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6卷(第二版)
- 秦大同 謝里陽主編
- 15575字
- 2020-05-07 16:27:43
第2章 疲勞失效影響因素與提高疲勞強度的措施
2.1 應力集中效應
2.1.1 應力分布及材料對應力集中的敏感性
在零件幾何形狀變化處,如軸肩、溝槽、橫孔、鍵槽等,零件的應力分布不均勻,局部應力遠大于名義應力的現象稱為應力集中效應。
圖28-2-1表示受拉寬板上圓孔附近的應力分布。通過孔中心的橫截面上的軸向應力σy和橫向應力σx分別為:
(28-2-1)
(28-2-2)
式中 σn——名義應力;
σy——軸向應力;
σx——橫向應力;
x——離孔中心的距離;
r——孔的半徑。
圖28-2-1(b)表示σy /σn和σx /σn隨x/r變化的曲線。可以看出,孔邊上的應力σy為名義應力的三倍,且σy值隨著離孔邊距離的增大而迅速降低。

圖28-2-1 寬板上圓孔附近沿著x—x截面的應力分布
在材料的彈性范圍內,最大局部應力σmax與名義應力σn的比值ασ,稱為理論應力集中系數,即
(28-2-3)
剪應力的理論應力集中系數定義為:
(28-2-4)
理論應力集中系數的大小,一般不能作為由于存在局部峰值應力而使疲勞強度降低的指標。應力集中區的局部峰值應力常超過屈服點,使部分材料產生塑性變形,從而使應力重新分配。應力集中對零部件疲勞強度的影響不僅取決于其幾何形狀,而且還與材料性質以及載荷類型等因素有關。
在循環應力條件下,把實際衡量應力集中對疲勞強度影響的系數,稱為有效應力集中系數Kσ或Kτ。在載荷條件和絕對尺寸相同時,循環應力下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等于光滑試樣的疲勞極限與有應力集中試樣的疲勞極限之比,即
(28-2-5)
式中 σ-1和τ-1——光滑試樣對稱循環彎曲(或拉壓)的疲勞極限和對稱循環扭轉的疲勞極限;
(σ -1)K和(τ -1)K——有應力集中試樣對稱循環彎曲(或拉壓)的疲勞極限和對稱循環扭轉的疲勞極限。
有效應力集中系數K總是小于理論應力集中系數α。為了在數量上估計K與α之間的差別,引入了材料對應力集中的敏性系數q,它們之間的關系為
對彎曲或拉壓:
(28-2-6)
對扭轉:
(28-2-7)
或寫成
(28-2-8)
如qσ=0和qτ=0,則Kσ=1和Kτ=1,表明材料對應力集中不敏感。如qσ=1和qτ=1,則Kσ=ασ和Kτ=ατ,表明材料對應力集中十分敏感。q值一般在0~1之間,在實際應用中,常設qσ=qτ=q。
敏性系數的統計參數,見表28-2-1。
鋼材的敏性系數q,可查圖28-2-2。
2.1.2 理論應力集中系數
在一定的應力狀態下,理論應力集中系數α 是幾何參數,僅由零件的幾何形狀決定。假設材料是各向同性均勻的,在材料的彈性極限范圍內,局部最大應力σmax(τmax)可以用彈性力學解析法、光彈法或有限元法求得,從而得到不同幾何形狀的試樣在不同載荷下的理論應力集中系數。
表28-2-1 材料的敏性系數q的統計數值(旋轉彎曲疲勞試驗)


圖28-2-2 鋼的應力集中敏性系數與材料的力學性能和缺口圓角半徑的關系
1—Rm=1300MPa;2—Rm=1200MPa;3—Rm=1000MPa;4—Rm=800MPa;5—Rm=600MPa;6—Rm=400MPa
2.1.3 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求有效應力集中系數有兩種方法:一是直接用零部件在特定材料及形狀下試驗求得;另一種是按照式(28-2-8)的關系,由零件的幾何形狀查得相應的理論應力集中系數α,當該材料與有關尺寸確定的敏性系數q已知時,即可求得有效應力集中系數。前者最能表征實際情況,所以在疲勞強度設計中,應盡可能采用。
某些典型的零件結構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如圖28-2-3~圖28-2-33及表28-2-2、表28-2-3所示。
2.1.3.1 帶臺肩圓角的機械零件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圖28-2-3 階梯鋼軸的對稱拉壓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實線)

圖28-2-4 階梯鋼軸的彎曲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1—Rm≥1000MPa;2—Rm=900MPa;3—Rm=800MPa;4—Rm=700MPa;5—Rm=600MPa;6—Rm≤500MPa

圖28-2-5 階梯鋼軸的彎曲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1—Rm≥1000MPa;2—Rm=900MPa;3—Rm=800MPa;4—Rm=700MPa;5—Rm=600MPa;6—Rm≤500MPa

圖28-2-6 階梯鋼軸的彎曲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1—Rm≥1000MPa;2—Rm=900MPa;3—Rm=800MPa;4—Rm=700MPa;5—Rm=600MPa;6—Rm≤500MPa

圖28-2-7 階梯鋼軸的扭轉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1—Rm≥1000MPa;2—Rm=900MPa;3—Rm=800MPa;4—Rm≤700MPa

圖28-2-8 階梯鋼軸的扭轉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1—Rm≥1000MPa;2—Rm=900MPa;3—Rm=800MPa;4—Rm≤700MPa

圖28-2-9 階梯鋼軸的扭轉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1—Rm≥1000MPa;2—Rm=900MPa;3—Rm=800MPa;4—Rm≤700MPa
2.1.3.2 帶溝槽的機械零件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圖28-2-10 有環形槽軸的對稱拉壓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圖28-2-11 有環形槽軸的旋轉彎曲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圖28-2-12 有環形深槽鋼軸的旋轉彎曲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虛線為理論應力集中系數)
1—wC=0.25%;2—wC=0.38%;3—wC=0.75%;4—Ni-Cr鋼;5—Ni-Cr鋼

圖28-2-13 有環形槽鋼軸的旋轉彎曲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1—wC=0.22%;2—wC=0.25%;3—wC=0.38%;4—wC=0.76%;5—wNi=2.8%,ωCr=0.7%

圖28-2-14 有環形槽鋼軸的對稱彎曲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圖28-2-15 有環形槽鋼軸的對稱扭轉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2.1.3.3 開孔的機械零件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圖28-2-16 有橫孔鋼軸的對稱拉壓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圖28-2-17 有橫孔鋼軸的拉壓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1—wC=0.07%低碳鋼,Rm=330MPa;2—Ni-Cr-Mo鋼(wC=0.43%,wNi=2.64%,wCr=0.75%,wMn=0.65%,wMo=0.58%,wV=0.05%)

圖28-2-18 有橫孔的空心鑄鐵圓管的旋轉彎曲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1—球墨鑄鐵,D=23mm;2—孕育鑄鐵,D=12mm;3—孕育鑄鐵,D=23mm(鐵素體包圍著片狀石墨的鑄鐵稱孕育鑄鐵)

圖28-2-19 有橫孔鋼軸的旋轉彎曲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圖28-2-20 有橫孔的鋼軸的對稱扭轉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2.1.3.4 其他常用零件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圖28-2-21 有孔鋼板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圖28-2-22 有鍵槽、橫孔的鋼軸扭轉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1—矩形花鍵;2—漸開線花鍵;3—鍵槽;4—橫孔

圖28-2-23 有螺紋、鍵槽、橫孔的鋼零件的彎曲(拉伸)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圖28-2-26 鋼軸上配合件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與尺寸系數的比值
1—d≥100mm;2—d=50mm;3—d≤30mm

圖28-2-27 鋼軸上配合件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與尺寸系數的比值
1—d≥100mm;2—d=50mm;3—d≤30mm

圖28-2-28 鋼軸上配合件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與尺寸系數的比值
1—d≥100mm;2—d=50mm;3—d≤30mm

圖28-2-29 壓入的過盈配合鋼軸的彎曲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p—徑向壓力,MPa;E—彈性模量,MPa;D1—軸套的內徑,mm;D—軸套的外徑,mm;d—軸的直徑,mm

圖28-2-30 花鍵鋼軸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1—漸開線花鍵軸,彎曲;2—漸開線花鍵軸,扭轉;3—矩形花鍵軸,扭轉

圖28-2-31 有單鍵槽或雙鍵槽的鋼軸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圖28-2-32 鋼曲軸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圖28-2-33 螺紋連接的拉壓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鋼件)
表28-2-2 螺紋連接中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注:本表適用于d≤16mm的米制螺紋,對于大尺寸的螺紋,應考慮尺寸系數。表中的疲勞極限是拉壓疲勞試驗得到的數值。
表28-2-3 有鍵槽鋼軸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①在裝有配合件情況下試驗。
2.2 尺寸效應
在疲勞試驗機上試驗所用的試樣直徑通常為6~10mm,而一般零件的尺寸與試樣有很大差別。尺寸因素對疲勞機械主要有如下影響:
1)尺寸增大時,材料的疲勞極限降低;
2)強度高的合金鋼比強度低的合金鋼尺寸影響大;
3)應力分布不均勻性增大時,尺寸影響大。
為在設計中計入這種影響,引入尺寸系數ε。
尺寸系數的定義為:當應力集中情況相同時,尺寸為d的零件的疲勞極限與標準試樣的疲勞極限之比值,即
(28-2-9)
式中 (σ -1)d 、(τ -1)d ——尺寸為d的零件對稱循環彎曲疲勞極限和對稱循環扭轉疲勞極限;
σ -1、τ -1 ——標準直徑試樣的對稱循環彎曲疲勞極限和對稱循環扭轉疲勞極限。
尺寸系數ε的數據很分散,對于重型及一般機械設計,推薦圖28-2-34,這是鍛鋼的尺寸系數值;對于鑄鋼,應將圖28-2-34的數據再降低5%~10%;對于制造質量控制嚴格的鍛鋼件,尺寸系數可適當提高。對于低合金結構鋼,建議用碳素鋼這條曲線。
表28-2-4~表28-2-6分別給出鋼試樣的尺寸系數ε的統計參數,絕對尺寸影響系數εσ、ετ和光滑鋼軸和階梯鋼軸對稱循環下的彎曲疲勞試驗結果。

圖28-2-34 鍛鋼疲勞極限的尺寸系數ε
表28-2-4 鋼試樣的尺寸系數ε的統計參數

表28-2-5 絕對尺寸影響系數εσ、ετ

表28-2-6 光滑鋼軸和階梯鋼軸對稱循環下的彎曲疲勞試驗結果


2.3 表面狀態效應
2.3.1 表面精度影響
疲勞試驗的標準試樣表面都經過磨光,而實際零件的表面加工方法則多種多樣,表面加工粗糙相當于存在很多微缺口,在零件承受載荷時就產生應力集中。不管零件承受彎曲或扭轉或兩者聯合作用的載荷,都是零件表面應力最大,所以疲勞源多從表面開始。因此表面質量不同,其抗疲勞強度也不同。粗糙表面導致疲勞強度降低。為了計入這一影響,在疲勞強度計算中引入了表面加工系數β1,其定義為
(28-2-10)
式中 (σ-1)β——某種表面加工情況下試樣的疲勞極限;
σ-1——磨光試樣的疲勞極限。
圖28-2-35為鋼試樣彎曲或拉壓循環載荷時的表面加工系數。對于扭轉疲勞,在缺乏試驗數據時,可取彎曲時的表面加工系數代之。

圖28-2-35 鋼試樣的表面加工系數β
1—拋光;2—磨光;3—精車;4—粗車;5—鍛造
表28-2-7是表面加工系數的統計參數。
2.3.2 表面強化效應
由于機械零件的疲勞裂紋常開始于表層,所以強化表層是提高零件疲勞強度的有效方法。表面強化工藝可分為三類:①機械方法,如噴丸及輥壓等;②化學方法,如滲碳及氮化等;③熱處理,如高頻、中頻
及工頻淬火,火焰淬火等。由此引入了表面強化系數β2,即
(28-2-11)
式中 (σ-1)j ——經強化工藝試樣的疲勞極限;
σ-1——未經強化工藝試樣的疲勞極限。
各種強化工藝的表面強化系數β2見表28-2-8。
表28-2-9~表28-2-16為感應加熱淬火、滲氮、滲碳、輥壓等強化處理后的疲勞試驗結果。
表28-2-7 表面加工系數的均值及標準差Sβ

表28-2-8 表面強化系數β2薦用值

表28-2-9 感應淬火對圓柱鋼試樣對稱彎曲疲勞極限的影響

注:材料為w(C)=0.46%碳鋼,d=2R=16mm,Rm=771MPa。
表28-2-10 感應淬火對w(C)=0.4%碳鋼光滑和缺口試樣旋轉彎曲疲勞極限的影響(硬化層厚度1.2mm)

①半徑0.3mm的U形缺口。
表28-2-11 滲氮和滲碳的表面強化系數β2

表28-2-12 氮化與未氮化的疲勞極限 MPa

表28-2-13 滲碳鋼試樣的旋轉彎曲疲勞極限 MPa

①缺口半徑R=0.75mm。
注:試樣直徑d=10mm,滲碳深度1.0~1.2mm,滲碳溫度1050℃。
表28-2-14 輥壓對不同尺寸鋼試樣旋轉彎曲疲勞極限的影響

表28-2-15 42CrMo鋼輥壓前后的疲勞極限(N=106) MPa

表28-2-16 各種組織的鑄鐵的輥壓效果

2.4 載荷影響
載荷影響包括載荷類型、載荷頻率及平均應力影響等。
2.4.1 載荷類型影響
機械零件承受載荷類型有拉、壓、彎、扭及以上4種的組合作用。疲勞數據多是用旋轉彎曲疲勞試驗獲得的。在缺少其他加載方式的試驗數據時,用載荷系數CL來修正。一般取拉、壓的載荷系數CL=0.85,扭轉的載荷系數CL=0.58。
對于重要的零構件,應該用相同載荷類型下試驗得到的數據來進行計算或設計。
2.4.2 載荷頻率影響
對于高周疲勞,在空氣中,室溫下進行試驗,頻率對疲勞極限影響很小。但在腐蝕環境或高溫條件下試驗時,頻率對疲勞極限影響很大。圖28-2-36是幾種材料的頻率-疲勞極限曲線。由圖可見,當頻率小于1000Hz時,疲勞極限隨著頻率的增加稍有增加,其后出現最大值。當頻率再增加時,疲勞極限下降。

圖28-2-36 載荷頻率對金屬疲勞極限的影響
1—w(C)=0.86%碳素鋼;2—w(C)=0.11%碳素鋼;3—銅;4—鋁
因此,在室溫下工作的機械,一般不考慮頻率的影響。在腐蝕及高溫環境下工作的機械,則必須考慮頻率的影響。
2.4.3 平均應力影響
不同的平均應力可用應力比r反映。表28-2-17和表28-2-18是國產鋼不同應力比下的拉-壓和扭轉的疲勞極限。有平均應力的載荷稱為不對稱載荷,其相應的應力稱為不對稱循環應力。在進行強度計算時,常將不對稱循環應力折算成等效的對稱循環應力。等效應力幅σA=σa+ψσm,ψ稱不對稱循環度系數或平均應力影響系數。
表28-2-17 7種國產鋼不同應力比下的拉-壓疲勞極限 MPa

表28-2-19是7種國產鋼的平均應力影響系數。圖28-2-37和圖28-2-38是國產45鋼和40Cr在3種應力集中系數ασ下的疲勞極限線圖(或稱等壽命曲線圖)。圖28-2-39是不同應力集中系數對平均應力影響系數的影響曲線。應用圖28-2-39中曲線可查出不同應力集中下的ψσ值。在缺少數據的情況下,用光滑試樣的ψσ值來代替有應力集中條件下的ψσ,對于設計來說是偏于安全的。
其他加載情況和表面狀態條件對ψσ值也有影響,見表28-2-20和表28-2-21。
表28-2-18 兩種國產鋼不同應力比下的扭轉疲勞極限 MPa


圖28-2-37 45鋼在不同應力集中系數下的疲勞極限線圖(N=107)45鋼經正火,其Rm=612MPa,ReL=361MPa

圖28-2-38 40Cr在不同應力集中系數下的疲勞極限線圖(N=107)40Cr經調質,其Rm=858MPa,ReL=673MPa
表28-2-19 7種國產鋼的平均應力影響系數


圖28-2-39 應力集中系數與平均應力影響系數ψσ的關系曲線
表28-2-20 鋼的系數ψσ和ψτ

表28-2-21 鑄鐵和鋁合金的系數ψσ和ψτ

2.5 環境因素
疲勞試驗通常是使試樣表面與周圍大氣直接接觸,加循環拉壓或彎曲載荷并在室溫下進行的。但在某些實際應用中,要求零件在高于或低于室溫的溫度下工作,或要求在腐蝕環境中工作。這里所講的溫度、腐蝕環境等,都屬于環境因素。
2.5.1 腐蝕環境
在腐蝕環境中進行疲勞試驗與在空氣中進行試驗的結果有很大區別。空氣中試驗的S-N曲線一般有水平部分,在腐蝕環境中試驗的S-N曲線則沒有水平部分。由于腐蝕介質的作用,使材料的疲勞強度降低很多,降低的程度,隨材料不同而不一樣。圖28-2-40表示多種金屬試樣,在空氣中及鹽水和鹽水噴霧中進行拉壓疲勞試驗所得的S-N曲線,試驗頻率為37Hz。
2.5.1.1 載荷頻率的影響
在腐蝕環境中,試驗頻率對腐蝕疲勞強度有很大影響。當試驗頻率降低時,腐蝕疲勞極限也隨之降低。圖28-2-41是20Cr鋼的試驗頻率和腐蝕系數的關系。

圖28-2-40 試樣在空氣中和噴霧的鹽水介質中的S-N曲線
1—17/7鉻鎳鋼;2—18/8鉻鎳鋼;3—15%鉻鋼;4—0.5%碳鋼;5—0.35%碳鋼;6—0.17%碳鋼;7—硬鋁;8—鎂合金(2.5%Al);9—17/7鉻鎳鋼;10—18/8鉻鎳鋼;11—15%鉻鋼;12—0.5%碳鋼;13—0.17%碳鋼;14—硬鋁;15—鎂合金(2.5%Al)(百分數為質量分數)

圖28-2-41 20Cr鋼試樣的試驗頻率和腐蝕系數的關系
1—在航空油中,試樣磨光;2—在航空油加2%(質量分數)油酸中,試樣磨光;3—在淡水加2%(質量分數)異戊醇中,試樣磨光;4—在淡水加2%(質量分數)異戊醇中,試樣車削
圖28-2-42為鑄鋼ZG20SiMn和ZG0Gr13Ni4Mo在淡水介質中的腐蝕疲勞極限與試驗頻率的關系曲線。當頻率降低,腐蝕疲勞極限也隨之降低。

圖28-2-42 試驗頻率對鑄鋼在淡水介質中的腐蝕疲勞強度的影響
1—鑄造結構鋼ZG20SiMn;2—鑄造不銹鋼ZG0Cr13Ni4Mo
2.5.1.2 腐蝕方式的影響
腐蝕方式有噴霧、滴流和浸入等。噴霧時,腐蝕介質中的含氧量最多,滴流次之,浸入最少。含氧量高,腐蝕介質的活性大,對試樣的腐蝕作用嚴重,使其疲勞強度降低明顯。表28-2-22為水輪機轉輪常用材料在淡水中的疲勞極限,并與空氣中的相比較。
表28-2-22 腐蝕介質加于試樣上的不同方式的疲勞極限 MPa

除此以外,試驗前試樣浸入介質中的時間也對疲勞強度有影響,圖28-2-43和圖28-2-44分別為預腐蝕對鋁合金和鋼試樣疲勞極限的影響。

圖28-2-43 預腐蝕對鋁合金疲勞極限的影響
1—10天;2—50天;3—100天(天數——試驗前將試樣浸于淡水中的天數)試驗循環次數107,旋轉彎曲試驗

圖28-2-44 預腐蝕對鋼試樣疲勞極限的影響
1—1天;2—2天;3—4天;4—7天;5—10天;6—25天;7—50天;8—200天(天數——試驗前將試樣浸于淡水中的天數)試驗循環次數107,旋轉彎曲試驗
2.5.1.3 腐蝕介質的影響
圖28-2-45表示在低于疲勞極限的工作應力下pH值對wC=0.18%鋼腐蝕疲勞壽命的影響,從圖中可以看出,pH值在4以下時,pH值下降時腐蝕疲勞壽命降低,pH值在4~10之間壽命保持恒定;pH值在10~12時壽命顯著增加;pH>12時,疲勞極限接近于空氣中的疲勞極限。

圖28-2-45 pH值對低碳鋼的腐蝕疲勞壽命的影響
1—σ=268MPa;2—σ=816MPa腐蝕環境:wNaCl=3%,空氣飽和,25℃
2.5.1.4 結構尺寸與形狀的影響
腐蝕疲勞壽命主要由裂紋的擴展階段所決定,當尺寸增大時,裂紋穿過橫截面所需的循環數增大,即壽命增長。表28-2-23為wC=0.22%時低碳鋼旋轉彎曲的疲勞試驗數據,試驗是將試樣浸在鹽水中進行的。
圖28-2-46給出了20Cr鋼的尺寸系數,由圖中可以看出,在淡水介質中的腐蝕尺寸系數大于1.0,其試驗數據見表28-2-24。

圖28-2-46 腐蝕疲勞中的尺寸系數εf
1—在淡水中;2—在機油加2%油酸中;3—在空氣中
表28-2-23 低碳鋼(wC=0.22%)試樣的疲勞極限 MPa

表28-2-24 20Cr鋼試樣的尺寸系數

圖28-2-47為20Cr鋼的光滑試樣及有缺口試樣,在空氣、潤滑油及水中對稱循環應力下的腐蝕疲勞曲線。
設已知有缺口試樣在空氣中試驗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Kσ,則在腐蝕環境中,有效應力集中系數Kσf可近似用下式求得,即
(28-2-12)

圖28-2-47 20Cr鋼試樣的腐蝕疲勞曲線
1—在空氣中,光滑試樣;2—在機油中,光滑試樣;3—在水中,光滑試樣;4—在空氣中,缺口試樣;5—在機油中,缺口試樣;6—在水中,缺口試樣
式中 σ-1——光滑試樣在空氣中試驗的疲勞極限;
σ'-1——有缺口試樣在空氣中試驗的疲勞極限;
(σ-1)f——光滑試樣在腐蝕環境中試驗的疲勞極限;
(σ'-1)f——有缺口試樣在腐蝕環境中試驗的疲勞極限。
β3——腐蝕系數。
表28-2-25表示光滑試樣及有應力集中的試樣,在空氣或腐蝕環境中試驗得到的數據,還給出了由式(28-2-12)算得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Kσf值,并與試驗得到的Kσf值相比較。
表28-2-25 腐蝕環境及應力集中同時作用的疲勞極限

①鉻鎳鋼的成分:wC=0.4%,wMn=0.75%,wNi=1.0%~1.5%,wCr=0.45%~0.75%。
2.5.2 溫度的影響
2.5.2.1 低溫的影響
低溫下的疲勞強度,與室溫相比,都隨溫度的降低而升高,幾乎所有的金屬都是如此,而且溫度越低,疲勞強度越高。
溫度降低時疲勞極限提高的數值,軟金屬比硬金屬大,特別是碳鋼最大。
低溫下材料疲勞強度的提高,缺口試樣比光滑試樣低,即金屬在低溫下,應力集中的敏性系數特別大。因此,在低溫下工作的重要零部件,應盡量減少應力集中,以防止在低溫下出現脆性斷裂。
表28-2-26和表28-2-27為低溫下材料疲勞極限數據。表28-2-28是將各種材料在低溫下的疲勞極限處理后得到的平均值,表中大多數的數據是在循環數N=106次循環下試驗得到。
表28-2-26 溫度對鋼靜強度和疲勞極限的影響

表28-2-27 材料的低溫疲勞極限

表28-2-28 低溫下金屬的疲勞極限比值

圖28-2-48為溫度對鋁合金及鋼的疲勞極限的影響。圖28-2-49為在300K以及在78K和4K低溫下由5種材料測得的S-N曲線。
表28-2-29為材料在低溫下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圖28-2-50及圖28-2-51為金屬在低溫下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圖28-2-52為鋼的光滑試樣與缺口試樣在低溫和室溫下疲勞極限均值的比值。
2.5.2.2 高溫的影響
低碳鋼在400℃以下,鋁合金或鎂合金在100℃或150℃以下時,溫度對疲勞極限的影響很小,溫度高于以上值,繼續升高時,疲勞極限降低很快。疲勞強度隨溫度提高的變化情況,隨不同的金屬而異。
高溫下材料的疲勞極限之所以降低得很多,主要是因為高溫下的疲勞總是伴隨著蠕變。由于蠕變作用,頻率效應就變得很大,破壞有取決于應力作用的總時間的趨勢。
高溫對材料疲勞極限的影響見圖28-2-53~圖28-2-57。
高溫時材料的S-N曲線見圖28-2-58~圖28-2-69。

圖28-2-48 溫度對鋁合金及鋼的疲勞極限的影響(N=106)各合金及鋼的化學成分(質量分數,%)如下:1—鋁合金(Mg1.0,Cu0.25,Si0.6,Cr0.25);2—鋁合金(Mn0.6,Mg1.5,Cu4.5);3—鋁合金(Mg2.5,Cu1.6,Cr0.3,Zn5.6);4—合金鋼(C0.3,Mn0.7,Ni3.5);5—合金鋼(C0.3,Mn0.8,Si0.3,Ni0.6,Cr0.53,Mo0.18);6—合金鋼(C0.07,Cr17,Ni6.5,Ti0.37,Al0.12);7—18-8奧氏體鋼(Cr18,Ni8)

圖28-2-49 低溫對低周疲勞的影響
試驗溫度:—300K(室溫);
—78K(液氮);
—4K(液氦)
表28-2-29 材料在低溫下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圖28-2-50 碳鋼在低溫下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1—低碳鋼(wC=0.08%)的拉壓疲勞;2—低碳鋼(wC=0.08%)的旋轉彎曲疲勞;3—中碳鋼(wC=0.6%)的旋轉彎曲疲勞;4—焊接結構軋材,Rm=402MPa,ασ=2,鋼的拉壓疲勞;5—焊接結構軋材,ασ=4加拉壓疲勞;6—焊接結構軋材,ασ=5.6加拉壓疲勞

圖28-2-51 金屬材料在低溫下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1—耐腐蝕鋁合金,ασ=6,拉壓疲勞;2—耐腐蝕鋁合金,ασ=4;3—耐腐蝕鋁合金,ασ=2;4—鎳鋼(wNi=9%),ασ=6,拉壓疲勞;5—鎳鋼(wNi=9%),ασ=4;6—鎳鋼(wNi=9%),ασ=2;7—不銹鋼酸鋼,拉壓疲勞;8—鉻鉬鋼(wCr=0.83%,(wMo=0.22%),拉壓疲勞;9—60鋼,拉壓疲勞;10—35鋼,拉壓疲勞

圖28-2-52 無缺口鋼(光滑試樣)和有缺口鋼(缺口試樣)在低溫下的疲勞極限與在室溫下的疲勞極限的均值之比值(各縱行底部示出所用材料種類及數目)

圖28-2-53 溫度對材料疲勞極限的影響
1—30CrMo鋼;2—30CrNiMo鋼;3—鋼[w(C)=0.17];4—1Cr13鋼;5—1Cr18Ni9Ti鋼

圖28-2-54 溫度對材料旋轉彎曲疲勞極限的影響
1—Ni-Cr鋼;2—Cr-Mo-V鋼;3—鋼(wC=12%);4—鋼(wC=0.5%);5—鋼(wC=0.25%);6—18Cr-8Ni鋼;7—鋼(wC=0.17%);8—鑄鐵

圖28-2-55 溫度對尼莫尼克合金疲勞強度的影響
1—尼莫尼克80,軸向對稱循環應力,N=4×107;2—尼莫尼克90,軸向對稱循環應力,N=3.6×107;3—尼莫尼克90,旋轉彎曲應力,N=3.6×107;4—尼莫尼克100,旋轉彎曲應力,N=4.5×107

圖28-2-56 溫度對材料疲勞極限的影響
1—鋼[w(C)=0.48%];2—Cr-Ni-Mo鋼;3—鋼[w(Cr)=12%];4—耐熱鋼;σ-1—室溫下的疲勞極限;(σ-1)t—溫度t時的疲勞極限


圖28-2-58 低碳鋼在400℃時的S-N曲線
1—旋轉彎曲疲勞;2—拉壓疲勞

圖28-2-59 鐵基合金N-155在高溫下的旋轉彎曲S-N曲線
1—溫度t=20℃;2—溫度t=650℃;3—溫度t=730℃;4—溫度t=815℃N-155的合金成分(質量分數,%):C0.08~0.16,Mn1.0~2.0,Si小于1,Cr2.0~22.5,Ni19.0~21.0,Co18.5~21.0,Mo20.50~3.50,W2.0~3.0,Nb0.75~1.25,N0.10~0.20

圖28-2-60 鐵基合金N-155在815℃時的S-N曲線
1—應力比r=-0.242;2—應力比r=-1;3—應力比r=0.6;4—應力比r=1

圖28-2-61 缺口對S-816合金在900℃時的σ-t和σ-N曲線
1—r=+1,ασ=3.4;2—r=+1,ασ=1(光滑試樣);3—r=0.2,ασ=1;4—r=0.2,ασ=3.4;5—r=-1,ασ=1;6—r=-1,ασ=3.4

圖28-2-62 GH4037合金的高溫時的S-N曲線
1—700℃;2—800℃;3—850℃

圖28-2-63 碳鋼(wC=0.17%)在450℃時,頻率對拉壓疲勞極限的影響
1—試驗頻率f=2000min-1;2—試驗頻率f=125min-1;3—試驗頻率f=10min-1

圖28-2-64 鎳基高溫合金在不同溫度下的S-N曲線
1—600℃;2—800℃;3—900℃;4—950℃;5—1000℃鎳基高溫合金化學成分(質量分數,%):Cr5,W5,Mo4,Co4.5,Al5.5,Ti2.8,C0.15,B0.0

圖28-2-65 GH3032合金在不同溫度下的S-N曲線
1—20℃;2—700℃;3—800℃

圖28-2-66 材料在高溫下的S-N曲線
1—鈦合金,t=200℃;2—鎳基合金,t=700℃;3—鎳基合金,t=800℃

圖28-2-67 Cr2W9V鋼在800℃時的p-S-N曲線
1—存活率p=50%;2—存活率p=68%;3—存活率p=95.4%;4—存活率p=99.7%

圖28-2-68 溫度及頻率對304奧氏體不銹鋼低周疲勞S-N曲線的影響
1—f=10min-1,t=430℃;2—f=10-3min-1,t=430℃;3—f=10min-1,t=650℃;4—f=10min-1,t=816℃;5—f=10-3min-1,t=650℃;6—f=10-3min-1,t=816℃

圖28-2-69 2.25Cr-1Mo鋼在高溫對稱彎曲時保持時間對S-N曲線的影響
1—室溫,保持時間為0,經過時間1min;2—溫度600℃,保持時間為0,經過時間1min;3—溫度600℃,保持時間30min,經過時間31min;4—溫度600℃,保持時間300min,經過時間301min
高溫對金屬疲勞性能影響的主要因素包括:材料因素、溫度因素、頻率因素、應力集中因素、表面狀態因素以及平均應力因素。
(1)材料因素
試驗表明,疲勞強度(σ-1)與強度極限(Rm)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但是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組織狀態下,這種關系可在很寬的范圍內變化。材料的疲勞極限與強度極限的比值σ-1/Rm稱為疲勞比。對大多數材料,疲勞比隨溫度的升高而增高。表28-2-30示出了不同材料在不同溫度下的疲勞比。由此可見,材料在不同溫度下的疲勞極限和強度極限均需單獨試驗確定,不宜借助疲勞比相互換算。
(2)溫度因素
隨著溫度的升高,疲勞強度一般有降低的趨勢,越接近熔點,降低趨勢越明顯。疲勞強度的降低是由于發生了再結晶、擴散和溶解等過程引起的。但也有某些過程能提高疲勞強度,如時效硬化和應變硬化。因此,有些材料在高溫時的疲勞強度反而比室溫時高,疲勞強度隨溫度的變化規律比較復雜。表28-2-31~表28-2-34也是溫度對疲勞強度的影響數據。
表28-2-30 不同材料在不同溫度下的疲勞比

表28-2-31 不同溫度下材料的疲勞極限(N=108)σ-1 MPa

表28-2-32 不同溫度下材料的旋轉彎曲疲勞極限(N=107)σ-1 MPa

表28-2-33 不同溫度下材料的疲勞極限(N=1.2×108)σ-1 MPa

表28-2-34 葉片鋼的疲勞極限(N=107)σ-1 MPa

(3)頻率因素
高溫疲勞的頻率效應顯著,主要是由于存在著蠕變作用的關系。頻率低,應力作用的時間長,使蠕變的成分增加,裂紋擴展速度加快。此外,隨頻率的改變,斷裂的特征也不同。頻率較高時為穿晶斷裂,較低時為沿晶斷裂,中間則為混合斷裂。圖28-2-70示出了 A-286合金的斷口形態與頻率的關系。圖28-2-71示出了頻率對U-700鎳基高溫合金疲勞壽命的影響。

圖28-2-70 A-286合金在593℃時斷口形態與頻率的關系
1—在空氣中;2—在真空中

圖28-2-71 頻率對U-700鎳基合金在760℃時的疲勞壽命的影響
(4)應力集中因素
在高溫下缺口產生的應力集中,大多數情況下會導致疲勞強度降低。缺口越尖銳,應力集中越嚴重,疲勞強度降低越多。表28-2-35為缺口對疲勞極限的影響。
一般講,在有缺口時,高溫疲勞強度是降低的。但是當應力比r不同時,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圖28-2-61為S-816合金在900℃時的S-N曲線。當靜載荷時,r = +1,ασ=3.4的缺口試樣在同一應力水平下的壽命大于光滑試樣。當r=0.2,即在蠕變和疲勞復合作用的情況下,在低壽命區,缺口試樣的疲勞強度低于光滑試樣;在高壽命區,缺口試樣的疲勞強度高于光滑試樣。當r=-1,即在對稱應力循環下,缺口試樣的疲勞強度低于光滑試樣。
圖28-2-72為在旋轉彎曲試驗時,鋼試樣的應力集中敏性系數q隨溫度的變化曲線。圖28-2-73為高溫下碳鋼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表28-2-35 缺口對疲勞極限的影響


圖28-2-72 鋼在高溫下的應力集中敏性系數q
1—1Cr13鋼;2—30CrMo鋼

圖28-2-73 高溫下碳鋼的有效應力集中系數Kσ
1—wC=0.21%鋼,f=2980min-1,T=300℃;2—wC=0.21%~0.72%鋼,f=150min-1,T=20℃;3—wC=0.21%鋼,f=2980min-1,T=500℃;4—wC=0.72%鋼,f=2980min-1,T=500℃;5—wC=0.72%鋼,f=2980min-1,T=575℃;6—wC=0.72%鋼,f=150min-1,T=575℃;7—wC=0.21%鋼,f=150min-1,T=500℃
(5)表面狀態因素
材料的疲勞強度與表面狀態有很大關系。表面粗糙度增加,疲勞強度就降低。各種表面強化工藝,對高溫下材料疲勞強度的影響,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表28-2-36為各種加工工藝對鎳基合金GH3032(CrNi77TiAl)試樣疲勞壽命的影響。表28-2-37為表面噴丸對鈷基合金缺口試樣疲勞強度的影響,試樣為邊長15.2mm的方形截面,材料為鈷基合金S-816,進行平面彎曲疲勞試驗,缺口為有60°的V形槽,槽深1.9mm,槽的根部圓角半徑0.76mm。將試樣先經磨削引入殘余拉應力,再經噴丸引入殘余壓應力。由于槽部磨削引入殘余拉應力,使有效應力集中系數Kσ在室溫下大于ασ;表面噴丸引入殘余壓應力,使Kσ在室溫下比ασ值小得多。但隨著溫度的升高,磨削的有害效應及噴丸的有利效應將逐漸消失。表28-2-38為表面殘余壓應力對鐵基合金疲勞性能的影響。
(6)平均應力因素
平均應力σm對材料疲勞強度的影響可用等壽命曲線來表示。在高溫疲勞中,隨著溫度的提高,整個曲線向原點移動,即蠕變強度及疲勞強度都降低。圖28-2-74為鈷基合金S-816在室溫24℃及高溫下的等壽命曲線,實線為光滑試樣,虛線為缺口試樣(ασ=3.4)。圖28-2-75為N-155合金的等壽命曲線。
表28-2-36 各種加工工藝對鎳基合金GH3032試樣疲勞壽命的影響

注:電拋光試樣的壽命設為100%。
表28-2-37 表面噴丸對鈷基合金缺口試樣疲勞強度的影響

表28-2-38 表面殘余壓應力對鐵基合金疲勞性能的影響


圖28-2-74 鈷基合金S-816在100h壽命或2.16×107次循環下,有平均拉應力時的等壽命曲線
1—光滑試樣,T=24℃;2—缺口試樣(ασ=3.4),T=24℃;3—光滑試樣,T=732℃;4—缺口試樣(ασ=3.4),T=732℃;5—光滑試樣,T=816℃;6—缺口試樣(ασ=3.4),T=816℃;7—光滑試樣,T=900℃;8—缺口試樣(ασ=3.4),T=900℃;A點—900℃;B點—816℃;C點—732℃;D點—24℃

圖28-2-75 N-155合金光滑試樣在150h壽命下有平均應力時的等壽命曲線
1—室溫;2—538℃;3—649℃;4—732℃;5—816℃
2.6 提高零件疲勞強度的方法
機械零部件的疲勞強度,主要取決于三個環節,即選材、設計及制造工藝。提高機械零部件疲勞強度的方法,也是從選材合理、設計先進及采用強化工藝三方面來考慮的。
2.6.1 合理選材
在零件設計選材時,既要滿足靜強度要求,又要注意材料應具有良好的抗疲勞性能。過去在靜強度設計時,對于重要的重載零件,有一個基本選材準則,即要求“比強度”高,也即要求材料的抗拉強度與材料的密度的比值高。但是在疲勞強度設計時,一般應從下列幾方面進行選材:①在使用期內允許達到的應力值;②材料的應力集中敏感性;③裂紋擴展速度和斷裂時的臨界裂紋尺寸;④材料的塑性、韌性和強度指標;⑤材料的抗腐蝕性能、高溫性能和微動磨損疲勞性能等。
2.6.2 材料改性
材料在制取合成、加工成材后,為了充分發揮材料的性能潛力,往往要通過熱處理、表面改性等技術進行處理。常規熱處理是材料改性的基本手段,對材料進行整體加熱、保溫和冷卻,改變材料整體的性能。有通常所說的“四把火”之稱,即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
熱處理后材料的內部組織發生轉變。實踐證明,晶粒度大小對疲勞強度有影響。晶界能阻止材料的滑移、裂紋形成和擴展。細化晶粒能提高室溫下的材料疲勞強度。而在高溫條件下,粗晶粒的疲勞強度反而比細晶粒高。
2.6.3 改進結構
大多數的機械零件,由于幾何結構和受載等原因,在某些應力集中嚴重的部位,往往出現峰值應力,成為首先產生裂紋的地方。所以有經驗的設計人員,在設計中特別重視可能成為結構件危險部位的細節的設計,避免不必要的應力集中和設法減小應力集中。改進結構無疑是減小應力集中的一個主要措施。為此,提出下列一些設計原則:
1)在零件設計中,盡量避免橫截面有急劇突變,在零件的橫截面尺寸和形狀有改變的地方,應盡可能用較大的圓角光滑過渡。例如,軸上安裝滾動軸承時,因滾動軸承側面的軸向圓角半徑很小,致使軸肩的過渡圓角取值有困難,此時可在軸肩與滾動軸承之間加裝內圓倒角墊圈,達到增大軸肩過渡圓角的目的。
2)鉚釘孔和螺栓孔等都是產生應力集中的地方,孔的不同排列得到的峰值應力是不同的,因此要尋求最合理的排列形式,以減小峰值應力。孔的邊緣最好用倒角,或在孔的邊緣進行擠壓,使該處產生殘余壓應力,以提高該處的疲勞強度。
3)零件或構件上應盡可能少開缺口,特別是在受拉表面盡量不開缺口。如果必須開缺口,則應特別注意缺口的形狀,以減小由此產生的應力集中系數。例如,長軸與正應力方向一致的橢圓孔,其應力集中系數最小;方孔的四個角必須有過渡圓角,而且過渡圓角的半徑不能太小。
4)如有可能,應盡量采用對稱結構,并避免帶有偏心的結構。在不對稱的地方,要注意由于局部彎曲而引起的附加應力。可以在不對稱結構的局部采取加強措施,以提高其剛度,確保不出現過大的附加應力。
5)高速機械經疲勞強度設計計算確定了主要零件的尺寸后,必須對運動系統進行動態分析,如發現有振幅太大的現象,應改進結構,將振幅降到設計任務書中所規定的容許值以下。
6)焊縫是應力集中的部位,設計焊接件時,要合理布置焊縫。焊縫最好能對稱布置,并盡量使其接近中性軸,這樣有利于減小焊接變形;應避免焊縫匯交和密集,讓次要焊縫中斷,主要焊縫連續,這有利于主焊縫采用自動焊接,提高焊接質量,減少焊縫中的缺陷;應使焊縫避開應力集中部位、加工面和表面熱處理面。此外,應對焊縫進行磨削加工使焊縫平滑,這是減小焊縫處應力集中的有效措施。
7)零件上用硬印打上的號碼和標志,是容易被忽視的產生應力集中的地方。所以,打印的位置要有規定,應選擇在低應力部位。如有可能,應采用無損傷的標記方法,某些重要零件在加工過程中,為了劃線,可能被打上樣沖眼,這種尖底的樣沖眼,如打在零件的高應力區,可能成為疲勞裂紋源。所以,工藝上應規定在零件加工完后,必須將樣沖眼打磨掉。
8)在應力集中部位(如橫向圓孔)附近,可開卸載溝槽,以降低峰值應力。
表28-2-39為正確的結構設計舉例。
表28-2-39 正確的結構設計舉例


2.6.4 表面強化
在循環載荷作用下,最大應力總是出現在零件表層的某一范圍內。因此,對零件采用表層強化工藝,改善表層的應力狀況和化學成分,可以提高零件的疲勞強度。疲勞試驗結果表明,平均壓應力能夠改善零件的抗疲勞能力,抑制或減緩疲勞裂紋的形成和擴展;平均拉應力則具有相反的效果。凡是能在零件表層引入殘余壓應力的,都能起到提高疲勞強度的作用,若引入殘余拉應力,就會使疲勞強度降低。
表層強化工藝常用的有噴丸、輥壓、表面熱處理、滲碳、氮化等。
2.6.4.1 表面噴丸
表面噴丸是用靠壓縮空氣得到很高速度的直徑為0.4~2mm的鋼丸或鑄鐵丸,噴向零件表面進行錘擊,使表層材料產生加工硬化,以提高零件的疲勞強度。由于噴丸使零件表層產生了殘余壓應力,降低了零件受載時表層的最大拉應力,故提高了零件的壽命。由于噴丸工藝受零件幾何形狀的限制很小,故應用很廣。
噴丸強化的效果與噴丸參數、材料性能和零件的表面狀態有關。一般材料強度越高,零件表面有應力集中,表面粗糙或有表面缺陷時,噴丸強化的效果越好。
圖28-2-76、圖28-2-77示出了經表面噴丸后產生的表層殘余壓應力。圖28-2-78示出了殘余壓應力對疲勞強度的影響,當壓應力層厚度約為裂紋深度的5倍時,疲勞極限提高到飽和值。
表28-2-40為噴丸對彈簧鋼疲勞極限的影響。
將零件加載使其變形,然后在變形表面進行噴丸,這種工藝稱為應力噴丸。應力噴丸較普通噴丸有更高的殘余壓應力,因而有更高的疲勞極限。應力噴丸在彈簧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但應注意,施加的預應力方向一定要與工作應力方向一致。
噴丸強化后,如能使材料表層獲得最佳殘余壓應力場,則可更大幅度地提高零件的疲勞強度(圖28-2-79)。

圖28-2-76 SAE4340鋼殘余壓應力與硬層厚度的關系(材料Rm=1334MPa)
1—未經噴丸;2—噴丸,32HRC;3—噴丸,52HRC注:丸子直徑1mm,噴嘴氣壓35MPa。

圖28-2-77 噴丸對表面殘余壓應力的影響18CrNi1VA鋼的組織狀態:
1—馬氏體組織,41HRC,丸子直徑0.8~1.2mm;2—馬氏體組織,41HRC,丸子直徑1.5~2.0mm;3—索氏體組織,22HRC,丸子直徑0.8~1.2mm;4—索氏體組織,22HRC,丸子直徑1.5~2.0mm

圖28-2-78 SAE4340鋼噴丸后表層殘余壓應力厚度對疲勞強度的影響
表28-2-40 噴丸對彈簧鋼疲勞極限的影響


圖28-2-79 噴丸強化對GC4鋼(Rm=1950MPa)旋轉彎曲S-N曲線的影響
1—光滑試樣,噴丸;2—光滑試樣;3—缺口試樣,噴丸;4—缺口試樣

圖28-2-80 噴丸對2664鋼腐蝕疲勞的影響
1—噴丸;2—電拋光
噴丸強度也可改善腐蝕疲勞性能(圖28-2-80)、高溫疲勞性能(圖28-2-81)和微動磨損疲勞性能(圖28-2-82)。此外,噴丸對提高鋼的電鍍零件的疲勞性能有特別顯著的效果。由圖28-2-83和表28-2-41可知,鋼件經過鍍鉻(或鍍鎳)或鍍鎳鎘之后,疲勞極限通常可降低1/4~1/3,而噴丸后再行電鍍,則可避免由于電鍍而給材料帶來的損失。
2.6.4.2 表面輥壓
輥壓強化工藝適用于軸類及圓形零件、各種溝槽的圓角根部,它不適用于形狀復雜的零件。

圖28-2-81 噴丸對K6鎳基鑄造合金高溫(650℃)旋轉彎曲疲勞的影響
1—缺口試樣,噴丸;2—光滑試樣,噴丸;3—光滑試樣;4—缺口試樣

圖28-2-82 噴丸對wC=0.2%鋼的微動磨損疲勞(旋轉彎曲)性能的影響
1—高周疲勞(噴丸);2—微動磨損疲勞(噴丸);3—高周疲勞;4—微動磨損疲勞

圖28-2-83 鍍鉻和噴丸對SAE4340鋼(52~53HRC)疲勞性能的影響
1—未噴丸;2—噴丸后鍍鉻;3—鍍鉻
輥壓強化效果與輥壓參數(輥壓力、輥子半徑等)有關。試樣尺寸和形狀、輥壓參數不同,其效果也不一樣。
材料本身的組織與性能對輥壓也有很大影響,如表28-2-42、表28-2-43所示。
材料的疲勞極限隨輥壓力的增大而增大,但過高的輥壓力會使材料表面產生微裂紋,從而導致疲勞極限下降(見圖28-2-84)。
表28-2-44為不同強度級別的42CrMo鋼輥壓前后的板材三點彎曲疲勞試驗的結果。
表28-2-41 Cr17Ni2鋼葉片平面彎曲的疲勞極限

注:負號為壓應力;正號為拉應力。
表28-2-42 不同熱處理對15SiMn3WVA鋼的輥壓效果

注:試樣?14mm,輥壓力1000N,試樣轉速44r/min。
表28-2-43 各種組織的鑄鐵的輥壓效果


圖28-2-84 輥壓力對20Cr和40Cr鋼棒材三點彎曲疲勞極限(N=2×106)的影響
1—20Cr;2—40Cr
表28-2-44 42CrMo鋼輥壓前后的疲勞極限(N=106)

2.6.4.3 內孔擠壓
許多帶孔的零件,疲勞裂紋往往起源于孔周圍的尖角部位,例如,連桿大頭的內孔,各種梳狀接頭上的螺栓孔,各種梁上的螺栓孔,飛機機翼整體壁板螺栓孔等。提高內孔部位疲勞強度的有效途徑之一,是采用內孔擠壓強化。對于內徑為6~10mm的孔,擠壓后的直徑增大0.2~0.3mm,其疲勞強度就能顯著提高。
圖28-2-85~圖28-2-87分別為7075-T651、2024-T351鋁合金和4340鋼中心孔板材試樣內孔擠壓前后的拉-拉疲勞S-N曲線,對于鋁合金,內孔擠壓強化可使條件疲勞極限(N=106)提高40%~70%;而對于鋼(Rm=1200MPa),擠壓強化可使疲勞極限(N=106)提高17%。

圖28-2-85 7075-T651鋁合金中心孔板材試樣內孔擠壓前后的拉-拉疲勞S-N曲線(r=0.1)
1—內孔擠壓;2—內孔未擠壓中心孔直徑?6.5~6.6mm,試樣厚3.2mm

圖28-2-86 2024-T351鋁合金鉻酸陽極化處理的中心孔板材試樣內孔邊緣擠壓前后的拉-拉疲勞S-N曲線(r=0.2)
1—擠壓半徑0.15mm;2—擠壓半徑0.1mm;3—擠壓半徑0.076mm;4—未擠壓中心孔直徑?6.5~6.6mm,試樣厚6.4mm

圖28-2-87 4340鋼中心孔板材試樣擠壓前后的拉-拉疲勞S-N曲線(r=0.2)
1—內孔擠壓;2—未擠壓中心孔直徑?6.5mm,試樣厚10.4mm
30CrMnSiNi2A高強鋼中心孔(?6mm)板材試樣(厚8mm、寬23mm)擠壓前后的疲勞極限(N=106)分別為330MPa和610MPa,擠壓后的疲勞極限提高85%。
2.6.4.4 表面化學熱處理
鋼經滲碳、氮化和碳氮共滲等化學熱處理后,得到軟的心部和硬的表層。硬化的表面層及所存在的表面層殘余壓應力,可提高彎曲、扭轉和接觸疲勞強度以及抗磨損能力。
滲碳件的疲勞強度,受著滲碳層厚度、滲層組織和性能、表面層殘余應力及心部強度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圖28-2-88為滲碳層厚度對疲勞極限的影響。表28-2-45為耐熱鑄鋼固體滲碳的滲碳層厚度。表28-2-46為滲氮對疲勞極限的影響。表28-2-47為模具鋼的滲氮性能。表28-2-48為合金結構鋼滲氮后的疲勞極限。表28-2-49為滲氮與碳氮共滲對合金結構鋼疲勞極限的影響。

圖28-2-88 滲碳層厚度與疲勞極限的關系
表28-2-45 耐熱鑄鋼固體滲碳的滲碳層厚度


表28-2-46 滲氮對疲勞極限的影響

表28-2-47 25Cr3Mo3VNb模具鋼滲氮性能

表28-2-48 38CrMoAl鋼滲氮后的疲勞極限(r=-1)

注:試驗條件:氣體滲氮試樣硬度HR15N94~95,滲氮工藝與耐磨試樣相同。離子氮化工藝:第一階段(515±5)℃,8h,第二階段(540±5)℃,20h。電壓540~560V,加熱功率3.07W/cm2,電流密度0.0057A/cm2,氣體流量17L/min,真空室氣體壓強6~7Torr(8.00×10-4~9.33×10-4MPa),陰陽極間距離10mm,離子氮化試樣表面硬度HR15N93~94。疲勞試驗是在12-1型彎曲疲勞試驗機上進行,用光滑無缺口試樣,試樣尺寸?7.5mm。
表28-2-49 18CrMnTi滲碳與碳氮共滲的疲勞試驗結果

2.6.4.5 表面淬火
表面淬火包括火焰加熱淬火和感應加熱淬火等。火焰加熱淬火多用氧-乙炔焰,也有用其他火焰的,如冶金廠用的氧氣-焦爐煤氣火焰等。鋼經火焰加熱淬火后 ,硬層厚度為3~6mm。
感應加熱淬火分高頻、中頻和工頻三種。一般情況下,高頻的頻率為20000Hz以上,用于直徑小于100mm的零件,硬層厚度為0.5~5mm;中頻的頻率為2000~8000Hz,用于直徑為80~300mm的零件,硬層厚度為6~10mm;工頻的頻率為50Hz,用于直徑大于1000mm的零件,硬層厚度達20mm以上。
圖28-2-89及圖28-2-90分別為表面淬火硬層厚度和回火溫度對抗扭強度的影響。

圖28-2-89 淬火硬層厚度對抗扭強度的影響
1—靜載抗扭強度;2—抗扭強度

圖28-2-90 回火溫度對表面殘余壓應力及抗扭強度的影響
1—抗扭強度;2—殘余壓應力
對于截面變化較大的零件,感應加熱淬火存在的最大缺點是在截面變化處產生一個過渡區,此區往往淬不上火,并產生很大的殘余拉應力,疲勞強度很低。如采用淬透性低的鋼,經強烈淬火后,零件輪廓表面獲得一層馬氏體組織,這種方法稱為薄殼淬火。同感應加熱淬火一樣,因表面強化并存在很大的殘余壓應力,使零件的疲勞強度顯著提高。與感應加熱淬火比較,薄殼淬火特別適用于短而粗且有截面變化的零件,現已在生產中得到應用。
2.6.4.6 表面激光處理
表面激光處理能夠極大地細化表層材料的晶粒(或亞晶粒),增高表層硬度。如果處理得當,還可使危險截面產生殘余壓應力,所以表面激光處理是改善疲勞強度的另一個有效措施。
圖28-2-91為1045鋼表面激光處理前后的旋轉彎曲疲勞S-N曲線。激光處理后的表面硬度提高很多,疲勞極限(N=106)可提高約40%。
內燃機鑄鐵活塞環采用激光處理后的表面硬度可達約800HV。這種工藝處理不僅可提高活塞環的疲勞強度,同時也改善了其耐磨性能。

圖28-2-91 1045鋼試樣表面激光處理前后的旋轉彎曲疲勞S-N曲線
1—激光處理;2—未處理
圖28-2-92為2024-T3鋁合金帶中心孔板表面激光處理前后的疲勞S-N曲線。由于孔周圍采取了輻照防護措施,所以處理后孔的周圍產生殘余壓應力,孔附近的最大殘余壓應力約為55MPa。當外加應力逐漸增高到接近于材料的屈服點(Rm=344MPa),由于殘余壓應力的松弛,從而對疲勞強度的貢獻降低,所以在S-N曲線的高應力區,兩種試樣的疲勞強度趨向一致。但在低循環應力范圍內,激光處理使孔周圍形成的殘余壓應力使疲勞強度提高。

圖28-2-92 2024-T3鋁合金帶中心孔板表面激光處理前后的S-N曲線
1—激光處理;2—未處理
激光處理可以用于螺栓孔、鉚釘孔、葉片燕尾槽等零件的表面強化。由于它的生產效率高,所以適用于零件的成批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