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上游地區內陸開放型經濟中的外商投資影響效應研究
- 段小梅 鄧曉娜 孫娟等
- 1666字
- 2021-04-02 19:45:21
第一章 基礎理論與文獻回顧
第一節 相關概念的界定及關系
一、對外直接投資的概念
對外投資(Foreign Investment)可以區分為直接投資(Direct Investment)與間接投資(Portfolio Investment)。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的定義,對外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是投資者對涉及海外企業的經營管理有持續且明顯控制的意愿。相對于間接投資而言,對外直接投資比較注重投資的長期效益、持續的愿望與較強的管理控制。若以股權持有的比例來區分,則持有10%以上的股權為直接投資,持有10%以下的股權則為間接投資。
但各國法令對對外直接投資的定義仍有差異:
美國是以美國居民投資于外國企業,取得直接或間接控制權者,擁有外國企業10%以上或具有投票權的股份;而外國人到美國投資則需要擁有25%以上的股權才能稱為直接投資。
日本依據行政法令規定,取得依外國法令設立法人所發行的證券,或者為該法人建立永續性的經濟關系而對該法人貸款,或者在外國設置或擴充分公司、工廠,或者為其他營業場所提供資金。
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是指外國企業、經濟組織或個人(包括華僑、我國港澳臺同胞以及中國在境外注冊的企業),按有關的政策、法規,用現匯、實物、技術等在中國境內開辦外商獨資企業,或者與中國境內的企業或經濟組織共同開辦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作經營企業或合作開發資源的投資(包括外商投資收益的再投資)以及經政府有關部門批準的項目投資總額內,企業從境外借入的資金。
綜上所述,FDI主要是指地主國(Host Country)轉移整套資本、管理技能、知識技術的現象,是廠商將生產、行銷活動由母國(Home Country)擴展到地主國。因此,除了資本的投入以外,其還包括人力、技術、經營管理等企業功能要素的投入。
二、開放型經濟的涵義和特征
(一)開放型經濟與內陸開放型經濟
開放型經濟是相對于封閉型經濟而言的。開放型經濟中的生產要素、商品與服務可以較自由地跨國界流動,從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濟效率的提高。開放型經濟強調盡可能地參與國際分工,并充分發揮本國的比較優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化,發展開放型經濟已成為主流。
內陸開放型經濟是指具有內陸地區發展特點的開放型經濟,是開放型經濟概念的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內陸地區區位的差異必將導致其與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不同。內陸地區遠離出海口,不能簡單復制沿海地區的成功經驗,而要在產業結構、物流方式、資源與市場的選擇等方面找準自身定位,減少外部依賴性,走出一條切合實際的開放型經濟發展之路。
(二)我國的內陸開放
我國所謂的內陸是相對于沿海和沿邊地區而言的,具體是指遠離海岸線以及邊境線的特定地區。在我國,這類特定省份有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江西、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川、重慶、貴州共13個省(市、區)。其中,長江上游地區有3個省(市),云南是沿邊開放地區。開放型經濟的基本內涵無論對沿海地區或內陸地區而言,其本質是一致的。但在我國,內陸開放型經濟與沿海開放型經濟在發展區位、經濟基礎、開放條件、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等方面的差異性導致兩者發展的戰略、模式、路徑等方面也必將是各具特色、不盡相同的。
以前我國的開放型經濟模式的主要特點就是產品大進大出,即從國際市場上獲取我國緊缺的資源,利用我國廉價勞動力進行進一步加工后,產品再出口到國外。這種模式生產的產品中很大一部分屬于資源密集型的初級產品,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低。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模式,一方面導致出口的擴大對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對環境的破壞以及資源的過度依賴,資源利用率很低;另一方面不利于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而且由于內陸地區既不靠海,也不沿邊,存在開放口岸少、物流費用高、區域轉關難等諸多亟待破解的制約因素。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明了未來內陸開放的方向,即抓住全球產業重新布局機遇,推動內陸貿易、投資、技術創新協調發展。創新加工貿易模式,形成有利于推動內陸產業集群發展的體制機制。支持內陸城市增開國際客貨運航線,發展多式聯運,形成橫貫東中西、聯結南北方對外經濟走廊。推動內陸同沿海沿邊通關協作,實現口岸管理相關部門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