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種植業標準化研究
- 滕葳 李倩 孔巍 柳琪編著
- 2971字
- 2020-05-07 10:06:28
第一節 我國農業標準化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農業技術標準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標準化工作已經為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和保障食品安全做出了較大貢獻,但發展過程中,由于多種障礙因素,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目前,我國農業種植業標準的構成,還存在較多的缺失。
一、農業種植業標準的構成
農業種植業標準化遵從種植業的特性,以標準要求的規則,對農業種植業全程進行審視和規范,把握農業種植業活動過程,確定各環節上的質量關系,明確其因果聯系,分門別類而又相互嵌套,各自有側重又不重疊地反映農業種植業標準化工作的實質,逐步制定和完善各個環節的標準構成。目前,我國的農業種植業標準多圍繞農產品的科研、生產、檢驗技術方法、農藝技術規程、生產環境、安全衛生要求等方面制定與實施,本書討論的種植業標準包括基礎/通用類(術語、分類)、方法類(檢驗/檢測)、環境安全類(產地環境、投入品)、種質資源類(種子、種苗)、生產管理(種植、植保、加工)類、產品類(等級規格、品質/安全、原產地保護)、物流類(包裝、標識、貯運)、質量追溯類等八個方面。種植業標準分類見圖2-1。

圖2-1 種植業標準分類
二、我國種植業標準的現狀分析
我國農業標準已建立起基本的體系結構,農業種植標準化為我國農業種植業指明了發展的方向,隨著農業產業化的不斷深入發展,農業種植業標準化工作需要不斷地適應農業種植業產業化的發展。目前,我國農業種植業標準體系的基本現狀分析如下。
(1)市場流通產品有標率低。依據NY/T 2137—2012《農產品市場信息分類與計算機編碼》、NY/T 1940—2010《熱帶水果分類和編碼》、NY/T 1961—2010《糧食作物名詞術語》、NY/T 1991—2011《油料作物與產品名詞術語》標準,中列出的農產品種類、名稱,共采集659個產品,使用產品名稱查詢農業行業標準中對應的標準,每一個具體產品在上述八個方面中只要有一個標準存在,就計該產品為“有標準”。按此方法統計,在659個產品中,只有173個產品“有標準”(至少存在1個標準),占26.25%,而486個產品無任何一項標準。在173個有標準的產品中,有質量追溯標準4項;物流類標準(包裝、標識、貯運)24項;加工標準45項;種子、種苗標準25項;術語標準7項;分類標準2項;產地環境標準11項;等級規格標準43項;產品標準123項,其他主要為植保、生產技術規程和檢測方法標準。
(2)體系結構失衡配套程度低。農業技術標準體系理應是整體設計的產物,然而現行的農業技術標準體系還沒有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農業技術標準的制修訂多采用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未從農業產業出發來考慮農業技術標準體系的構建。標準配套程度低。不同類型的標準缺失現象不同程度存在,標準缺口較大。許多產品僅僅只有一個產品標準,而且在產品標準中缺乏草本花卉標準、中草藥標準、特有成分檢測方法標準等,如缺促生長劑,因精確有效的檢測方法標準缺乏,導致難以評價和監管。目前市場銷售的藍莓,也處于無標準可依的狀態。許多領域的標準缺失,制約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制約了農產品國際貿易發展,制約了我國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3)現行標準交叉重復矛盾。我國現行標準分為四級,即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除企業標準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都是政府標準,從法理上應當具有同等的約束力和互不重疊性。但現實中,由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的審批發布機關不同,加之缺乏信息溝通與統一規范,導致的結果是各自為戰,互不對接,有許多農產品標準及其生產技術規范,普遍存在三大標準的內容相近,甚至出現一些關鍵參數上差異較大、相互矛盾的現象。標準交叉重復矛盾,不利于統一市場體系的建立。標準是生產經營活動的依據,是重要的市場規則,必須增強統一性和權威性。有些標準技術指標不一致甚至沖突,既造成企業執行標準困難,也造成政府部門制定標準的資源浪費和執法尺度不一。特別是涉及健康安全環保的強制性標準,制定主體多。28個部門和31個?。▍^、市)制定發布強制性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數量龐大,強制性國家、行業、地方三級標準萬余項,缺乏強有力的組織協調,交叉重復矛盾難以避免。
(4)國際上通行的團體標準在我國暫還沒有法律地位,市場自主制定、快速反映需求的標準不能有效供給。
(5)專用農產品標準缺乏,產品標準針對性不強。例如,NY/T 2137—2012標準中,稻類中早秈稻谷、秈糯稻谷、粳糯稻谷等21種產品,無任何標準,無標率達到80.77%。粳稻谷、黑米、秈米、粳米、稻等5種產品有一項標準,有標準的只占19.23%;而在小麥類中硬質白小麥、弱筋小麥、高筋小麥粉等19種產品無標準,無標率達到82.61%。小麥、冬小麥、春小麥、小麥粉等4種產品有標準,有標準的只占17.39%。
(6)部分標準老化滯后。我國標準體系中存在一定數量的老化滯后標準,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實施條例》第二十條規定,標準復審周期一般不超過5年。但實際中,我國農業種植業標準更新周期長的現象還較為普遍。部分標準更新速度緩慢,“標齡”高出德、美、英、日等發達國家一倍以上。近年來,我國標準修訂更新的效率顯著提高,但通過標準體系與產品的對應分析可以發現,我國部分農業種植業標準遠超5年,未更新修訂的標準還存在較多。如:NY 526—2002水稻苗床調理劑、NY/T 390—2000水稻育秧塑料缽體軟盤、NY/T 240—1994西北地區夏玉米生產技術規程、NY/T 205—1992華北地區冬小麥公頃產畝產栽培技術規程、NY/T 117—1989飼料用小麥、NY/T 115—1989飼料用高粱等等,“標齡”超過10年、20年,甚至接近30年的標準還大量存在。由于標準得不到及時更新,使得標準的技術內容既不能及時反映市場需求的變化,也難以體現科技發展和技術進步,部分技術要求缺乏先導性。
由統計分析可以得知,目前我國農業種植業標準體系中的標準,較我國實際生產、流通的產品數量差別較大。有產品標準的農產品只有173個,占26.25%,即目前市場上的多數產品,在生產和流通領域“無標可依”。同時,已有的“中國標準”在國際上認可度不高。
(7)標準化協調推進機制不完善。標準化協調推進機制不完善,制約了標準化管理效能提升。標準反映各方共同利益,各類標準之間需要銜接配套。很多標準技術面廣、產業鏈長,特別是一些標準涉及部門多、相關方立場不一致,協調難度大,由于缺乏權威、高效的標準化協調推進機制,越重要的標準越“難產”。有的標準實施效果不明顯,相關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尚未形成多部門協同推動標準實施的工作格局。
(8)實施效果差。經過多年的努力,特別是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業標準已具有相當的數量規模和覆蓋面,但有些技術標準在某種程度上只是起到了技術儲備和科技成果格式化的功能,缺乏實施手段和途徑,與農業的生產性項目建設、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業行政執法脫節。由于體制和制標程序上的原因,我們很多的農業標準都是按照行業歸口和生產環節而制定的。一個產品的生產過程,要完全按照標準化管理,至少需要有5~8個標準方可實施全程標準化管理。標準過多,標準間的銜接配套性差,標準重復交叉嚴重,同時很多標準過于學術化和技術化,內容過繁,導致實施者不知所云,不知所措。目前,我國農業標準實施推廣試點示范多,但覆蓋面有限。
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現行標準體系和標準化管理體制是20世紀80年代確立的,政府與市場的角色錯位,市場主體活力未能充分發揮,既阻礙了標準化工作的有效開展,又影響了標準化作用的發揮,必須切實轉變政府標準化管理職能,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