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前夕
瀟水距湘江最近距離也有100多里。湘江從廣西東北向流入湖南,中央紅軍要赴湘鄂西,必過湘江。而湘江沿岸地區,則是蔣介石劃定的殲滅中央紅軍的戰場。紅軍要渡過湘江,奪路西進;國民黨軍要憑借湘江天險,圍追堵截,“剿滅”紅軍。決戰一觸即發。
蔣介石認定,中央紅軍“流徙千里,四面受敵”,此刻已經是“下山猛虎,不難就擒”,而且他已經從紅軍的行進路線上準確地斷定,中央紅軍將沿紅6軍團的老路,由廣西境內的全州至興安間過湘江,因而嚴令何鍵的“追剿”軍與粵軍、桂軍緊密配合,從四面對紅軍展開進攻。何鍵接令后,即令其第一路軍劉建緒部向廣西全州開進,沿湘江布防,并與桂軍配合,對紅軍進行堵截;令第二路軍薛岳部沿湘桂公路平行追擊,對紅軍進行側擊,并防止紅軍北上與紅2、紅6軍團會合;令第三路軍周渾元部攻占道縣,并與第4路軍、第5路軍及粵軍、桂軍協同,對紅軍實施尾擊、截擊。
國民黨軍張網以待,博古、李德則要指揮紅軍與敵人拼個魚死網破。毛澤東心急如焚,在前鋒部隊占領道縣之后,又提出建議:紅軍應立即沿瀟水西岸北上,攻占板橋鋪、漁濤灣、華江鋪、雙牌、富家橋,然后向西攻零陵,過湘江向北取冷水灘,越過湘柞公路,進軍宅慶,誘敵決戰,以避開國民黨軍的包圍圈,奪取戰略主動權。這一建議再次遭到了拒絕。
也是這一時刻,一個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紅軍為調動敵軍,以一部西進永明,此舉使得本來就對在湘江正面堵截紅軍心存二意的桂系軍閥大為恐慌,生怕紅軍主力繼續前進,西取桂林,因而不戰自退,在11月22日紅4團攻占瀟水道縣渡口的同一天,將擔負湘江興安至全州段六十公里江防任務的第15軍撤至龍虎關、恭城地區,為西進的紅軍讓出了渡江通道,以促使紅軍盡快過境,并確保廣西腹地的安全。可惜,紅軍沒有及時掌握這一極為重要的情況,因而難以迅速作出反應,急速向湘江前進,搶在國民黨軍調整部署之前,從桂軍讓開的江防缺口渡江。
永安關紅軍戰斗遺址
三天之后,紅軍終于得知了桂軍撤防、湘江全州至興安段防務空虛的情況。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決定迅速從興安至全州間渡過湘江,突破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11月25日17時,中革軍委下達了向全州、興安西北湘桂邊境之黃山地域進軍,強渡湘江的作戰命令,確定:以紅1軍團主力和紅3、紅8軍團為前鋒部隊,迅速占領營山山脈之各關口隘路,并于全州至興安間渡過湘江,堅決消滅國民黨軍的堵擊、側擊部隊;令紅1軍團第2師主力和紅5、紅9軍團為掩護部隊,在瀟水和營山各隘口阻擊尾追的國民黨軍。作為這個作戰行動的第一步,紅軍將分作四個縱隊,從不同方向穿越廣西,前出至湘江地域。
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將即將展開的突破國民黨軍第四道封鎖線、強渡湘江之戰,視為關系到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鍵一戰,于25日以中共中央、紅軍總政治部名義聯合發出《政治命令》:“為著勝利進行這次戰役,要求野戰軍全體人員最英勇、堅決不顧一切地行動。進攻部隊應堅決果斷地粉碎前進路上之一切抵抗,并征服一切天然和敵人設置的障礙。掩護部隊應不顧一切地阻止及部分地撲滅尾追之敵。各兵團應不斷地注意自己翼側之安全,如敵人向我翼側進攻時,應機斷專行地堅決擊潰之。”
這時,桂軍撤防后留下的湘江江防空隙依舊存在,國民黨軍的補防部隊尚未到位。如果紅軍下決心收縮隊伍,精簡輜重,全部從永安關、雷口關進入廣西,直趨湘江,依舊能夠避免與國民黨軍的決戰。但隊伍的分散與輜重的拖累,使得紅軍的行進速度難以提高,再次失去了有利的戰機。
11月26日,紅軍各部按照中革軍委的命令展開行動,進入廣西境內。由紅1軍團主力組成的第1縱隊,闖過永安關,進入灌陽、文市地區;由紅1軍團一個師與軍委第1縱隊、紅5軍團主力組成的第2縱隊,經永安關、雷口關進入灌陽、文市以南的王家、玉溪地域;由紅3軍團、軍委第1縱隊和紅5軍團一個師組成的第3縱隊,因山道不通,在鄧家渡受阻,改由永安關、雷口關進入廣西,進至文市以南的水車;由紅8、紅9軍團組成的第4縱隊,先頭紅8軍團攻占永明,而紅9軍團則仍留在江華的石橋與江渡。
大坪渡口
27日,紅軍部隊繼續前進。右翼紅1軍團先頭第2師于11月27日在大坪順利渡過湘江,控制了全州以南界首至屏山渡間的渡江點,架設起浮橋。28日,紅3軍團先頭部隊紅10團渡過湘江,紅1軍團將界首移交紅3軍團,主力于29日向北推進,準備占領湘江岸邊的另一個要點全州。但晚到一步,當紅軍便衣偵察隊到達全州城下時,發現湘軍劉建緒的部隊已經在城中布防。紅2師遂在湘桂公路上的腳山鋪占領陣地,準備阻擊湘軍南下,紅1軍團主力則到達石塘圩;左翼紅3軍團前鋒第4師也到達了湘江,先頭第10團在界首以南的光華鋪、楓林鋪占領陣地,警戒興安縣城的桂軍,第5師則在湘江東岸的新圩占領陣地,準備阻擊由灌陽北上的桂軍,保護紅軍通往湘江的通道安全。
鑒于已經控制了湘江渡口,且由永安關、雷口關通往湘江的道路沿線暫無敵軍,中革軍委令原定經三峰山向灌陽、興安推進的第8、第9軍團全部改由雷口關進入廣西,同時令紅5軍團堅決扼守蔣家嶺、永安關、雷口關,保護后續部隊通過。這樣,紅軍就形成了紅1軍團在右、紅3軍團在左控制湘江渡口與通道,紅5軍團殿后,主力由永安關、雷口關大舉進入廣西、涉渡湘江的態勢。但紅8、紅9軍團主力此時尚遠在二百多里外的永明、江華,軍委兩個縱隊也正在向渡口行進,如果紅8、紅9軍團不能及時入關跟上主力,軍委縱隊行進緩慢,還會形成被動的局面。不幸的是,這種局面終于出現了。
廣西灌陽紅軍標語
在紅軍進入廣西,向湘江推進的兩天中,戰場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湘軍劉建緒部4個師于27日由黃沙河抵達全州,并繼續向南攻擊,力圖封閉湘江渡口;擔負尾擊任務的國民黨軍周渾元部于26日占領道縣,并繼續向紅軍后衛部隊猛烈進攻;薛岳部也靠近了戰場。而桂軍見紅軍沒有西進桂林,且湘軍和蔣介石嫡系部隊已追上紅軍,遂將撤往恭城的第15軍調回灌陽,在新圩以南展開,開始截擊紅軍部隊,已經集結興安的桂軍第7軍部隊則準備北進,與湘軍協同夾擊湘江沿岸的紅軍,力圖封閉渡口。就連此前始終消極避戰的粵軍見有機可乘,也以數個師趕往戰場。國民黨軍終于在湘江東西地區對紅軍形成了前后堵追、南北夾擊的態勢。
這時,軍委縱隊已經到達了文市、桂巖一帶,距湘江最近的渡口只有一百六十多里,如果下決心扔掉“壇壇罐罐”,輕裝前進,一日即可渡過湘江,仍可將損失的代價降到最低限度。但是,在這生死攸關的緊急時刻,把持中央領導權的“左傾”錯誤路線領導者依舊顧慮重重,舍不得丟棄辛苦積攢起的輜重家當,導致隊伍龜行蛙步,蹣跚前行,一百六十多里路程競走了整整四天,每天只行進四五十里!軍委縱隊的行進緩慢,又直接導致了轉道行進的紅8、紅9軍團和擔負后衛任務的紅5軍團等部遲遲無法入關過江。
紅軍的行動緩慢,為國民黨軍部隊贏得了開進、集結的時間,并最終追上了西進的紅軍,在湘江東西兩岸地區對紅軍展開了規模空前的進攻。一場惡戰終于爆發,紅軍不得不與國民黨軍展開殊死的決戰,并付出了慘痛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