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銀行零售客戶資產配置行為研究
- 咬亮
- 1618字
- 2020-04-10 12:02:38
1 緒論
1.1 選題背景及意義
1.1.1 選題背景
商業銀行在中國資管管理行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謂舉足輕重,特別是在當前個人投資者依托機構的專業性、規模性和凈值平滑機制等優勢來分享市場投資機會,向機構投資者靠攏的時期。未來,在相對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松緊適度的貨幣政策下,預計商業銀行經營將進一步好轉,多數指標回暖,銀行業風險化解逐漸進入尾聲,資產質量進一步改善,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持續增長。從全球新興市場的財富管理成熟度來看,中國還處于發展階段的初期,市場環境還未真正開放競爭,資產配置多元化模式還較單一,因此,商業銀行的資管業發展盡管遭遇強監管,但資金環境和前景預期還是大有可為。
宏觀上。過去5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以50%的增速向前發展,規模已超120萬億元,在推動社會融資和居民理財的同時,也加大了經濟的杠桿,助長了系統性風險的暴露水平,在成為中國金融業獨一無二的主角后,監管的力度也在“資管新規”后呈現出顯著的效果,中國的資管業至此進入3.0時代(2018—2020年)的冷靜和過渡期,其中,作為占據規模1/4的商業銀行資管業的轉型和發展也就成為一個熱議的命題,不僅要“剎車”,還要“變道”,更要“慢開”,難度很大,這不是技術層面的邏輯,而是政策層面的態度,最為顯著的特點是“統一監管、打破剛兌”和“受人之托、代客理財”,商業銀行的大類資產配置與零售客戶的小類資產配置之間的理財產品模式將發生巨大變化,雖然工商銀行也在第一時間部署了“資管新規”下的新舉措,但未來如何解決5.76億零售客戶的理財問題,如何實現社會需求方的融資問題,3萬億體量的“大象起舞”豈能是“嘩眾取寵”?
中觀上。政策背景的區別不大,每個商業銀行都要面臨競爭環境和自身變革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商業銀行除了專業機構和團隊要做好大類資產配置外,如何管理好零售客戶的小類資產配置,才是擲地有聲的應對措施。受限于商業銀行人、財、物的資源投入,并非所有的零售客戶都會被納入財富顧問的管理中,區分為“有管戶”和“無管戶”,但在工作實踐中也發現了若干問題:①零售客戶“有管戶”與“無管戶”在資產配置上差異不大,那么,在投資回報相差不大的情況下,“無管戶”的資產配置行為有何特征?其如何影響資產配置中高風險資產和低風險資產之間的配比?如何從經濟金融理論層面給予解釋呢?②當前的商業銀行對零售客戶都會從金融資產絕對量上劃分服務層次,一般主要分為私人銀行客戶(AUM 800萬RMB以上)、財富客戶(AUM 100萬~800萬RMB)和普通客戶(AUM 100萬RMB以下),不同類的零售客戶在資產配置結構上有較大的差異性,其非利息收入貢獻也因此各異,那么,從行為金融學損失厭惡的視角3類客戶的投資心理及投資風格又有何不同呢?如果對金融市場分段研究,金融市場整體情緒有所不同,劃分“平衡市”“牛市”“熊市”來研究投資情緒或投資心理是否有較大差異?或者說,三類客戶之間有何異同?③在商業銀行實務實踐中,三類客戶的零售貢獻(或非利息收入,NII)隨著其資產配置結構的差異有所不同,那么,不同的投資情緒或投資心理如何影響零售貢獻?三類客戶之間又有何差異?
微觀上。理論研究與分析最終還是應該該指導工作實踐,在當前的客戶管理中,如何掌握一定客戶群的投資情緒或投資心理是極有必要的,特別是中國資產管理業正迎來具有挑戰的3.0時代,在不久的未來還要面臨4.0時代,在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的要求下,該如何與零售客戶構建商業關系,這是需要提前思考和踐行的。在當前政策下,凈值化要求零售客戶要視理財為投資,期限要求要匹配底層項目,因此,一方面,作為銀行,要進一步認知客戶的投資行為,應該建立一套分析模式,對零售客戶的參照點收益率、投資損益、損失厭惡程度、投資風格、投資評估等作出預判;另一方面,作為零售客戶,要提高自身的金融素養,要有學習路徑,在短期內要形成一套戰術資產配置策略,在各種金融資產間進行配置,在長期內要形成一套戰略資產配置策略,要根據金融市場的大環境、自身的生命周期、財富水平、投資需求和投資計劃等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