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職業導向型特色物流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作者名: 張軍 劉岱主編本章字數: 5197字更新時間: 2021-03-11 18:15:05
重慶自貿區背景下的應用型國際物流人才實踐體系探索
摘要:一方面,跨境電子商務、“渝新歐”、自貿區等諸多國際化元素都在助推重慶努力實現“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的建設目標,由此也進一步帶動了對國際物流人才的需求。而另一方面,重慶國際物流人才的培養卻明顯滯后,如何打造符合重慶國際物流發展需要的應用型國際物流人才成為應用型高校物流人才培養關注的重點。基于上述的思考,筆者所在學院圍繞訂單型國際物流應用型人才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創新并落實了以企業為主導的應用型國際物流人才培養實踐,通過職場體驗前置、“實感+輪崗+實戰”的職場真體驗設計,并且企業導師全程介入,同時面向國際物流行業培養和推薦等,在國際物流理論課程學習的同時強化國際物流領域所需的技能和職業素養,更好地對接重慶國際物流人才需求。
關鍵詞:重慶 應用型 國際物流 人才培養
引言:重慶國際物流及自貿區的建設對于國際物流人才的需求
自2008年重慶提出打造內陸開放高地的建設目標后,重慶就加快了國際化的建設步伐。同年,重慶獲批設立兩路寸灘保稅港區,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同時擁有水港和空港的雙港保稅港區。此后,重慶創新了“一頭在內,一頭在外”的“垂直整合模式”,以“渝新歐”國際鐵路通道和航空物流通道,成功地將重慶的筆電產品出口到歐洲。依托國際物流通道的建設,重慶擁有了包含水路、鐵路、航空3個一類口岸和汽車整車口岸等在內的14個口岸區域。
同時,重慶把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建設“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作為擴大對外開放的新的突破口,先后獲批成為全國首批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城市,獲準開展“一般進出口”“保稅進出口”全業務模式試點。作為長江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支撐點,重慶借助“水路+鐵路”的優勢,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渝新歐”已成為中歐貿易大通道的骨干通道,在阿拉山口中轉的貿易,“渝新歐”占了80%。重慶已經構架起“以物流作為支撐,帶動發展國際貿易、跨境結算,把重慶打造成為對歐貿易中心”的戰略。
2015年“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確定以重慶為項目運營中心。2016年,重慶自貿試驗區獲批建設。2016年,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明確,“十三五”期間,重慶將全面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依托“渝新歐”鐵路、長江黃金水道、渝昆泛亞鐵路和江北國際機場,構建多式聯運跨境走廊,建設國際物流樞紐,建設“以重慶為運營中心、輻射內陸、聯通歐亞的國際貿易輻射圈”。同時,國務院批復的《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明確把“努力建成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作為自貿試驗區建設的一大發展目標。
如此快速的國際化背后必然衍生出對國際化人才尤其是國際物流人才的強烈需求。
一、重慶高校國際物流人才的培養現狀
1.國際化方向培養的物流人才少
根據2016年年底重慶市物流與供應鏈教育專委會發布的《重慶市物流人才培養白皮書》,目前重慶有12所本科院校、9所高職院校設立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交通運輸管理等物流相關專業,雖然其中6所本科院校、4所高職院校物流專業將國際物流作為其中的培養方向,但大部分院校都只是泛泛培養第三方物流人才,且偏重于國際物流方向的人才培養,均為近年來根據重慶國際物流的發展新開設的方向,該方向的畢業生少之又少。同時,為了提升物流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大部分重慶本科高校普遍實施了理論教學周和實踐教學周,通常在理論課程之后設置兩周的實踐周,實踐內容包括認知參觀、實驗實訓以及企業體驗等。相對傳統的理論教學有較大提升,但是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實踐通常還是在畢業實習階段;對于高職院校,通常也是在最后一年的頂崗實習階段。在長達三年、四年的學校學習階段,學生仍然面臨職業選擇的茫然和無助。
2.物流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與用人單位的期望差距較大
而從企業的角度看,通過對重慶直通物流、京東、蘇寧等企業的調研獲取的信息,從應用型物流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其一,學校的培養體系、知識結構過于單一。國際物流往往需要綜合了解國際物流、國際貿易、報關與國際結算、客戶服務、國際商務等方方面面的知識,且很多是涉及技巧性的操作實務,雖然高校為了培養學生的各種實踐技能,購買了各種與物流相關的實驗實訓軟件,但大多數軟件只是停留在國際物流流程層面,只能給學生一種泛泛的認知,且由于高校教師大多是學校畢業之后直接從事的物流教學,自身并不了解國際物流操作實務,在培養的過程中自然也無法談及太多關于操作實務的內容。其二,從企業的用人角度來看,單純的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普遍眼高手低,實習時受不了委屈,缺少制度和規則意識,技能和實務雖然能通過短期培訓得到提升,但是人際溝通、團隊合作等職業素養卻不能在短期內得到認同。
由此引出一個問題:如何在應用型國際物流人才的培養上兼顧理論與實踐,為學生建立從事國際物流所必需的物流職業基礎與未來職業發展所需的立體知識結構,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強化職業技能,對接國際物流市場,成為應用型國際物流人才。
二、應用型國際物流人才“雙體系”訂單培養的探索
基于上述思考,筆者所在的學院對應用型物流人才培養進行了探索,就國際物流人才培養在不改變現行學校培養體制的前提下,與重慶直通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共同開設了“國際物流訂單班”,從應用型國際人才培養的角度對人才培養方案及其課程體系進行了調整,同時在培養體系上,探索了“在校理論培養體系+企業實踐培養體系”的“雙體系”培養模式,即在不改變學校教學運行正常周期的情況下,將學校主導的理論學習和企業主導的實踐培養相結合,打破原有的實踐體系,將企業主導的實踐與在校的理論學習進度相匹配,無縫銜接到大二到大四的各個環節,以此分階段,有層次地逐步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培養學生的職場感。
1.傳統國際物流人才培養的實踐體系
傳統高校物流人才培養的實踐體系通常包括課程內實踐、實驗實訓課程、物流專業競賽、畢業實習等,如圖1所示。應用型高校會加大實踐體系在整個人才培養體系中所占的比例,通過增加實驗實訓課程,加強實驗室建設,創造專業競賽氛圍,以賽促學,增加集中實習(即學校提供校企合作單位)的比例等強化學生的應用技能,這也是筆者所在學校之前積累的經驗。這類實踐仍然是以學校為主導的,企業僅在畢業實習階段為在企業實習的學生提供實習鑒定等。它雖然對物流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動手能力有一定提升作用,但離用人單位的期望仍有較大差距。對國際化物流人才的培養,也是遵循這一模式。不少學校的國際化物流人才培養僅體現為理論課程、實踐體系基本與物流其他方向的一致,并在學生畢業實習階段引導學生到國際物流領域就業。

圖1 高校應用型物流人才培養常見的實踐體系
2.直通國際“英才班”企業主導的實踐體系
筆者所在學校于2016年與重慶直通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共建了國際物流“英才班”。為不打亂學校正常的理論培養體系,開創了“在校理論培養體系+企業實踐培養體系”的“雙體系”模式,在理論培養體系外,遵循職場規律進行了職場體驗前置設計,讓企業盡早地介入國際物流人才的實踐培養中,將職場真實體驗與學校的理論階段學習相匹配,分階段、有重點地推進以企業為主導的“1周企業認知實踐+4周企業現場實踐+12周企業實習實踐+職業素養提升與素質拓展”的實踐培養體系,如圖2所示。

圖2 直通國際“英才班”企業主導的實踐體系
這種實踐模式與傳統實踐的集中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職場體驗前置。比照企業內訓模式,將職場培訓前置到在校期間,從國際物流領域對應用型國際物流人才的需求出發,在學校理論課程之外,重點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首先整個實踐體系的培養方案由企業主導,各個環節均以企業員工的標準來要求學生,在強化技能的同時,強化制度和規則意識、合作意識,讓學生逐步形成對職場的認知,避免了傳統學校主導的實踐中容易出現的松散管理;其次,在環節的設計上,除了職場實感的體驗讓學生融入之外,還有行業導師關于物流職業素養的講座及以增加團隊凝聚力和團隊合作為主題的素質拓展訓練,將企業內訓的成功經驗應用于學生的職業素養塑造,對學生來一場徹底的“精神革命”,提前預防畢業生初入職場的各種“富貴病”。
(2)“實感+輪崗+實戰”的職場真體驗與企業導師的全程介入。第一階段的認知實踐,從傳統的企業(港口)參觀調整為以企業主導的行業認知,在一周內集中參觀和聽取多家行業企業的介紹,對國際物流領域形成初步的認知,同時讓學生帶著問題投入到學校的理論學習中。在第二階段的4周實踐中,企業安排一對一的導師,通過學徒式的指導和輪崗,讓學生全面了解和熟悉國際物流及其保稅業務,并具備就業所需的基本專業技能。同時將企業面臨的真實問題提供給學生,鼓勵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步申請學校科技創新項目,開展以企業問題為導向的項目研究。在實踐的第三階段開展頂崗實習,經過該階段的員工已完全滿足國際物流崗位所需的技能及素質要求。
(3)面向國際物流領域培養和推薦行業人才。整個訂單班不是局限于直通物流企業自身的人才需求,而是面向國際物流領域培養適合重慶國際物流的尤其是保稅物流需要的行業人才。這種行業的培養體現在:培訓內容的全行業覆蓋、師資的全行業覆蓋和實習推薦的全行業覆蓋。首先是實踐培養體系的培訓內容涵蓋了國際采購、外向型生產企業的生產過程與保稅物流業務的銜接、保稅物流、報關以及跨境電商等國際物流的諸多方面,在內容的設計上能滿足重慶保稅物流領域的行業人才需求;其次,在師資上,與上述內容對應匹配,邀請富士康等外向型生產企業高管開展國際物流、全球化下的流程再造等專題;邀請海關等進行報關相關知識的專題講解;邀請擁有豐富行業從業經驗的高管進行保稅物流以及跨境電商的專題講解,從而在師資上進一步保障了培訓的效果。在上述兩個保障的基礎上,有了第三個創新,就是面向全行業推薦人才。由于保稅物流在重慶的發展時間并不長,高校人才培養的滯后等多種原因,當地的保稅物流企業很難招聘到符合企業用人需求的滿意人才。而通過上述模式培養下來的國際物流人才,無論是職業素養還是專業技能,都能充分勝任國際物流尤其是保稅物流的相關崗位。因而,在頂崗實習階段,學生可通過企業推薦到該行業的其他企業從事國際物流相關崗位的工作,較以往“企業培養,企業就業”的單一模式有了較大的創新。
三、應用型國際物流人才“雙體系”模式的實施保障
1.校企戰略合作的體制機制保障
在企業主導的實踐體系中,企業發揮著非常核心的作用,而且直接決定整個實踐體系的效果。如何最大限度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并保證整個實踐的效果,需要校企雙方建立訂單班校企合作的管理體制。明確企業方參與協調與管理的人員(含項目負責人及其協調者)、學校參與的院校負責人、教研室負責人、訂單班負責專人及辦公室協調人員。建立訂單班協調管理組,共同制訂訂單班實踐計劃,并由校企雙方指定專人負責各個實踐環節的具體計劃及其落實。兼顧企業實踐計劃執行過程中的成本,校企雙方共同分擔,實現共贏。
2.學生管理的制度保障
整個實踐過程的基本導向是嚴格按照行業對人才的職業素養要求來培訓和要求學生,學生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到在校學習的懶散與實踐過程的嚴格要求之間的沖擊,所以為了保證實踐計劃的順利推進,有必要由企業方對學生進行初步的選拔,并由企業與學生個人簽訂訂單班培養協議,明確訂單班企業的責任以及對學生的要求。
與此同時,校方作為管理方介入,從職業素養和學校人才培養角度對訂單班的培養模式進行解讀,并促進學生與企業之間的溝通,比如與企業進一步落實實踐計劃以及做好學生的實習反饋,并根據學生的實習反饋以及學習需求,圍繞訂單班培養目標,與企業協商增加或協調部分實踐內容,保證實踐效果。
參考文獻
[1]許淑敏.國際物流人才專業能力需求文獻綜述與分析[J].物流技術,2011(6):8-9.
[2]徐玲玲.國際物流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實施與保障[J].齊鑫物流教育,2013(4):274-275.
[3]隋博文.面向東盟的國際型物流人才培養體系研究——基于中國—東盟貿易區需求的視角[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8):197-198.
[4]方巍?。畤H貿易綜合改革試點下義烏國際物流人才培養策略[J].物流科技,2016(4):141-142.
[5]許英,歐陽芳.國際物流人才的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J].價值工程,2016(11):230-231.
[6]戢曉峰,羅雅婷,等.面向橋頭堡戰略的區域國際物流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22-123.
[7]趙艷.物流管理卓越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物流管理專業為例[J].物流技術,2015(9):284-285.
[8]琚春華,傅小康.面向動態能力需求的分類多層物流人才培養體系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4(6):99-100.
[9]孫浩.行業高校物流管理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方案探究——以上海海關學院為例[J].物流技術,2015(8):285-286.
[10]翟樹芹,殷明.基于DQP框架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構建的研究[J].中國市場,2015(1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