雅思成績須達到6分。滿足上述條件的學生在第4年赴布魯內爾大學國際學院(Ibic)進行0.5年的專業銜接和語言課程學習,成績合格者可繼續攻讀布魯內爾大學相關專業碩士,為期1年。如果三年后,學生在其他成績合格的條件下,雅思達到6.5分,可直接申請攻讀碩士,在此種情況下,培養過程縮減為“3+1”模式。
(2)本科專業課程整合。
針對融智學院人才培養方案規劃,本研究認為專業課程整合可以從此方面進行改進:通識必修課程屬于學校層面的固化課程,涉及物流管理專業的高等數學、馬列毛鄧課程的內容,在改進的3年本科課程體系中保持不變;專業課程遵從融智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創立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將理論模塊中的學科基礎模塊、專業基礎模塊、物流運營模塊、支持技能模塊、國際物流模塊、專業拓展模塊保留,將布魯內爾大學要求的雅思模塊、學術學習模塊以及相關的通識課程進行整合,既可保留融智學院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特色性,又可體現布魯內爾大學的重要課程體系,達到兩個學校的人才培養的國際要求。
相關課程,一方面由融智學院物流管理專業海歸教師擔任,另一方面聘請國際交流平臺的培訓師資以及邀請布魯內爾大學教師,以國際交流方式來融智學院,以講座的形式補充相關國際物流專業知識,豐富國際文化知識。
(六)教學管理保障
物流管理專業的國際物流管理人才培養,除了明確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的定位、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課程結構及體系,還需要從以下幾方面確立教學管理的順利進行。
1.明確國際物流管理人才的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
針對國際物流管理領域培養的課程體系,必須明確相關課程的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力求依據大綱內容按照教學計劃有序進行,確保每門課程的正常教學,同時針對國際物流知識領域,既有理論知識的扎實鋪墊,又有實踐、應用知識的結合;既有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又有應用知識的前瞻性與拓展性。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必須明確該課程要達到的教學目的與效果,并有利于作為學校教務處、教研室教學檢查的依據。
2.鼓勵創新教學方式
國際物流領域的相關課程,涉及的地域廣泛,由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任課教師不能僅將課程局限于書本與講臺,需要不斷開發多種教學方式。如:討論式教學、案例分析教學、項目融合教學、企業調研教學、游戲教學、企業課堂、模擬教學、雙語教學、全英文教學等多種形式,力求將重要理論、應用知識點、學生的知識興趣、國際物流的發展熱點等灌注于教學方式中。因此,學校、學院、教研室必須鼓勵并支持教師的教學創新,并對敢于創新教學方式、教學效果突出的老師,通過多種方式給予獎勵。
3.健全辦學合作質量的保障體系
培養國際物流管理人才,健全辦學合作質量的保障是重中之重。
(1)要注重生源質量。對融智學院而言,國際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相關專業課程所涵蓋的雙語課、英語類別的課程比較多,所以學生的英語基礎課程必須按嚴格標準制定,力求保障學生的質量。
(2)把關師資力量。國際物流領域的專業課程,尤其針對應用型領域,必須聘用來自企業界領域并有從業經驗的國際物流雙師型教師擔任,同時雙語課程、英語類的專業課程,必須確保由海歸、有從業經驗的教師或從海外培訓機構聘用的教師擔任,同時聘請海外合作學校教師就國際區域文化、民俗文化、國際物流的差異化、商務禮儀等內容進行穿插講座。
(3)確保教學質量。結合國際相關院校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建立符合融智學院國際物流人才培養的評價標準,通過學校、學院、教務處的配合監督,促進教研室在人才定位、課程設置、教材選擇、學生管理、教師配備、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等多方面形成完整的、切實可行的教學體系。
四、結論
綜上所述,重慶的國際物流乃至全國的國際物流管理人才需求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和“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將是長期持續的。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國際物流管理人才,既需要學生有扎實的國際物流管理專業理論與英語功底,同時必須與實踐、實訓、實習的平臺緊密結合,具備現代國際物流運作的前沿理念,才能培養出符合現代國際物流需求的管理人才。物流管理專業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創新人才培養的方式與方法,才能創立有特色的物流管理專業的國際人才培養體系。
參考文獻
[1]劉琰,張馨心,向潔.基于灰色系統的上海市國際物流人才需求分析[J].中國市場,2015(8):25-26.
[2]陳彩鳳.西部地區國際物流人才需求的定量分析與預測[J].技術與方法,2015(2):35-36.
[3]雷莉娟.重慶國際物流產業發展前景[J].經濟管理,2016(9):44-45.
[4]羅雅婷,伍景瓊.面向橋頭堡戰略的區域國際物流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中國市場,2016(3):23-24.
[5]關帥鋒.基于中外合作辦學的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J].教育與職業,2014(7):21-23.
[6]夏蓓蓓.中外合作辦學中的教師專業發展[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12):68-72.
[7]鄧志虹.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應用型本科跨境電商創新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4):17-18.
[8]陳旭華.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商論,2016(3):36-37.
[9]蔡南珊.中外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實證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7(17):23-24.
[10]蘇明.珠三角獨立學院空港經濟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文教資料,2017(1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