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薛蟠鮮有經濟作為
《紅樓夢》里的薛蟠是典型的富二代,在他的身上除了集中放大了市面上富家公子行為上的壞毛病外,在治家理財方面也毫無建樹。作為一位經濟人,他是不合格的。
薛蟠的父親是皇商,即負責宮中的采買,這是薛家成為“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的先決條件。但到了薛蟠這一代,財富就大大縮水了,且門風不振,聲名狼藉,家道式微。所謂“富不過三代”的鐵律又一次在富商薛門得以應驗。
按理說,薛蟠的生意條件那么好,應該是能掙錢且掙大錢的,可薛蟠卻經常手頭拮據。他犯事的風流債、人命官司錢大都是靠賈府的姨媽姨父給出的。和許多富家子弟一樣,薛蟠身上的許多惡習是制約他創富和成才的魔咒。這些惡習都是不少富二代們所共有的:好面子、充好漢、花錢無度、膽大妄為;不思進取,坐享其成;玩世不恭,驕奢淫逸。
為塑造這位惡少典型,剖析其悲劇原因,曹雪芹下足了功夫。薛蟠為爭奪英蓮打死了勢單力孤的小戶人家子弟馮淵,因為有賈雨村徇私枉法判案,才判薛家支付馮淵家人“許多銀子”了事。
薛蟠打死馮淵后,隨母親逃到京城住進賈府,沒多久又在一次酒后“失手”用酒碗砸了一個叫張三的店伙計的頭,致其死亡。為此,薛家及賈府托知縣,賄知府,求刀筆吏,拜衙獄,前前后后花了數以萬計的銀兩,薛蟠才被免了死罪。這事兒的確鬧大了,也暫時讓薛蟠的行為有所收斂。于是,他決意讓府上的老伙計張德輝帶他出遠門做生意。據書中介紹,薛蟠隨張德輝出去幾個月回到家后,卻是兩手空空,除了給自家妹妹薛寶釵和賈府的同輩親友們帶些小物件玩意兒外,并沒什么斬獲。可見,所謂“出遠門做生意”只是個幌子。
富二代的典型——薛蟠,在清初社會有相當的典型性。
清初的不良社會環境好比是個大染缸,將薛蟠這樣的年輕人引入歧途。清兵入關,統治中國之后,乃有“八旗子弟”。這些人中一部分留在兵營,大部分則流入社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著名歷史學家王春瑜在其《明清史事沉思錄》一書中清楚地記載了清初八旗士兵腐朽墮落的情況:雍正五年(1727年),當時的撫遠大將軍、恂勤郡王、輔國公——康熙皇帝的第十四子胤禎曾痛心疾首地指出:滿族八旗子弟兵酗酒、賭博、“往赴園館,一次即費數金”、斗雞、斗鵪鶉、斗蟋蟀、訛詐、盜竊、雇人當差、轉賣口糧、放印子錢、典當錢糧、科斂錢糧等,無所不為。更有甚者,有不少旗兵花天酒地,狂嫖濫賭,銀錢花光了,干脆把盔甲器械送進當鋪。
走向社會的那批八旗子弟慢慢變成了紙醉金迷的公子哥——持著折扇、提著鳥籠招搖過市,身后簇擁著家丁打手。因為別無所長,他們一不務農,二不做工,只是在社會游蕩。
《紅樓夢》中的薛蟠,雖然不是正宗的“八旗子弟”,但卻是清朝旗人的奴才,自然得益于“八旗子弟”為非作歹的肥沃土壤。薛蟠身上所有的惡習,都有著八旗子弟日漸墮落的影子。
富二代的畸形成長的確是長期存在、尾大不掉的社會問題。正如巴菲特所說:他們出生時含著金湯匙,卻變成了背上插著的金匕首。但世間事也絕非一律,同是清朝,作為晚清重臣的曾國藩,其子侄后人是不折不扣的富二代,但絕大多數都有出息。有人曾做過統計:曾氏家族從曾國藩的父親以下到科舉制度廢除70余年間,共出秀才、舉人、進士、翰林20多個。實行新式教育制度之后,其子孫都大學畢業,留學外國。
長期研究曾國藩的學者唐浩明認為,曾氏家族之所以能創造這樣的奇跡,緣于世世代代尊奉曾氏家風,即曾國藩反復強調子侄們要惜福、簡樸、刻苦上進的“寒士家風”。這一點,尤其值得那些富裕家族的人們咀嚼、反思、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