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自我理論綜述

自我是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中心議題之一。自我與他人的互動是自我發展的重要力量(Decety and Chaminade,2003),也是社會生活的重要基礎。也就是說,自我的形成是“自我-他人”互動中產生和發展的。因此,自我既是獨特的,同時也是社會性的。在對自我的研究中,由于研究角度不同,自我又分化出幾個重要的構念:角色、自我認同、角色認同、自我概念、自我防御機制等。圍繞著這些不同的構念的探討又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領域。在消費者-企業家品牌的互動中,消費者是帶著自我期望進行的,對自我的認知會影響消費者對企業家品牌的情感。

一、自我的結構性認識

日常生活中,我們隨心所欲地使用和談論“我”或“自我”:我想……我要……我看見……我喜歡……。這些表達表明了,我們不僅把自我視為一個統一的、穩定的、一致的和連續的整體,而且將它看成是各種能力、狀態和經驗的承載者和擁有者。然而,當我們表達“我喜歡自己”時,自我以兩種形式出現。我喜歡,我喜歡的人是自己。也就是說人們能夠把自己當作所關注的對象,也就是“鏡像自我”。James(1890)是最先認識到這種二元性的心理學家之一。他建議用主我(I)和賓我(me)來區分自我的兩個方面,主我用來指代自我中積極知覺、思考的部分,賓我用來指代自我中被知覺、思考的客體。

賓我包括自我概念和自尊。心理學家通常使用不同的術語來指代賓我的這兩個方面。自我概念指的是人們思考自己的特定方式,自尊指的是人們感覺自己的特定方式。一般而言,人們使用“自我”的時候,不僅指代我們如何思考和感覺自己,也指我們進行這些活動時的過程。盡管主我和賓我是自我的兩個重要方面,但是與哲學家重點關注主我不同的是,心理學家更關注賓我的性質。本書涉及的自我主要指代賓我。

1.自我心理學和人格

自我心理學關注主觀體驗,即人們是如何看到自己的。而人格心理學更關注客觀體驗,即人們實際上是什么樣的。自我心理學關注我們的自我圖像——我們關于我們自己是什么樣的人的想法(Rosenberg,1979)。但是我們的自我圖像未必就是正確的,也許不是我們真正的樣子。但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和我們實際的樣子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1)我們真正的樣子影響了我們對我們自己的看法。首先,個性影響了我們對自己的看法。例如,智商低的人不會認為自己很聰明。其次,客觀存在限制了我們對自己的看法。盡管如此,并不意味著我們關于自己的想法與實際就是一致的。因為人們往往會高估自己的長處而低估自己的短處。

(2)我們自身的實際情況影響了我們對于我們自己的感覺。先天遺傳的人格會影響自尊:一些嬰兒從出生的那一刻就比其他嬰兒顯得更為抑郁(Kagan,1989);更多地體驗到消極情感的人會對自我有著更為消極的看法(Watson and Clark,1984)。因此,氣質作為一種人格變量可以影響自尊。

(3)自我是人格的一個方面。人格是一個含義極為廣泛的術語,它涉及個體的整個心理特征(McCrae and Costa,1988),自我指示思想和感覺是人格的子集。人們對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覺是千差萬別的,這些個體差異可以作為人格變量。

(4)人們通常用自我報告法來測量人格。許多人格測量要求人們描述他們對于自己的看法。嚴格意義上,類似這樣的測量是在測量個體關于他們自己印象的看法而不是真實狀況。

總之,自我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的取向是截然不同的,但兩者之間的界限往往不是那么清晰。自我理論認為,人們關于他們自身的想法和感覺將決定他們的行為。

2.自我心理學和現象學

現象學是人們對于現實的感覺,即世界呈現在個體面前的方式。現象學認為是主觀感覺,而不是客觀世界本身主導了人類的心理。現象學取向存在于格式塔學派關于感覺的理論中。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個體的心理世界與物理世界是不同的(Jonathon D. Brown,1998)。我們所感知到的與外部世界所客觀存在的并不一定相同,我們的行為更多地依賴于客觀事物所呈現出來的樣子而非真實的樣子。客觀世界也很重要,但只有在它影響了人們的主觀知覺時才是重要的,這是現象學觀點的實質。

現象學和自我心理學都是著重于事物看上去是什么樣子而不是它們真實的樣子。也就是說,自我心理學是現象學的,它關注人們對他們自己的樣子的知覺和信念,而不是他們真實的樣子。就像得了厭食癥的人,盡管在別人看來她已經很瘦,但是她自己認為自己很胖,還會堅持減肥。

3.主我和賓我的功能

把自我納入研究促使理論家們確立了自我的多種功能,盡管觀點并沒有完全統一,但是主我和賓我的重要功能已經得到了公認。

主我的功能。首先我們的自我概念把我們和其他事物以及其他人區別開來。其次,自我概念也具有動機和意志功能。意識到一個人相對其他事物和其他人而言是獨立的這一點,是伴隨著發現自己只能掌控一些事物而不是全部這一事實而來的。最后,自我概念也使得我們具備了連續感和統一感。如果沒有這樣的概念,我會認為每一天的我都是不同的。同時,我們感知我們的思維和知覺不是片段的,而是統一的。

賓我的功能。首先,人們關于他們自己的想法在認知功能中占重要的地位(Kelly,1963; Markus,1977)。它們影響著人們對信息的加工和解釋。人們也表現出更善于記憶與他們有關的信息的特點,尤其是那些與他們思考自己時相似的信息(Markus,1977)。其次,人們關于他們自己的想法指引著他們的行為。人們所表現的行為以及他們所選擇的生活方式是受他們對自己的看法影響的(Niedenthal, Cantor and Kihlstrom,1985; Swann,1990)。最后,自我概念具有動機作用。人們可以努力使自己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Markus and Ruvolo,1989)。

二、賓我的性質

賓我用來指代人們關于他們是誰以及他們是什么樣的想法和感覺。James用術語“經驗自我”來指代人們對于他們自己的各種各樣的看法,也就是所謂的賓我。

1.經驗自我的三個組成部分

很明顯,賓我(me)和我的(mine)之間的界限很難區分。因此,James將經驗自我的不同組成部分分成三類。

(1)物質自我。物質自我是真實的物體、人和地點。物質自我還可以分為軀體自我和軀體外自我。Rosenberg(1979)認為軀體外自我是延伸的自我。然而,并不是這些物理實體才構成了物質自我。相反,是我的心理主宰了它們(Scheibe,1985)。這樣一來,自我就是易變的。既然自我是易變的,那么我們怎么能說某一實體(軀體外自我)就是自我的一部分呢?詹姆斯認為,我們可以通過考察我們對于這一實體的情感投入來判斷。當實體被表揚或襲擊時,如果我們表現出情感反應,那么可以斷定該實體是自我的一部分。確定某實體是否是延伸自我的一部分的另一種方式是看我們會如何對它做出反應。首先,當要求人們描述他們自己時,他們往往自然而然地提及他們的所有物(Gordon,1968)。此外,人們也熱衷于聚斂所有物,收藏家就是例證。收藏這些東西并不僅僅因為它們的物質價值;相反,他們代表了自我的重要方面。把所有物當作自我的一部分的傾向將貫穿我們一生。因為:所有物具有象征功能,他們幫助人們定義自己;所有物及時延伸了自我(Beggan,1992),“人名字母效應”提供了又一個例證。

(2)社會自我。社會自我指的是我們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認,詹姆斯用“Social Identities”一次來代替。Deaux等(1995)區分出五類社會身份:私人關系、種族/宗教、政治傾向、烙印群體以及職業/愛好。某些身份是歸屬特征,另外一些則是后天獲得的。每一種身份都伴隨著一系列的期望和行為。我們如何看待我們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所扮演的社會角色(Roberts 7 Donahue,1994)。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我們的自我是不同的。

總之,社會自我包括我們所擁有的各種社會地位和我們所扮演的各種社會角色。但從本質上看,它不僅僅只有這些特性,我們如何看待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更為重要,即我們如何看待別人對我們的評價(Jonathon D. Brown,1998)。

(3)精神自我。精神自我是我們內部自我或我們的心理自我。我們所感知到的能力、態度、情緒、興趣、動機、意見、特質以及愿望都是精神自我的組成部分。Jonathon D. Brown(1998)稱精神自我為個人特性,是我們所能感知到的內部的心理品質,代表我們對我們自己的主觀體驗。

2.對詹姆斯經驗自我的檢驗

Rosenberg(1979)指出,社會身份往往以名詞形式出現,并且把我們置身于一個更為廣闊的社會背景中。相反,個人特性往往以形容詞的形式出現,并且用于把我們與他人區別開來。Gordon(1968)對詹姆斯的分類做了詳細的闡述,并用8大類30小類編制了一個編碼程序。20世紀60年代,人們關注種族和宗教,因此心理學開始探討集體自我。

此外,人們對于他們身上的各種身份的重視程度具有文化差異。詹姆斯認為,個人特性比社會身份顯得更為重要。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層次(Markus and Kitayama,1991)。并且,即便在同一文化中,人們所看重的不同特性也有差異(Dollinger, Preston, O'Brien and Dilalla,1996)。

McAdams(1996)認為,賓我是在一種個人描述的背景下完成的。個人描述是指個人所構造的關于她生活的故事。包括個人思考自己的方式,個人的記憶、情感和體驗。總之,個人描述使得經驗自我的各個組成部分變得統一和有意義。

三、自我知覺和自我動機

在研究自我知覺時,詹姆斯相信存在總是與自我有關的特定的情感,他將其稱為自我滿足和自我不滿。這些與自我有關的本能的情感包括:驕傲、自負、空虛、自尊、虛榮;謙遜、謙卑、缺乏自信、害羞、恥辱感和個人的失望。并且,人類具有體驗積極情感、避免消極情感的動機。

1.自我知覺的喚起

人類天生就具有與自我有關的情感,但是這些情感是如何被喚起的呢?詹姆斯認為,我們的自我知覺完全依賴于我們過去的樣子和所做的事情。它是我們的實際能力和我們的潛力之間的比值,即自尊=成功/自負。除了成就會影響我們的自我知覺外,消極情感也會影響人們的自我知覺。學者們重點探討了羞愧和內疚兩種情感(Tangney and Fischer,1995; Barrett,1995; Lazarus, 1991)。總而言之,羞愧感是伴隨著外界的反對和責罵而產生的,而內疚感是因為個體沒能達到他自己的標準而產生的一種更為私人的情感反應。內疚促使個體彌補自己所犯的錯誤,而羞愧使得個體想讓自己在他人面前隱藏自己的不足和缺點。

2.自我知覺和假定的自我概念

羞愧和內疚之間的差別表明,自我知覺往往被我們關于我們可以、應該或一定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的觀念所左右。這些觀念就是假定的自我概念,總的來說這些假定的自我概念可以分為四類。

(1)可達到的自我。自我觀念中有一些是現實的,這也是Rosenberg (1979)所提出的承諾自我的某些方面,也是Markus等人(1989)提出的可能自我。它們是可以實現的,代表了個體想要或能夠成為的一類人。詹姆斯認為,我們的自我概念與可達到的自我越接近,我們對自我的感覺就越好。

(2)理想自我。理想自我指的是我們所希望成為的那種人。然而,當理想自我變成必須自我的時候,人們就會遇到經神問題,這樣的理想自我意象會成為心理問題的來源(Blatt,1985)。

(3)應該成為的自我。人們如果發現他們不能成為應該成為的人時就會感到內疚和焦慮。

(4)不想成為的自我。不想成為的自我會讓人們感到害怕,我們現在所認為的自我與擔心成為的自我之間距離越遠,我們的生活就會越幸福。這些潛在的消極自我意象也具有重要的動機功能,它們可以激勵人們努力工作以避免這些消極特性(Oyserman and Markus,1990)。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則提出,每個人都有兩個自我:真實自我(Actual Self)和理想自我(Ideal Self)。真實自我指的是個體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的真實感覺,理想自我指的是個人對“應當是”或“必須是”等的理想狀態。只有當真實自我和理想自我達到結合的時候,人才能達到真正的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

事實上,詹姆斯的四種分類和羅杰斯的兩種分類所包含的內容是一致的。本研究為了便于考慮,選擇羅杰斯的分類方法,即將自我概念分為“真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羅杰斯主張,人格的成長在于充分實現理想自我與真實自我之間的和諧,而兩者之間的沖突會導致人的心理失常和不協調。

3.自我知覺和社會關系

社會關系構成了自我知覺的另一個重要來源。例如,人們在描述自己的時候往往會順帶捎上其他人,包括自我概念中其他人的表征(Simth and Henry, 1996)。作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其他人也能喚起自我知覺。這種現象在我們所愛的人身上顯得尤為明顯,但是這種結果也會破壞親密關系。

社會關系和自我知覺之間的聯系也被認為具有動機意義。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認為:社會關系是自我概念中重要的組成成分;人們努力使自我感覺良好;并且,當人們發現自己所屬群體比其他群體更好時感覺會更好,這種傾向被稱為群體內偏好(Imgroup Favoritism)。

總之,自我是一種心理感受性,其根源是主體對自我形象的看法。這在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包含兩種方式:一是自我認同,二是角色認同。具體到消費環境,解釋“為什么”的時候,很多研究者強調“人格”的作用。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有三個組成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本我”是無意識的,“自我”和“超我”也不過只有一小部分在意識中。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說明,最終表現為意識的人類行為,都是由無意識轉化而來。外在行為是內在精神的結果,是人格向外的投射。很多人類學家也贊同“個人的所屬物”代表其人格的觀點。

除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外,社會行為主義者關于“自我”的觀點也影響著人們的選擇。庫利認為,一個人的自我是由他的人際交往產生的,自我不是通過先個人后社會的途徑產生的,而是交往的辯證產物。為了說明自我的反映特征,庫利提出“鏡中自我”這一概念。米德認為,“自我”是在社會情景中實現的,嘗試通過“主我”和“賓我”的區別來闡釋“自我”的概念。實際上,自我的實現也可以看作是他們與其他人相區別,在社會情景中,我們通過各種方式實現自我,認同自我。

四、自我和諧(Self-Congruence)

早期的自我和諧理論。早期與自我和諧相關的理論一般與個體的生理基礎有關:如豪爾(Hower)則認為青少年的自我不和諧是青春期生理變化所導致的,由于身與心的不和諧就會引起情緒不穩定和行為怪異,而與社會文化的后天因素沒有關系;安娜·弗洛伊德則將青少年的自我不和諧解釋為內在沖突的結果,是由于青春期生理變化導致人格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關系失調。另外,與自我和諧相關的概念還有精神分析學家Erikson針對青少年人格發展的重要任務,提出一個用于表述個體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的術語——“自我同一性”。Erikson認為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對自己的本質、信仰和一生最重要方面前后一致的比較完善的意識,即個人的內部狀態和外部環境的整合和協調一致。所以,個體能形成自我同一性意味著個體人格發展的成熟,在心理上能自主導向,在行動上能自我肯定。Erikson的自我同一性的標準是獨特性和連續性,具有自我同一性的個體能體驗到自己是不同于其他人的,同時自己的生活又是連續的,過去、現在以及將來的自我都是自己認同的自我。首先,他從自我和諧的結構性角度,認為自我同一性是由生物的、心理的和社會的三方面因素組成的統一體;對于社會,他從適應性角度指出自我同一性是自我對社會環境的適應性反應;對于個體的主觀性問題,他認為自我同一性使人有一種自主的內在一致和連續感;存在性方面,自我同一性給自我提供方向和意義感,實際涉及未來的自我以及理想的自我的問題。而且,Erikson認為人格的發展就是在不斷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個體發展的每個階段的自我同一性的整合。

Lecky的自我和諧理論。美國學者Lecky于1935年提出的自我和諧理論主要包含人的內心、統一化原則和內部和諧原則三方面的觀點。人的內心是一個由各種觀念和態度所構成的有組織的動態系統,其核心是個體對自我的看法和觀念。統一化原則是指正常的人格是有選擇地把自身的經驗融合、統一并形成獨特的人格。而且個體的需求、觀念、態度和目標都是這種融合過程的影響因素。其中,最高程度的統一化是個體能非常投入地實現理想自我,并有效整合經驗,將沖突降到最低。內部和諧原則則是隨著成長過程中各種觀念和態度被融合統一,每個人都逐漸形成自己特有的一個有等級的、整合的自我概念系統,內部的各成分之間沒有嚴重沖突,這就實現了內部和諧,或稱內部一致性。同時,Lecky也指出適度的“拒絕"和“沖突”對機體是有保護作用的。

Rogers的自我和諧理論。自我和諧作為Rogers人格理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的,是指一個人自我觀念中沒有沖突的心理現象,包括了自我內部的協調一致和自我與經驗的一致性。其中,所謂自我與經驗的一致性是指每個人對他自己的看法,包括對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認識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的潛力的看法,這些需要與他實際表現的一致與和諧,因此,Rogers指出自我和諧就是指現實自我、理想自我和社會自我三者的統一。

自我和諧(Self-Congruence)是C. R. Rogers人格理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Rogers以現象學的觀點,將人所經歷到的一切稱為“現象場”(Phenomenal Field),其中個人對自己的一切知覺、了解和感受,稱為“自我概念”(Self Concept),自我概念是個人在其生活環境中,與周遭人物互動后所綜合的經驗結果。根據Rongers的觀點,自我是個體的現象領域中與自身有關的直覺與意義,個體有著維持各種自我知覺間的一致性以及協調自我與經驗之間關系的機能,而且“個體所采取的行為大多數都與其自我概念相一致”。

從Rogers對自我和諧的定義可知,自我包括了過去自我、現在自我和未來自我;一個人心理上是否和諧,與其在時間維度上的自我評價即自我概念與經驗之間的一致性密切相關;所以,考察個體在時間維度上自我評價的一致性與連續性對于更好地認識其自我和諧狀態,促進其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自我和諧,不同心理學家有不同的認識:James(1890)是從他對自我劃分的維度去定義自我和諧的,具體為:個體物質我、精神我、純粹我和社會我的和諧與統一。Moller(2005)則在Rogers的自我概念和經驗的統一的定義上進一步指出,自我和諧是理想自我與真實自我的接軌;而且,當個體為逃避沖突脫離自我時,就會造成自我的不和諧。不僅是對定義的認識,不同的心理學家也會從自身構建其理論的需要去理解并構建自我和諧概念。

本書研究的自我和諧,承襲前面對自我的理解,主要包括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人們從小就會有自己模仿或崇拜的對象,這些對象類似于“真實自我”或“理想自我”。它是習得的,是穩定而持久的,也是有目的的。自我意識的目的是用來保護或加強一個人的自我,自我和諧告訴消費者選擇什么樣的對象進行模仿或崇拜。而在與依戀互動的過程中,個體的直接經驗若與他人的評價能夠相符,便得到“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如此個體的自我概念是正向的、健康的、會持續朝自我實現的方向前進;反之,若個體的直接經驗與他人的評價不相符,而得“有條件的積極關注”,便會產生心理沖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钟祥市| 宣化县| 黄陵县| 南城县| 象山县| 益阳市| 洛浦县| 中山市| 宁化县| 达拉特旗| 库尔勒市| 麻栗坡县| 吴川市| 会同县| 慈利县| 绥中县| 滦平县| 洱源县| 城固县| 恩平市| 中山市| 张家口市| 浑源县| 若尔盖县| 当阳市| 金山区| 鹤庆县| 东乌| 神农架林区| 蚌埠市| 荣昌县| 芜湖县| 临高县| 察雅县| 新源县| 寿阳县| 饶河县| 贡山| 岢岚县| 宁陵县| 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