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奪婁山關
遵義城解放,但守城的黔軍并沒有受到大的損失,向婁山關、桐梓方向后撤。婁山關,距遵義城九十多公里,是黔北群山中著名的險隘,如同一把鐵鎖鎖住了遵義通往四川的出路。如果讓黔軍從容布防,則紅軍下一步開辟川黔邊根據地的行動將受到很大限制。突破烏江的英雄團——紅4團再次承擔了搶奪關隘的任務。
7日早晨,劉伯承來到團部駐地,親自向紅4團交代任務。紅4團此刻剛剛進城,正在號房,準備吃飯。與耿飚、楊成武一見面,劉伯承沒有寒暄,就下達命令:“你們4團立即出發,追殲北逃之敵。”耿飚、楊成武一愣,不由地相視一眼。劉伯承見狀,笑著說:“想休息一兩天嗎?不行!6團是智取遵義,敵人有三個多團逃走了。這是后患,必須趁敵人在婁山關和桐梓沒有站穩腳跟時,窮追猛打,消滅他們。”他指著地圖說:“你們的任務是,堅決奪取婁山關,然后相機向西北方向發展,占領桐梓,粉碎敵人可能的反撲,屏護遵義,鞏固勝利。要向戰士們講清楚形勢,再忍受些疲勞。你們強渡烏江打得很好,相信你們也能夠完成這一任務。仗要打得猛,打得好,爭取奪關快,傷亡少。”紅4團盡管連續作戰、行軍,已經極度疲勞,但堅決地執行了中革軍委的命令,沒有吃早飯,就整隊出發,以隨時遭遇敵軍的戰斗隊形向婁山關開進。
行進八十余里后,隊伍在傍晚時分到達板橋。前衛分隊在行進間發起進攻,守敵一個多排一觸即潰。紅4團進入板橋鎮,根據師部的指示,就地宿營,養精蓄銳,準備即將到來的戰斗。部隊利用繳獲和沒收的年貨,美美地改善了一次生活,連日征戰的疲勞一掃而光。
政工干部召開群眾大會,宣傳紅軍政策。群眾紛紛傾訴苦情,要求紅軍申冤報仇。紅軍當即懲處了一批惡霸土豪,沒收財物分給群眾。群眾情緒更加激昂,一些青壯年當場報名參軍。聽說紅軍要攻打婁山關和桐梓,幾位老年人詳細講解了關前關后地形,并告訴紅軍:早年從板橋到婁山關有一條小路,從東面繞至關后,通往桐梓,修了公路后就一直無人行走。這是一個重要的發現。
部隊休整的時候,耿飚、楊成武帶營、連干部先抵婁山關下實地偵察。婁山關,位于大婁山主峰筍子山側,海拔一千四百多米,群山環立,地勢險峻,中間橫切形成一道狹窄的隘口。川黔公路沿山峰盤旋而上,通過隘口,左面是懸崖峭壁,右面是高山峻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眾人研究后決定:以大部兵力沿公路正面主攻,另以偵察排和小部兵力走小路迂回側后,前后夾擊,奪取關隘。
第二天,1月8日拂曉,紅4團主力進抵婁山關下,迂回分隊則隱蔽地沿小路向右側山峰運動。耿飚拿起電活準備向師部報告情況,話筒中卻意外地傳出了敵軍的聲音。原來紅軍通信兵是利用原來黔軍的電話線與遵義聯系的,只是剪斷了通往婁山關的線路。被剪斷的線頭落在地面,由于雨后地面積水導電,話路竟又接通,把婁山關與桐梓間黔軍的通話傳到了紅4團的電話機上。耿飚布置了監聽人員,獲知婁山關的守軍有四個團,指揮部設在桐梓縣城,主力部署在關口,關后小路上只部署了少量部隊。
關后果真有一條小路,而且是守軍的薄弱點。耿飚喜出望外,令側后迂回部隊加快速度,盡快進至敵后,首先發起攻擊,打亂敵軍部署;正面部隊則暫緩攻擊,布置火力,待命總攻。
婁山關
一個多小時過去了。正當關上黔軍拼命向正面的紅軍射擊時,關后突然響起了槍聲,紅軍迂回部隊得手了!電話鈴聲也同時響起,紅軍監聽人員拿起聽筒,里面傳來了位于桐梓的黔軍指揮部軍官聲音,說發現有紅軍進到了婁山關后,正向桐梓運動,要關上守軍立即撤退。
耿飚接到報告后,斷定黔軍已經驚慌失措,立即命令紅4團主力發起總攻。十多把軍號同時響起,所有的輕重機槍一齊開火,紅4團關前進攻部隊和關后迂回部隊同時出擊。黔軍從烏江一路敗退下來,早已魂飛膽破,根本無力阻擋紅軍的猛攻。紅軍沖上關口,用白刃格斗解決了頑抗的敵人,剩下的黔軍撤向桐梓。
天險再次被英勇的紅4團踩在了腳下!
奪占婁山關后,紅4團不停頓地展開了勇猛的追擊戰。黔軍已經潰不成伍,扔掉一切可以扔掉的東西,一路狂逃,武器彈藥、各種物資到處可見。有的人跑著跑著煙癮發作,實在跑不動了,干脆躺在路旁點起煙燈噴云吐霧,等著做俘虜。桐梓城內的黔軍指揮部和達官貴人早已是風聲鶴唳,不待紅軍入城,即倉皇逃往貴陽。紅4團一口氣追襲三十余里,于1月8日占領桐梓。
當天下午,紅2師陳光師長、劉亞樓政委率師主力到達桐梓與紅4團會合,未及休息,即于當日黃昏率部繼續北進,追擊逃敵,紅4團依舊為前衛。9日拂曉,紅2師在新站南的牛欄關與黔軍四個多團遭遇,激戰一天,徹底擊潰黔軍部隊,接著又繼續前進,猛追幾十里,占領了位于黔北、川南交界處的重鎮松坎,勝利完成了打開入川通路的任務,并構成遵義北部的第一道屏障。
在紅2師部隊激戰婁山關、桐梓、十欄關、松坎的同時,紅軍其他部隊也按照中革軍委的命令,在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地區迅速展開戰斗,肅清了殘敵。
至此,遵義至桐梓南北一百八十公里,尚嵇至鴨溪東西五十多公里,遵義東南一百二十多公里和東面八十多公里的地域,全部處于中央紅軍的控制之下。紅軍初步實現了進軍黔北,創建川黔邊新蘇區的目標。
從1934年12月18日黎平會議到1935年1月9日軍委縱隊進入遵義,紅軍在短短二十多天時間里,橫穿貴州,突破烏江,奪取遵義,攻占婁山關,不僅跨越天險,突出重圍,而且連戰連捷,擊潰黔敵,打開了在黔北地區發展的局面。
紅軍再次煥發出了勃勃生機,重現出昔日靈活機動、無堅不摧的本色。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也即將到來。
史料鏈接
★激戰江界河
江界河渡口,位于貴州甕安縣境內,是烏江上的主要渡口之一。這里懸崖峭壁,水深浪急,分作新、老兩個渡口。老渡口為主要渡口,寬約一百二十米,新渡口在其上游三公里處,寬約八十米。1935年年初,長征的中央紅軍部隊到達烏江南岸。為打開北進通道,紅1軍團第2師第4團在師長陳光的親自指揮下,在此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斗。
1月1日,紅4團由猴場出發,以急行軍到達江界河渡口,并立即投入了強渡準備。當時,黔軍已經在江北岸嚴密布防,在老渡口處部署一個連并加強各種武器,在上游新渡口處部署一個排,另以第8團部署在渡口后的火金。山上,作為預備隊。紅4團團長耿飆、政治委員楊成武組織進行了周密偵察和研究,最后確定了佯攻老渡口,主攻新渡口的作戰方案,并決定,首先派人鳧水過江,拉過一條纜繩,然后主力部隊拉繩坐排渡江。陳光批準了這一方案。經過一個下午和一個晚上的準備,紅4團挑選出十八名能攻善戰且熟悉水性的戰士,由3連長毛振發率領,擔負鳧水過江的重任。
第二天上午9時許,渡江開始。佯攻老渡口部隊的機槍開火,對岸的黔軍慌忙進入陣地,江面一時槍聲大作,煞是熱鬧。此時在渡口上游的竹林中,首批下水的八位勇士已經做好準備,耿飆、楊成武為每人斟酒一碗,毛振發等人一飲而盡,脫掉上衣,腰別駁殼槍,肩挎機槍、步槍,頭頂捆好的手榴彈,手拉繩索,跳入了冰冷刺骨的江水中。
八位勇士游到江中心,被對岸黔軍守敵發現,立即開火射擊。勇士們毫不畏懼,奮力劃水。站在江邊的耿飆捏緊拳頭,為江中勇士大聲加油:“快過三分之二了,再堅持一下!”話音未落,一發炮彈正好擊中拉著的纜繩,毛振發只好命令人員返回。第一次試渡失敗。
當天晚上,紅4團再次組織偷渡,這次不是鳧水,而是用雙層竹筏搭載十八名勇士全部過江。毛振發再次擔任探路任務,率五名戰士帶著一挺機槍首先出發。隨后,第二個、第三個竹筏也相繼下水,向對岸劃去。黔軍沒有任何動靜,顯然并沒有發現紅軍的行動。但半個小時過去了,對岸始終沒有發出預定的登岸成功的信號。又過了
一會兒,通信員報告,第二、第三只竹筏下水后,由于水流太急,無法控制,被沖出五里路,搞不清方向,已經返回,第一只竹筏則不知去向。夜已經很深了,冷雨尚未停止,一場大雪又飄落而下,陳光、耿飆、楊成武等人佇立江岸,焦急地盼望著毛振發等人歸來,可等了一夜也毫無消息。
江界河渡口是軍委縱隊和紅軍主力預定的渡江點,紅4團的渡江行動自然受到中央和軍委的高度關注。中革軍委副總參謀長張云逸到達渡口,向陳光和耿飆、楊成武等人傳達軍委命令:尾追紅軍的國民黨軍薛岳部已經距離很近了,如果紅軍不能盡快過江,勢必要背水一戰,情況將更加危急。紅4團必須迅速完成渡江任務,越快越好!紅4團召開黨委緊急會議,決定:全部幾十個竹筏一起啟渡,在火力支援下,實施強渡,堅決完成軍委賦予的開路任務。
1月3日拂曉時分,強渡開始。大雪過后,天氣異常寒冷。擔負突擊任務的1營官兵熱血沸騰,第一批下水的三只竹筏上,2連連長楊尚坤與戰士們都赤膊上陣,只穿短褲,用力劃水,直沖對岸。竹筏很快沖過江心,距對岸只有五十多米了。對岸黔軍十分驚慌,集中各種火力對著迎面而來的竹筏猛烈射擊,密集的子彈夾雜著炮彈打得江面浪花激濺。
忽然,對岸的懸崖下面黔軍的陣地響起了手榴彈的爆炸聲,接著又響起了清脆的機槍發射聲,但子彈不是向江面打,而是射向守軍工事。崖上工事里的黔軍被打得不知所措,以為紅軍已經登岸,連忙掉轉槍口,對著崖下猛打。耿飆、楊成武也被這突如其來的變化搞得莫名其妙,連忙舉起望遠鏡,只見對岸崖底不知從什么地方鉆出幾個人,正在與黔軍對射。情況緊急,來不及多想,耿飆下令吹沖鋒號,各種火力集中壓制崖上黔軍。在嘹亮的號聲中,三只竹筏趁守軍慌亂,相繼靠岸。這時方搞清崖底出現的人,原來是昨夜“失蹤”的毛振發等人。
毛振發等人乘坐的竹筏下水后,順利靠岸。但上岸后,久久不見后續部隊到來。而他們登岸的地點,又距守軍工事很近,無法發信號,只好悄悄地潛伏在崖下,苦熬一夜,等待機會。強渡部隊竹筏即將靠岸時,毛振發等人突然從守軍鼻子下面殺出,投出一排手榴彈,毛振發在硝煙中一馬當先,平端機槍,沖入守軍渡口陣地。守軍驚呼:“天兵天將來了!”亂了方寸。
1營主力立即出發,幾十只竹筏一起下水,在2營火力和岸上勇士的掩護下順利登
岸,很快奪取了灘頭陣地,控制了渡口。黔軍不甘如此放棄,調上預備隊展開反撲。一個團的黔軍“雙槍兵”吸足了鴉片,沿江岸小道趕到新渡口,居高臨下如惡魔般地地壓向1營,不但奪回了渡口,而且把1營壓到了江岸,情況萬分危急。
一直在團指揮所觀察戰斗的陳光見狀,立即叫來配屬的軍團炮兵連連長趙章成和指導員王東保,一指對岸黔軍,說:“看到敵人了嗎?把敵人打回去!打不回去,拿腦袋見我!”
趙章成與王東保一起回答:“堅決完成任務!”馬上率隊進入了陣地。
趙章成是紅軍中赫赫有名的“神炮手”,發射炮彈從來都是彈無虛發。可此時經過長征沿路作戰,炮兵連只剩下了五發炮彈。要用五發炮彈打退黔軍一個團的反撲,簡直難以想象。
架好八二迫擊炮,趙章成拉開弓步,先吊吊線,然后送彈上膛,一聲巨響,炮彈在敵群后爆炸。眾人正在焦急,卻見趙章成將一發炮彈雙手舉起,單腿跪地,口中喃喃道:“不怨天不怨地,我是奉命射擊,冤鬼不用找我。”原來他信佛,每次開炮前都要禱告幾句。禱告完畢,趙章成笑言:“剛才是試射,重點在后面。”隨后,三發炮彈連續發射。
眾人看去,三個黑點形成一個“品”字,準確命中反撲的敵群。黔軍當即倒下一片,余者四處逃散。1營趁勢反擊,很快奪回并鞏固了陣地。
岸邊一片歡騰。楊成武激動地雙手抓住趙章成的肩膀,喊道:“打得好,我要建議軍團首長給你們請功!”趙章成卻只是一笑,蹲下身去撫摸著僅剩的一發炮彈,說:“打完了,只剩一發了。”陳光走過來,拍拍趙章成的肩膀,說:“不要緊,打到遵義去,就能裝備了。”紅軍過江后,黔軍望風而逃,丟棄的槍炮、物資到處都是。陳光兌現諾言,將五十發嶄新的八二迫擊炮彈擺到了趙章成面前,直到那時,趙章成方眉開眼笑。
紅4團勝利地奪取了江界河渡口,完成突破烏江天險的艱巨任務,保障了紅軍主力順利渡過烏江。這次作戰,成為紅軍作戰史上的一個著名戰例。
新中國成立后,電影工作者根據這一戰例,創作了電影《突破烏江》,曾經風靡全國,成為革命傳統教育的形象教材。
★烏江架浮橋
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突破烏江天險,強渡成功,但危險并沒有消除。先頭部隊是用
竹筏過江的,這對于小部隊強渡或偷渡來說是可行的,而數以萬計的紅軍主力要想依靠竹筏在最短的時間內全部過江則是不現實的。因此,要保證紅軍部隊全部搶在國民黨追兵之前渡過烏江,必須架設浮橋。中革軍委決定:集中軍委直屬工兵營、原紅一方面軍工兵連和軍委干部團工兵連,在紅4團突破之后,立即在江界河渡口開始架設浮橋,保證主力迅速渡過烏江。
江界河渡口江水流速達1.8m/s,不要說架設浮橋,就是渡船過江,也要在水流稍緩時由經驗豐富的船工掌舵才可啟渡,更何況架設浮橋還要在敵人火力下進行,更是難上加難。當地人聽說紅軍要在烏江上架浮橋,都感到不可思議,連稱:“講笑話,講笑話,就是神仙也做不到。”
然而,紅軍就是要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而且一定要成功!周恩來親自給工兵部隊做動員。他說:“敵人企圖利用烏江天險,對我紅軍實行合圍。烏江架橋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你們有過在雩都河、湘江上架浮橋的經驗,也有敢打敢拼的光榮傳統,相信你們一定能夠完成任務。”
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親自在現場指揮了架設浮橋的工作。隊伍到達渡口時,紅4團尚未完成突破。但架橋的準備工作立即展開。劉伯承把工兵分隊干部帶到江邊,指著咆哮的江水,語氣凝重地說:“前面是烏江,我們整個部隊要從這里通過,向遵義進軍。……現在敵人控制著江面,任務十分艱巨,必須馬上行動,爭取明天下午把橋架好,晚上通過部隊,只能提前,不能推后。這是一個刻不容緩的任務。”
他具體分派任務:軍委工兵營在佯攻方向架橋,大擺架勢,吸引敵人注意力,保證紅4團的主攻方向;強渡方面軍工兵連的主要任務是砍竹子,扎竹筏;軍委干部團工兵連負責架橋。軍委工兵營和方面軍工兵連完成各自任務后,全部協助干部團工兵連架橋。
1月3日,架橋與紅4團的強渡同時展開。干部團工兵連由原紅軍學校的工兵教員和學員組成,架橋經驗豐富。實地測量水情和研究之后,他們很快確定了架橋方案:用三層疊起的竹筏作橋腳,每對橋腳中間鋪上兩根枕木,枕木用三四根橋桁連接。
橋桁上鋪門板,門板上再系上橫木,組成一節門橋。總共扎一百多節門橋,構成一座連貫的浮橋。這種浮橋的漂浮力很強,只要不是每節門橋都被打斷并灌進水,整個浮橋就不會下沉。
方案設計出來了,紅4團首批部隊也登岸成功了。三支工兵分隊合兵一處,全力架設浮橋。但具體實施時,方發現方案尚有不完善的地方。門橋在淺水區尚好固定,但到了深水區,特別是在急流之中,很難固定。不解決把一百多節門橋固定在制定的線路上的問題,就根本談不上連接成浮橋。
難題在紅軍的群策群力中很快得到解決。經過數次試驗,紅軍找到了固定門橋的有效方法:用竹片編成大竹簍,內裝大小石塊,每個重量在一兩千斤,中間交叉三根兩頭削尖的長木棍作錨爪,形成石錨。石錨的頂端再系上一根粗錨鋼,用竹排運到下水點滾入水中,拖住門橋。
于是,浮橋開始一節一節地向北岸延伸。當紅4團突擊營鞏固占領了江岸陣地時,一道可通行四路縱隊的浮橋也已橫跨烏江。紅4團后續部隊與紅2師主力從浮橋迅速過江,加入了追擊逃敵的戰斗。軍委縱隊和紅5軍團也從浮橋浩浩蕩蕩地渡過了烏江。
紅軍工兵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毛澤東在聽取劉伯承介紹了建造浮橋的經過后,高興地稱贊說:“真是了不起!我們的工兵用竹排架起這樣的橋,世界上都沒有!”
★強渡烏江英雄譜
1935年1月15日,中革軍委機關報《紅星報》刊登中革軍委命令,獎勵在強渡烏江戰斗中建立功勛的英雄。名單如下:
紅4團第3連連長毛振發
紅4團第1營營長羅有保
紅4團機槍連連長林玉式
紅4團第2連連長楊尚坤,指導員王海云,青年干事鐘錦友,班長江大標
紅2師師部王家福
紅4團王友才、唐占欽
紅6團賴采份、孫明
以及曾傳林、劉昌洪、鐘家通、朱光宣、林文來、劉福炳、羅家平、丁勝心等人。
中革軍委授予毛振發紅星獎章一枚,獎勵其他英雄每人新軍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