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中農民集體成員權行使機制研究
- 陳揚眾
- 2388字
- 2020-04-10 11:38:23
1.3.2 關于農民集體成員權的概念及其性質研究
目前學界對農民集體成員權的稱謂形式多樣,有農民集體成員權(王瑞雪,2006(24))、農村集體成員權(郭繼,2012(25))、農村集體組織成員權(吳興國,2006(26))、農村集體土地成員權(張欽、汪振江,2008(27))、農業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李宴,2009(28))、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戴威、陳小君,2012(29))、農民成員權(童列春,2015(30))等,在司法實踐中又有農民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等稱謂。《物權法》已明確使用了“農民集體”和“集體成員”等表述,從概念規范上看,農村集體成員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等表述不夠嚴密,而且有些地方并未成立集體經濟組織,顯然不存在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但不能說農民沒有相應的集體成員權利。因此,適用農民集體成員權應更有立法依據,也更合情合理。(31)
1.3.2.1 關于農民集體成員權的概念及其內容
(1)社員權意義上的成員權
成員權作為一般意義上的社員權,國內外學界都已經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關于社團組織及其社員(成員)的理論成果也很多。國內目前對社員權有不同的界定,具體如下:
謝懷栻(1996)較早地提出社員權屬于民事權利的觀點,并將社員權與人身權、財產權等并列,作為五類基礎私權,認為“民法中社團成員(社員)基于其與社團發生的一定法律關系,在這一關系中,社員對社團享有的各種權利之總體,稱為社員權”。(32)在謝懷栻先生提出的觀點基礎上,學者們對社員權的內涵進行了不斷的探索。
龍衛球(2002)認為,“社員權是社團成員依其在社團中之地位而產生的,對社團享有參與管理和取得財產利益之權利。參與管理包括表決、業務執行、監督的身份資格;取得財產利益包括盈利分配和剩余財產分配的利益”。(33)史尚寬(2003)提出,“社員權者,社團法人之社員對法人所有之權利也……主要者在于社團之構成分子參與社團之事業,即業務執行權、表決權是也”。(34)王利明(2004)提出,成員權是指“在某個團體中的成員依據法律的規定和團體章程對團體享有的各種權利之總稱”。(35)楊遂全(2005)指出,社員權是“社員基于其成員身份地位而在該團體組織中享有的各種民事身份權利之綜合”。(36)胡長清(2003)提出,成員權是“社員對社團的所有權利、義務之總稱”。(37)顯然,他是從廣義的法律權利角度進行的界定。
(2)作為集體成員權的界定
周其仁、劉守英(1989)較早提出了成員權的概念;(38)劉守英(2000)認為,成員權是村莊內每個成員平等分享集體所有土地的權利;(39)王利明(2007)認為,成員權具有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相結合的特點,包括了對集體財產權的行使和重大事務的管理權以及收益分配權等;(40)張欽、汪振江(2008)認為,農村集體土地成員權是一系列權利和義務的總稱,是一種特殊的社員權;(41)童列春(2014)認為,農民成員權是有農民身份者在村社集體關系中享有主體地位和利益份額的法律資格。
大多數研究者認同的農民集體成員權的含義包括以下內容:①因成員身份而產生,相應權利僅有組織成員能夠享有,并與成員資格相始終;②權利的內容根據法律或集體經濟組織章程規定;③包括對集體經濟組織財產權的行使和其他重大事務處理所享有的管理權及收益分配權等權利,是這一系列權利的總稱或者說權利束。
有學者對成員權的權利內容進行了更細化的列舉。吳興國(2006)將農民集體成員權分為土地承包權、宅基地分配權、征地補償款分配權、股份分紅權、集體福利獲得權及民主管理權利等。(42)
李磊(2011)從社員權的角度將農民集體成員權分為自益權和共益權,并認為自益權包括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征地補償款的分配權、孳息分配請求權、退社權、同等條件下的優先權,共益權包括民主決策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表決權、知情權和監督權。(43)
陳小君(2014)認為,把農民集體成員權分為知情權、表決權和監督權、集體盈利分配權利、從集體獲得社會保障及補貼的權利、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利及分配自留山、自留地和依法申請宅基地、征地補償款分配權和對侵害集體利益的行為提起訴訟等。(44)
杜立(2015)提出,農民集體成員權與股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并參照股權的共益權和自益權分類,將集體資產的經營所產生的利益分配、獲得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以及部分集體財產的處分權歸為自益權,將知情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查閱權等歸為共益權。(45)
管洪彥(2016)認為,農民集體成員權屬于社員權,有自益權和共益權兩種類型。他還將自益權稱為財產性權利,包括集體收益分配權、承包集體土地的權利、請求分配宅基地的權利、土地流轉方面的優先權、集體福利分配權等內容;將共益權稱為非財產性權利,包括民主決策權、知情權與監督權、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等內容。(46)
學界對農民集體成員權的以上各種分類,因側重點不同,反映出成員權內容也有所不同,特別是在對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屬于成員權內容的表述上有所區別。
1.3.2.2 關于農民集體成員權性質的研究
作為一般意義上的社員權,成員權存在身份權說、資格說、財產權利說、混合型權利說和獨立權利說。如胡長清(2003)認為其屬于人身權中之身份權;(47)李宜琛(2004)認為其實質上不是權利而是一種資格;王利明(2007)認為其是財產關系和人身依附關系相結合的權利;(48)謝懷栻(2007)認為成員權屬于獨立的民事權利,不隸屬于財產權或者人身權的傳統類型;(49)張志強(2008)認為其是財產性權利。(50)
學者們界定的農民集體成員權的性質有以下幾種:①是具有財產權利屬性的社區身份權(王瑞雪,2006)(51)。②屬于身份權的范疇,是一種民事權利(楊一介,2008)(52);是身份權,通過成員資格而獲得,不能繼承,也不能轉讓(韋鴻,2016)(53)。③是一種社員權(杜立,2015)(54)或特殊的社員權(張欽、汪振江,2008)(55)。④集體經濟組織與其成員之間屬于經濟關系,成員權屬于財產性權利(李宴,2009(56);普金霞,2015(57))。⑤是非法人組織成員權(侯德斌,2011)(58)。⑥成員權是由土地的保障功能和所有權衍生而來,具有明顯的身份性特征(李興宇、吳昭軍,2014)(59)。⑦是以農民集體成員資格為基礎的具有較強身份屬性的權利(管洪彥,201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