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與實踐
- 劉漢成
- 2357字
- 2020-04-10 11:57:01
第二節 西方經濟學派關于鄉村發展理論
西方經濟學家大多把農業看成是促進工業化的一種手段,它的作用主要是向工業提供過剩勞動力、資本和糧食。下面分別介紹幾個典型西方經濟學家的觀點。
一、劉易斯的鄉村發展理論
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瑟·劉易斯(CW.A. Lewis),依據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經驗材料,于1954年發表了《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一文,提出了“發展中國家經濟二元結構”的著名理論,他指出:發展中國家一般存在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部門,一個是現代部門,是使用再生產性資本,采用機器大工業的生產方式,具有較高勞動生產率,是收入水平較高的部門;一個是傳統部門,主要是農業部門,不使用再生產性資本,主要采用手工勞動,相對于資本和自然資源而言,由于人口存量大,勞動的邊際生產率很低,甚至為負數,收入水平低。傳統農業部門存在大量的隱性失業者,它既是傳統部門生產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又是現代部門擴張需要勞動力的來源。而這種二元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如何促進傳統農業部門剩余勞動力向現代部門的轉移。
二、拉尼斯和費景漢的鄉村發展理論
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增長中心的費景漢和拉尼斯等人把劉易斯模型向前推進了一步,提出了系統的工業化理論,深化了對農業在經濟發展中作用的認識。在他們的模型中,經濟發展被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農業中存在著剩余勞動力,隨著工業的擴張,剩余勞動力向工業轉移。工業的增長從勞動力和農業剩余兩個方面依賴于農業的支持。第二階段,隨著工業增長和勞動力的繼續轉移,農業中勞動力的邊際產量不再為零,人均農業剩余開始下降。這時提供農業剩余,促進農業增長成為工業增長的前提。只有不斷促進農業增長,才能不斷增加農產品供給,避免由于農產品短缺造成糧食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因此,提高農業生產率可以加速二元經濟的轉化。第三階段,農業被改造成一個現代化的產業部門,農業的工資水平也是由勞動邊際生產率決定的,二元經濟轉化為一元經濟。
三、舒爾茨的鄉村發展理論
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Theodore W.Schltz)在芝加哥大學工作期間完成的《改造傳統農業》一書,提出了發展中國家進行農業現代化改造的途徑、重點和機制,他反對在現代化過程中輕視農業的看法,認為“并不存在任何一個國家的農業部門不能對經濟增長作出重大貢獻的基本原因”(舒爾茨,1987)。但發展中國家的傳統農業不可能為經濟增長作出貢獻,關鍵在于未能把現代生產要素引入傳統農業,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而要把傳統農業改造成為能夠為經濟增長作貢獻的現代生產部門,舒爾茨建議:一要建立一套有利于農業轉型的制度;建立市場機制以形成對農民行為的有效激勵;改革低效率的土地制度;建立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一的、能適應市場化的家庭農場經濟體制。二要增加現代農業要素投資。引進現代生產要素是改造傳統農業的根本出路,要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為引進現代生產要素創造條件,供給分為研究開發與推廣兩方面,主要應由政府或其他非盈利企業來進行;需求是要使新生產要素必須是有利可圖的,并且農民樂意接受,政府的農業推廣人員要向農民提供有關新生產要素的信息,同時要使農民學會使用這些要素。三要對農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人力資本投資是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形式有教育、在職培訓以及提高健康水平等,而學校教育是人力資本投資的最大組成部分和最主要的形式。
四、托達羅的鄉村發展理論
20世紀20年代后,隨著工業部門的擴張,發展中國家城市失業現象也不斷嚴重,與此同時,農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動速度不僅沒有減緩,反而不斷加快,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拉美現象”。托達羅的二元模型把研究重點從工業與農業的關系轉向了城市和鄉村的關系,旨在對城鄉之間的人口流動作出解釋。托達羅認為,城鄉人口流動的速度和規模并不取決于城鄉之間的實際收入差異,而是取決于城鄉預期收入差異。在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農村預期收入等于農村實際收入。而在城市,由于存在失業現象,預期收入不等于實際收入,預期收入是實際收入和就業概率的乘積。托達羅模型得出的結論是:依靠城市現代化部門的擴張不足以解決發展中國家存在的嚴重失業問題。原因在于:一方面,資本積累必然伴隨著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降低對勞動力需求的增長速度;另一方面,現代部門創造的就業機會越多,就業概率就越大,在城鄉實際收入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城鄉預期收入的差距就越大,從而誘使更多的勞動力進入城市,加劇城市的失業狀況。建議政府應改變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村的發展戰略,把更多的資金用于改善農業的生產條件和農村的生活環境,提高農村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減少農村人口大規模流向城市的壓力,才能緩解城市就業的壓力。雖然托達羅的農村發展理論是建立在消除城市失業現象的基礎上的,但卻指出了建設農村、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環境的重要性。
五、羅斯托的鄉村發展理論
根據經濟現代化理論,羅斯托在1960年提出一個較大國家的經濟發展可以分為6個階段,依次為:傳統社會階段、準備起飛階段、起飛階段、向成熟推進階段、高額消費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階段。從國際經驗看,工業化過程中實施推進農業戰略發展比較典型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有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在工業化中期,不同國家或地區反哺農業的政策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進行不斷調整,由此可劃分為轉折期和大規模反哺期。轉折期的始點是剛跨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的時間。以賽爾昆等設計的標準模型為基準,按照從最不發達國家到最發達國家變化過程完成1/3時界定為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這是人均GDP超過1064美元(1992年)、城市化超過30.5%、農業產值比重低于39%、農業就業比重低于52%、初級產品出口占GDP比重低于10.5%。研究表明,屬于轉折期的美國在1900年、德國在1913年、日本在1936年、韓國在1970年,這些國家政府均開始實行對農業的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