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3 實驗方法

2.3.1 水樣中細菌總DNA的提取

將1L水樣用濾紙過濾后,4℃于5000r/min離心20min得菌體,用酶法和化學法相結合的方法提取基因組DNA,方法如下。

2.3.1.1 化學裂解法

離心所得菌體重懸于5mL 50mmol/L Tris-HCl (pH 8.0)中,然后加入4mL 250mmol/L EDTA 和1mL 250mmol/L Tris-HCl (pH 8.0) 10mg/mL溶菌酶,輕輕搖勻后,37℃保溫30min。加入1mL 10% SDS和200μL蛋白酶K,搖勻后55℃保溫30min。然后進行蛋白抽提,加入與上清液等量的酚-氯仿-異戊醇溶液,反復抽提兩次,直至中間層沒有明顯的蛋白質析出為止。將上清液轉移到新離心管中,加入0.6倍體積的異丙醇溶液,室溫靜置30min;常溫下10000r/min離心20min,倒棄上清液,干燥后加入1mL 70%乙醇洗滌,離心去除酒精風干后,將沉淀溶于500μL TE緩沖液(10mmol/L Tris,1mmol/L EDTA,pH 8)中。所提取DNA的完整性通過瓊脂糖凝膠電泳進行觀察,通過測定樣品在260nm的吸光值進行定量分析,確定所提取DNA的濃度。

2.3.1.2 液氮研磨法

離心所得菌體重懸于5mL 50mmol/L Tris-HCl (pH 8.0)中,先用液氮進行研磨破碎細胞,再加入4mL 250mmol/L EDTA和1mL 250mmol/L Tris-HCl (pH 8.0) 10mg/mL溶菌酶作用,后續步驟同上。所提取的基因組DNA置于-20℃保存備用。

2.3.2 基因組總DNA高可變區的擴增

從水樣基因組中擴增細菌16S rDNA的V3、V8和V9可變區片段(表2-1)。擴增反應體系50μL,包括5μL 10×Buffer、4μL dNTP Mixture(各10mmol/L)、1μL正向引物(20μmol/L)、1μL反向引物(20μmol/L)、1μL DNA模板和1U Taq DNA聚合酶;PCR擴增采用TouchDown PCR方法,改進后反應條件為:94℃預變性5min,循環過程為94℃ 1min,退火溫度 1min,72℃ 3min(其中退火溫度從65~52℃,每個溫度3個循環);之后再進行15個循環(94℃ 1min,55℃退火1min,72℃ 3min);72℃再延伸10min,4℃終止。每個反應設置一個空白對照,即在反應體系中不添加模板而是用同體積無菌水替代,以排除引物等污染的可能。PCR反應產物用1.0%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來消除普通PCR過程中的單鏈DNA和雜合雙鏈DNA污染。

表2-1 所用引物的序列

Table2-1 Primers and protocols used for PCR experiments

注:F,Forward primer;R,Reverse primer;GC*是一段約40bp的富含GC的序列, 其序列為: 5'-CGC CCGCCGCGC CCC GCGCCC GTC CCGCCGCCC CCGCCC-3'。

2.3.3 16S rDNA序列可變區的DGGE分析

16S rDNA的V3、V8和V9可變區PCR擴增片段利用DcodeTM Universal Mutation Detection System(Bio-Rad)進行DGGE分離。膠板面積為16cm×16cm。DGGE條件為:6%的聚丙烯凝膠,40%~60%的變性劑梯度(100%的變性劑為7mol/L的尿素和40%的去離子甲酰胺的混合物),將200ng PCR產物加入點樣孔中,在7L 1×TAE緩沖液中,60℃恒溫,160V恒壓條件下電泳200min。電泳完畢后用EB染色,在添加20μL 10mg/mL EB的250mL 1×TAE緩沖液中染色5min后,在相同體積1×TAE緩沖液中脫色后,通過Bio-Rad凝膠成像系統來成像。

2.3.4 DNA片段序列分析

切割凝膠上的優勢條帶用Biospin聚丙烯酰胺凝膠DNA回收試劑盒回收,所得DNA片段用不帶GC夾的V9區引物擴增后連接到pGEM-T載體上,采用CaCl2法轉化入E.coli DH5α中。

待轉化子長出后,從每個條帶對應的大量轉化子中隨機挑選三個白色菌落,通過酶切鑒定為陽性轉化子后,送至北京三博測序公司測序。如果這三個克隆序列不一致,需挑選更多的轉化子進行測序,目的是消除DGGE彌散條帶的干擾及回收時的污染。序列測定使用ABI 377自動測序儀和T7引物。將測序結果在GenBank/EMBL/DDBJ中比對,以確定其進化地位和親緣。序列差異小于3%即被認為屬于同一種系型,每個種系型都有對應的序列。采用Clustal X進行序列的比對,用Mega3.1軟件中Kimura Two-parameter模和neighbor-joining算法進行各序列間的同源性和進化距離的分析與比較,構建系統發育樹。

2.3.5 高溫解烴菌的分離

2.3.5.1 傳統富集培養法分離

取水樣振蕩均勻后用無菌移液管取10mL,接種至100mL含有2%液蠟的無機鹽培養基中(培養基組成:KH2PO4 0.3g;Na2HPO4·12H2O 1.25g;NH4Cl 2.0g;MgSO4·7H2O 0.2g;CaCl2·2H2O 0.01g;FeSO4·7H2O 0.36g;酵母提取物0.5g;蔗糖1.0g;蒸餾水1000mL;pH=7.2),55℃振蕩培養5d。將富集培養液充分混勻,涂布在營養肉湯瓊脂平板或無機鹽液蠟瓊脂平板上,50~70℃培養2d,觀察長出的菌落。

2.3.5.2 直接培養法分離

直接取水樣涂布在地層水上清液瓊脂平板上,50~70℃兼性厭氧培養2~14d,觀察長出的菌落。挑取單菌落劃線培養并用顯微鏡檢驗其純度。

2.3.5.3 特殊培養法分離

模擬油田實際水樣組成加入氮源、磷源或生長因子,50~70℃兼性厭氧培養2~14d,然后將培養液分別涂布在營養肉湯瓊脂平板、10倍稀釋的營養肉湯瓊脂平板或無機鹽液蠟瓊脂平板上,挑選長出的不同菌落。

2.3.5.4 高溫解烴菌的選育

將高溫下生長的各個菌落,接種至普通LB液體培養基中,培養至OD630nm為0.8左右,作為種子液以10%(體積比)比例接入100mL無機鹽液蠟培養基中,50~70℃兼性厭氧培養5d。以此為種子液,接種至新鮮的無機鹽液蠟培養基中,反復馴化菌種3~4次,選取對液蠟乳化良好的菌種,接至以原油為碳源的無機鹽培養基中,測定菌株對原油的降黏、降凝效果,并使用紅外測油儀測定菌株對原油的降解率。

2.3.6 高溫解烴菌的16S rDNA鑒定

2.3.6.1 小量提取細菌基因組總DNA

①挑LB平板上新鮮活化的單菌落于5mL LB培養基中,25℃振蕩培養24h。

②轉移3mL菌液于5mL離心管中,4℃,12000r/min,離心5min,棄掉上清。

③將細菌沉淀物用0.5mol/L NaCl洗一次,盡量空干上清液。

④將沉淀重懸于1mL 50mmol/L Tris (pH 8.0)緩沖液中,然后加入0.2mL新鮮配制的溶菌酶溶液(10mg/mL in 0.25mol/L Tris,pH8.0)和0.8mL 0.25mol/L的EDTA溶液,混勻后于37℃處理1h,再加入200μL 10%SDS溶液,混勻后放置于55℃處理5min。

⑤加入等體積的酚-氯仿(1∶1),蓋好上下顛倒混勻3min,12000r/min,離心10min。

⑥轉移上相至新的離心管中,重復步驟⑤直到無白色變性蛋白層出現。

⑦取上清,加入3μL 10mg/mL的去DNase的RNase溶液,37℃水浴1h。

⑧重復步驟⑤。

⑨在上相中加入1/10體積的3mol/L NaAc(pH 5.2)和2倍體積的冷無水乙醇,-20℃放置30min。

⑩4℃,12000r/min離心10min,棄上清液,沉淀用70%乙醇洗兩次,干燥后溶于100μL的TE中,-20℃保存備用。

2.3.6.2 PCR擴增16S rDNA序列

①以上述細菌基因組總DNA為模板,擴增所用引物為:上游引物5’-GAG AGT TTG ATC CTG GCT CAG-3’;下游引物5’-AAG GAG GTG ATC CAG CCG CA-3’。

②PCR反應體系

③PCR反應條件

94℃預變性5min,94℃ 45”,56.2℃ 45”,72℃ 1.5min,30個循環;72℃ 9min,4℃停止。

④純化PCR產物

PCR產物用1.0%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使用天為時代柱式回收試劑盒回收純化PCR產物。

⑤PCR產物測序

直接采用pGM-T easy vector system kit,4℃連接過夜,轉化CaCl2法制備的DH5α感受態(分子克隆),轉化子在含X-gal、IPTG和氨芐青霉素的LB平板上,進行藍白斑篩選,選擇有合適大小插入片段的單克隆測序,測序工作由北京三博遠志生物有限責任公司完成。

2.3.6.3 構建進化樹

將菌株16S rDNA的序列與GenBank數據庫中序列比對,同3.4方法構建系統發育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来宾市| 沁阳市| 石景山区| 临泽县| 宁武县| 仁布县| 来安县| 高安市| 榆树市| 沙河市| 阳高县| 泊头市| 新源县| 林州市| 讷河市| 海南省| 吴旗县| 莱芜市| 邮箱| 洞口县| 岳普湖县| 衡水市| 青龙| 虞城县| 阳东县| 河东区| 莱西市| 托克逊县| 尤溪县| 古蔺县| 麻栗坡县| 镇安县| 大同市| 环江| 永靖县| 普定县| 苗栗县| 柳江县| 长顺县| 册亨县| 屏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