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我國農業技術標準發展現狀

一、技術研發方面的制約因素

技術研發方面,研究力量薄弱,技術儲備不足。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是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而標準則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載體和平臺。農業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需要通過標準化的手段推廣應用,以加速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產業發展進程。目前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由于體制、機制、投入等多方面的原因,國內從事農業標準化研究的科研機構獲得的標準項目較少,承擔農業標準制定的科技人員相對缺乏穩定性,導致農業技術標準方面的科技創新能力弱,技術儲備嚴重不足。特別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技術創新成果匱乏,如對高效低殘毒低成本的農業投入品、農作物優新抗病品種、農產品有毒有害物質快速檢測技術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關鍵控制技術等研發明顯滯后,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業技術標準水平提高的“瓶頸”。

多年來國家在科技資金投入上一直存在著“重研究,輕推廣”的現象,在科研投入本來就不足的情況下,科技推廣和轉化費用就更加缺乏,大批科研成果由于缺少足夠的資金而難以轉化為技術標準,使得科技研究與農業技術標準的結合嚴重脫節。此外,我國農業標準的技術研究也缺乏先進的檢驗設備和檢驗技術作支撐,農業技術標準的科學性、先進性和適用性難以提高,標準的技術內容與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市場貿易發展的實際需要相差甚遠,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發達國家標準的比率低,一些按照國內標準組織生產的農產品難以進入國際市場參與競爭。

二、標準制定方面的制約因素

標準制定方面,政府部門職責不清,透明度差。我國標準從計劃的提出、制定到審批發布,涉及政府多個部門,說是“齊抓共管”,實際上是部門職責不清,管理分散,相互掣肘、重疊交叉現象突出,工作效率低,銜接費時費力,運作管理成本高。如標準計劃的確定,往往需要幾個部門多次協調溝通,經常出現標準主管部門、行業主管部門、制定技術單位、實施主體對標準制定計劃不能達成共識和形不成統一規劃的現象。在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組織),一是農業標準管理多以農業行業部門為主,標準制定充分體現行業發展與管理的需要;二是十分重視發揮行業協會等民間組織、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營銷企業和農場主在制定與實施推廣農業標準中的主體作用。美國在制定標準時,多由政府機構或政府授權的機構牽頭,成立由政府官員、利益主體(農場主、加工商、行業協會)及技術專家組成的工作組或委員會,負責標準的擬定。標準草案完成之后,政府部門利用公文或網站向社會廣泛征求意見,有關利益團體也會利用或舉辦技術咨詢活動來征求意見。日本在標準制定過程中的透明度也相當高,充分體現“協商精神”,這樣的標準制定以后,實施主體才真正愿意采用、實施。而我國的各類標準的計劃及其制修訂多為政府行為,而作為標準的實施主體,如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行業協會參與制定的很少,標準制定過程中,制定的標準往往帶有滯后性,缺乏實際生產需要的及時性、針對性和適應性,而且許多標準與市場需求和實施主體的實際需要不相符,雖然政府實現了“有標可依”,而生產實踐中卻出現“無標可循”的扭曲現象。

三、實施推廣方面的制約因素

實施推廣方面,措施手段少,缺乏有效載體。農業技術標準實施推廣薄弱,缺乏貫標“源動力”和實施載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農業標準化的宣傳貫徹不到位,許多農業生產經營企業和農民缺乏按照標準化要求組織生產經營的理念,對實施推廣標準缺乏認同感、緊迫感、責任感;二是缺乏統籌協調與規劃,農業標準的實施推廣工作未能與農業科技推廣、基地建設、市場準入和行政執法有機結合起來;三是對農業標準實施推廣缺乏應有的配套政策,按照標準化要求生產的產品不能實現優質優價,國家對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的財政支持力度不夠;四是縣及縣以下的標準化基層推廣人員嚴重不足,對標準的實施推廣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五是我國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面對吸納新技術的動力與能力天然不足的小規模農戶,按照標準化要求組織農業生產,缺乏有效的實施載體,實施難度大,運行成本高。

四、支撐體系方面的制約因素

支撐體系方面,法規不健全,經費、人才匱乏。宏觀法制環境、政府經費投入和人才隊伍是農業技術標準順利運行、維護和良性發展的關鍵因素。目前我國與農業標準化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還不能適應農業標準化管理的客觀需要。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監管力度缺乏,急需進行修制定。另外,我國的強制性標準未能與專業法律法規相配套,大多未能以技術法規的形式出現,不利于實施和監督。經費不足、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是制約我國農業技術標準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也是我國農業標準技術水平偏低的根本原因。當面對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的農戶,農業標準的宣傳貫徹顯得十分重要,并且標準的宣傳又是一項繁雜的任務,需要大量地投入資金加以保證,方可較好地推廣實施標準。

五、我國農業標準化理論研究的弱勢原因分析

自古以來,我國的農業一直在“大概”的概念中運動,在模糊的論證中發展,長期處于“眼看、牙咬、尺量”的狀態。對于規范生產、市場預測、產品定位等預期達到的目標——標準化管理幾乎沒有加以探討。其實,這與當時技術的發展水平和人的需要的層次有直接關系。我國農業種植業標準化之所以尚未從理論角度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是因為長期以來,農業種植業發展的水平停留在自給自足、豐衣足食的社會封閉形態中,與市場、流通和大區域經濟發展相脫鉤的結果。我國農耕歷史悠久,農業種植業的方方面面,在不同區域都有符合當地條件的一套規則,人們按照這些經驗、規則,操作和指導自己的農業種植業的過程,只要不遇到災害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的極端干擾,一般是不會產生大的問題的。比如,在農業方面的經典,可謂有許多農諺,是指導生產,按照氣候、季節從事農業過程的最好標準。但這些規則均來自長期實踐的累積,帶著濃厚的地方色彩,其整體仍是一盤散沙,未必產生出共性規律來。我國農業一直未形成科學、系統的標準體系的主要原因有:

(1)農業沒有與市場結合,缺乏內在驅動力;

(2)農業以衣、食為主,解決溫飽問題,其目標是追求數量,忽視與質量掛鉤;

(3)沒有研究農業標準化的社會、經濟和政策土壤;

(4)國人認識偏差的影響。由于農業種植業“靠天吃飯”的特性,使許多人認為是“無規則運動”,沒有標準可言。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鼎市| 察隅县| 河西区| 东辽县| 义马市| 安新县| 襄汾县| 阳西县| 子长县| 陵水| 牙克石市| 毕节市| 宜兰市| 齐齐哈尔市| 祁门县| 承德县| 惠水县| 浦江县| 泸溪县| 富顺县| 定陶县| 青冈县| 伊通| 定边县| 兰西县| 车致| 饶阳县| 蓬安县| 搜索| 新干县| 姜堰市| 枞阳县| 宣汉县| 米泉市| 始兴县| 高邑县| 青岛市| 平山县| 融水| 昂仁县| 青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