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輪國企改革的思考與操作實務(第二版)
- 吳芙蓉 施能自
- 613字
- 2020-04-14 20:47:42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體——誰能混
本輪國企改革的最大特點就是對國企進行分類監管,不同類別的國企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發展目標。國企分類也是混合所有制等改革的前置措施,即明確哪些領域是非公資本有望進入的。
2015年12月,國資委、財政部、發展改革委《關于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的指導意見》正式公布,明確將國有企業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在發展方向、監管方式和考核方式上,兩類國企都將分類施策。
表1-1 分類改革相關政策

在此之前,由于政策尚未明晰,商業一類的省級國企一直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戰場。2016年11月,國家發改委公布第一批9家央企混改試點,包括東航集團、聯通集團、南方電網、哈電集團、中國核建、中國船舶、中國國航、中國建材等企業。2017年3月,國家發改委公布了第二批10家央企混改試點。前兩批19家試點企業,正式拉開了央企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七大重點領域”的混改。2018年8月公布的《國企改革“雙百行動”工作方案》將股權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納入“五大突破”之一,試點數量增加到404家,混合所有制改革已全面鋪開。
此處有兩個誤區需要厘清。首先,混合所有制改革不能理解為“私有化”,改革過程中在不同的行業和類別的國企中,可能會產生“國進民退”或“國退民進”的結果,但這都是國資優化布局的手段,是為了達到增強國企整體的“活力、影響力、抗風險力”的最終目的。其次,雖然有些省市規定對競爭性國企的國有股權比例不設下限,但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放棄國有控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