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經濟學概論
- (法)讓·巴蒂斯特·薩伊
- 5477字
- 2020-04-10 10:05:01
第9章 利用商業的各種方法以及這些方法協同生產的方式
不是所有商品隨便在哪里都能買得到。土地的直接產物由當地的多樣化土壤和氣候而決定,甚至工業產品也只能在具備最有利于其生產的地方才能生產。
因此,無論在哪兒,無論是工業產品還是土地產品,都不是天然生長出來的。這些產品沒有經過一定的改造,就不能為人們所用或達到理想的生產狀態;不經過更改,也就是說,沒有經過運輸,這些產品就不能適合消費。
這種運輸為商業提供了職業。
國外貿易由外國產品供應國內市場和國內產品供應國外市場組成。[1][2]
批發貿易就是大量買進商品然后再轉賣給下一級商人。
零售貿易是向批發商購進商品,然后把這些商品賣給消費者。
貨幣或硬幣的貿易由銀行家經營,他們代人收付款項,提供在異地付款的匯票、匯單或信用證。這種交易有時被稱作銀行業務。[3]
經紀人的職責是把買賣雙方介紹到一起。
從事上述這幾種生意的人都是商業的從業者,其作用是讓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對于消費者而言,販賣少量胡椒粉的零售商的作用和派船往摩鹿加群島運輸貨物的商人的作用同樣是必不可少的。這兩種不同的貿易不能由同一個人完成的唯一理由是,由兩個人分別經營更經濟和更方便。要詳細研究探討商業的各種類別的局限和實踐,就會寫一篇商業的論文。[4][5]本書所要做的是研究它們如何、在何種程度上影響價值的生產。
在本書第二篇,我們將看到產品的效用產生的對于產品的實際需求,怎樣受到產品的生產成本的限制。我們也將看到,各個不同地方的產品相對價值是怎樣決定的。現在把產品價值當作一個已知量(a given quantity)或已知數(a given datum)來考慮,就足以清楚地說明商業生產的概念。所以,如果不去探究為什么一磅橄欖油在馬賽值30蘇,而在巴黎卻值40蘇的話,我就會滿意地說:是誰把橄欖油從馬賽運到巴黎,就是誰把它的價格提高了10蘇每磅。也不能認為運輸沒有增加橄欖油的內在價值,它的內在價值肯定比以前增加了。銀的內在價值在巴黎比在利馬要高。兩者的情況是完全相似的。
事實上,如果各種工具不同時存在,產品的運輸便無從完成。這些工具各有各的內在價值,而且,按照這個術語字面上的狹義來說,實際上運輸本身通常并不是最昂貴的工作。除了包裝、入庫外,必須在收集產品的地點和產品的運輸目的地各設一個商業機構。
必須墊付與所運輸的價值相等的資本。此外,還要支付代理商、保險商、經紀人等的報酬。所有這些都是真正的生產性職業,因為,如果缺少他們的作用,消費者便無從得到產品。假定這些人的報酬由于競爭降到最低的水平,那么,消費者就不會得到較便宜產品的供給了。
在商業和制造業,更經濟和更快速的方法的發現,對自然力更熟練的應用,例如以運河代替公路,自然或人為制度產生的困難的消除,這些都足以降低生產成本而給消費者帶來利益,卻不會使生產者受到損失,因為他自己的費用和墊付的資金同樣也減少了。
同樣的原則也支配著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商人把綢緞運到德國或俄國,在圣彼得堡以每碼40美分的價格賣出,而在里昂只值30美分,這位商人創造了每碼10美分的價值。如果他又從俄國運回一批生皮,把在里加用200美元或等于200美元的價格買來的貨物在哈弗爾賣240美元,那么,他又創造了40美元的新價值。新的價值由涉及它的生產的不同參與者分享,其中既有首要的商人,也有搬運工人,[6]不管他們是哪國人,不管他們各自生產作用的相對重要性如何。由于這個價值的創造,法國財富的增加,相當于法國的勞動和資本在這生產過程中所獲得的一切利益的總計。俄國財富的增加,也相當于俄國的勞動和資本在這生產過程中所獲得的利益的總計。不但如此,也許還有第三國,它不依賴于法國也不依賴于俄國,可能得到這些國家的通商帶來的全部利潤。然而,法國和俄國并不因此受到絲毫的損失,如果它們的勞動力和資本能夠在國內找到其他同樣有利的用途的話。無論由誰經營,活躍的國際貿易的存在本身就是對國內產業的強有力刺激。中國人自己不經營對外貿易,把全部對外貿易讓給外國人來做。但中國人必須生產巨大數量的產品,否則他們絕不能在只有歐洲大的土地上維持相當于整個歐洲兩倍人口的生存。坐在店內做買賣的店主,和背著商品旅行各地兜攬生意的小販一樣的富裕。[7]商業嫉妒,歸根結底只是一種偏見:它好像一顆野生的果子,成熟之后就會自己落下來。
與國內貿易相比,所有國家的國際貿易的數量都是微不足道的。只要留心觀察一下眾多的招待宴請,甚至豪華奢侈的娛樂消遣,所有這些活動消耗的外國產品價值與消耗的國內產品價值相比,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尤其是,如果考慮到肯定是國內生產的建筑物和住宅的價值(我們應該考慮這個價值),我們就會相信這是真實的情況。[8][9]
一個國家的國內貿易,雖然由于分類細致,很少被注意到,但它卻不僅是最重要的,同時還是最有利可圖的貿易。[10]因為,國內貿易的支出與回報必然都是國內的產品。國內貿易促動雙重的生產,而且所得利益不與外國人分享。由于這個原因,公路、運河、橋梁等通行稅[11]和實際等于通行稅的過境稅[12]的廢除,總之,凡可促進內循環的措施,都對國家的財富有利。
還有一種商業叫作投機貿易。這種交易是在某一時候購進商品,然后在他們期待的時候在同一地點把同樣的貨物賣出去。即使這種交易也是生產性的。它的效用在于利用資本、倉庫和保管,即利用人類的勞動把某種一時過剩因而價格低落到生產成本之下的貨物撤出流通領域,并阻止它的生產。等到它比較缺乏,價格回升到自然價格或生產成本以上時,又恢復它的流通,使消費者受點損失。這種交易顯然不是把貨物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而是把貨物從某一時候收藏到另一時候。如果掙不到利潤或反而賠本,那就是因為它在這一次的特殊情況下是無利可圖的,商品在買進的時候并不過剩,在賣出的時候也并不缺乏。這種交易曾很恰當地被稱為囤積貿易(trade of reserve)。[13]當投機是以收購全部某種貨物從而謀取高昂的獨占價格時,稱為壟斷(forestalling)。僥幸得很,壟斷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一個國家的商業越發達,流通中的貨物越多,壟斷就越難以實現。
按照斯密所稱的轉口貿易,是指在一個外國市場買進貨物運到另一個外國市場出賣的貿易。這種貿易不但對相關的商人有利,而且對相關的兩個國家也有利,其理由已在上面討論國際貿易時討論過了。缺少資本的國家不適宜于經營這種貿易,因為它們需要把所有資本用來維持享有優先使用資本權的國內產業活動。荷蘭人在平時經營這種貿易很有利,因為他們的資本足,人口眾多。[14]在和平時期,法國人也曾在東地中海各海口之間經營這種貿易,因為法國企業家能在法國以比較有利的條件借入資本,也許還因為法國冒險家不易受到當地可惡政府的壓迫。現在法國人已被別的國家的人排擠出這個地區。這些后起的國家掌握著那里的轉口貿易,不但無損于土耳其人民,而且有助于土耳其維持它境內少許僅存的企業。有些政府沒有土耳其政府那么聰明,它們禁止外國人經營這種貿易。如果本國商人做這種生意能夠比外國商人賺到更大的利益,那么,根本不需要這種禁令。如果外國商人能夠更便宜地從事這種貿易,禁止外國人便等于白白犧牲本來可從利用他們而得到的利潤。一個例子可以說明這個觀點。從里加運大麻到哈弗爾,荷蘭船長每噸花費7美元。必須假定,沒有別人能比荷蘭人更經濟地完成這個運輸。荷蘭船長向俄國大麻的消費者,即法國政府投標,愿意以每噸8美元的價格提供噸位。顯而易見,荷蘭船長想賺每噸1美元的利潤。假定法國政府為照顧本國航業,寧愿雇用法國噸位,每噸支付10美元或11美元,給予法國船主同樣的利潤,結果會如何?僅僅為了給法國船主提供1美元的利潤,政府每噸就得多付2美元或3美元。由于一個國家政府的費用只能由該國人民支付,這樣做就等于為了給某些國民僅僅1美元的利潤,卻使別的國民花去2美元或3美元。無論數目怎樣變動,結果必然相同,因為合理的算賬方法只有一種。
大可不必提醒讀者,我始終是從海運業與國民財富之間關系的角度來考慮海運業的。至于它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則是另一回事。航海技術既是商業,也是戰爭。船只駕駛可以說是一種軍事演習。如果其他情形都相同,擁有較大比例海員的國家,從軍事觀點來看便擁有較強大的力量。因此,考慮航海時,政治與軍事的考慮總是與國家商業的考慮相抵觸。英國通過著名的航海法案,禁止所有非英國籍的船主和擁有少于3/4非英國籍水手的船只經營轉口貿易。這個法案的用意,沒有過多考慮轉口貿易的利潤,而是在于發展英國海軍和阻礙別的國家特別是荷蘭海軍的發展,因為荷蘭當時掌握著巨大的轉口貿易,是英國主要的妒忌對象。
如果假定這些觀點對一個國家凌駕于其他國家之上始終有利,那么就會促進賢明的治國方針,這是不能否認的。但這些政治教條快要過時了。總有一天人們將認為恰當的政策是以德服人,而不是以暴力服人。控制欲所能獲得的充其量不過是虛偽的高尚,勢必與所有的鄰國為敵。控制欲是導致國債、不良內政、壓制政治和革命的禍根,而共同利益則可發展國與國之間的友誼,擴大國與國之間的往來,并產生永恒的繁榮,因為它是自然的繁榮。[15]
[1]購進以備出售的產品叫作商品(merchandise),購進以供消費的商品叫作日用品(commodities)。
[2]為了簡化起見,翻譯時不作這種區別。我認為“產品”(product)這個詞足夠清楚明確了。——英譯者注
[3]銀行家的業務不僅限于經營鑄造或尚未鑄造的貴金屬,還包括紙幣交易和信用交易。在后文討論貨幣那一章,我們就可看到這一點。——英譯者注
[4]雖然有了梅隆(Melon)和弗邦內(Forbonnais)的努力,但仍然迫切需要一部完整討論商業問題的著作。因為到現在為止,人們還不太了解商業的原理和效果。
[5]“實用知識傳播協會”(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 于1833年發表了一篇由著名政治經濟學家麥卡洛克撰寫的關于商業的論文。文中對商業的主要原理、實踐和歷史都進行了詳細的解釋。每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商人都應該讀一讀此文。——美國編者注
[6]通常的分配比例將在第二篇第7章說明。
[7]人們常常問為什么不把農業、制造業和商業合并起來呢。其原因和一個有剩余時間和資本的大紡紗商,寧愿把他的勞動和資本用來擴充自己的紡紗生意,而不愿意用來織細洋布或印花布的原因是一樣的。
[8]這個比例估計得不太準確,即使在這種統計最流行的國家里也做不到十分準確的估計。的確,這種企圖簡直等于浪費時間。其實統計的實際效用很小,因為,即使達到了高度的準確,也不過是暫時如此。只有一般原理和一般規律的知識,即因果關系的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識。只有這種知識才能教我們在各種可能遇到的緊急情況下應該采取什么措施。就政治經濟學而言,統計只有一個用處,即為我們提供一般原則的實例。統計絕不能成為原則的基礎,原則是建立在事物的本質上的。即使在統計做得最好的國家,它也不過是事物數量的指標而已。
[9]這個論點是否正確,要根據客觀情況來定。當然,一個國家的人民,終必依靠自己的勞動和努力來獲得所需東西的供給。但什么東西可阻止一個國家把大部分國內產品換成別的國家的產品呢?提爾人所消費的東西,來自國外的大概比國產的多,雖然這些外國產品必須用國內產品來買。不錯,提爾與其說是一個國家,倒不如說是一個城市。荷蘭在許多方面很像提爾。對于主要是以加工改造外國產品為生產事業的社會,這種觀點都可適用。——英譯者注
[10]關于這一點,我們的作者和斯密博士一起陷入錯誤。資本無論用于國外貿易還是用于國內貿易,產生的利益大小是一樣的。例如,如果國內貿易產生的利潤比國外貿易大,那么,每一分用于國外貿易的資本都將從這個不利的投資中收回。只有在國外貿易的利潤大于國內貿易的利潤的情況下,資本才會流到國外貿易而不流向國內貿易。因此,不能說一國的國內貿易總是“最有利的貿易”。——美國編者注
[11]外國海關。——英譯者注
[12]貨物入市稅。——英譯者注
[13]Commerce de reserve一詞沒有相應的英文名稱。我想囤積貿易這個名稱夠明確了。——英譯者注
[14]現在荷蘭已無運輸業可言。事實上,一個國家在某一時候是否適合經營這種業務,要依許多客觀情況而定。過去若干年中,由于美國處于有利的中立地位,很大部分的運輸業務落入美國人手中,但美國卻缺乏耕墾國內土地所需要的資本。——英譯者注
[15]與其他限制條例一樣,英國航海條例既不利于英國國家財富的增長,又對建立英國的優越海洋地位毫無貢獻。一個著名的政治經濟學家說:“如果能夠證明:假設沒有這個條例我們所能擁有的更大財富可提供足夠維持相同的海軍人數的收入,那便可以推定,我們并沒有從這個條例中得到利益。如果能夠證明這部分增加的收入足夠維持兩倍或三倍之多的海軍人數,那么,顯然我們由于這個條例反受到損害。許多擁護這個法令的人都承認它不傾向于增加國家財富,而在一定程度上卻傾向于減少國家財富。
“我想霍納(Horner)說過下面的話,我們海軍的優勢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基礎上。我們國家的力量是財富,是我們的自由的可喜結果,即財產的安全。我們的商船之所以有這么多水手,是由于我們商人的進取精神和資本,以及由于我們很長的海岸線。我們海軍的規模不是取決于航海條例,不是取決于殖民地獨占事業,而是取決于一個勤勉的國家的資源。
“這些看法,與把我國海軍的優勢歸因于國會所通過的幾個條例的那些人的偏頗之見是多么的不同啊!這種見解使我想起一個法官的純技術觀點。他一本正經地把可悲的決斗的流行歸因于誤會國家法律,而不承認它是人性暴力的結果。此外,斯密博士說得好,我們海軍的強大力量在航海條例未制定前就十分顯著了。在制定航海條例的時候,正如在那以前,和在那以后,我們海軍的力量總是與我國商業的盛衰和國家的繁榮相稱。我們將發現,所有國家的海軍力量都是受這些情況的制約,而不是受航海法律的制約。這些情況決定荷蘭海軍的力量。即使在荷蘭海軍最強盛的時代,他們也沒聽過航海法律。”參見《愛丁堡評論》(Edinburgh Review),第十四卷,第95頁。——美國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