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明羊病診斷與防治原色圖譜(第二版)
- 馬玉忠主編
- 949字
- 2020-05-20 14:20:38
四、壞死桿菌病
壞死桿菌病是畜禽共患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在臨床上表現為皮膚、皮下組織和消化道黏膜的壞死,有時在其他臟器上形成轉移性壞死灶。
【病原】
病原是壞死桿菌,革蘭氏陰性。具有明顯的多形性,小的成球桿狀,大的呈長絲狀。本菌嚴格厭氧,較難培養。該菌至少可產生兩種毒素,其外毒素皮下注射可引起組織水腫,靜脈注射則數小時內導致死亡;內毒素皮下或皮內注射可致組織壞死。壞死桿菌對熱及常用消毒劑敏感,但在污染的土壤中能長時間存活。
【流行特點】
壞死桿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廣,動物的糞便、死水坑、沼澤和土壤中均有存在,通過皮膚和黏膜而感染,多見于低洼潮濕地區和多雨季節,呈散發性或地方性流行。綿羊多發于山羊。
【診斷】
根據發病特點、癥狀,可作出診斷。必要時,可從病羊的病灶與健康組織的交界處采取病料涂片,用稀釋石炭酸復紅或堿性美藍加溫染色,可發現著色不勻、細長絲狀的壞死桿菌。
【病理變化與癥狀】
病原侵害羊蹄部時,引起腐蹄病。病羊初期跛行,多為一肢患病。蹄間隙、蹄踵和蹄冠皮膚紅腫(圖1-4-1),繼而發生潰瘍。隨病程的發展,蹄底部變黑、壞死(圖1-4-2),嚴重者蹄匣脫落。羔羊發生壞死性口炎,齒齦、頰、硬腭、舌及咽喉黏膜腫脹、壞死、脫落,露出潰瘍面。該病輕者很快恢復,重癥若治療不及時,往往由于內臟形成轉移病灶,俗稱“羊爛肝、爛肺病”而導致死亡。

圖1-4-1 蹄間隙、蹄冠皮膚紅腫

圖1-4-2 蹄底部變黑、壞死
【防治】
(1)預防
① 加強飼養管理,保持圈舍及羊體清潔衛生,防止過度擁擠,不在低洼潮濕地區放牧。
② 發生外傷時,應及時用5%碘酊涂擦傷口,以防感染。
(2)治療
① 在四肢及皮膚發生病變時,先清除患部壞死組織,用3%來蘇爾、6%甲醛、5%~10%硫酸銅,或2%食鹽水加1%高錳酸鉀蹄浴,然后用抗生素軟膏、磺胺軟膏或魚石脂軟膏涂抹。
② 對壞死性口炎,先除去口腔內的偽膜,每天用1%高錳酸鉀溶液洗滌兩次,然后涂抹碘甘油或撒布冰硼散,每天3次,連用3~5天。
③ 對潰瘍面,先清洗干凈,再將青霉素生理鹽水溶液經引流管注入,每天3次,每次10毫升左右,每毫升生理鹽水含青霉素4000~6000單位。
④ 出現全身癥狀時,用土霉素,肌內注射,按每千克體重3~5毫克,每天2次,連用3~5天。
⑤ 磺胺嘧啶鈉注射液,肌內注射,按每千克體重0.1克,每天2次,連用3~5天,并配合強心解毒藥物,可促進康復,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