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仿古建筑的形式和特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休閑設施、園林景觀對人們越來越有吸引力,仿古建筑作為景區的設施就越來越顯得重要了,它既是觀景的最佳觀察視點,又是被欣賞的景觀。隨著時代的發展、材料的更新,以及園林事業的發展,多數大小景區中都要設置一些園林建筑,而為了適應環境的需要,它們多數都沿襲傳統建筑的形式,也就形成了中國獨特的一種建筑形式——仿古建筑,且發展迅猛,已遍及全國。

仿古建筑是利用現代建筑材料或傳統建筑材料,結合現代施工方法或傳統營造技法,按照一定規律對古建筑形式進行符合傳統文化特征的仿造、再創造。在園林風景中,既有使用功能,又能與環境組成景色供觀賞游覽的各類建筑物或構筑物、園林小品等,這些都可統稱為園林仿古建筑。

仿古建筑是在中國建筑歷史獨特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它由中國傳統的古建筑中脫穎而出,必然帶有其傳統特征,而它又不拘于一般古建筑陳規戒律的束縛,有強烈的個性符號和靈活多變的外觀特征,它功能多種、寓意深刻、?;麨榱恪⒁孕∫姶?、融于自然、立意有章,可謂是既能觀景,本身又是景觀。

既然是仿古建筑,主要突出個“仿”字,仿古建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仿制方法:其一,形式上仿;其二,結構上仿;其三,材料上仿。這三種情況往往是同時出現,既需要利用現代技術,又要符合傳統建筑的特色和神韻。

(1)從形式上仿 我們對傳統建筑的認識是從外觀形式開始的。傳統建筑在造型上有豐富的輪廓線、多變的屋頂形式、寓意深刻的各種裝飾構件,集富貴之相、儒雅之風于一身,既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又有雕工精美的門窗以及體現在梁枋上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和韻味。而仿古建筑的特點最主要的是表現在屋面上,屋面能體現出地區、民族的特點及不同的造型風格。

(2)從結構上仿 仿古建筑是用現代建筑的結構處理方法代替傳統建筑的結構,但其外觀又采用相似的手法來表現傳統建筑的形式。傳統建筑的結構主要是木結構,這種結構的耐久性較差,且不利于現階段的能源與環保的要求,所以仿古建筑就使用鋼筋混凝土的框架結構或鋼結構等新型結構替代傳統建筑的結構,以滿足其承受荷載的能力,延長建筑的使用壽命。

(3)從材料上仿 以現代建筑材料取代傳統建筑材料的手法,如用鋼筋混凝土代替承重結構的木材,用其他輕型材料取代不承重的木材、磚、瓦、石,以及用現代的防水材料置換傳統建筑的防水材料(如錫背)等。

采用以上仿制方法的仿古建筑從外觀上看,既繼承了傳統古建筑的特點,又加以提升和豐富,既美觀又大方,既端莊又典雅,不落俗套,使人們穿插于景觀之中,既能觀景又能品味,樂在其中。

了解傳統建筑的特性才能在做仿古建筑設計時借鑒并加以創新。下面就介紹一下仿古建筑的基本形式。

一、仿古建筑的基本形式

仿古建筑與傳統建筑相同或相像,主要表現在外觀與使用功能等諸方面。

(一)屋面形式

仿古建筑中的硬山、懸山、歇山、廡殿、攢尖五種屋面形式與傳統建筑屋面形式基本相同,具體內容參見本章第一節相關內容。

(二)整體立面形式

1.亭

亭是供游人休憩處,其精巧別致,是可以多面觀景的點狀小品建筑,如圖1-18所示。最早的亭可能出現于南北朝時期,隋唐以后大型的亭已成為宮殿。其平面多為幾何形式,如圓形、方形、長方形、多邊形、菱形、扇面形、十字形等,有時還可組合成其他形式,如雙菱形、雙圓(即套方套圓)形等。亭的屋頂以攢尖頂為多,也可應用其他屋頂形式及其組合變化,如歇山頂、十字脊頂等。它們還有單檐與重檐之別。亭的外觀藝術風格分南北派,北方的亭厚實、翼角和緩、體態端莊;南方的亭則顯得輕靈、翼角飛翹、造型活潑秀麗。

圖1-18 云龍山觀景臺重檐六角亭

2.廊

廊是有頂的過道、房前避雨遮陽之處并與建筑組合起到維護作用的附屬建筑,呈多面觀景的一字長條形或曲線形建筑,通常又稱作游廊,如圖1-19所示。其又可按不同的標準分為以下幾類。

圖1-19 北京長廊

(1)按其使用功能分 廊以其使用功能可分為抄手游廊、碑廊、暖廊。

①抄手游廊(圖1-20)是單獨圍成區域或與建筑組合圍成院落,起到分割空間的作用并能組織觀景路線,創造各種有趣味的空間環境,在宮殿、壇廟、寺觀、園林、民居中均有使用。還有一種是結構上處理成交叉形式的也稱為抄手廊。

圖1-20 抄手游廊

②碑廊(圖1-21)是在廊子里鑲嵌字碑,是供文人墨客等品墨、欣賞、交流的場所。

圖1-21 戲馬臺碑廊

③暖廊(圖1-22)是指用玻璃或窗戶封閉起來的廊子,帶有槅扇或檻墻半窗,可起到防風保暖的作用。

圖1-22 暖廊

(2)按其單體形式分 廊以其單體形式可分為單廊、復廊、半廊、崖廊、爬山廊等。

①單廊是兩側開敞,兩邊都能觀景的廊子。

②有的復廊很寬,中間砌隔墻,形成兩條平行的單廊,隔墻上多開窗或門,復廊一般應用在廊的兩邊都有景物可賞,而兩邊景物的特征又各不相同的園林空間中,用來劃分和聯系景區,如圖1-23(a)所示。此外,通過墻的劃分和廊的曲折變化,來延長景觀線的長度,增加游廊觀賞中的興趣,以達到小中見大的目的。

圖1-23 復廊

復廊也有上下布置,如揚州何園的復廊就是上下結構,如圖1-23(b)所示。

③半廊(圖1-24),也稱半壁廊,是一側有墻,墻上常開窗,另一側開敞,即依墻而建的半邊廊子,在唐宋時期的建筑群中使用較多。

圖1-24 半廊

(3)按其組合及構造方式分 廊按其組合及構造方式可分為廊廡和連廊。附在主體建筑外側且與主體建筑長度方向連體的稱為廊廡或檐廊(圖1-25);廊子端頭與建筑連接的稱為連廊或圍廊(圖1-26)。

圖1-25 檐廊

圖1-26 各式圍廊

3.榭

榭是中國古代建于水邊的觀景建筑(圖1-27),常設在花間水際或坡地架起,借以成景和觀景的建筑。其平面常為長方形,一般多開敞或設窗扇,常與臨水平臺組合在一起,平臺稱為水榭,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三面臨水,四面敞開,以得取寬廣的視野,以供人們在此游憩、眺望和戲水。

圖1-27 榭

4.舫

舫是運用聯想手法,建于水中的船形建筑(圖1-28)。其猶如置身舟楫之中,整個體形以水平線條為主,其平面分為前、中、尾三段,一般前艙較高,中艙較低,尾艙則多為二層樓,以便登高眺望。

圖1-28 舫

5.樓

樓為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多層建筑物,亦稱重屋(圖1-29)。一般多為二層及以上,正面為長窗或地坪窗,兩側是樓為砌山墻或開洞門,樓梯可放于室內,或由室外倚假山上二樓,造型多姿,如圖1-29所示。

圖1-29 樓

6.閣

閣(圖1-30)是底層架空高懸,與樓或大型亭子相似的建筑,其造型較輕盈靈巧,重檐四面開窗,但閣亦有一層,一般建于山上或水池、臺之上。

圖1-30 閣

樓與閣在早期是有區別的。樓是指重屋,山墻和后墻多為砌體封閉的建筑,平面多狹長;閣是指底層架空高懸,四周空透或由門和落地長窗封閉的建筑,平面近方形,有平坐。后期人們因其均為復層建筑,故常通稱為樓閣??傊瑯情w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筑之一,是用以游憩、遠眺、供佛或藏書之用。樓閣中較著名的有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蓬萊閣、閱江樓、望江樓、越王樓、鶴鵲樓、真武閣、頤和園的佛香閣、獨樂寺的觀音閣、大同善化寺的普賢閣、文昌閣、文溯閣、五皇閣、紫光閣、萬佛閣等。

7.華表柱

華表柱是一種漢族傳統建筑形式(圖1-31)。相傳華表是部落時代的一種圖騰標志,古代設在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作裝飾的單獨石柱,柱身多雕刻龍鳳等圖案,上部橫插著雕花的石板。

圖1-31 華表

8.牌坊

牌坊(圖1-32),簡稱坊,類似于牌樓,是中國傳統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建筑類型,由立柱和梁枋組成。其上沒有斗栱及屋頂結構。

圖1-32 牌坊

9.牌樓

牌樓(圖1-33)與牌坊相似,在橫梁之上有斗栱、屋檐或“挑起樓”,可用沖天柱或不用。

圖1-33 牌樓

牌坊與牌樓的區別。牌坊與牌樓從構造上是有顯著區別的,牌坊沒有設斗栱和屋頂,也就沒有“樓”的構造,而牌樓有屋頂,它更能烘托氣氛,立面顯得更加豐富。但是由于它們都是我國古代用于表彰、紀念、裝飾、標識和導向的一種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宮苑、寺觀、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其建筑立面輪廓又相似,致使老百姓對“坊”“樓”分不清,最終人們就把兩者的稱謂互通了。

(三)仿古建筑的作用

仿古建筑在園林造景中有各種用途,現以亭為例敘述其作用。

(1)觀景 即能在此覽景,飽覽視覺范圍內的景物,作為人們休憩觀景的駐足之處,譬如,有可供人飽覽山景的亭子,如河北承德避暑山莊中的“錘峰落照”[圖1-34(a)]、“南山積雪” [圖1-34(b)]、“北枕雙峰”[圖1-34(c)]、“四面云山”[圖1-34(d)]等亭;有供游人欣賞城市風采、名勝風景區的徐州觀景臺重檐亭[圖1-34(e)];西楚霸王戲馬臺重檐六角亭[圖1-34(f)];也有的則可供人沐浴清風,如蘇州園林中的“荷風四面”[圖1-34(g)]、“月到風來”[圖1-34(h)]等亭;也有供人欣賞水景,如“觀瀑”、“聽濤”、“飲綠”、“洗秋”等亭。

圖1-34 常見的觀景亭子

(2)景觀(被觀景) 亭能單獨成景,它在提供觀景最佳點的同時也是從其他景點被觀賞的目標、欣賞的對象,其本身就是景觀。

(3)組景 就是亭與其他景觀建筑、小品建筑結合在一起,更可形成別具一格的建筑形式(含借景),如亭與橋、亭與廊、亭與榭、亭與景石、亭與景觀樹等兩兩組合或多個組合都可組成絕佳的景觀效果。以亭與廊、橋組合為例,如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圖1-35(a)]、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圖1-35(b)]、廣西三江的程陽橋[圖1-35(c)]、徐州小南湖景區的橋亭[圖1-35(d)]等都是亭、廊、橋結合的佳作。以借景取勝的亭,譬如北京頤和園借景玉泉山的玉峰塔[圖1-35(e)]、蘇州拙政園的塔影亭[圖1-35(f)]將報恩寺塔借入本園等。所以亭的位置特別重要。這里面有古代匠師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也有現代大師創造的經典。

圖1-35 常見的景觀亭子

二、仿古建筑的特征

仿古建筑的特征與傳統建筑的特征相似,相同之處不再贅述,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向。

(一)規劃方面

仿古建筑的規劃布局較傳統建筑的規劃布局要靈活,不受傳統建筑理念的約束,它與周圍環境,當地人文地理、地方傳說以及建設方的意圖和要求,設計人員的構思有關,有時還要考慮到經濟預算的控制和材料的取用。

(二)建筑方面

①單體建筑的平面布局。古建筑通常都是長方形,在有特殊用途的情況下,也采取方形、八角形、圓形;仿古建筑除此之外還可以采取扇形、十字形、套環形等。

②屋面的曲折不受傳統建筑舉架與步架的約束。各地區屋面的舉折各不相同,有的地區屋面坡度自脊至檐口為一斜直線,屋面坡度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如二八起架、三分之一起架、四分之一起架等,主要考慮屋面利于排水。

③墻體厚度。原來是里生外熟,比較厚,現在用現代材料就減薄許多。有的墻體外觀效果是干擺或是絲縫處理,里面是背里做法,與現在建筑的磚砌體有著明顯的區別。

④門窗與檻框連接。古建筑是通過門軸、套碗、連盈連接,封閉不好;現代建筑是用鉸鏈或折頁連接。

(三)結構方面

仿古建筑的結構形式可全部采用或部分采用傳統建筑的木結構形式,傳統建筑結構主要是木結構,這種結構形式又可細化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結構,地方做法還有叉股式結構,它傳遞荷載的路徑是,從屋面傳下來的荷載經椽子、檁條傳給叉手梁(斜置的梁架),再傳到柱子?,F分別介紹傳統建筑的結構形式。

1.抬梁式

是中國古代建筑木構架的主要形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的一種形式,所以稱為“抬梁式”, 也稱疊梁式。這種梁是沿房屋進深方向布置、疊架的,梁逐層按照步架縮短,層間墊短柱或木墩,最上層梁中間立童柱或三角撐,形成三角形屋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通過椽、檁、梁、柱傳到基礎(有鋪作時,通過它傳到柱上)。其使用范圍廣,在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這種結構方式。抬梁式流行于北方,穿斗式流行于南方。

2.穿斗式

又稱立貼式。原作穿兜架,后簡化為“穿逗架”和“穿斗架”,是古代漢族三大構架結構之一。其特點是沿房屋的進深方向按檁數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檁,檁上布椽,屋面荷載直接由檁傳至柱。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橫向貫穿起來,成一榀構架。每兩榀架構之間使用斗枋和扦子連在一起,形成一間房間的空間構架。斗枋用在檐柱柱頭之間,形如抬梁構架中的闌額;扦子用在內柱之間。斗枋、扦子往往兼作房屋閣樓的龍骨。根據房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檁三柱一穿”“五檁五柱二穿”“十一檁十一柱五穿”等不同構架。隨著柱子的增多,穿的層數也增多。此法發展到較成熟階段后,鑒于柱子過密會影響房屋使用,有時將穿斗架由原來的每根柱落地改為每隔一根落地,將不落地的柱子騎在穿枋上,而這些承柱穿枋的層數也相應增加。穿枋穿出檐柱后變成挑枋,承托挑檐。這時的穿枋也部分地兼有挑梁的作用。穿斗式構架(圖1-36)房屋的屋頂,一般是平坡,不做成反凹曲面。有時以墊瓦或加大瓦的疊壓長度,使接近屋脊的部位微微拱起,取得近似反凹屋面的效果。穿斗式構架以柱承檁的做法,可能和早期的縱架有一定淵源關系,已有悠久的歷史。在漢代畫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漢代穿斗式構架房屋的形象。穿斗式構架用料較少,建造時先在地面上拼裝成整榀屋架,然后豎立起來,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較經濟的優點。同時,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裝壁板和筑夾泥墻。因此,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時代采用穿斗式構架的民居。這些地區有的需要較大空間的建筑,采取將穿斗式構架與抬梁式構架相結合的辦法,在山墻部分使用穿斗式構架,當中的幾間用抬梁式構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圖1-36 穿斗式構架

穿斗式構架是一種輕型構架,柱徑一般為20~30cm,穿枋斷面為(6cm×12cm)~(10cm×20cm),檁距一般在100cm以內,椽的用料也較細。椽上直接鋪瓦,不加望板、望磚。屋頂重量較輕,有優良的防震性能。

3.井干式結構

是一種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結構。這種結構以圓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層層疊置,在轉角處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圍欄,再在左右兩側壁上立矮柱承脊檁構成房屋。

井干式結構需用大量木材,在絕對尺度和開設門窗上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梁式構架和穿斗式構架。中國目前只在東北林區、西南山區尚有個別使用這種結構建造的房屋。云南南華井干式結構民居是井干式結構房屋的實例。它有平房和二層樓,平面都是長方形,面闊兩間,上覆懸山屋頂。屋頂做法是左右側壁、頂部正中立短柱承脊檁,椽子搭在脊檁和前后檐墻頂的井干木上,房屋進深只有二椽。

4.其他結構形式

(1)二八起架 用于民房大瓦屋面,前后檐口的水平長度尺寸乘以0.28就是舉高(至屋脊)。

1/3起架用于民房小和瓦屋面的房屋,前后檐口的水平長度尺寸乘以0.3就是舉高(至屋脊)。

民間常說的1/4起架是指前后檐口長度與舉高的關系,按照直角三角形的理論則是1/2的比例,即水平每延長1m,升高0.5m。

(2)發戧 發戧屋角做成飛檐翼角翹起,這是中國古代木構建筑顯著特點之一,也是古代工匠為解決四坡頂屋面檐口轉角問題而創造的特殊構造形式,并專稱為戧角之構造,簡稱“發戧”。它直接決定了屋角的造型和建筑藝術形象特征。一般來講翼角起翹北式厚重,南式纖秀玲瓏,嶺南簡潔而柔和輕盈。起翹發戧制有以下幾種形式。

①北式水戧發戧(圖1-37)。它是由兩根梁上下疊合而成,上面一根稱仔角梁,下面一根稱老角梁。起翹平緩持重、雅逸,由仔角梁疊加于老角梁上而成,挺括、渾厚有力且舒展。

圖1-37 北式水戧發戧結構

②南式嫩戧發戧(圖1-38)。它是由沿角梁方向下延伸的老戧和坐于其斜上方的嫩戧插接而成,夾角常在120°~130°之間。

圖1-38 南式嫩戧發戧

③南式水戧(有時帶有小嫩戧)發戧(圖1-39)。它由老戧,有時外加斜坐于戧端的小嫩戧插接而成,但夾角較大,呈160°左右。老戧本身不起翹,小嫩戧所起作用不明顯,另在屋面戧脊端部上筑小脊,該脊利用鐵板和筒瓦泥灰等做成。其勢隨戧脊的曲度而變化,戧端逐皮起翹上彎,形如彎弓狀,其曲線優美,但屋檐平直。類似這種形式,南方建筑中也稱為假嫩戧發戧(圖1-40)。其構造下為戧座,上為滾筒,做二路出線,再蓋筒瓦粉刷即成。

圖1-39 南式水戧發戧

圖1-40 假嫩戧發戧

④南式老戧發戧(圖1-41)。角梁只有老戧,盡端不做嫩戧,而在老戧端頭做成微微起翹。起翹較水戧發戧大,一如嫩戧,實質上

圖1-41 南式老戧發戧

是老戧與嫩戧合二為一,又形如大刀(稱大刀發戧),其上戧脊做法仍按水戧做法。戧梁截面尺寸一般為(120~150)mm×(120~200)mm,為帶小圓角的多邊形截面。

⑤無角梁水戧發戧(圖1-42)。其構造簡單,由戧脊直接起翹,形似水戧,外形輕快柔和穩定。它與南式老戧發戧相似,多見于嶺南、閩南園林建筑之中。施工時多用混凝土一次澆搗而成。閩北也有無角梁翹角上翻發戧,其做法更簡單,僅將亭角部上翻而成。

圖1-42 無角梁水戧發戧

⑥遞角梁式發戧(圖1-43)。此類發戧形式多見于湘西黔東,是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的原有穿斗吊角樓形式構造發展而成。具體做法是選擇微彎弓形之材,鋸刨成板梁截面,將其放置于屋角轉角遞角梁的位置,讓其尾端插入圖1-43中的A柱中,以B柱為支點懸出上挑,使與轉角C處屋面斜脊木相連,組成檐口aCb;再用微彎薄板斜鋪封檐,并在其上鋪釘密肋木條,以取代斗栱,于是一座具有少數民族地區建筑風格與特色的屋角起翹便完成了。既簡化了傳統的一些做法,又獨具川湘黔民族特色,與吊角樓(樓角飛檐翹角,兩面有走廊和懸出的木質欄桿,嵌有多種多樣象征吉祥如意的圖案;懸柱B、D、E等有八棱形、四方形或圓柱形;下垂柱端常雕繡球、金瓜等各種形體;窗欞雕刻飛禽走獸花卉,工藝精湛,栩栩如生;苗家婦女常于樓邊繡花、挑紗、晾紗、晾衣、觀花望月,是少數民族苗鄉充滿風情民俗的特色建筑)也是相互呼應協調一致的。在構造手法上它與穿斗式的吊角樓也是源出一脈,又別具一格的。

圖1-43 遞角梁式發戧

老戧與嫩戧的出挑長度,與屋面出檐大小有關系。一般地說,老戧與嫩戧自角柱中心算起的水平總投影長度L一般為角柱高的33%~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怀市| 鹤壁市| 浏阳市| 莎车县| 马龙县| 奉贤区| 土默特右旗| 白城市| 志丹县| 互助| 阿拉善盟| 巨鹿县| 保亭| 栾川县| 吉隆县| 太康县| 嘉定区| 揭阳市| 定陶县| 广州市| 桂东县| 繁峙县| 天柱县| 聂拉木县| 门源| 星座| 丹江口市| 剑河县| 广水市| 新和县| 伊金霍洛旗| 南陵县| 阿拉善盟| 陇川县| 兴和县| 峨眉山市| 平陆县| 金湖县| 富川| 丰县| 镇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