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渡瀟水
國民黨軍新的合圍圈正在逐步形成,紅軍是繼續西進,與絕對優勢的國民黨軍在湘江地區展開決戰,還是迅速避開蔣介石張開的口袋,在有利于紅軍作戰的地區尋找戰機,打破國民黨軍的包圍?紅軍面臨著生死抉擇,稍有不慎,就將會有滅頂之災。
國民黨軍雖來勢洶洶,卻非無隙可乘,無懈可擊。特別是國民黨軍派系林立,地方軍閥中粵軍、桂軍陳兵固守邊界,只求自保,只有湘軍行動比較積極。同時蔣介石嫡系部隊與地方軍閥之間矛盾重重,何鍵名為總司令,實際上并不能完全指揮戰斗力較強的薛岳“追剿”部隊,粵、桂兩省部隊更是難以調動。加上國民黨軍各路部隊尚在調動之中,沒有部署到位,而湘南地區群眾基礎較好,又為無堡壘區域,便于紅軍機動作戰。因此,如果紅軍能夠果斷放棄西進湘鄂西的計劃,轉而在湘南地區尋機作戰,完全可以利用國民黨軍的內部矛盾,依托當地黨組織與群眾的支持,尋機打幾個勝仗,擺脫困境。
隨隊行動的毛澤東看到了這一戰機。雖然失去了軍事指揮權,但對中國革命前途與紅軍命運的擔憂,讓他難以袖手旁觀。他向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建議:乘各路敵軍正在調動之際,特別是薛岳、周渾元兩路敵軍尚未靠攏之時,組織力量進行反擊,殺一個回馬槍,尋殲敵一路或一部,以扭轉戰局,變被動為主動。
道縣浮橋遺址
紅3軍團軍團長彭德懷也看到了這一戰機,建議抓住湘軍主力全部開往湘西北地區、后方力量空虛的時機,以紅3軍團迅速向湘潭、寧鄉、益陽挺進,威脅長沙,在運動中創造戰機消滅敵人,迫使湘軍部隊回救,改變部署。同時,以紅軍主力進占溆浦、辰溪、沅陵一帶,迅速發動群眾,創造戰場,建立根據地,粉碎敵軍進攻。他特別強調,如果紅軍被迫經過湘桂邊之西延山脈,同桂軍作戰,其后果是不利于我們的。
博古、李德拒絕了毛澤東、彭德懷的建議。盡管國民黨軍重兵逼近,盡管西進路上危機四伏,但他們依舊頑固地堅持西進湘鄂西既定計劃不變。正如后來中共中央在遵義會議上作出的《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中所指出的那樣:他們“根本忘記了紅軍的戰略轉移將遇到敵人嚴重的反對,忘記了紅軍在長途運動中,將要同所有追堵截擊的敵人作許多艱苦的決斗,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紅軍因此而喪失了在湘南地區殲敵的良機,只能繼續西行,在國民黨軍幾十萬部隊中殺開一條血路,渡過瀟水、湘江。
11月14日,中革軍委判斷:國民黨軍向湘南地區開進的主要企圖,“是從兩翼截擊我軍之后續部隊,以后則向我主力兩側并行的追擊”,因此確定,紅軍應“迅速、秘密脫離尾追之敵,前出臨武、嘉禾、藍山地域”。具體部署是:以紅3、紅8軍團為右縱隊,歸彭德懷、楊尚昆統一指揮,向嘉禾方向前進;以紅1、紅9軍團為左縱隊,歸林彪、聶榮臻統一指揮,向臨武、藍山前進;軍委第1、第2縱隊及紅5軍團為中央縱隊,隨后跟進。整個行進隊列,仍采取甬道式部署。紅軍各軍團抬起沉重的“轎子”,于15日向西開進。紅1軍團攻占臨武,紅9軍團占領藍山,紅3軍團則由于桂軍先期到達嘉禾,轉而監視該城,保障紅1軍團作戰。
道縣紅軍標語
紅軍繼續西行,瀟水橫貫在前。此刻國民黨軍湘軍和桂軍正向道縣、蔣家嶺推進,企圖協同薛岳部在瀟水岸邊的天堂圩、道縣間堵截紅軍。瀟水西岸的道縣渡口,是紅軍西進路上的必經之路。要過瀟水,必奪道縣。中革軍委將奪取道縣,打開西進通道,并阻擊尾追之敵的任務交給了紅1軍團。
從臨武、藍山至道縣距離一百多里,紅1軍團令紅2師第4團遠程奔襲,限定11月22日必須攻占并先敵占領道縣,同時以第5團與第4團并肩奔襲,在瀟水上游渡河,協同第4團作戰。
紅4團肩負重任,在團長耿飚、政委楊成武的率領下,日行百里,搶在國民黨軍主力到達前,于22日黃昏抵達瀟水岸邊的道縣。道縣城內此刻只有少量民團防守,只是渡船已被全部拉到了西岸。紅4團派出四名勇士在火力掩護下,強行泅渡登岸,奪取了渡船,隨即在當地群眾的幫助下,迅速架起了浮橋,部隊一擁而上,沖入城內。在上游渡江成功的紅5團也及時趕到。紅2師部隊很快奪取了道縣,紅9軍團部隊則占領了瀟水的另一個渡口江華。紅軍因此控制了過江通道,并擊落了到渡口上空盤旋偵察的國民黨軍飛機一架。
22日至25日,紅軍部隊從道縣至水口間全部渡過瀟水。尾隨的國民黨軍周渾元部追剿部隊隨即趕到,但此時瀟水已經不再是紅軍面前的天塹,而是國民黨軍難以逾越的障礙。奉命阻擊追敵的紅1軍團第2師主力與紅3軍團第6師,依托江岸有利地勢,打退了國民黨軍一次又一次的渡河進攻,堅守渡口兩天兩夜,直到紅軍主力全部離去后,方撤出戰斗,急速追趕主力。
現在,擺在紅軍面前的是另一道天塹——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