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7章 南中王門學(xué)案二(2)

《中庸》首言“天命之謂性”,后又言“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何也?人與天并生於乾元,乾元每生一物,必以全體付之,天得一箇乾元,人也得一箇乾元,其所得於乾元,絕無大小厚薄之差殊。《中庸》后面言:“《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天與文王,毫爽不差,特在天名之曰“不已”,在文名之曰“純”耳。非其本來之同文王之“純”,安能同天之“不已”哉?然惟天則萬古不變,而人不皆文也,人不皆文,且以為天非文之所可及矣,故告之曰“在天為命,在人則謂之性”,其實一也,故曰“天命之謂性”。欲知人之性,非知天之命,不能知性之大也,故曰“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示人以盡性之則也。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時時看此樣子也。孟子亦曰:“知其性則知天矣。”斯所謂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也。

盈天地間一氣而已,生生不已,皆此也。乾元也,太極也,太和也,皆氣之別名也。自其分陰分陽,千變?nèi)f化,條理精詳,卒不可亂,故謂之理。非氣外別有理也。自其條理之不可亂,若有宰之者,故謂之帝。生之為天,則謂之命,以乾坤之所由不毀言也。生之為人,則謂之性,以吾心舍此生機言也。天率是命而運,則謂之天道,人率是性而行,則謂之人道,惜道路之道以名之也。人以為斯理斯道性斯命,極天下之至靈,非氣之所能為,不知舍氣則無有此靈矣。試觀人死而氣散,尚有靈否?

心性之辨,今古紛然,不明其所自來,故有謂義理之性氣質(zhì)之性,有謂義理之心血氣之心,皆非也。性不過是此氣之極有條理處,舍氣之外,安得有性?心不過五臟之心,舍五臟之外,安得有心?心之妙處在方寸之虛,則性之所宅也。觀制字之義,則知之矣。心中之生,則性也,蓋完完全全是一箇乾元托體於此,故此方寸之虛,實與太虛同體。故凡太虛之所包涵,吾心無不備焉,是心之靈,即性也。《詩》、《書》言心不言性,言性不言心,非偏也,舉心而性在其中,舉性而心在其中矣。蓋舍心則性無所於宅,舍性則心安得而靈哉?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始兼舉而言之,實謂知得心中所藏之性而盡之,乃所以盡心也。非知性則心又何所盡耶?其不可分言益明矣。試觀人病痰迷心竅,則神不守舍,亦一驗也。

知天地之間,只有一氣,則知乾元之生生,皆是此氣。知乾元之生生皆此氣,而后可言性矣。乾元之條理,雖無不清,人之受氣於乾元,猶其取水於海也。海水有鹹有淡,或取其一勺,未必鹹淡之兼取,未必鹹淡之適中也。間有取其鹹淡之交而適中,則盡得乾元之條埋,而為圣為賢無疑也。固謂之性,或取其鹹,或取其淡,則剛?cè)釓娙趸杳魅f有不同矣,皆不可不謂之性也。凡可以學(xué)而矯之者,其氣皆未其偏。至於下愚不移,斯偏之極矣。全以其困,而終不能學(xué)也。孔子謂之相近,亦自中人言之耳,上智下愚不與也。然要之下愚而下,則為禽獸為草木。乾元生生之機,則無不在也,他不能同,好生惡死之心同也,蓋以乾元之氣無非生也。

《乾》之《彖》曰:“各正性命。”《九五》之《文言》曰:“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此則所謂各正矣。然則雖圣人在上,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亦豈能使禽獸草木之靈同於人?亦豈能使下愚之同於上智哉?則己不害其為各正矣。

世儒爭言萬物一體,盡人性盡物性,參贊化育。不明其所以然,終是人自人,物自物,天地自天地,我自我,勉強湊合,豈能由中而無間?須知我之性,全體是乾元,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無不是這性。人物之性,有一毫不盡天地之化育,有一毫參贊不來,即是吾性之纖毫欠缺矣,則知盡人物,贊化育之不容已也。

人見《中庸》遞言盡己性,盡人性,盡物性,贊化育,參天地,似是盡己性外,別有盡人物之性,而盡人物之性外,仍有參贊之功。不知盡人物之性,乃所以自盡其性,而盡人物之性,即所以參贊化育。蓋緣吾人除卻生人生物,別無己性;天地除卻生人生物,別無化育。故至誠盡得人物之性,方是自盡其性,即是贊化育矣。

何謂盡人性,盡物性?俾各不失其生機而已。故曰:“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圣人於盡人物之性,以自盡其性,未嘗時刻放過。然子貢說起博施濟眾,圣人卻又推開了,曰:“堯、舜其猶病諸。”蓋圣人能必得己所可盡處,而不能必得時位之不可必,博施濟眾非有加於欲立欲達之外也,但必須得時得位,乃可為之,合下只有一箇立人達人之心而已。

惟《易》標(biāo)出一箇乾元來統(tǒng)天,見天之生生有箇本來。其余經(jīng)書,只說到天地之化育而已,蓋自有天地而乾元不可見矣。然學(xué)者不見乾元,總是無頭學(xué)問。

孔子舍贊《易》之外,教人更不從乾元說起,故子貢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及諸門弟子,猶不能解,直欲無言。孔子總是善誘,說來只是孔子的,與學(xué)者絕無用處,故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其自得之也。”其教也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皆所以使之自得耳。為學(xué)為教,舍自得別無入路。欲自得,舍悟別無得路。孔子之無言,乃所以深言之也。晦菴先生謂:“以悟為則,乃釋氏之法,而吾儒所無有。”不知其用字不同耳。伊尹之先覺后覺,則覺即悟也。圣門之生知、學(xué)知、困知,則知即悟也。即后儒之所謂察識,亦悟也。豈可以用之不同而論其有無哉!

圣人到保合太和,全是一箇乾元矣,蓋天下之物,和則生,乖戾則不生,此無疑也。乾元之生生,亦只此一團太和之氣而已。人人有此太和之氣,特以乖戾失之。《中庸》曰:“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孟子曰:“其平旦之氣,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然則中節(jié)即是和,與人同即是中節(jié)。《大學(xué)》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此所謂與人同,所謂中節(jié)也。然則求復(fù)其太和之氣,豈在遠哉?亦自其與人相近者察之而已。

自古圣人論學(xué),惟曰心、曰性、曰命,并未有言氣者。至孟子始有養(yǎng)氣之說,真見得盈天地只有一氣。其所謂理,所謂性,所謂神,總之是此氣之最清處。清便虛,便明,便靈,便覺,只是養(yǎng)得氣清,虛明靈覺種種皆具矣。然所謂養(yǎng)者,又非如養(yǎng)生家之養(yǎng)也,以直養(yǎng)之而已。必有事焉,所謂養(yǎng)也,正、忘、助皆暴也害也。勿正心、勿忘、勿助長所謂直也,然非可漫然言養(yǎng)也,須要識得,然后養(yǎng)得。其識法則平旦之氣是也。蓋氣原載此虛明靈覺而來養(yǎng)之,所以使氣虛明靈覺,仍舊混然為一,不失其本來而已。

盈天地間,只有此氣,則吾之氣,即天地萬物之氣也,吾之性,即天地之命,萬物之性也。所以天地自天地,我自我,物自物者,我自以乖戾塞其流通之機耳。以直養(yǎng)則未發(fā)即是中,已發(fā)即是和,吾之氣,吾之性,仍與天地萬物為一矣,故曰“塞乎天地之間”,故曰“保合太和”。吾之氣,吾之性,至與天地萬物為一,此所謂純亦不已,尚何仙佛之足言!學(xué)不至此,不若不學(xué)也。

仁生機也,己者形骸,即耳目口鼻四肢也,禮則物之則也。《中庸》曰:“仁者人也。”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則人之形骸,耳目口鼻四肢,何莫非此生機?而生我者,即是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也,何以不相流通,必待於克己復(fù)禮也?人惟形骸,耳目口鼻四肢之失其則,斯有所間隔,非特人我天地不相流通,雖其一身生機,亦不貫徹矣,故曰:“罔之生也幸而免”。茍能非禮勿視,目得其則矣;非禮勿聽,耳得其則矣;非禮勿言,口得其則矣;非禮勿動,四肢得其則矣。耳目口鼻四肢各得其則,則吾一身無往非生機之所貫徹,其有不與天地萬物相流通者乎?生機與天地萬物相流通,則天地萬物皆吾之所生生者矣,故曰“天下歸仁”。《中庸》曰:“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則歸仁之驗也。

致知致曲之致,即孟子所謂“擴而充之”矣。然必知皆擴而充之,不知,則所擴充者是何物?故致知在得止之后,致曲在明善之后,皆先有所知而后致也。知即明德也,此知豈曰人所本無哉!情識用事,而真知晦矣,即有真知發(fā)見於其間,無由識矣,故曰“行之而不著,習(xí)矣而不察,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非悟,非自得,何由知哉!然徒曰“致良知”,而未識所謂良知者何狀,幾何不認(rèn)賊作子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阳县| 大足县| 莲花县| 九龙县| 三亚市| 平乐县| 阿荣旗| 广东省| 武强县| 湖北省| 娱乐| 桃江县| 海门市| 同心县| 长垣县| 灯塔市| 怀化市| 江油市| 微山县| 双桥区| 礼泉县| 清河县| 寻乌县| 宜章县| 华蓥市| 西和县| 上虞市| 凤台县| 临颍县| 雷波县| 读书| 阜新市| 湖南省| 略阳县| 安达市| 南和县| 沙雅县| 宝坻区| 龙陵县| 名山县| 赣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