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傳統文化在石家莊市創意產業發展中的典型案例

石家莊是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城市,自然、文化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綜合經濟實力較強。近年來,石家莊市深度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打造古中山國文化、正定古城文化、井陘鄉土文化、絲弦等文化品牌,塑造城市獨特的歷史文化標識。

(一)古中山國文化

戰國時期由白狄族鮮虞氏建立的中山國,是與“戰國七雄”齊名的“千乘之國”。古中山國始建于春秋末年,戰國中期達到鼎盛,后為趙國所滅。中山古城是戰國時期重要都城之一,是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的重要見證和遺產。因其史料記載甚少,被稱為“神秘王國”。中山古城遺址發現于1973年,在之后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中相繼發現了城垣垣基、城內各處遺址11處、古道路、城內外的墓葬區(包括王陵區和一般墓葬區)、東面小城(靈壽東城)及城外西南部的祭祀遺址等,出土文物19000余件,造型獨特,做工精細,堪稱“國寶”,先后到美、德、日、法等國家展覽,震驚中外,轟動世界。其中,國寶級文物——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案,是我國考古史上第一次發現的先秦案架實物,其文物價值、史學價值、考古價值都無法估量。這件銅案雖然只有30多厘米高,但完成整個案座需要24次鑄接、48次焊接、138塊泥模、13塊泥芯,工藝之復雜,制作之精美,實屬罕見。另一件“刻銘鐵足銅鼎”上面刻有77行469字的銘文,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戰國時期字數最多的一篇銘文。故都后靠林山,突起平原,境內文物古跡眾多,唐太子墓塔群亦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佛堂、陰陽柏等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萬壽寺是遠近聞名的佛教圣地。

目前,中山國保護性開發的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實施,對中山國王陵文物陳列館進行了重新布展和環境整改,對厝王墓進行了整體保護。通過對遺址生態環境恢復性建設,結合陳列展廳等現代展示手段的運用,將華夏民族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古中山文化展現給國內外的觀眾,促進歷史文脈的保護、延續和發展。加強對中山國文化的保護與利用,對于繼承和創新中山文化精神、打造河北文化品牌、建設文化強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7年12月2日,國家文物局在浙江慈溪召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現場工作會,中山古城考古遺址公園成功獲批立項。平山縣將迎來重量級的遺址公園建設項目,這是石家莊首個立項成功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將對平山、靈壽及整個石家莊市的考古保護和發展起到重大的推進作用。中山古城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區域總面積為3339公頃,展示區總面積1130公頃,劃為“一心、一環、兩軸、兩翼、多片”的結構形態。具體分為戰國中山王厝基展示區、中山古城遺址博物館(含考古工作站)、桓公墓遺址展示區、戰國中山古城址展示區、戰國中山國東堡城遺址展示區(靈壽境內)、張家廟臺遺址展示區、古城墻及護城河遺址保護展示區、西門闕及古道路遺址保護展示區等14個子項目,總體建設將分為三期進行,3~4年完成。按照《中山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總體規劃》,中山文化作為石家莊歷史文化根脈的重要形成部分,中山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成,在妥善保護遺址與文物的基礎上,將極大地促進平山、靈壽兩縣和整個石家莊市的社會、文化、科學發展,還通過挖掘戰國中山文化,打造文化產品,實現“戰國中山文化+文化產品+中山旅游+文化經濟”的融合發展,努力把戰國中山文化旅游帶入京津冀旅游圈。

由中央電視臺、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廣播電視臺、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聯袂巨獻的大型紀錄片《中山國記憶》,利用大量文物、專家講述和情景再現等手段,打造這個神秘王國璀璨的圖景,全景式再現這個神秘王國悲壯的歷史,展示中華民族融合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頁。

(二)正定古城文化

古城正定,位于石家莊市北15公里處,歷史上曾與保定、北京并稱為“北方三雄鎮”。正定城池雄踞滹沱河北岸,西控太行八陘中位置最重要的井陘口,自古以來就是溝通京畿與華北平原,經略河北與山西的咽喉要地,境內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殷商文化古跡遺存,素有“三山不見,九橋不流,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稱。正定古城已有1600多年歷史,東晉時土筑,北周時石砌,唐代擴建為土城,明朝擴建后改為周長24華里的磚城,現存正定城墻是明代遺存,城垣殘存8106米。正定出土文物證明,早在7000年前,這里的先民就掌握了比較先進的捕漁狩獵、農業耕作和植桑養蠶技術;在6000年前,就發明并廣泛使用多種石質和骨質農具,馬可·波羅曾在“行記”中稱真定“是一貴城”。正定人杰地靈、人才輩出,僅列入“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河北名人”就有6位,有據可查的歷史名人148位。如將軍趙云,佛教高僧慧凈、智賢,元曲大家白樸、尚仲賢,文學家瞻思、蘇天爵,醫學家李東垣、羅天益,音樂家王禹,史學家張晏晉,工程學家懷丙,詩人蔡松年,書畫家李著等等。1994年,正定被國務院評選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佛教文化在正定古城是最具歷史特征的文化遺址。隋唐時期,當地佛寺多達190多座,被人們稱為“中華文化興盛時期的佛教重鎮”和“佛教文化博物館”;唐代開始,正定佛學研究十分興盛;宋元以后,歷代帝王不僅頻頻到此禮佛,還多次布施修葺,使得正定在佛教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越來越顯要。中國十大名寺之一隆興寺海內聞名,始建于隋朝,也是我國北方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寺內正中的摩尼殿,布局奇特,彎梁斜柱,呈“十”字型,是世界古建筑孤例,梁思成先生曾稱贊這種建筑形式,只有在宋代的畫里見過,并將其編入《中國建筑史》;寺內銅鑄千手千眼觀音堪稱世界之最,倒坐觀音被魯迅先生驚嘆為“東方美神”。開元寺鐘樓是中國現存的唯一唐代鐘樓;天寧寺凌霄塔、開元寺須彌塔、臨濟寺澄靈塔、廣惠寺多寶塔等造型奇特,建筑精美,具有極高的建筑學、美學價值,被譽為“古建藝術寶庫”;臨濟寺澄靈塔,是保存臨濟宗創始人義玄法師舍利的靈塔。

上世紀80年代初,習近平總書記任正定縣委書記時,就多次研究古城保護工作。2013年8月,習總書記對正定縣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近年來正定古城保護工作。要繼續做好這項工作,秉持正確的古城保護理念,即切實保護好其歷史文化價值。”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正定,近年來,緊緊圍繞“旅游興縣”的發展戰略,以建設旅游強縣為目標,不斷推進古城保護、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在古城保護開發中特別注意地域文化特色,加強了對常山文化、佛教文化、紅樓文化、民間工藝、節慶習俗的收集、整理、保護、傳承,將悠久的歷史文化融入“古城”中,用文化充盈和打造古城,營造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古城”;建筑風格也在明清大的建筑格調的前提下,融入了冀中南地域文化和正定文化元素,形成了“旅游功能+居住功能”的多重功能綜合社區;以全域旅游為理念,以古城風貌恢復為重點,融合旅游新業態,打造古城文化、紅樓記憶、冠軍搖籃、滹沱印象四大品牌為一體的中國文化旅游新樣板,推動創建國家5A級景區。

(三)傳統地方戲曲:絲弦

石家莊絲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調、小鼓腔、羅羅腔、女兒腔等,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劇種之一,也是全國稀有的一個地方戲曲聲腔劇種。它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區和晉中地區東部及雁北地區,是燕趙文化的代表,素有“一昆二高三絲弦”“昆高絲亂不分家”的說法。絲弦劇種起源于明代萬歷年間,石家莊絲弦有傳統劇目五百多出,《空印盒》《白羅衫》《小二姐做夢》《趕女婿》《金鈴計》《楊家將》《花燭恨》《生死牌》《宗澤與岳飛》等。與使用方言的地方劇種不同,絲弦是用普通話演唱的,沒有語言的障礙,更容易與觀眾產生共鳴。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將其作為填補勞動的空當,哼著民間小調兒,有點像陜北的“信天游”。

石家莊市絲弦劇團是1938年在劉魁顯等老藝人創立的“玉順班”和“隆順合劇社”的基礎上組建的,1953年正式更名為石家莊市絲弦劇團。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石家莊市絲弦劇團曾受到了周總理的5次接見,兩次進中南海匯報演出。1960年,絲弦《空印盒》被拍成了電影,絲弦成了石家莊的招牌。2006年5月20日,石家莊絲弦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傳承和保護這一傳統地方戲曲,石家莊市委、市政府專門下發了通知,推出了一系列振興絲弦藝術的舉措。政府投資開辦了絲弦專業學員班,由石家莊市藝術學校和石家莊市絲弦劇團共同培養,學生畢業后,大部分充實到了石家莊市絲弦劇團,為劇團補充了新鮮血液。2015年,新絲弦劇院投入使用,極大地提升了演出效果。2017年新年戲曲晚會上石家莊絲弦亮相國家大劇院。2017年6月至8月,絲弦劇院舉辦了“絲弦經典劇目演出季”暨絲弦劇種“東西南北中”五路流派交流展演活動,30余場經典劇目輪番亮相石家莊絲弦劇院,此次系列演出是自石家莊絲弦劇團成立以來,首次舉辦的大型絲弦交流展演活動,從參演劇目、演出時間上都是史無前例的。

(四)井陘鄉土文化

井陘縣位于河北省西部邊陲,冀晉結合部,太行山東麓,素有“太行八陘之第五陘,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稱,乃冀通衢要沖,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馳名中外的韓信背水之戰,著名的百團大戰,井陘都是主戰場。古代晉商的涌入,使燕趙文化和三晉文化廣泛交流,因為兩種地域文化在井陘大地自然融合,兼容并序,逐步形成兩種地域文化特色兼而有之的井陘鄉土文化。這種鄉土文化特點,在民俗文化方面表現尤為顯著。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習慣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仍有一些傳統村落習俗保留延續下來。

1. 民居文化

井陘民居向來以牢固著稱,多為“四合院”結構,上房高于廂房,東房高于西房,門樓建筑多為磚瓦古式,隨時代變遷改為簡易大方的新式門樓,且兩側為條石刻對聯和匾額。

2. 民間藝術

井陘縣的民間藝術形式繁多,風格獨特,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歷史上流傳于井陘的有拉花、社火、斗火龍、顛杠、漁家樂、火燒藤牌、竹馬、牛斗虎、騎牛、踐行、大頭獅、洛子、盾牌打老虎等20余種花會和舞蹈形式;井陘縣的傳統劇種有晉劇、絲弦、河北梆子、豫劇、評劇、京劇等多種曲藝;井陘縣的民間工藝有彩燈、面塑等。其中一些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尤其是井陘拉花,起源于明清,源遠流長,源于民間節日、廟會、慶典、拜神之時的街頭廣場花會;1957年,井陘拉花首次進京,在中南海受到了朱德、周恩來、董必武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2006年5月20日,井陘拉花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參與了上海世博會及西安世界園博會等一系列活動;曾代表河北精品藝術參加在日本鳥取縣舉行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和美國舊金山華人藝術節等活動,向世界人民展示和傳播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的藝術風采。

3. 文物古跡

井陘縣文物古跡數量眾多,種類齊全。從上古時代到隋唐以后,各個時期多有遺存,如古長城、古城垣、古驛道、古寺廟、古橋梁、古窯址、古石刻、古墓、古宅院一應俱全,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3項,井陘古驛道、井陘舊城城墻、井陘古瓷窯遺址均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宋古城村的文廟、城隍廟、皆山書院、王家大院、大石橋,小龍窩村的龍窩寺石窟,于家村的古村落。除此之外,寺院廟宇、樓閣、橋梁、碑石題刻、傳統民居、古樹名木等各種歷史遺存,囊括了歷史遺存的大多種類別。現有35個“歷史文化名村”和1個“歷史文化名鎮”,其中國家級、省級各3個,7個村落已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井陘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豐富多樣,涵蓋了民俗、民間文學、舞蹈、音樂、美術,傳統戲劇、曲藝、技藝、雜技與競技等項目,幾乎囊括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所有類別,現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7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是“南張井老虎火”“桃林坪花臉社火”“井陘拉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于家石頭建筑技藝”“九曲黃河陣燈會”“梁家鸚垴拳”“南張井干礤墻技藝”。

(五)百年巧匠

河北百年巧匠手工藝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年巧匠)是河北省首家在“新三板”上市的創新企業、首家獲得全額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的小微企業、首家獲得跨境電子商務資格的文化創意企業,榮獲中國國際專利與名牌博覽會金獎和河北省知識產權優勢培育工程專利獎,作為中國木地板行業唯一代表參加了上海世博會,與故宮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共同研發出品故宮藏畫木繪工藝品……

百年巧匠不斷進行產品的研發與創新,引入傳統手工藝“螺鈿”——利用螺殼海貝的天然色澤紋理,通過取形、拋光、堆砌、粘貼等工藝,磨制成人物、花鳥、圖形或文字薄片鑲嵌在木地板上;在“利用傳統工藝在木地板上創造整幅畫面并永久保存”的研制中,逐步將“嵌、烙、刻、繪”融為一體;為增加原創作品比例,百年巧匠成立了“木繪拼花”特種工藝研究院和中國匠學文化研究會,聘請國家級美術師及故宮專家進行藝術指導,致力于利用新型建材使傳統文化回歸現代生活。為使客戶隨時監督產品制作質量,百年巧匠提出透明工廠的理念,創造性地將“互聯網+”引入生產過程,建設了多語言電子銷售平臺“直播”生產過程,通過授權,客戶及會員登錄公司網站即可從不同角度和距離觀看產品生產現場,還可隨時與畫師互動溝通、改進作品。創新始終伴隨百年巧匠的成長,古老的中華文化,正與現代生活理念碰撞出更加燦爛的火花。

(六)耿村民間故事

口頭文學是口口相傳的文學作品,是民間文學的主要流傳方式,最本質也是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產生于民間,流傳于民間,發揚于民間。耿村民間故事是流傳于河北省耿村的中國民間文學,被譽為“中國民間故事第一村”“中國民間文學史上的重大發現”。該村地處冀中平原,隸屬石家莊藁城區常安鎮。朱元璋時代便有“北有京津,南有耿村”“一京二衛三耿村”的說法。南來北往的商人把他們聽到的看到的奇聞趣事講給耿村人,耿村人也把自己的故事、笑話講給他們聽,久而久之形成了豐富的耿村民間口頭文學。作為一種傳統民間文化,耿村故事包容萬象,上自開天辟地神話、風物傳說,各朝各代的人物和史實傳說,下至民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中國成立后的新生活、新人物,耿村故事形成了一條歷史長鏈,涵蓋20多個省區市、170多個縣市,串聯起來即是一部比較完整的中國歷代野史,正所謂“耿村故事甲天下,口碑歷史冠中華”。代表作品有《砂鍋記》《三代人比美》《蘭橋斷》《孫清元大戰孫二寡婦》《畫中人指點狀元兒》《新郎新娘入洞房的來歷》《藁城宮面的來歷》《太安神州游記》《虱子告狀》等。

1989年6月,在匈牙利布達佩斯召開的第九屆國際口承文學年會上,中國民協副主席賈芝特別介紹了耿村民間故事普查及耿村故事家群,打開了耿村與世界文化交流的大門。1995年,耿村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故事之鄉”。僅1997年至2011年,美國故事協會、美國國際人民交流協會、美國女媧故事講述團等團體就曾8次到耿村進行文化交流活動,耿村民間故事逐漸在世界舞臺上嶄露頭角。1987—2015年,經歷12次大型民間普查,記錄整理出耿村民間故事、歌謠等資料7000余篇近5000萬字,其規模、歷時、收獲在河北省都是史無前例的。中國臺灣著名民間文學專家金榮華教授稱:“耿村故事的規模是世界第一的。”截至2017年,關于耿村民間故事的專著有18部,共計955萬字,其中2006年出版的《耿村一千零一夜》,收錄了1000多個精選的耿村故事,既有傳統的民間口頭故事,又有世紀之初產生的當代人物笑話和新幻想故事,被譽為“中國版的《一千零一夜》”,并獲得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同年6月,耿村故事作為口頭文學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耿村民間故事在傳承中不僅注重當代人繼續對原有故事進行挖掘和繼承,更結合時代主旋律創作出了新作品,近200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等為主題的新故事在微博、博客等新媒體上更新,讓更多人了解了耿村民間故事。2015年,由藁城區委宣傳部與點點傳媒合作制作的26集動畫片《耿村民間故事》登陸河北電視臺,作為全國第一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題材的動漫作品,其豐富的人物形象、生動的故事情節,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

(七)常山戰鼓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山戰鼓發源于河北正定,其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已具雛形,宋元時期已非常成熟,至明代已進入興盛,發展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石家莊市正定縣是歷史上“常山郡”所在地,故稱其為“常山戰鼓”。常山戰鼓與山西威風鑼鼓、蘭州太平鼓、開封盤鼓并稱“中國四大名鼓”。常山戰鼓是由鼓、大鈸、中鈸、小鈸、小鑼等打擊樂器組合而成的一種民間清鑼鼓,是一門以音樂為主、樂舞結合的綜合性藝術,主要用于廣場表演。正定共有174個村莊,幾乎村村有鼓隊,常山戰鼓是正定鼓會中的佼佼者,是正定民間藝術的優秀代表。常山戰鼓曲牌繁多,大多由單獨的鑼鼓段子聯結而成。根據普查統計,常山戰鼓的傳統曲牌主要有《大傳帳》《二傳帳》《邁大步》《點將》《幺二三》《打柵子》《反接毛》等。

上海舞劇院曾于1972年專程來觀摩常山戰鼓,并將全部鼓點錄音,贊譽他們是“所見到的鼓類中最富特色、最激動人心、鼓點最豐富的鼓隊”。常山戰鼓應邀參加了1990年“亞運會”藝術節開幕式表演;1991年獲河北省民間花會調演最高獎“優秀獎”;1992年參加了中國“蘭州首屆絲綢之路藝術節”開幕式表演,同年又參加了中央文化部舉辦的天津“南開杯”民間藝術邀請賽獲二等獎;1993年應邀參加了中國齊齊哈爾第二屆“觀鶴節”表演活動;還應邀參加了國際吳橋雜技藝術節第五、八、九屆開幕式,上海首屆旅游節開幕式;2008年7月參加了河北革命圣地西柏坡迎奧運圣火演出活動,在奧運期間3次進京參與了奧運活動演出;2009年4月參加了山西洪桐中遠杯全國鼓王約請賽并獲得最佳表演獎;2010年參加了上海世博會河北活動周展演……

當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都面臨困境時,常山戰鼓卻走出了一條打造民間藝術的品牌道路。首先,政府高度重視其傳承和發展,在資金和政策方面都給予了大力扶持;其次,市場提供了強大動力,商業演出多,發展前景樂觀,為戰鼓的傳承提供了內在動力;最后,走進校園。以正定弘文中學為典型代表。弘文中學把常山戰鼓列為體育課和音樂課的內容,摸索出一套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充分感受了中華文化的傳統魅力。近年來,在繼承常山戰鼓傳統曲牌的基礎上,正定人民又挖掘整理出了《戰鼓齊鳴》《十面埋伏》《兩軍對壘》和《勝利凱旋》等新的陣勢和曲牌。目前正定縣全縣有各類戰鼓表演隊伍162支,表演總人數9000余人,每年參加各種賽事、慶典、演出活動300場以上。戰鼓表演已走出河北,擴展到了北京、湖南、江蘇等省市。演出檔次也不斷提升,從普通的商業表演、鼓王爭霸賽,到2008年奧運會、2017年全球浙商年會演出,常山戰鼓還多次出現在中央電視臺的節目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北市| 资兴市| 沂源县| 莆田市| 綦江县| 时尚| 禹城市| 浦江县| 桑植县| 梓潼县| 阳东县| 武鸣县| 石门县| 东乡县| 屏山县| 富蕴县| 尚义县| 修武县| 莲花县| 和田县| 衡阳县| 北票市| 石景山区| 墨竹工卡县| 合江县| 平顺县| 岳池县| 浙江省| 庆城县| 兴业县| 曲周县| 余江县| 林州市| 建瓯市| 三门县| 苍梧县| 永寿县| 朝阳县| 郎溪县| 南平市| 庄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