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古以來,人類從未停止過對健康和長壽的追求,但是,衰老、疾病和死亡卻始終在不遠處等著我們。不管現代醫療技術如何發達,疾病仍然是我們生活中一個不期而遇的困擾因素,它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質量,有時甚至成為威脅生命的可怕殺手。
人們為了能夠在醫療條件好一些的醫院、找醫術高一點的醫生就醫,托朋友、找關系、送禮物,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仍然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傾家蕩產仍未把病治好的情況比比皆是。
目前,過度醫療現象、過度檢查現象以及醫患矛盾問題,讓許多人對醫院望而卻步,轉而求助于養生和“治未病”。一時間,“講養生知識”、“寫養生書籍”、“做健康節目”……與健康有關的活動風起云涌。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雖然生活不順利,但至少我們還擁有健康,這便是好的。
已故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提出:“人是‘向死的存在’。”如果從存在主義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看,上述現象的背后原因可能是:在個體面對存在的既定事實時引發出來的沖突。這里的“既定事實”是指某些終極關懷、某些人之所以為人的必然特質,主要包括死亡、自由與責任、孤獨和無意義。而這些必然特質會以健康焦慮、身體不適以及疾病的方式表現出來。
嚴復、馮友蘭等哲人指出,宗教總體上來說是教育教徒們如何從容面對死亡。遺憾的是,國人的宗教感相對薄弱,故中國人較之其他眾多民族對死亡高度恐懼。在我們的大眾文化中,往往回避從個體性角度去討論死亡、自由、孤獨及意義問題。
作者曾經是個內科醫生,由于對疾病的藥物治療不甚滿意而轉入精神/心理衛生領域,而在發現精神科藥物和常規的心理治療方法解決生命深層次問題的局限性之后,便一頭扎進佛禪學中,發現佛禪學在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等方面與存在主義哲學和心理學觀點是相通的,其對治療病痛的方法與世界上許多療愈方法是兼容的。
有鑒于此,作者以自己長期的臨床實踐為依托,在整理大量國內外文獻和臨床經驗的基礎上,撰寫《喚醒自愈力:用禪的智慧療愈身心》,書中對健康、疾病與“心”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與論證,結合禪學、存在主義哲學和心理學理論深入分析了健康和疾病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深入論述了調“心”在維護健康和治療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禪學知識在調“心”和療愈方面的價值,對運用正念禪修減壓和療愈病痛的臨床經驗進行了系統總結,并附典型案例;結合臨床經驗對療愈身心的常用禪語、詩偈和公案進行摘錄和分析。
本書最主要的價值,在于它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提醒:健康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健康的身體與健康的“心”密切相關;對于生命體來說,“心”更加重要,疾病只是我們生命過程中積存的各種問題的一種最表象的反映;要擺脫病痛,必須從“心”入手,深入人的“存在性”方面以擺脫困境。
作者相信,如果現在所有的心理障礙患者和慢性病患者在接受現代正規醫療的同時,能運用禪學智慧去調理身心,喚醒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的自愈力,那么大部分的病情可以得到更好的改善,也可以大幅減少藥物的用量和種類,甚至有些心理障礙和慢性軀體疾病可以得到消除。這樣,不僅減少了病人和社會的醫療支出,更重要的是,人會變得更健康,生命變得更有意義。
本書內容雅俗共賞,不僅適合慢性病患者、心理障礙患者、心身疾病患者以及患者家屬閱讀和使用,還可供健康保健人員、臨床醫護人員、精神/心理衛生工作者閱讀和使用,對健康人群和高“壓力”人群的修身養性也非常適用。
此外,本書與《與自己和解:用禪的智慧治療神經癥》是姐妹篇,內容互補而不重疊,有興趣的讀者可相互參考。
包祖曉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