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傳統古建筑構件的名稱

一、磚瓦石結構

(一)基座部分

1.臺基

臺基是所有建筑物的基礎,其構造是四面磚墻,內中填土,上有墁磚的臺子,如圖1-44所示。

圖1-44 臺基結構示意

2.臺明、階條石(圖1-45)

中國古建筑都是建在臺基之上的,臺基露出地面部分稱為臺明,小式房座臺明高為柱高的1/5或柱徑的2倍。臺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為臺明出沿,對應屋頂的上出檐,又稱為“下出”。下出尺寸,小式做法定為上出檐的4/5或檐柱徑的2倍;大式做法的臺明高為臺明上皮至挑尖梁下皮高的1/4。大式臺明出沿為上出檐的3/4。

圖1-45 臺明、階條石

3.臺階(踏跺石)

古代建筑的臺階又稱踏跺石或踏道,是上下臺基的階梯,通常有階梯形踏步和坡道兩種類型,如圖1-46所示。 這兩種類型根據形式和組合的不同又可分為以下3種。

圖1-46 臺階(踏跺石)

(1)御路踏跺 斜道又稱輦道、御路、陛石,是坡度很緩用來行車的坡道,通常與臺階形踏步組合在一起使用,稱為御路踏跺。一般用于宮殿與寺廟建筑。

(2)垂帶踏跺 在踏跺的兩旁設置垂帶石的踏道,最早見于東漢的畫像磚。

(3)如意踏跺 不帶垂帶石的踏跺做法稱為如意踏跺,一般用于住宅和園林建筑。

4.須彌座

須彌座(圖1-47)通身高度按臺基露明高度可分為51份,分配如下:圭腳高10份、下枋高8份、下梟高7份、束腰高10份、上梟高7份、上枋高9份。

圖1-47 須彌座

5.柱頂石(圖1-48)

柱頂石又叫柱礎,是一種中國建筑石制構件,安裝在柱腳的位置上(柱下)。柱頂石頂端上有孔,叫“海眼”,與木柱下端的榫相配合,使柱子得到固定。有的柱頂石上面刻有圖案,如巴拿馬紋飾。

圖1-48 柱頂石

6.角柱石

角柱石是臺基的拐角處立置的石構件,如圖1-47(a)所示。宋代的《營造法式》中規定:“造角柱之制,其長視階高,每長一尺則方四柱;柱隨加長,至方一尺六止。其柱首接角石處合縫,令與角石通平”。這個規定不但確定了角柱石的尺寸與比例,而且還說明它位于角石之下。清代時建筑臺基變矮,所以角柱直接放置在階條石下面。

(二)屋身部分

1.磚墻

我國古建筑中全用青灰色陶磚,施于墻體的有空心磚、條磚、楔形磚、飾面磚等。

(1)空心磚墻[圖1-49(a)] 空心磚墻見于戰國晚期至東漢中期的墓中。它的體型較大,以河南鄭州二里崗戰國木蓋空心磚壁墓為例,其空心磚長約1.1m、寬0.4m、厚0.15m,也有斷面為方形或帶有企口的。砌時干擺,側放以為墓壁,平置以為墓底,在磚對外的一面常模印幾何紋樣作裝飾。

(2)條磚墻[圖1-49(b)] 條磚(即長方形磚)又稱為小磚,用于體小量輕的建筑墻體,其使用靈活,所以應用較廣。西漢晚期以后,已大量應用于陵墓,也有用于倉、窯、井、水溝的不少實物。漢代條磚的質量和尺寸與現代的已相仿佛,它的長、寬、厚的比例約為4∶2∶1,這表明在砌體中已具有模數的性質。

(3)楔形磚墻[圖1-49(c)] 多用于拱券。

(4)貼面磚墻[圖1-49(d)] 多用于傳統建筑的現代做法當中。貼面磚墻的砌磚方式已有半磚順砌平磚丁砌、側磚順砌、順磚丁砌、立磚順砌、立磚丁砌等多種。前兩種多用于實體砌墻,后面幾種多用于空斗墻或墓中。在砌法上,除前述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壁用平磚順砌、上下對縫外,絕大多數都是錯縫的。磚間一般無砂漿或用黏土膠結,僅極少數例子如河北望都二號墓及定縣王莊漢墓才使用石灰膠泥。一般來說,宋朝以前多用黃泥漿,宋朝及以后石灰漿才逐漸普及。明清建筑墻體多用三順一丁、二順一丁或一順一丁,考究的在砂漿中還摻入糯米汁。

圖1-49 各式磚墻

2.石墻

石墻(圖1-50)是采用大小和形狀不規則的亂毛石或形狀規則的料石砌筑而成。石墻具有堅固耐用、可就地取材、砌筑方便、造價低廉等優點。古建筑應用較多。

圖1-50 石墻

3.檻墻

檻墻(圖1-51)是前檐木裝修檻窗木榻板下面的墻體,檻墻厚一般不小于柱徑即可。

圖1-51 檻墻

4.腰線

墻身設有角柱石(龜背角柱)的,其上面一般都安置壓面石(龜背壓面石),中間連接部分即為腰線石,簡稱腰線[圖1-52(a)],也是下堿與上堿的分界處。

圖1-52 山面構造

5.下堿

下堿[圖1-52(b)]又叫下肩或裙肩,其高度可按檐柱高的3/10定。里皮靠柱子的磚要砍成六方八字形狀,兩塊八字磚之間叫“柱門”,柱門最寬處應與柱徑同寬。下堿應使用最好的材料和采用最細致的做法,并常帶有石活。下堿磚的層數應為單數。

(三)屋面部分

1.正脊

正脊[圖1-53(a)]為前后兩坡頂相交最高處的屋脊,其做法有大式做法的大脊,小式做法的清水脊、過壟脊、鞍子脊等。

圖1-53 部分屋脊

2.垂脊

垂脊[圖1-53(a)]為在屋頂與正脊相交且向下垂的屋脊。

3.戧脊

戧脊(亦稱岔脊、角脊)[圖1-53(a)]為歇山的四個檐角處斜向屋脊,在平面上與垂脊成45°,以戧獸為界分獸前獸后,獸前安置仙人、走獸。

4.博脊

博脊(亦稱圍脊)[圖1-53(a)]為斜坡屋頂上端與建筑垂直面相交部分的水平脊、重檐屋頂的下層水平脊。

5.清水脊

清水脊(又稱蝎子尾)(圖1-54)是用磚瓦壘砌線腳,兩端有翹起的鼻子,下有花草磚和盤子、圭角等構件組成,多用于小式做法的硬山、懸山、有正脊無垂脊。屋面瓦壟有高坡壟和低坡壟,低坡壟布置在位于兩山端的四條邊壟,其最高點與高坡壟在正脊根部最低點相同,檐口高度是一致的。

圖1-54 清水脊

6.皮條脊

其做法與清水脊基本一致,但兩端無“蝎子尾”,只在脊磚外安一件勾頭稱為皮條脊,多用于北方民居。

7.鞍子脊

在屋面上采用陰陽合瓦時,其正脊如馬鞍形,故名鞍子脊。多用于北方民居。

8.甘蔗脊

是在正脊中部用板瓦直立排脊,脊頂刷蓋頭灰,脊端做簡單的方形回紋,多用于江南民居。

9.空花脊

是用磚或瓦壘砌成透空脊,多用于江南民居,用于北方官式建筑時加各種雕飾圖案。

10.寶頂

寶頂(也稱絕脊)(圖1-55)在攢尖屋面的頂端,其下部為多層磚砌線腳,一般與須彌座做法相同,由上下枋、梟及束腰、圭角等構成,上部為圓形中空的寶珠,內部包有雷公柱伸出屋面的通心木。

圖1-55 寶頂

11.正吻

正吻(亦稱大吻、龍吻、鱗尾、鴟尾、鴟吻、吞脊獸、望獸)(圖1-56)是安裝在正脊兩端,山面有吻座的龍形裝飾物,其造型由半月形、魚尾、龍尾演變成口吞正脊,尾上翹,背插劍靶,后面加背獸的正吻,較大規格的正吻多由數塊吻件組合砌筑而成。

圖1-56 正吻

12.合角吻

合角吻(合角獸)(圖1-57)是安裝在盝頂轉角或重檐下層博脊轉角處兩個互成90°的龍形裝飾構件,起防水并封護角柱作用,根據轉角的陰陽角可分為陽合角吻與陰合角吻。

圖1-57 合角吻

13.垂獸

安裝在屋頂垂脊端頭的獸頭裝飾構件為垂獸,如圖1-58(a)所示。

14.戧獸

安裝在屋頂戧脊脊端的獸頭裝飾構件為戧獸,如圖1-58(b)所示。

15.套獸

套在檐角仔角梁頭上的獸頭構件為套獸,如圖1-58(c)所示。

圖1-58 獸頭

16.仙人、走獸

仙人、走獸(小獸、小跑、跑獸)(圖1-59)是安裝在屋頂角脊脊端的裝飾構件,仙人的造型是一位仙人騎在一只昂首的雞上,布置在檐角端頭,其后的走獸亦稱小獸、小跑,其排列次序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魚)、獬豸(獬)、斗牛(吼牛)、行什(猴,因排行第十故名)。

圖1-59 仙人走獸

二、木作、木構架

古建筑柱類構件在正身部分除部分卷棚以外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山面的構件。

(一)柱類

柱類構件在平面圖中的位置見圖1-60。

圖1-60 柱子平面布置

1.檐柱(廊柱)

檐下最外一列柱均稱檐柱,即指檐廊外側的柱子。

2.金柱(步柱、老檐柱)

檐柱以內的各柱,又稱老檐柱,分為單檐金柱、重檐金柱(宋稱殿身檐柱)和里金柱(宋稱殿身內柱)。

3.山柱

位于山墻正中處一直到屋脊的柱稱為山柱。

4.中柱

在縱向正中軸線上,同時又不在山墻之內頂著屋脊的柱為中柱。

5.童柱

童柱下端不著地,立于梁上,作用同柱。南方建筑梁架上的童柱,則常做成上下不等截面的梭殺,如瓜狀,又稱瓜柱。童柱和瓜柱的區別在于童柱的柱腳多與墩斗連接,但瓜柱則不同。

6.瓜柱

瓜柱(蜀柱、柁墩、侏儒柱、童柱、雷公柱、矮柱)是設在屋架梁之間所需要的垂直傳力構件,清《工程做法則例》稱這種構件為“瓜柱”,矮的為“柁墩”;宋《營造法式》稱為“侏儒柱”或“蜀柱”;《營造法原》稱為“童柱”或“矮柱”。 瓜柱依其位置分為脊瓜柱和金瓜柱。正身部分構架名稱如圖1-61所示。

圖1-61 正身木構架

1—檐柱;2—老檐柱(金柱);3—抱頭梁;4—穿插枋;5—脊樁;6—扶脊木;7—脊檁;8—脊墊板;9—脊枋;10—脊瓜柱;11—角背;12—三架梁;13—上金檁;14—上金墊板;15—上金枋(金枋);16—五架梁;17—隨梁枋;18—老檐檁(下金檁);19—老檐墊板;20—老檐枋;21—檐檁;22—檐墊板;23—檐枋

雷公柱是因推山而加長脊檁的承托構件(與瓜柱區分于推山不推山),廡殿建筑的木構架名稱如圖1-62所示。

圖1-62 廡殿建筑的木構架名稱

1—臺基;2—檐柱;3—檐檁;4—檐墊板;5—檐枋;6—抱頭梁;7—下順扒梁;8—金柱;9—下金檁;10—下金墊板;11—下金枋;12—下交金瓜柱;13—兩山下金檁;14—兩山下金墊板;15—兩山下金枋;16—上金檁;17—上金墊板;18—上金枋;19—柁墩;20—五架梁;21—上順扒梁;22—兩山上金檁;23—兩山上金墊板;24—兩山上金枋;25—上交金瓜柱;26—脊樁;27—扶脊木;28—脊檁;29—脊墊板;30—脊枋;31—脊瓜柱;32—角背;33—三架梁;34—太平梁;35—雷公柱;36—老角梁;37—仔角梁;38—由戧;39—檐椽;40—飛檐椽;41—連檐;42—瓦口

歇山建筑木構架名稱如圖1-63所示。

圖1-63 歇山建筑木構架名稱

1—臺基;2—檐柱;3—檐檁;4—檐墊板;5—檐枋;6—抱頭梁;7—金柱;8—下金棹;9—下金墊板;10—下金枋;11—順扒梁;12—交金墩;13—假桁頭;14—五架梁;15—踩步金;16—上金檁;17—上金墊板;18—上金枋;19—挑山;20—柁墩;21—三架梁;22—角背;23—脊瓜柱;24—扶脊木;25—脊檁;26—脊墊板;27—脊枋;28—脊樁;29—踏腳木;30—草架柱子;31—穿梁;32—老角梁;33—仔角梁;34—檐椽;35—飛檐椽;36—連檐;37—瓦口;38—望板

7.常見柱截面

(1)圓柱

①直柱,即整個柱徑均為圓形。

②梭柱。在2/3柱長處開始逐漸向上收攏即“殺梭”,以增加美感,也符合木材生長的自然形態。

③拼貼組合柱。

④空心柱和盤龍柱。

自古以來,多數柱子的截面為圓柱,既符合力學要求,又便于加工和使用。

(2)方柱

①海棠柱。方形截面四角加工成內凹圓角深15mm,成海棠形,既增美感又不傷游人。

②長方柱。

③正方柱。

④空心柱。

方柱多見于唐代及其以后的建筑,如五臺山南禪寺大殿柱。

(3)切角柱

①正八角柱。

②小八角柱。

(4)其他形式

①梅花柱。

②瓜楞柱。

③多段合柱。

④包鑲柱。

⑤拼貼梭柱。

⑥花籃懸柱。

常見柱截面如圖1-64所示。

圖1-64 常見柱截面圖

(二)梁類

1.順梁

順梁是指順面闊方向的橫梁。梁頭下面由柱支承,并順著正身檁子方向(即平行于面寬方向)架梁的一種方法。所架的梁稱順梁,其外端落于檐柱的柱頭之上,內端則榫交承托于金柱(第二排柱)上,梁背上還可承接交金墩或瓜柱。當做歇山頂時,踩步金即安放于交金墩上(圖1-63)。

2.趴梁

趴梁法指梁頭下面不擱置在柱子上,而是趴搭在桁檁上來架梁的一種方法。所架的梁稱趴梁,其外端和內端分別由桁檁和正身梁架承托,即扒扣在桁檁之上(順梁是用在桁檁之下),它與順梁的位置正好一正一反。

3.架梁

架梁是以其上所架設的檁木根數(也稱架)而命名,如在本梁以上有三根檁木就稱為“三架梁”,有五根檁木就稱為“五架梁”,如此類推,分為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等,參看圖1-61~圖1-63。而宋式稱架梁為“椽栿”,是以槫木(桁檁)之間擱置椽子的空當數而命名,如在本椽栿以上有四個空當(清式五架梁)就稱為“四椽栿”,分為四椽栿、六椽栿、八椽栿、十椽栿等,其中,對有三根槫木的橫梁不稱為二椽栿,宋《營造法式》對此給予一個專門名稱,稱為“平梁”。南方把架梁稱為“界梁”,是以兩桁木之間的空當(簡稱“界”)而命名,分為四界梁、五界梁、六界梁等,其中對最下面的一根界梁稱為“大梁”,對有二界的橫梁不稱為二界梁,《營造法原》稱為“山界梁”(相當于“平梁”)。

4.太平梁

因推山而加長脊檁的承托構件,如圖1-62及圖1-65所示。當把廡殿木構架的脊桁(檁)向外推長一個距離后,就可使廡殿山面的坡屋頂變得更為陡峻,借以增添屋面的曲線美。太平梁與三架梁相似。

圖1-65 太平梁位置圖

5.抱頭梁、乳栿、川

抱頭梁是指梁的外端端頭上承接有桁檁木(俗稱抱頭)的檐(廊)步橫梁,它位于檐柱與金柱之間,承接檐(廊)步屋頂上檁木所傳荷重的橫梁。

清《工程做法則例》依其端頭形式不同,分為素方抱頭梁(一般簡稱抱頭梁,用于無斗栱建筑)和桃尖梁(用于有斗栱建筑)。如果其上有多根檁木,將廊步分成多步而設置梁者,分別稱為單步梁、雙步梁、三步梁等。抱頭梁和桃尖梁的形式參看圖1-61~圖1-63以及圖1-66。

圖1-66 抱頭梁和挑尖梁

宋《營造法式》稱抱頭梁為乳栿、剳牽(相當于單步梁)。《營造法原》稱抱頭梁為“川”,在廊步的稱為“廊川”,在雙步上的稱為“眉川”,如圖1-67所示。雙步即指雙步梁,“步”即指桁條間的水平投影距離。雙步梁多用于前、后廊上的梁。當廊步有兩個桁距時就稱為雙步,三個桁距時就稱為三步,一般廊步上的梁最多只有三步梁,最少為一步,但不稱為一步梁,而改稱為“川”。“川”是指界梁以外,將廊柱與步柱穿連起來的橫梁,對雙步、三步梁上面的一步梁,稱為“川步”。

圖1-67 乳栿、剳牽

6.天花梁

天花梁是指在天花吊頂中,處于進深方向的主梁,在天棚吊頂中起到骨架作用。與天花梁垂直方向的為天花枋,如同間枋一樣,其截面尺寸與間枋相同,如圖1-68所示。

圖1-68 天花梁、天花枋

7.老角梁、仔角梁

正身檐步與山面檐步屋面交角處的斜木構件稱為角梁,清制分為“老角梁”和“仔角梁”;宋制分為“大角梁”和“仔角梁”;《營造法原》分為“老戧”和“嫩戧”,如圖1-69所示。

圖1-69 各式角梁

8.由戧(隱角梁、續角梁)

角梁后面的延續,清稱為“由戧”,宋稱“隱角梁”或“續角梁”,《營造法原》無延續,直接布椽。由戧的截面同角梁一樣,其長按每步架安裝,直至脊檁,如圖1-70所示。

圖1-70 由戧

9.遞角梁

宋稱遞角栿,是房屋結構中轉角處的斜梁,水平放置的45°。其作用是將里外角柱連接在一起,并將屋頂荷載傳遞向下,其做法與正身梁架一樣,只是長度不同而已。遞角梁也有七架、五架、二架或六架、四架、頂梁的區分,如圖1-71所示。

圖1-71 遞角梁

10.軒梁

軒梁是指軒步的承載彎弧形頂篷的承重梁,有圓形截面和扁形截面兩種,扁形截面做法與界梁相同,如圖1-72所示。

圖1-72 軒梁、荷包梁

11.荷包梁

荷包梁是《營造法原》用于美化并代替月梁用以承托桁條的弧面梁,梁背中間隆起如荷包形狀,如圖1-72所示,它多用于船篷軒頂和脊尖下的回頂,一般為矩形截面。

(三)枋類

1.額枋(大額枋、小額枋、闌額、由額)

額枋是指在面闊方向連接排架檐柱的橫向木,是加強柱與柱之間連系,并能承重的構件,因多在迎面大門之上,故稱為“額”,為矩形截面。清制在大式建筑中稱為大額枋、小額枋;宋稱為闌額、由額;吳制稱為廊(步)枋。為強化聯系,有時兩根枋疊用,上面的叫大額枋,下面的叫小額枋,如圖1-73所示,上下間用墊板封填。《營造法原》的廊(步)枋,起連接廊柱或步柱的作用。

圖1-73 大、小額枋

2.單額枋(闌額、廊枋)

單額枋即指檐枋,因為在清制無斗栱建筑中,它是檐柱之間的唯一聯系枋木,所以稱為“單額”,以便與大額枋相區別,宋為闌額,吳為廊枋,如圖1-74所示。

圖1-74 單額枋

3.平板枋(斗盤枋、普柏枋)

平板枋位于額枋之上,是承托斗栱之橫梁,其下為額枋,相互間用暗銷連接。平板枋為清制稱呼,《營造法原》稱斗盤枋,宋《營造法式》一般以闌額兼用,但在樓房平座中宋采用“普柏枋”,是專門用來承托斗栱的厚平板木,如圖1-75所示。在板上置木銷與斗栱連接,在板下鑿銷孔與枋木連接。

圖1-75 平板枋

4.棋枋

棋枋是清制重檐建筑中金柱軸線上設有門窗時,于門窗框之上所設的輔助枋木,它是為固定門窗框而設的根基木,如圖1-76(a)所示。

圖1-76 棋枋、圍脊枋、承椽枋、間枋

5.圍脊枋

圍脊枋是指重檐建筑中上下層交界處,遮擋下層屋面圍脊的枋木,截面規格與承椽枋同,如圖1-76(a)所示。

6.間枋

間枋是指樓房建筑中,每個開間的面寬方向,連接柱與柱并承接樓板的枋木,如圖1-76(b)所示。由于在進深方向的柱子之間有“承重”作為承接樓板荷重的主梁,所以面寬方向柱子之間的間枋,可算是作為承重梁上的“次梁”。

7.承椽枋

承椽枋是指重檐建筑中上下層交界處,承托下層檐椽后端的枋木,在枋木外側,安裝椽子位置處剔鑿有椽窩,如圖1-76(a)及圖1-77所示。

圖1-77 承椽枋軸測圖

8.天花枋

天花枋是指有天花棚頂建筑中作為天棚次梁的枋木,與進深方向的主梁天花梁垂直擱置,將荷載傳給天花梁,如圖1-78所示。

圖1-78 天花枋

9.隨梁枋(跨空枋、順袱串)

隨梁枋是指順橫梁方向的枋木。它是為保證木構架的整體安全穩定性,設在受力梁下面,將柱串聯起來的構造性橫枋。

10.穿插枋(夾底)

穿插枋是設在抱頭(或桃尖)梁下面,將檐(廊)柱和金(步柱)柱串聯起來,保證抱頭梁的穩固安全,如圖1-79所示。《營造法原》稱為“夾底”,是指加強雙步或三步梁的橫向拉結木,用于廊步安置在雙步梁或三步梁之下。《營造法式》不設此構件。

圖1-79 穿插枋

(四)桁(檁、槫)類

1.桁(檁)

桁(檁)(圖1-80)是擱置在屋架梁的兩端,起到承托屋面木基層的作用,并將其荷重傳遞給梁柱的構件。宋稱“槫”,清大式稱“桁”,小式稱“檁”,《營造法原》通稱“桁”。依不同位置分別稱為:挑檐桁(宋稱牛脊槫,吳稱為梓桁);檐檁(桁)(宋稱下平槫);金檁(桁)(宋稱上、中平槫);脊檁(桁、槫)等。

圖1-80 檁條

2.桁(檁)三件

為加強各個木排架之間的縱向整體穩定性,清制構件在桁(檁)木之下,設有墊板和枋木,因為這三件總是連在一起制作安裝,清制簡稱為“桁(檁)三件”,如圖1-80(a)所示。在宋制木構架未設置此三連做法,而它是在各根槫木下,采用替木和斗栱作獨立支撐。在《營造法原》中只在桁木下設置“機”木。

3.梁與枋的定義與區別

一般來說,順面闊方向的橫向構件應稱為額或枋,主要起聯系各排架柱的連接作用,很少起承重梁的作用,故一般不稱為梁。而順梁,雖也是順面闊方向,但它起承重作用,為了與額、枋相區別,故稱它為順梁。踏腳木和踩步金是山面的承重構件,它們的荷載都傳遞到順梁上,再由順梁傳遞到柱上。

(五)門、窗類

1.實榻門

將門板的外面做成光平無縫無線腳,猶如鏡面,背后打眼穿銷或橫向釘起。實塌門是各種板門中型制最高、體量最大、防衛性最強的大門,專門用于宮殿、壇廟、府邸及城垣建筑,如圖1-81所示。

圖1-81 實榻門

2.攢邊門

攢邊門又稱棋盤板門,是用于一般府邸民宅的大門,四邊用較厚的邊抹攢起外框,門心裝薄板穿帶,故稱攢邊門。該門從外觀看呈棋盤狀而又得名棋盤門,如圖1-82所示。

圖1-82 攢邊門(棋盤門)

3.撒帶門

撒帶門是街門的一種,常用作木場、作坊等一類買賣廠家的街門。在北方農舍中,也常用它作居室屋門,如圖1-83所示。

圖1-83 撒帶門

4.屏門

屏門是一種用較薄的木板拼攢的鏡面板門,因其類似屏風而得名,即在整個格門框架上用小板釘上,表面光平如鏡,它的作用主要是遮擋視線、分隔空間,多用于垂花門的后檐柱、間或院子內隔墻的隨墻門上,園林中常見的月洞門、瓶子門、八角門、室外屏風上也常安裝這種屏門。有的正面作鏡面而背面作格門式則為講究的屏門。屏門多為四扇一組,由于門扇體量較小,一般沒有門邊,門軸,憑鵝項、碰鐵等鐵件做開關啟合的樞紐。門涂刷綠色油飾,上面常書刻“吉祥如意”“四季平安”“福壽綿長”一類吉辭,如圖1-84所示。

圖1-84 屏門

5.隔扇(長窗)

隔扇在宋代稱為格子門或格門,是安裝于建筑物金柱或檐柱間,為可脫卸之門,用于分隔室內外的一種裝修。此門分成上下兩段。上段叫格心,隔扇心是安裝于外框上部的仔屜,通常有菱花和欞條花心兩種;下段用木板鑲起叫裙板,裙板與格心之比,宋式為1∶2,清式為4∶6,實際上也不嚴格規定。當全部用格心而不用裙板的整個隔扇稱為“落地明造”,玲瓏剔透、美不勝收。但結構不大牢固,故尺寸不宜做大。隔扇的樣式根據其尺寸大小,受力情況又分為六抹、五抹、四抹、二抹(落地明造),如圖1-85所示。

圖1-85 隔扇

6.風門

風門是專門用于住宅居室的單扇格子門,安裝在明間隔扇外側的簾架內,如圖1-86所示。

圖1-86 風門

7.隔扇隔斷

隔扇隔斷又稱碧紗櫥(圖1-87),可移動,以視需要靈活調整房屋的平面布置。這是中國傳統建筑裝修的一大特色。

圖1-87 碧紗櫥

8.窗類

由于中國建筑特點是木構框架,窗和門都不承重,其大小和形式都可自由設計安排,不受力學上的制約,窗門形式尺寸也就更五花八門了。圖1-88所示為格柵窗。

圖1-88 格柵窗

9.窗花式樣

各類門窗的花格式樣又可加以變化,參照圖1-89所示。

圖1-89 各式窗花

(六)斗栱

(1)大斗 最下層的斗狀方形托座,由櫨演變而來。

(2)斗 立方塊上井十字口,位于昂與翹之間。

(3)栱 形狀略呈弓形的橫向構件,與枋平行。

(4)翹 大斗上面的縱向構件,與枋垂直。

(5)耍頭 放于昂上面的頭部呈螞蚱頭似的縱向構件。

(6)昂 位于翹的上面,頭部向斜前方下垂的縱向構件。

(7)升 立塊上僅開橫向口,位于栱頭之端部。

斗栱各組成要件見圖1-90。

圖1-90 斗栱

(七)其他類

1.雀替

放在柱頂作為柱頭與梁枋之間如牛腿式的支撐,并向左右兩邊有較大的伸延,其長為面闊的1/4,高度與檐枋相同,厚度為柱徑的3/10,再在其上畫上華麗的彩畫,如圖1-91所示。

圖1-91 雀替

2.騎馬雀替

柱間間距較小,以致兩端的雀替碰接在一起,多見于垂花門上,可將其處理成一整片的人字形變截面裝飾板。

3.花牙子

模仿雀替形狀的一種通花裝飾,如同中斷的掛落,設計隨意,如圖1-92所示。

圖1-92 花牙子

4.掛落

掛落是額枋下的一種構件,常用鏤空的木格或雕花板做成,也可由細小的木條搭接而成,用作裝飾和劃分室內空間,如圖1-93所示。掛落在建筑中常為裝飾的重點,常做透雕或彩繪。在建筑外廊中,掛落與欄桿從外立面上看是位于同一層面,并且紋樣相近,有著上下呼應的裝飾作用。而自建筑中向外觀望,則在屋檐、地面和廊柱組成的景物圖框中,掛落有如裝飾花邊,使圖畫空闊的上部產生了變化,出現了層次,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

圖1-93 掛落

5.檁墊板

檁墊板是清式建筑中填補檁木與枋木之間空隙的木板,起裝飾作用。檁墊板依其位置分為檐墊板、金墊板、脊墊板等。

6.檁枋木(機)

檁枋木(機)是建筑中連接檁(桁)木下,瓜柱與瓜柱之間的聯系木,《營造法原》稱為“機”。依檁(桁)位置分為檐枋(連機)、金枋(金機)和脊枋(脊機),其為矩形截面。

7.角云(花梁頭、捧梁云)

它是清制亭子建筑用于轉角部位的柱頂上承托兩個方向橫梁交叉搭接或桁檁交叉搭接的墊木,一般在該墊木外側雕刻有云狀花紋,所以稱為角云,如圖1-94所示。

圖1-94 角云

8.檐椽

椽子在檐(廊)步距上的稱為檐椽。

9.脊椽(腦椽、頭停椽)

在脊步步距上的在宋朝稱為脊椽,清朝稱為腦椽,《營造法原》稱為頭停椽。

10.花架椽(直椽)

在屋頂正身部分的椽子,擱置在檁桁(槫)木上用來承托望板(或望磚)的條木,在廡殿建筑中多為圓形截面,《營造法原》也有用半圓截面的。為簡單起見,除檐椽和脊椽之外都簡稱為直椽。

11.翼角椽(轉角椽、摔網椽)

從起翹點至角梁部分的椽子,清制稱為翼角椽,宋稱為轉角椽,《營造法原》稱為摔網椽。

12.飛椽(飛子)

飛椽(飛子)是鋪釘在檐口望板(或檐椽)上增加屋檐沖出和起翹的檐口正身椽子,與下面的檐椽成雙配對,多為方形截面,也有圓形截面的。清與《營造法原》稱為飛椽,宋《營造法式》稱為飛子。

13.翹飛椽(轉角飛子、立腳飛椽)

從起翹點至角梁部分的異角部分飛椽,清稱為翹飛椽,宋稱為轉角飛子,吳稱為立腳飛椽。

屋面部分構件關系如圖1-95所示。

圖1-95 屋面部分構件關系圖

14.襯頭木(戧山木)

襯頭木是指裝釘在檐檁上,承托翼角椽使其上翹的墊枕木,呈鋸齒三角形,《營造法原》稱為“戧山木”,如圖1-96所示。

圖1-96 襯頭木

15.大小連檐(飛魁、遮檐板)

大連檐是用來連接固定飛椽端頭的木條,為梯形截面。宋《營造法式》稱大連檐為“飛魁”,《營造法原》以遮檐板代替大連檐,釘在飛椽端頭用以遮蓋。

16.小連檐

小連檐是固定檐椽端頭的木條,為扁形截面。《營造法原》用里口木代替小連檐。

17.椽椀板

椽椀板是用于固定檐椽的卡固板,它是用一塊木板按椽徑大小和椽子間距,挖鑿出若干椀洞而成,如圖1-97(a)所示,將它釘在檐桁檁上,讓檐椽穿洞而過。根據椽子截面形式分為圓椽椽椀、方椽椽椀。其多用在高規格建筑上,一般建筑可以不用。

18.隔椽板

隔椽板是用于固定除檐椽之外(上行步架)的其他直椽的卡固板,其作用與椽椀板相同,但不用長板、條板挖鑿椽椀,只用簡易板塊代替椽椀板,在每個椽子空隙置一塊。

19.閘擋板

閘擋板是清制堵塞檐口飛椽之間空隙的擋板。因為飛椽釘在直椽的望板上,而在飛椽之上還釘有一層“壓飛望板”,在這兩層望板之間的空隙,雀鳥很容易進入做巢,因此用閘擋板加以堵塞,可以阻止雀鳥鉆入。

20.里口木

里口木是《營造法原》填補飛椽之間空隙的牙齒形填補板,如圖1-97(b)所示。其凹槽是嵌飛椽,釘在檐椽或望板之上。

21.瓦口板

瓦口板是釘在大連檐上用來承托檐口瓦的木件,是按屋面瓦的弧形做成波浪形木板條,如圖1-97(c)所示。

圖1-97 零星構件

22.菱角木、扁擔木和箴木

菱角木、扁擔木和箴木是《營造法原》老、嫩戧夾角之間用于戧角加固的構件,是填補其交角的拉扯木,如圖1-98(a)所示。其中將扁擔木和箴木合稱為龍徑木。

圖1-98 翼角部分構件

23.硬木千斤銷

即指硬木木銷,它是用于老、嫩戧連接處,由老戧端頭底下穿入,用于固定嫩戧的木銷子,一般用比較結實的硬雜木制作,故稱為硬木千斤銷。

24.眠檐勒望

勒望[圖1-98(b)]是《營造法原》中所指的橫勒攔望條,因為《營造法原》屋頂木基層一般是在椽子上鋪筑望磚來代替木望板,為了防止望磚下滑,采用由脊至檐口按每一界深距離在椽子上橫釘一木條,最檐口一條稱為“眠檐勒望”。 

25.踏腳木

踏腳木是承托幾根草架柱的橫向受力構件,在其背上做有卯口,以便栽立草架柱榫;底皮為斜面,壓在山面檐椽上。

26.草架柱

草架柱是支承歇山部分檁木的支柱,每個檁木一根,在柱頂鑿剔梳槽,以承接脊檁和上金檁,柱腳做榫插入踏腳木卯口內。

27.橫穿

橫穿是連接并穩定草架柱的橫撐。

山面構件如圖1-99所示。

圖1-99 山面構件

28.山花板

在歇山屋頂的兩端,前后博風所夾的三角形空間,由草架柱、橫穿、踏腳木等形成歇山山面的骨架,用以封堵屋架的木板構件稱為山花板(圖1-100),在山花板上雕刻花紋或繪彩畫稱為山花。明代歇山一般用磚砌山花,有的博風用磚砌或做琉璃博風。清代歇山山花成為屋頂上的主要裝飾部位,不做懸魚、惹草,在博風板檁子的部位釘梅花釘,有的做貼金裝飾,在重要的歇山宮殿上做瀝粉山花綬帶貼金花飾更顯其尊貴。

圖1-100 山花板

29.踩步金

踩步金(圖1-101)是相當于三架梁之下五架梁的木構件,但它的作用又較五架梁多一項功能,即起搭承山面檐椽的檁木作用。因此,在它的外側面剔鑿有若干個承接山面檐椽的椽窩。因一木兩用,故特取名為“踩步金”。

圖1-101 踩步金

30.懸魚、惹草

早期的歇山屋頂僅有博風板不做山花板,是透空的,在博風板中間安裝懸魚,沿著檁的位置安裝惹草,如圖1-102所示。

圖1-102 懸魚、惹草

31.蒲鞋頭

蒲鞋頭(圖1-103)即為半個栱件,是指在柱梁接頭處,由柱端伸出的丁字栱,在軒中用得較多。

圖1-103 蒲鞋頭

32.山霧云

山霧云(圖1-104)是指屋架山尖部分置于山界梁上的裝飾板。這種裝飾一般用于比較豪華的大廳房屋,它的脊桁是由坐在山界梁上一斗六升栱作為支撐,然后用三角形的木板斜插在坐斗上,在該板的觀賞面雕刻流云飛鶴等圖案。

33.抱梁云

抱梁云(圖1-104)是山霧云的陪襯裝飾板,其長、寬、高都約小于山霧云的1/2,它與山霧云同向,斜插在一斗六升的最上面一個升口中,板上雕刻有行云圖案,陪襯山霧云的立體感。

圖1-104 山霧云、抱梁云

34.棹木

棹木(圖1-104)是大梁兩端梁頭底部的裝飾木板,斜插在蒲鞋頭(即丁字栱)的升口上,好像丁字栱的兩翼。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乐市| 刚察县| 玛多县| 奇台县| 高安市| 嘉义县| 曲水县| 天门市| 乌兰县| 启东市| 马尔康县| 陵川县| 江门市| 比如县| 千阳县| 临潭县| 文安县| 武乡县| 阿勒泰市| 钦州市| 蓬莱市| 丹东市| 通河县| 呼玛县| 舒兰市| 木兰县| 塘沽区| 九龙城区| 玉门市| 电白县| 建德市| 图们市| 通海县| 鄂尔多斯市| 黄骅市| 湛江市| 城步| 屏南县| 宕昌县| 丰镇市| 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