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健康與“心”的關系
內心平衡的失去表現在身體上就是癥狀。這就是說,癥狀是信號和信息的載體,它的出現中斷了我們生活一如既往的流程,并強迫我們去重視癥狀。癥狀提醒我們,我們這些人,作為有靈魂的生命,是生病了,也就是說我們失去了內心力量的平衡。
——托·德特勒夫森
一、亞健康概念和范疇的探討
伴隨著生物醫學模式逐漸向“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對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健康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蘇聯醫學家N.Berkman教授通過研究發現,人體除了健康(第一狀態)與疾?。ǖ诙顟B)以外,還存在著一種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間狀態,并命名為“the third status”——第三狀態。20世紀90年代,國內王育學率先將這一狀態命名為“亞健康”。從此,亞健康成了國內各界人士的一個熱議話題。
縱觀所有關于“亞健康”的研究,不難發現,迄今為止對亞健康沒有統一的定義和診斷標準。有關亞健康的概念眾說紛紜。許多學者認為,亞健康的術語犯了“范疇錯誤”,而“范疇錯誤”必然會導致虛假問題的產生。例如,哲學教授張功耀在其博文中提出:
依據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概念構造中第一個要注意的是,概念的指稱要明確。諸如“圓的方”或“方的圓”都是不合格的概念構造,因為他們的指稱不明確。事實上,“亞健康”這個概念相當于說了一個“有病的健康人”或一個“健康的病人”。這無異于說了一個“圓的方”或一個“方的圓”。因此,單從邏輯學上分析,“亞健康”就是一個不合邏輯學基本規則的概念構造。
民間中醫師潘德孚持相似的觀點,他在《人體生命醫學》中提出:
現在大講亞健康,卻不知什么叫健康。連健康是什么都還不知道,怎么就講起亞健康來了呢?亞健康的意思是有很多人不是那么健康的,就應該去吃補藥,吃保健品,去醫院檢查。這就是亞健康概念出來的目的。然而,它對我們有什么好處呢?可以這么說,一點好處也沒有。它制造了一種心理恐慌,讓我們失去對自己生命自組織能力的自信,去信仰醫院里的理化儀器;同時,制造了一種社會導向,讓我們把大把大把的金錢花在保健品商店或醫院的檢查里,然后再把自己用所謂的保健品吃出疾病來。
我們認為,亞健康的概念是空泛的,在實踐中基本上沒有可操作性,甚至會產生不良的后果。
首先,“健康”的反面是“不健康”,不是“疾病”,而“疾病”屬于“不健康”范疇。前蘇聯學者Berkman提出的“一種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間狀態”,指的是尚未達到疾病診斷標準的不健康狀態。目前國內的許多學者提出,一個人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4個方面皆健全才算健康。據此推測,除健康之外的狀態全部是不健康狀態。因此,目前占主流的“亞健康”概念實質上是指一種不健康狀態,只是這種不健康狀態尚未滿足目前相應疾病的診斷標準而已。還有一種可能是,我們“坐井觀天”,自己不認識疾病,就認為該疾病不存在。
其次,有臨床工作經歷的人都知道,大部分疾病都有一個發展過程,許多疾病在早期階段具有很高的臨床誤診率和漏診率。例如,惡性腫瘤發病率較高,但早期診斷困難,尤其部分惡性腫瘤在其原發病灶確診前,因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肌肉等而表現為副腫瘤綜合征,使臨床表現不典型、多樣化,很容易導致早期誤診。如果在沒發現惡性腫瘤的原發病灶之前簡單地冠以“亞健康”,這種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再者,如果病人自己確實感覺到了軀體和心理上的種種不適,但在綜合性醫院和中醫院經各種檢查又沒有發現問題,這個時候就應該到精神??漆t院或心理衛生科就診了。因為綜合性醫院和中醫院的醫生對包括抑郁癥在內的許多精神障礙的識別率非常低,漏診率和誤診率很高。例如,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各類精神疾病都有嚴重的功能缺損,而且有很大比例的患者未得到治療,在我國至少50%未得到治療;抑郁障礙患者從未就醫的高達62.9%;一般內科醫生對于包括抑郁癥在內的心理障礙的識別率只有15.9%,抑郁癥的臨床漏診率高達50%~60%,導致只有約1/4的病人能接受正規治療。漏診的這部分人群很多就被歸入了“亞健康”。
另外,從以往亞健康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方法看,研究者在社區篩選的“亞健康”人群和經過體檢排除的“有病”人群,其實并未排除抑郁癥、神經癥性障礙、人格障礙等精神疾病。
二、從亞健康的診斷標準和臨床表現探討其與“心”的關系
目前有關亞健康的診斷標準是2006年《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該指南將亞健康的判定標準規定如下:
(1)以疲勞,或睡眠紊亂,或疼痛等軀體癥狀表現為主。
(2)以抑郁寡歡,或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或恐懼膽怯,或短期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精神心理癥狀表現為主。
(3)以人際交往頻率減低,或人際關系緊張等社會適應能力下降表現為主。
上述3條中的任何一條持續發作3個月以上,并且經系統檢查排除可能導致上述表現的疾病者,均可診斷為個體處于亞健康狀態。
該指南中有關亞健康的臨床表現及分類如下:
軀體亞健康可表現有疲乏無力、肌肉及關節酸痛、頭昏頭痛、心悸胸悶、睡眠紊亂、食欲不振、脘腹不適、便溏便秘、性功能減退、怕冷怕熱、易于感冒、眼部干澀等。
心理亞健康可表現有情緒低落、心煩意亂、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恐懼膽怯、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精力不足、反應遲鈍等。
社會交往亞健康可表現有不能較好地承擔相應的社會角色,工作、學習困難,不能正常地處理好人際關系、家庭關系,難以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等。
有精神衛生科/心理科臨床經驗的醫生很容易看出,上述亞健康的診斷標準和臨床表現與許多心理障礙的診斷標準是重疊的。換句話說就是,目前所謂的亞健康大部分可能是抑郁癥、神經癥性障礙、應激障礙、心理生理障礙、人格障礙等心理障礙以及慢性疲勞綜合征。下面這則來自《健康時報》的案例就是其例:
今年40歲的王先生管理著一個不大不小的工廠,可謂事業有成。工作上忙了,身體似乎有些吃不消。近一年以來,他感覺自己總是睡不好,干起活來沒有一點激情,反而總是覺得很疲勞。王先生想,自己也許是“亞健康”吧,于是就自己進補。可是補了一年,不但不見好轉,問題反而更加嚴重了,不僅不想吃飯,連夫妻生活也力不從心了。
王先生到醫院做了全套檢查,就是查不出什么問題。最后他聽從醫生建議到精神衛生科就診。這一檢查卻發現了問題所在,原來王先生患有抑郁癥。經過治療,王先生的情況有了明顯好轉。
精神衛生科包祖曉醫生說,若病人確實感到軀體或心理上的不適,但在正規醫院檢查又未發現問題,不能就此簡單地歸于“亞健康”范疇。其實,這樣的病人應到精神、心理科就診。但由于中國文化和社會習俗原因,病人就診時很少主動告訴醫生自己情緒低、不開心,而以頭痛、睡不著、疲勞、吃不下飯等軀體癥狀代替。
為了比較容易地理解亞健康與心理障礙的關系,下面列舉若干心理障礙的臨床表現,有心的讀者對照一下,自然就會明白,大部分被熱炒的“亞健康”問題可以用“心”的問題來解釋:
1.抑郁癥
抑郁癥主要表現為情感低落、思維緩慢、語言動作減少和遲緩,起病緩慢,往往先有失眠、乏力、食欲不振、工作效率低和內感性不適。
(1)情感低落、沮喪憂慮。常表現為愁眉不展、憂心忡忡,對前途悲觀失望,生活興趣索然,甚至有強烈的自殺欲望。病人有時可表現為心煩意亂、焦慮不安,惶惶不可終日,或緊張激越。自感疲勞無力、不思飲食。有的病人情感低落有晝重夜輕的特點。
(2)思維明顯緩慢,對問話反應遲鈍,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減退,自感腦子遲鈍,聯想困難。語言少、聲音低。隨著癥狀加重,病人的自責、內疚觀念加重,成為妄想,常見為自責自罪妄想,也可有貧窮妄想、疑病妄想。
(3)病人活動減少,甚至終日獨坐一處不與他人交往,逐漸發展到不去工作、疏遠親友、回避社交,對過去的愛好和生活樂趣全部喪失。嚴重者出現自殺行為以求解脫。病人往往疏于操持家務,重者連吃、喝、個人衛生都不顧。走路行動緩慢,嚴重時不語、不食、不動,可成為抑郁性木僵。睡眠障礙明顯,主要為早醒。
(4)病人可出現軀體癥狀,如口干、惡心、嘔吐、便秘、消化不良、胃腸功能減弱、心悸、胸悶、憋氣、出汗等。70%左右的病人出現食欲減退、體重下降。男性病人可出現陽痿,女性病人有性感缺失和閉經現象。
2.適應障礙
適應障礙的癥狀表現多種多樣,按主要精神癥狀可分以下類型:
(1)以情緒低落、憂傷易哭、悲觀絕望等為主的抑郁型,或以焦慮、煩惱、害怕、敏感多疑、緊張顫抖、愿向別人傾訴痛苦等為主的焦慮型。
(2)以逃學、曠工、斗毆、粗暴、破壞公物、目無法紀和反社會行為等為主的品行障礙型;以孤獨、離群、不參加社會活動、不注意衛生、生活無規律等為主的行為退縮型;以影響學習或工作、效率下降(成績不佳)為主的工作學習能力減弱型。
(3)許多病人出現的癥狀是綜合性的。如一個少年和親人分離后,表現為抑郁、易怒、不知所措和暴力行為,則根據其突出癥狀分型,假如無突出癥狀則為混合型。病人常伴有睡眠差、心慌、頭痛、食欲不佳等生理功能障礙。
3.廣泛性焦慮癥
廣泛性焦慮癥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方面:
(1)以缺乏明確對象和具體內容的提心吊膽和緊張不安(自由浮動性焦慮),或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問題過分擔心或煩惱(過分擔心的期待)為特征。有顯著的植物神經癥狀、肌肉緊張和運動性不安,病人難以忍受又無法解脫。起病緩慢常無明顯誘因。
(2)病人常處于心煩意亂,怕有禍事降臨的恐慌預感之中。
(3)常伴有植物神經癥狀,如心慌、胸悶、氣急、頭暈、多汗、面部潮紅或蒼白、口干、吞咽梗阻感、胃部不適、惡心、腹痛、腹脹、腹瀉、尿頻等。有的病人表現為易驚嚇,對外界刺激易出現驚跳反應,注意力集中困難,難以入睡、容易驚醒、噩夢多、易激惹等過分警覺表現。有的可出現陽痿、早泄、月經紊亂和性欲缺乏等性功能障礙。
(4)運動性不安:表現搓手頓足、緊張不安、來回走動、不能靜坐等。
4.軀體化障礙
軀體化障礙主要表現為多種多樣、經常變化的軀體癥狀,癥狀可涉及身體的任何系統或器官,最重要的特點是應激引起的不快心情,以轉化成軀體癥狀的方式出現。
最常見的是胃腸道不適(如疼痛、打嗝、返酸、嘔吐、惡心等)、異常的皮膚感覺(如瘙癢、燒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皮膚斑點,性及月經方面的主訴也很常見,常存在明顯的抑郁和焦慮??捎卸喾N癥狀同時存在。病人為此進行過許多檢查,均沒有陽性發現,甚至手術探察卻一無所獲。常為慢性波動性病程,并伴有社會、人際及家庭行為方面長期存在的嚴重障礙,很少能夠完全緩解。女性遠多于男性,多在成年早期發病,女性最早的癥狀可能與性方面的困難或婚姻、戀愛問題有關。有的病人因經常接受治療,可致藥物依賴或濫用。
5.疑病癥
疑病癥是指病人以擔心或相信患嚴重軀體疾病的持久性優勢觀念為主(疑病觀念)。病人因此反復就醫,各種醫學檢查陰性和醫生的解釋均不能打消其疑慮。即使病人有時存在某種軀體障礙,但不能解釋所訴癥狀的性質、程度,或病人的痛苦與優勢觀念,常伴有焦慮或抑郁。對身體畸形(雖然根據不足)的疑慮或優勢觀念也屬本癥。常見的表現如下:
(1)常在軀體疾病或精神刺激誘因作用下發病,表現為對身體健康或疾病過分擔心,其嚴重程度與實際健康狀況不相稱。
(2)常有敏感多疑、對健康過分關切并要求較高的個性特征,對日常出現的某些生理現象和異常感覺(如心慌、頭昏、腹脹等)做出疑病性解釋。
(3)病人的疑病觀念很牢固,缺乏充分根據,但不是妄想,因為病人知道自己的疾病證據不充分,才迫切要求檢查和治療。
(4)雖經反復就醫或醫學檢查,但陰性結果和醫生的合理解釋不能打消其疑慮。
(5)起病大多緩慢,病程持續,癥狀時輕時重,常導致社會功能缺損。
6.軀體形式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該紊亂主要表現為受自主神經支配的器官系統(如心血管、胃腸道、呼吸系統)發生軀體障礙所致的神經癥樣綜合征。病人在自主神經興奮癥狀基礎上,又發生了非特異的,但更有個體特征和主觀性的癥狀,經檢查這些癥狀都不能證明有關器官和系統發生了軀體障礙。常見臨床特點如下:
(1)癥狀是由主要或完全受自主神經支配與控制的器官系統的功能障礙所致。
(2)最常見最突出的是累及心血管系統(“心臟神經癥”)、呼吸系統(心因性過度換氣和咳嗽)和胃腸系統(“胃神經癥”和“神經性腹瀉”)。
(3)癥狀通常為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的特點是,以自主神經興奮的客觀體征為基礎,如心悸、出汗、臉紅、震顫;第二種類型的特點是,更具個體特異性和主觀性,而癥狀本身是非特異的,如部位不定的疼痛、燒灼感、沉重感、緊束感、腫脹感等。
(4)病人把癥狀歸于特定的器官或系統(與自主神經癥狀相同的系統)。但任何一種類型癥狀,都無法找到有關器官和系統存在器質性病變的證據。
(5)本病的特征臨床為以下三方面的結合:明確的自主神經受累、非特異性的主觀主訴,以及病人堅持將之歸咎于某一特定的器官或系統。
(6)許多病人存在心理應激或困難和問題。
(7)有時可有生理功能的輕度紊亂,如呃逆、胃腸脹氣、過度換氣,但這些本身并不影響相應器官或系統的基本生理功能。
總之,“亞健康”的概念是空泛的,不科學的,不符合邏輯的;所謂的“亞健康”大部分可能屬于心理障礙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