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停車場和車庫

一、基本要求

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 50352—2005)。

3.6.1 新建、擴建的居住區應就近設置停車場(庫)或將停車庫附建在住宅建筑內。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車位數量應符合有關規范或當地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

3.6.2 新建、擴建的公共建筑應按建筑面積或使用人數,并根據當地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在建筑物內或在同一基地內,或統籌建設的停車場(庫)內設置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車車位。

3.6.3 機動車停車場(庫)產生的噪聲和廢氣應進行處理,不得影響周圍環境,其設計應符合有關規范的規定。

二、出入口位置

見《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CJJ 37—2012)。

11.2.4 按停放車輛類型,公共停車場可分為機動車停車場與非機動車停車場。

11.2.5 機動車停車場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機動車停車場設計應根據使用要求分區、分車型設計。如有特殊車型,應按實際車輛外廓尺寸進行設計。

2 機動車停車場內車位布置可按縱向或橫向排列分組安排,每組停車不應超過50veh。當各組之間無通道時,應留出大于或等于6m的防火通道。

3 機動車停車場的出入口不宜設在主干路上,可設在次干路或支路上,并應遠離交叉口;不得設在人行橫道、公共交通??空炯皹蛩硪捞?。出入口的緣石轉彎曲線切點距鐵路道口的最外側鋼軌外緣不應小于30m。距人行天橋和人行地道的梯道口不應小于50m。

4 停車場出入口位置及數量應根據停車容量及交通組織確定,且不應少于2個,其凈距宜大于30m;條件困難或停車容量小于50veh時,可設一個出入口,但其進出口應滿足雙向行駛的要求。

5 停車場進出口凈寬,單向通行的不應小于5m,雙向通行的不應小于7m。

6 停車場出入口應有良好的通視條件,視距三角形范圍內的障礙物應清除。

7 停車場的豎向設計應與排水相結合,坡度宜為0.3%~3.0%。

8 機動車停車場出入口及停車場內應設置指明通道和停車位的交通標志、標線。

11.2.6 非機動車停車場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非機動車停車場出入口不宜少于2個。出入口寬度宜為2.5m~3.5m。場內停車區應分組安排,每組場地長度宜為15m~20m。

2 非機動車停車場坡度宜為0.3%~4.0%。停車區宜有車棚、存車支架等設施。

見《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GB 50220—95)。

第8.1.8條 機動車公共停車場出入口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第8.1.8.1條 出入口應符合行車視距的要求,并應右轉出入車道;

第8.1.8.2條 出入口應距離交叉口、橋隧坡道起止線50m以遠。

見《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2002年版)》(GB 50180—93)。

第8.0.6條 居住區內必須配套設置居民汽車(含通勤車)停車場、停車庫,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第8.0.6.1條 居民汽車停車率不應小于10%;

第8.0.6.2條 居住區內地面停車率(居住區內居民汽車的停車位數量與居住戶數的比率)不宜超過10%;

第8.0.6.3條 居民停車場、庫的布置應方便居民使用,服務半徑不宜大于150m;

第8.0.6.4條 居民停車場、庫的布置應留有必要的發展余地。

見《停車場規劃設計規則(試行)》(公安部和建設部制定,1989年1月1日執行)規定。

第4條 機動車停車場的出入口應有良好的視野。出入口距離人行過街天橋、地道和橋梁、隧道引道須大于50m;距離交叉路口須大于80m。

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 50352—2005)規定。

4.1.5 基地機動車出入口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與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離,自道路紅線交叉點量起不應小于70m;

2.與人行橫道線、人行過街天橋、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橋)的最邊緣線不應小于5m;

3.距地鐵出入口、公共交通站臺邊緣不應小于15m;

4.距公園、學校、兒童及殘疾人使用建筑的出入口不應小于20m;

5.當基地道路坡度大于8%時,應設緩沖段與城市道路連接;

6.與立體交叉口的距離或其他特殊情況,應符合當地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

條文說明規定:

4.1.5 本條各款是維護城市交通安全的基本規定。第1款是按大中城市的交通條件考慮的。70m距離的起量點是采用交叉口道路紅線的交點而不是交叉口道路平曲線(拐彎)半徑的切點,這是因為已定的平曲線半徑本身就常常不符合標準。70m距離是由下列因素確定的:道路拐彎半徑占18~21m;交叉口人行橫道寬占4~10m;人行橫道邊離停車線寬約2m;停車、候駛的車輛(或車隊)的長度;交叉口設城市公共汽車站規定的距離(一般離交叉口紅線交點不小于50m)。綜合以上各因素,基地道路的出入口位置離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距離不小于70m是合理的。當然上述情況是指交叉口前車行道上行方向一側。在車行道下行方向的一側則無停車、候駛的要求,但仍需受其他因素的制約。距離地鐵出入口、公共交通站臺原規定偏小,參照有關城市的規定適當加大了距離(圖4.1.5)。

圖4.1.5 基地機動車出入口

見《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場、廠工程設計規范》(CJJ/T 15—2011)。

3.3.1 停車場的進出口宜設在停車坪一側,其方向應朝向場外交通路線。

3.6.2 出租汽車停車場的規模宜為100輛,且最多不應超過200輛。大城市可根據所擁有的出租汽車數量,分別設立若干停車場。

三、出入口數量

見《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GB 50220—95)。

第8.1.8.3條 少于50個停車位的停車場,可設一個出入口,其寬度宜采用雙車道;50~300個停車位的停車場,應設兩個出入口;大于300個停車位的停車場,出口和入口應分開設置,兩個出入口之間的距離應大于20m。

見《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CJJ 37—2012)。

11.2.5.4 停車場出入口位置及數量應根據停車容量及交通組織確定,且不應少于2個,其凈距宜大于30m;條件困難或停車容量小于50輛時,可設一個出入口,但其進出口應滿足雙向行駛的要求。

見《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場、廠工程設計規范》(CJJ/T 15—2011)。

3.3.3 停車場的車輛進出口和人員進出口應分開設置。

3.3.4 車輛的進出口應分開設置,停車場停放容量大于50輛時應另外設置一個備用進出口。

3.3.5 車輛進出口的寬度應符合本規范第2.1.10條的要求。

3.3.6 人員進出口可設置在車輛進出口的一側或兩側,其使用寬度應大于1.6m。

2.1.10 首末站的入口和出口應分隔開,且必須設置明顯的標志。出入口寬度應為7.5~10m。當站外道路的車行道寬度小于14m時,進出口寬度應增加20%~25%。在出入口后退2m的通道中心線兩側各60°范圍內,應能目測到站內或站外的車輛和行人。

見《停車場規劃設計規則(試行)》(公安部和建設部制定,1989年1月1日執行)。

第5條 機動車停車場車位指標大于50個時,出入口不得少于2個;大于500個時,出入口不得少于3個。出入口之間的凈距須大于10m,出入口寬度不得小于7m。

見《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規劃/規劃·建筑·景觀(2009年版)》。

4.5.1.7 機動車停車場,少于等于50輛的停車場可設一個出入口,其寬度采用雙車道;51~300輛的停車場應設兩個出入口;大于300輛的停車場出入口應分開設置,其寬度不小于7m;停車數大于500輛時,應設置不少于3個雙車道的出入口。

見《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GB 50067—2014)。

6.0.8 室內無車道且無人員停留的機械式汽車庫可不設置人員安全出口,但應按以下要求設置供滅火救援用的樓梯間:

1 停車數量大于50輛,且小于等于100輛的,可設置1個樓梯間;

2 停車數量大于100輛,且小于等于300輛的,設置不少于2個樓梯間,并應分散布置;

3 樓梯間與停車區域之間應采用防火隔墻進行分隔,樓梯間的門應為乙級防火門;

4 樓梯的凈寬不得小于0.9m。

6.0.9 汽車庫、修車庫的汽車疏散出口應布置在不同的防火分區內,且整個汽車庫、修車庫的汽車疏散出口總數不應少于2個,但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設1個:

1?、纛惼噹?;

2 設置雙車道汽車疏散出口的Ⅲ類地上汽車庫;

3 設置雙車道汽車疏散出口的停車數量小于等于100輛且建筑面積小于4000m2的地下或半地下汽車庫;

4 Ⅱ、Ⅲ、Ⅳ類修車庫。

6.0.10 Ⅰ、Ⅱ類地上汽車庫和停車數大于100輛的地下汽車庫,當采用錯層或斜樓板式且車道、坡道為雙車道時,其首層或地下一層至室外的汽車疏散出口不應少于2個,汽車庫內的其他樓層汽車疏散坡道可設1個。

6.0.11?、纛惼噹煸O置汽車坡道有困難時,可采用汽車專用升降機作汽車疏散出口,升降機的數量不應少于2臺,停車數少于25輛時,可設1臺。

6.0.12 汽車疏散坡道的寬度,單車道不應小于3.0m,雙車道不應小于5.5m。

6.0.13 除室內無車道且無人員停留的機械式汽車庫外,相鄰兩個汽車疏散出口之間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10m;毗鄰設置的兩個汽車坡道應采用防火隔墻隔開。

6.0.14 停車場的汽車疏散出口不應少于2個;停車數量不超過50輛時,可設1個。

四、出入口通道

見《停車場規劃設計規則(試行)》(公安部和建設部制定,1989年1月1日執行)。

第11條 機動車停車場通道的最小平曲線半徑應不小于表4規定。

表4 停車場通道的最小平曲線半徑

第12條 機動車停車場通道的最大縱坡度應不大于表5規定。

表5 停車場通道最大縱坡度(%)

見《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CJJ 37—2012)。

11.3.4 廣場豎向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3 與廣場相連接的道路縱坡宜為0.5%~2.0%。困難時縱坡不應大于7.0%,積雪及寒冷地區不應大于5.0%。

4 出入口處應設置縱坡小于或等于2.0%的緩坡段。

五、停車數量

見《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CJJ 37—2012)。

3.3.1 機動車設計車輛應包括小客車、大型車、鉸接車,其外廓尺寸應符合表3.3.1的規定。

表3.3.1 機動車設計車輛及其外廓尺寸

注:1 總長:車輛前保險杠至后保險杠的距離。
2 總寬:車廂寬度(不包括后視鏡)。
3 總高:車廂頂或裝載頂至地面的高度。
4 前懸:車輛前保險杠至前軸軸中線的距離。
5 軸距:雙軸車時,為從前軸軸中線到后軸軸中線的距離;鉸接車時分別為前軸軸中線至中軸軸中線、中軸軸中線至后軸軸中線的距離。
6 后懸:車輛后保險杠至后軸軸中線的距離。

3.3.2 非機動車設計車輛的外廓尺寸應符合表3.3.2的規定。

表3.3.2 非機動車設計車輛及其外廓尺寸

注:1 總長:自行車為前輪前緣至后輪后緣的距離;三輪車為前輪前緣至車廂后緣的距離;
2 總寬:自行車為車把寬度;三輪車為車廂寬度;
3 總高:自行車為騎車人騎在車上時,頭頂至地面的高度;三輪車為載物頂至地面的高度。

見《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2002年版)》(GB 50180—93)。

6.0.5 居住區內公共活動中心、集貿市場和人流較多的公共建筑,必須相應配建公共停車場(庫),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6.0.5.1 配建公共停車場(庫)的停車位控制指標,應符合表6.0.5規定;

表6.0.5 配建公共停車場(庫)停車位控制指標

注:①本表機動車停車車位以小型汽車為標準當量表示;
②其他各型車輛停車位的換算辦法,應符合本規范第11章中有關規定。

6.0.5.2 配建公共停車場(庫)應就近設置,并宜采用地下或多層車庫。

見《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GB 50067—2014)。

4.2.9 停車場的汽車宜分組停放,每組的停車數量不宜超過50輛,組與組之間的防火間距不應小于6m。

見《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規劃/規劃·建筑·景觀(2009年版)》。

4.5.1 機動車停車場

3 機動車停車場用地面積按當量小汽車位數計算。停車場用地面積每個停車位為25~30m2,停車位尺寸以2.5m×5.0m劃分(地面劃分尺寸),摩托車每個車位為2.5~2.7m2

4 當量小汽車換算系數見表4.5.1-1。

表4.5.1-1 當量小汽車換算系數

注:本表摘自《汽車庫建筑設計規范》JGJ 100—98。

6 汽車與汽車、墻、柱、護欄之間最小凈距,見本措施第二部分表3.4.13。

表3.4.13 汽車與汽車、墻、柱、護欄之間最小凈距

注:1 本表摘自《汽車庫建筑設計規范》JGJ 100—98;
2 當墻、柱外有突出物時,應從其凸出部分外緣算起。

13 大中型公共建筑及住宅停車位標準參數以小型車為計算標準,見表4.5.1-2。

表4.5.1-2 大城市大中型公共建筑及住宅停車位標準(參考)

注:如當地規劃部門有規定時,按當地規定執行。

4.5.2 自行車、摩托車停放

1 自行車停放每個車位按1.5~1.8m2,摩托車每個車位按2.5~2.7m2計算。

六、停車區域布置

見《車庫建筑設計規范》(JGJ 100—2015)。

4.3.1 停車區域應由停車位和通車道組成。

4.3.2 停車區域的停車方式應排列緊湊、通道短捷、出入迅速、保證安全和與柱網相協調,并應滿足一次進出停車位要求。

4.3.3 停車方式可采用平行式、斜列式(傾角30°、45°、60°)和垂直式(圖4.3.3),或混合式。

圖4.3.3 停車方式(一)

圖4.3.3 停車方式(二)

注:Wu為停車帶寬度;We1為停車位毗鄰墻體或連續分隔物時,垂直于通(停)車道的停車位尺寸;We2為停車位毗鄰時,垂直于通(停)車道的停車位尺寸;Wd為通車道寬度;Lt為平行于通車道的停車位尺寸;Qt為機動車傾斜角度。

4.3.4 機動車最小停車位、通(停)車道寬度可通過計算或作圖法求得,且庫內通車道寬度應大于或等于3.0m。小型車的最小停車位、通(停)車道寬度宜符合表4.3.4的規定。

表4.3.4 小型車的最小停車位、通(停)車道寬度

4.1.3 機動車最小轉彎半徑應符合表4.1.3的規定。

表4.1.3 機動車最小轉彎半徑

4.3.5 微型車和小型車的環形通車道最小內半徑不得小于3.0m。

見《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CJJ 37—2012)。

11.2.5.2 機動車停車場內車位布置可按縱向或橫向排列分組安排,每組停車不應超過50veh。當各組之間無通道時,應留出大于或等于6m的防火通道。

11.2.5.6 停車場出入口應有良好的通視條件,視距三角形范圍內的障礙物應清除。

11.2.5.7 停車場的豎向設計應與排水相結合,坡度宜為0.3%~3.0%。

見《停車場規劃設計規則(試行)》(公安部和建設部制定,1989年1月1日執行)。

第10條 機動車停車場內的主要通道寬度不得小于6m。

見《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場、廠工程設計規范》(CJJ/T 15—2011)。

3.2.4.3 停車坪應有良好的雨水、污水排放系統,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 50014的規定。排水明溝與污水管線不得連通,停車坪的排水坡度(縱、橫坡)不應大于0.5%。

七、無障礙機動車位布置

見《無障礙設計規范》(GB 50763—2012)。

5.2.1 城市廣場的公共停車場的停車數在50輛以下時應設置不少于1個無障礙機動車停車位,100輛以下時應設置不少于2個無障礙機動車停車位,100輛以上時應設置不少于總停車數2%的無障礙機動車停車位。

7.3.3?。ㄅ涮坠苍O施)停車場和車庫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居住區停車場和車庫的總停車位應設置不少于0.5%的無障礙機動車停車位;若設有多個停車場和車庫,宜每處設置不少于1個無障礙機動車停車位;

2 地面停車場的無障礙機動車停車位宜靠近停車場的出入口設置。有條件的居住區宜靠近住宅出入口設置無障礙機動車停車位;

3 車庫的人行出人口應為無障礙出入口。設置在非首層的車庫應設無障礙通道與無障礙電梯或無障礙樓梯連通,直達首層。

8.1.2?。ü步ㄖ┙ㄖ貎瓤偼\嚁翟?00輛以下時應設置不少于1個無障礙機動車停車位,100輛以上時應設置不少于總停車數1%的無障礙機動車停車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西省| 贡觉县| 仪征市| 车致| 潜江市| 金山区| 鹿邑县| 九寨沟县| 宜兰市| 磐安县| 巴塘县| 岫岩| 剑河县| 延庆县| 上蔡县| 三江| 保山市| 南投县| 柞水县| 郓城县| 时尚| 军事| 新龙县| 恩施市| 庆安县| 迭部县| 扎囊县| 万宁市| 赣州市| 沿河| 阿坝县| 长丰县| 兴义市| 东丽区| 桦川县| 南华县| 加查县| 四平市| 台中市| 鄂托克旗| 保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