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管線綜合

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 50352—2005)。

5.5.5 地下工程管線的走向宜與道路或建筑主體相平行或垂直。工程管線應從建筑物向道路方向由淺至深敷設。工程管線布置應短捷,減少轉彎。管線與管線、管線與道路應減少交叉。

5.5.6 與道路平行的工程管線不宜設于車行道下,當確有需要時,可將埋深較大、翻修較少的工程管線布置在車行道下。

5.5.7 工程管線之間的水平、垂直凈距及埋深,工程管線與建筑物、構筑物、綠化樹種之間的水平凈距應符合有關規范的規定。

見《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2002年版)》(GB 50180—93)。

10.0.2 居住區內各類管線的設置,應編制管線綜合規劃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0.0.2.1 必須與城市管線銜接;

10.0.2.2 應根據各類管線的不同特性和設置要求綜合布置。各類管線相互間的水平與垂直凈距,宜符合表10.0.2-1和表10.0.2-2的規定;

表10.0.2-1 各種地下管線之間最小水平凈距(m)

注:①表中給水管與排水管之間的凈距適用于管徑小于或等于200mm,當管徑大于200mm時應大于或等于3.0m;
②大于或等于10kV的電力電纜與其他任何電力電纜之間應大于或等于0.25m,如加套管,凈距可減至0.1m;小于10kV電力電纜之間應大于或等于0.1m;
③低壓燃氣管的壓力為小于或等于0.005MPa,中壓為0.005~0.3MPa,高壓為0.3~0.8MPa。

表10.0.2-2 各種地下管線之間最小垂直凈距(m)

10.0.2.3 宜采用地下敷設的方式。地下管線的走向,宜沿道路或與主體建筑平行布置,并力求線型順直、短捷和適當集中,盡量減少轉彎,并應使管線之間及管線與道路之間盡量減少交叉;

10.0.2.4 應考慮不影響建筑物安全和防止管線受腐蝕、沉陷、震動及重壓。各種管線與建筑物和構筑物之間的最小水平間距,應符合表10.0.2-3規定;

表10.0.2-3 各種管線與建、構筑物之間的最小水平間距(m)

注:①表中給水管與城市道路側石邊緣的水平間距1.00m適用于管徑小于或等于200mm,當管徑大于200mm時應大于或等于1.50m;
②表中給水管與圍墻或籬笆的水平間距1.50m是適用于管徑小于或等于200mm,當管徑大于200mm時應大于或等于2.50m;
③排水管與建筑物基礎的水平間距,當埋深淺于建筑物基礎時應大于或等于2.50m;
④表中熱力管與建筑物基礎的最小水平間距對于管溝敷設的熱力管道為0.50m,對于直埋閉式熱力管道管徑小于或等于250mm時為2.50m,管徑大于或等于300mm時為3.00m對于直埋開式熱力管道為5.00m。

10.0.2.5 各種管線的埋設順序應符合下列規定:

(1)離建筑物的水平排序,由近及遠宜為:電力管線或電信管線、燃氣管、熱力管、給水管、雨水管、污水管;

(2)各類管線的垂直排序,由淺入深宜為:電信管線、熱力管、小于10kV電力電纜、大于10kV電力電纜、燃氣管、給水管、雨水管、污水管。

10.0.2.6 電力電纜與電信管、纜宜遠離,并按照電力電纜在道路東側或南側、電信電纜在道路西側或北側的原則布置;

10.0.2.7 管線之間遇到矛盾時,應按下列原則處理:

(1)臨時管線避讓永久管線;

(2)小管線避讓大管線;

(3)壓力管線避讓重力自流管線;

(4)可彎曲管線避讓不可彎曲管線。

10.0.2.8 地下管線不宜橫穿公共綠地和庭院綠地。與綠化樹種間的最小水平凈距,宜符合表10.0.2-4中的規定。

表10.0.2-4 管線、其他設施與綠化樹種間的最小水平凈距(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平市| 杨浦区| 金溪县| 福建省| 车致| 莱芜市| 五指山市| 八宿县| 格尔木市| 夏河县| 靖州| 汉阴县| 措勤县| 甘洛县| 泸溪县| 定西市| 砀山县| 盘山县| 米泉市| 德兴市| 同德县| 安化县| 江阴市| 玛曲县| 威海市| 萨迦县| 大连市| 简阳市| 朔州市| 光山县| 棋牌| 平遥县| 邳州市| 盐城市| 长岛县| 鹤峰县| 大理市| 凤台县| 安陆市| 遂宁市| 拉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