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銀行零售客戶資產配置行為研究
- 咬亮
- 1234字
- 2020-04-10 12:02:43
3.1.2 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的現狀
回顧中國資管業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①資管1.0時代(2004—2012年),以2004年光大銀行發行中國第一款理財產品“陽光理財B計劃”為始,以2012年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修訂草案)》為終,這是中國資管業的起步成長時期;②資管2.0時代(2013—2017年),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為終,這是中國資管業的繁榮膨脹時期;③資管3.0時代(2018—2020年),以2018年中國人民銀行等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為始,以“新老劃斷”的過渡期為終,這是中國資管業的冷靜修復時期;④資管4.0時代(2021年至今),在政策過渡期結束后,國務院要求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產品要按照《指導意見》進行全面規范(因子公司尚未成立而達不到第三方獨立托管要求的情形除外),不得再發行或存續違反本意見規定的資產管理產品,中國資管業進入監管與合股發展時期,銀行吸收的客戶資金要真正引導到實體經濟中,促進產業行業的升級換代和經營模式的轉型升級。
過去5年,資管業是中國金融業的主角,連續多年保持50%的增速,根據央行口徑統計,2017年大資管行業總規模為118.58萬億元:從產品發行機構看,銀行表內、表外理財余額為6.75萬億元、21.63萬億元,保險產品資產余額13.7萬億元,信托產品資產余額23.1萬億元,公募、券商資管、基金專戶和子公司、私募的產品資產余額分別為11.14萬億元、17.37萬億元、14.4萬億元和10.3萬億元;從投資者結構來看,銀行理財、券商資管集合計劃中個人投資者占比相對較高,分別達46.3%和42.9%,信托產品中以個人投資者為主的集合產品占到37.3%。而在基金子公司、基金專戶、券商定向資管的投資者結構中,機構投資者占比分別高達94.5%、95.6%和99.7%,這其中以銀行和信托委托資金的比例分別達到68.5%、64.9%和86.4%;資管產品數量上,2017年年底達到15萬只,較2007年擴張了37.5倍;資管產品種類上,除了傳統的現金類、固收類、權益類產品外,基金公司推出了ETF、分級基金及杠桿基金,證券公司推出期貨資管、收益權憑證,信托公司推出黃金、房地產投資信托,銀行推出匯率掛鉤、黃金遞延和商品期貨,等等(5)。

圖3-1 中國資產管理業規模及結構發展(2013—2017年)
美國的資管業起步于20世紀30年代,在經歷了近60余年的發展后,隨著國民財富積累、利率市場化加速和互聯網技術創新等,也進入高速發展軌道,資管規模與GDP占比一度達到2倍,與當前中國資管業體量和態勢相似,但在次貸危機后進入冷靜修整期。中國的資管業在快速發展中已經暴露出諸多問題:一是監管套利,虛假創新,少數金融機構通過多層嵌套等方式在“分業監管”背景下將資管產品包裝成類信貸產品,加劇社會融資杠桿度;二是監管水平良莠不齊,資本約束不夠,部分金融機構通過結構化設計提高收益率,遇市場大幅震蕩時容易觸發系統性風險;三是隱形“龐氏騙局”,金融機構在“剛兌”需求下,不斷通過滾動發行產品實現資金的“新老交替”,導致資金加速空轉,助長泡沫風險。問題遠不止這些,因此,國務院也及時頒布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防微杜漸,懸崖勒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