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設計常用規范速查手冊(第三版)
- 伍孝波 東艷暉主編
- 10026字
- 2020-04-29 18:13:19
第二章 場地
第一節 總平面圖
一、建筑基地“兩證一書”和控制線
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第三十六條 按照國家規定需要有關部門批準或者核準的建設項目,以劃撥方式提供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建設單位在報送有關部門批準或者核準前,應當向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申請核發選址意見書。
前款規定以外的建設項目不需要申請選址意見書。
第三十七條 在城市、鎮規劃區內以劃撥方式提供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建設項目,經有關部門批準、核準、備案后,建設單位應當向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提出建設用地規劃許可申請,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依據控制性詳細規劃核定建設用地的位置、面積、允許建設的范圍,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建設單位在取得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后,方可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門申請用地,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批后,由土地主管部門劃撥土地。
第三十八條 在城市、鎮規劃區內以出讓方式提供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在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前,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依據控制性詳細規劃,提出出讓地塊的位置、使用性質、開發強度等規劃條件,作為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組成部分。未確定規劃條件的地塊,不得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
以出讓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建設項目,在簽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后,建設單位應當持建設項目的批準、核準、備案文件和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向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領取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不得在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中,擅自改變作為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組成部分的規劃條件。
第四十條 在城市、鎮規劃區內進行建筑物、構筑物、道路、管線和其他工程建設的,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向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的鎮人民政府申請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申請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應當提交使用土地的有關證明文件、建設工程設計方案等材料。需要建設單位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的建設項目,還應當提交修建性詳細規劃。對符合控制性詳細規劃和規劃條件的,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的鎮人民政府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的鎮人民政府應當依法將經審定的修建性詳細規劃、建設工程設計方案的總平面圖予以公布。
第四十一條 在鄉、村莊規劃區內進行鄉鎮企業、鄉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的,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向鄉、鎮人民政府提出申請,由鄉、鎮人民政府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核發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
在鄉、村莊規劃區內使用原有宅基地進行農村村民住宅建設的規劃管理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
在鄉、村莊規劃區內進行鄉鎮企業、鄉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以及農村村民住宅建設,不得占用農用地;確需占用農用地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有關規定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后,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核發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
建設單位或者個人在取得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后,方可辦理用地審批手續。
見《城市規劃編制辦法》(2006年4月1日起施行)。
第四十一條 控制性詳細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確定規劃范圍內不同性質用地的界線,確定各類用地內適建,不適建或者有條件地允許建設的建筑類型。
(二)確定各地塊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積率、綠地率等控制指標;確定公共設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車泊位、建筑后退紅線距離等要求。
(三)提出各地塊的建筑體量、體型、色彩等城市設計指導原則。
(四)根據交通需求分析,確定地塊出入口位置、停車泊位、公共交通場站用地范圍和站點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設施。規定各級道路的紅線、斷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點坐標和標高。
(五)根據規劃建設容量,確定市政工程管線位置、管徑和工程設施的用地界線,進行管線綜合。確定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具體要求。
(六)制定相應的土地使用與建筑管理規定。
第四十二條 控制性詳細規劃確定的各地塊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積率、綠地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規定應當作為強制性內容。
見《城市黃線管理辦法》(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第十二條 在城市黃線內進行建設活動,應當貫徹安全、高效、經濟的方針,處理好近遠期關系,根據城市發展的實際需要,分期有序實施。
第十三條 在城市黃線范圍內禁止進行下列活動:
(一)違反城市規劃要求,進行建筑物、構筑物及其他設施的建設;
(二)違反國家有關技術標準和規范進行建設;
(三)未經批準,改裝、遷移或拆毀原有城市基礎設施;
(四)其他損壞城市基礎設施或影響城市基礎設施安全和正常運轉的行為。
第十四條 在城市黃線內進行建設,應當符合經批準的城市規劃。
在城市黃線內新建、改建、擴建各類建筑物、構筑物、道路、管線和其他工程設施,應當依法向建設主管部門(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申請辦理城市規劃許可,并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辦理相關手續。
遷移、拆除城市黃線內城市基礎設施的,應當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辦理相關手續。
第十五條 因建設或其他特殊情況需要臨時占用城市黃線內土地的,應當依法辦理相關審批手續。
見《城市藍線管理辦法》(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第十條 在城市藍線內禁止進行下列活動:
(一)違反城市藍線保護和控制要求的建設活動;
(二)擅自填埋、占用城市藍線內水域;
(三)影響水系安全的爆破、采石、取土;
(四)擅自建設各類排污設施;
(五)其他對城市水系保護構成破壞的活動。
第十一條 在城市藍線內進行各項建設,必須符合經批準的城市規劃。
在城市藍線內新建、改建、擴建各類建筑物、構筑物、道路、管線和其他工程設施,應當依法向建設主管部門(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申請辦理城市規劃許可,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辦理相關手續。
見《城市紫線管理辦法》(2004年2月1日起施行)。
第十三條 在城市紫線范圍內禁止進行下列活動:
(一)違反保護規劃的大面積拆除、開發;
(二)對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格局和風貌構成影響的大面積改建;
(三)損壞或者拆毀保護規劃確定保護的建筑物、構筑物和其他設施;
(四)修建破壞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的建筑物、構筑物和其他設施;
(五)占用或者破壞保護規劃確定保留的園林綠地、河湖水系、道路和古樹名木等;
(六)其他對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的保護構成破壞性影響的活動。
第十四條 在城市紫線范圍內確定各類建設項目,必須先由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依據保護規劃進行審查,組織專家論證并進行公示后核發選址意見書。
第十五條 在城市紫線范圍內進行新建或者改建各類建筑物、構筑物和其他設施,對規劃確定保護的建筑物、構筑物和其他設施進行修繕和維修以及改變建筑物、構筑物的使用性質,應當依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相關手續后方可進行。
第十六條 城市紫線范圍內各類建設的規劃審批,實行備案制度。
見《城市綠線管理辦法》(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十一條 城市綠線內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標準以及批準的規劃進行開發建設。
有關部門不得違反規定,批準在城市綠線范圍內進行建設。
因建設或者其他特殊情況,需要臨時占用城市綠線內用地的,必須依法辦理相關審批手續。
在城市綠線范圍內,不符合規劃要求的建筑物、構筑物及其他設施應當限期遷出。
第十二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城市綠地范圍內進行攔河截溪、取土采石、設置垃圾堆場、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對生態環境構成破壞的活動。
近期不進行綠化建設的規劃綠地范圍內的建設活動,應當進行生態環境影響分析,并按照《城市規劃法》的規定,予以嚴格控制。
第十三條 居住區綠化、單位綠化及各類建設項目的配套綠化都要達到《城市綠化規劃建設指標的規定》的標準。
各類建設工程要與其配套的綠化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達不到規定標準的,不得投入使用。
二、建筑基地出入口
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 50352—2005)。
4.1.2 基地應與道路紅線相鄰接,否則應設基地道路與道路紅線所劃定的城市道路相連接。基地內建筑面積小于或等于3000m2時,基地道路的寬度不應小于4m,基地內建筑面積大于3000m2且只有一條基地道路與城市道路相連接時,基地道路的寬度不應小于7m,若有兩條以上基地道路與城市道路相連接時,基地道路的寬度不應小于4m。
4.1.5 基地機動車出入口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與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離,自道路紅線交叉點量起不應小于70m;
2 與人行橫道線、人行過街天橋、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橋)的最邊緣線不應小于5m;
3 距地鐵出入口、公共交通站臺邊緣不應小于15m;
4 距公園、學校、兒童及殘疾人使用建筑的出入口不應小于20m;
5 當基地道路坡度大于8%時,應設緩沖段與城市道路連接;
6 與立體交叉口的距離或其他特殊情況,應符合當地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
4.1.6 大型、特大型的文化娛樂、商業服務、體育、交通等人員密集建筑的基地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基地應至少有一面直接臨接城市道路,該城市道路應有足夠的寬度,以減少人員疏散時對城市正常交通的影響;
2 基地沿城市道路的長度應按建筑規模或疏散人數確定,并至少不小于基地周長的1/6;
3 基地應至少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包括以基地道路連接的)出口;
4 基地或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不得和快速道路直接連接,也不得直對城市主要干道的交叉口;
5 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前應有供人員集散用的空地,其面積和長寬尺寸應根據使用性質和人數確定;
6 綠化和停車場布置不應影響集散空地的使用,并不宜設置圍墻、大門等障礙物。
見《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2002年版)》(GB 50180—93)。
8.0.5.1 小區內主要道路至少應有兩個出入口;居住區內主要道路至少應有兩個方向與外圍道路相連;機動車道對外出入口間距不應小于150m。沿街建筑物長度超過150m時,應設不小于4m×4m的消防車通道。人行出口間距不宜超過80m,當建筑物長度超過80m時,應在底層加設人行通道;
8.0.5.2 居住區內道路與城市道路相接時,其交角不宜小于75°;當居住區內道路坡度較大時,應設緩沖段與城市道路相接;
見《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在城市道路兩側和交叉路口周圍新建、改建建筑工程的若干規定》(1987年4月1日實施)。
一、凡在本市市區和郊區城鎮地區的道路(包括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以下簡稱城市道路)兩側和交叉路口周圍新建、改建建筑工程,均須按以下規定保持建筑工程與城市道路(即規劃道路紅線,下同)之間的距離:
(一)立體交叉路口周圍建筑工程與城市道路距離的寬度,視城市道路寬度而定:城市道路寬度在150米以上的,距離的寬度不小于15米;城市道路寬度在150米以下(含150米)的,距離的寬度不小于30米。
立體交叉引橋高出地面的,建筑工程距離引橋路面外邊線的寬度不小于30米。
特殊形式立體交叉路口周圍建筑工程與城市道路距離的寬度,由市規劃管理局視具體情況確定。
(二)平交路口周圍30米范圍內,根據規劃的需要,建筑工程與城市道路距離寬度不小于10至20米。
(三)城市道路兩側(即非交叉路口的路段)建筑工程與城市道路距離的寬度,由市規劃管理局按規劃的需要規定。
(四)城市道路兩側現有建筑物翻建或建設臨時性建筑工程,按規定保留距離的寬度確有困難的,可適當照顧。但建筑工程與現有城市道路路面邊線的距離,不得小于10至15米。
現有城市道路交叉口范圍內,禁止新建臨時性建筑工程。
二、建筑工程與城市道路之間按規定寬度保留的空地,由市規劃管理局安排用途。在用途確定前,可暫由新建、改建工程的建設單位負責進行綠化。
三、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包括飯店、旅館、寫字樓、醫院、影劇院、博物館、大型商場等),除按本規定進行建設外,還須按規劃要求在建設用地范圍內留足停車場和綠化用地。
三、建筑突出物與用地紅線
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 50352—2005)。
4.2.1 建筑物及附屬設施不得突出道路紅線和用地紅線建造。
不得突出的建筑突出物為:
——地下建筑物及附屬設施,包括結構擋土樁、擋土墻、地下室、地下室底板及其基礎、化糞池等;
——地上建筑物及附屬設施,包括門廊、連廊、陽臺、室外樓梯、臺階、坡道、花池,圍墻、平臺、散水明溝、地下室進排風口、地下室出入口、集水井、采光井等;
——除基地內連接城市的管線、隧道、天橋等市政公共設施外的其他設施。
4.2.2 經當地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允許突出道路紅線的建筑突出物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在有人行道的路面上空:
1)2.50m以上允許突出建筑構件:凸窗、窗扇、窗罩、空調機位,突出的深度不應大于0.50m;
2)2.50m以上允許突出活動遮陽,突出寬度不應大于人行道寬度減1m,并不應大于3m;
3)3m以上允許突出雨篷、挑檐,突出的深度不應大于2m;
4)5m以上允許突出雨篷、挑檐,突出的深度不宜大于3m。
2 在無人行道的路面上空:4m以上允許突出建筑構件:窗罩,空調機位,突出深度不應大于0.50m。
3 建筑突出物與建筑本身應有牢固地結合。
4 建筑物和建筑突出物均不得向道路上空直接排泄雨水、空調冷凝水及從其他設施排出的廢水。
4.2.3 當地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在用地紅線范圍內另行劃定建筑控制線時,建筑物的基底不應超出建筑控制線,突出建筑控制線的建筑突出物和附屬設施應符合當地城市規劃的要求。
4.2.4 屬于公益上有需要而不影響交通及消防安全的建筑物、構筑物,包括公共電話亭、公共交通候車亭、治安崗等公共設施及臨時性建筑物和構筑物,經當地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的批準,可突入道路紅線建造。
4.2.5 騎樓、過街樓和沿道路紅線的懸挑建筑建造不應影響交通及消防的安全;在有頂蓋的公共空間下不應設置直接排氣的空調機、排氣扇等設施或排出有害氣體的通風系統。
四、建筑高度
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 50352—2005)。
1.0.3 民用建筑設計除應執行國家有關工程建設的法律、法規外,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8 在國家或地方公布的各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保護區、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名勝區的各項建設,應按國家或地方制定的保護規劃和有關條例進行。
4.3.1 建筑高度不應危害公共空間安全、衛生和景觀,下列地區應實行建筑高度控制:
1 對建筑高度有特別要求的地區,應按城市規劃要求控制建筑高度;
2 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物,應根據道路的寬度控制建筑裙樓和主體塔樓的高度;
3 機場、電臺、電信、微波通信、氣象臺、衛星地面站、軍事要塞工程等周圍的建筑,當其處在各種技術作業控制區范圍內時,應按凈空要求控制建筑高度;
4 當建筑處在本通則第1章第1.0.3條第8款所指的保護規劃區內。
注:建筑高度控制尚應符合當地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專業部門的規定。
4.3.2 建筑高度控制的計算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第4.3.1條3、4款控制區內建筑高度,應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建筑物和構筑物最高點的高度計算;
2 非第4.3.1條3、4款控制區內建筑高度:平屋頂應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其屋面面層或女兒墻頂點的高度計算;坡屋頂應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計算;下列突出物不計入建筑高度內:
1)局部突出屋面的樓梯間、電梯機房、水箱間等輔助用房占屋頂平面面積不超過1/4者;
2)突出屋面的通風道、煙囪、裝飾構件、花架、通信設施等;
3)空調冷卻塔等設備。
五、建筑總體布局要求
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 50352—2005)。
5.1.1 民用建筑應根據城市規劃條件和任務要求,按照建筑與環境關系的原則,對建筑布局、道路、豎向、綠化及工程管線等進行綜合性的場地設計。
5.1.2 建筑布局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建筑間距應符合防火規范要求;
2 建筑間距應滿足建筑用房天然采光(本通則第7章7.1節采光)的要求,并應防止視線干擾;
3 有日照要求的建筑應符合本節第5.1.3條建筑日照標準的要求,并應執行當地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相應的建筑間距規定;
4 對有地震等自然災害地區,建筑布局應符合有關安全標準的規定;
5 建筑布局應使建筑基地內的人流、車流與物流合理分流,防止干擾,并有利于消防、停車和人員集散;
6 建筑布局應根據地域氣候特征,防止和抵御寒冷、暑熱、疾風、暴雨、積雪和沙塵等災害侵襲,并應利用自然氣流組織好通風,防止不良小氣候產生;
7 根據噪聲源的位置、方向和強度,應在建筑功能分區、道路布置、建筑朝向、距離以及地形、綠化和建筑物的屏障作用等方面采取綜合措施,以防止或減少環境噪聲;
8 建筑物與各種污染源的衛生距離,應符合有關衛生標準的規定。
5.1.3 建筑日照標準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每套住宅至少應有一個居住空間獲得日照,該日照標準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 50180有關規定;
2 宿舍半數以上的居室,應能獲得同住宅居住空間相等的日照標準;
3 托兒所、幼兒園的主要生活用房,應能獲得冬至日不小于3h的日照標準;
4 老年人住宅、殘疾人住宅的臥室、起居室,醫院、療養院半數以上的病房和療養室,中小學半數以上的教室應能獲得冬至日不小于2h的日照標準。
見《中小學校設計規范》(GB 50099—2011)。
4.1.6 學校教學區的聲環境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 50118的有關規定。學校主要教學用房設置窗戶的外墻與鐵路路軌的距離不應小于300m,與高速路、地上軌道交通線或城市主干道的距離不應小于80m。當距離不足時,應采取有效的隔聲措施。
4.1.7 學校周界外25m范圍內已有鄰里建筑處的噪聲級不應超過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 50118有關規定的限值。
4.3.5 中小學校的總平面設計應根據學校所在地的冬夏主導風向合理布置建筑物及構筑物,有效組織校園氣流,實現低能耗通風換氣。
4.3.6 中小學校體育用地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各類運動場地應平整,在其周邊的同一高程上應有相應的安全防護空間。
2 室外田徑場及足球、籃球、排球等各種球類場地的長軸宜南北向布置。長軸南偏東宜小于20°,南偏西宜小于10°。
3 相鄰布置的各體育場地間應預留安全分隔設施的安裝條件。
4 中小學校設置的室外田徑場、足球場應進行排水設計。室外體育場地應排水通暢。
5 中小學校體育場地應采用滿足主要運動項目對地面要求的材料及構造做法。
6 氣候適宜地區的中小學校宜在體育場地周邊的適當位置設置洗手池、洗腳池等附屬設施。
4.3.7 各類教室的外窗與相對的教學用房或室外運動場地邊緣間的距離不應小于25m。
4.3.8 中小學校的廣場、操場等室外場地應設置供水、供電、廣播、通信等設施的接口。
4.3.9 中小學校應在校園的顯要位置設置國旗升旗場地。
六、建筑間距
(一)日照間距 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 50352—2005)。
5.1.3 建筑日照標準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每套住宅至少應有一個居住空間獲得日照,該日照標準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 50180有關規定;
2 宿舍半數以上的居室,應能獲得同住宅居住空間相等的日照標準;
3 托兒所、幼兒園的主要生活用房,應能獲得冬至日不小于3h的日照標準;
4 老年人住宅、殘疾人住宅的臥室、起居室,醫院、療養院半數以上的病房和療養室,中小學半數以上的教室應能獲得冬至日不小于2h的日照標準。
見《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2002年版)》(GB 50180—93)。
5.0.2.1 住宅日照標準應符合表5.0.2-1規定;對于特定情況還應符合下列規定:
表5.0.2-1 住宅建筑日照標準

注:①建筑氣候區劃應符合本規范附錄A第A.0.1條的規定。
②底層窗臺面是指距離室內地坪0.9m高的外墻位置。
(1)老年人居住建筑不應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時的標準;
(2)在原設計建筑外增加任何設施不應使相鄰住宅原有日照標準降低;
(3)舊區改建的項目內新建住宅日照標準可酌情降低,但不宜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時的標準。
5.0.2.2 住宅正面間距,應按日照標準確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間距系數控制,也可采用表5.0.2-2不同方位間距折減系數換算。
表5.0.2-2 不同方位間距折減系數

注:①表中方位為正南向(0°)偏東、偏西的方位角。
②L為當地正南向住宅的標準日照間距(m)。
③本表指標僅適用于無其他日照遮擋的平行布置條式住宅之間。
(二)防火間距 見本書第三章第四節相關內容。
(三)住宅側面間距 見《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2002年版)》(GB 50180—93)。
5.0.2.3 住宅側面間距,應符合下列規定:
(1)條式住宅,多層之間不宜小于6m;高層與各種層數住宅之間不宜小于13m;
(2)高層塔式住宅、多層和中高層點式住宅與側面有窗的各種層數住宅之間應考慮視覺衛生因素,適當加大間距。
(四)架空管線與建(構)筑物等的最小水平凈距 見《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規劃規范》(GB 50289—2016)。
4.1.9 工程管線之間及其與建(構)筑物之間的最小水平凈距應符合本規范表4.1.9的規定。當受道路寬度、斷面以及現狀工程管線位置等因素限制難以滿足要求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安全措施后減少其最小水平凈距。大于1.6MPa的燃氣管線與其他管線的水平凈距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城鎮燃氣設計規范》GB 5028執行。



見《城市電力規劃規范》(GB 50293—2014)。
7.6.6 高壓架空電力線路導線與建筑物之間的最小垂直距離、導線與建筑物之間的水平距離、導線與地面間最小垂直距離、導線與街道行道樹之間最小垂直距離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66kV及以下架空電力線路設計規范》GB 50061、《110kV~750kV架空輸電線路設計規范》GB 50545、《1000kV架空輸電線路設計規范》GB 50665的有關規定。
見《66kV及以下架空電力線路設計規范》(GB 50061—2010)。
12.0.9 導線與建筑物之間的垂直距離,在最大計算弧垂情況下,應符合表12.0.9的規定。
表12.0.9 導線與建筑物間的最小垂直距離(m)

12.0.10 架空電力線路在最大計算風偏情況下,邊導線與城市多層建筑或城市規劃建筑線間的最小水平距離,以及邊導線與不在規劃范圍內的城市建筑物間的最小距離,應符合表12.0.10的規定。架空電力線路邊導線與不在規劃范圍內的建筑物間的水平距離,在無風偏情況下,不應小于表12.0.10所列數值的50%。
表12.0.10 邊導線與建筑物間的最小距離(m)

見《110kV~750kV架空輸電線路設計規范》(GB 50545—2010)。
13.0.3 輸電線路通過居民區宜采用固定橫擔和固定線夾。
13.0.4 輸電線路不應跨越屋頂為可燃材料的建筑物。對耐火屋頂的建筑物,如需跨越時應與有關方面協商同意,500kV及以上輸電線路不應跨越長期住人的建筑物。導線與建筑物之間的距離應符合以下規定:
1 在最大計算弧垂情況下,導線與建筑物之間的最小垂直距離,應符合表13.0.4-1規定的數值。
表13.0.4-1 導線與建筑物之間的最小垂直距離

2 在最大計算風偏情況下,邊導線與建筑物之間的最小凈空距離,應符合表13.0.4-2規定的數值。
表13.0.4-2 邊導線與建筑物之間的最小凈空距離

3 在無風情況下,邊導線與建筑物之間的水平距離,應符合表13.0.4-3規定的數值。
表13.0.4-3 邊導線與建筑物之間的水平距離

4 在最大計算風偏情況下,邊導線與規劃建筑物之間的最小凈空距離,應符合表13.0.4-2規定的數值。
13.0.5 500kV及以上輸電線路跨越非長期住人的建筑物或鄰近民房時,房屋所在位置離地面1.5m處的未畸變電場不得超過4kV/m。
見《1000kV架空輸電線路設計規范》(GB 50665—2011)。
13.0.3 線路鄰近居住建筑時,居住建筑所在位置距地1.5m高處最大未畸變場強不應超過4kV/m。
13.0.4 1000kV架空輸電線路不應跨越居住建筑以及屋頂為燃料材料危及線路安全的建筑物。導線與建筑物之間的距離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在最大計算弧垂情況下,導線與建筑物之間的最小垂直距離應符合表13.0.4-1規定的數值。
表13.0.4-1 導線與建筑物之間的最小垂直距離

2 在最大計算風偏情況下,1000kV架空輸電線路邊導線與建筑物之間的最小凈空距離應符合表13.0.4-2規定的數值。
表13.0.4-2 導線與建筑物之間的最小凈空距離

3 無風情況下,邊導線與建筑物之間的水平距離應符合表13.0.4-3規定的數值。
表13.0.4-3 邊導線與建筑物之間的水平距離

(五)擋土墻與住宅間距離 見《住宅建筑規范》(GB 50368—2005)。
4.5.2 住宅用地的防護工程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臺階式用地的臺階之間應用護坡或擋土墻連接,相鄰臺地間高差大于1.5m時,應在擋土墻或坡比值大于0.5的護坡頂面加設安全防護設施;
2 土質護坡的坡比值不應大于0.5;
3 高度大于2m的擋土墻和護坡的上緣與住宅間水平距離不應小于3m,其下緣與住宅間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2m。
見《城鄉建設用地豎向規劃規范》(CJJ 83—2016)。
4.0.7 高度大于2m的擋土墻和護坡,其上緣與建筑物的水平凈距不應小于3m,下緣與建筑物的水平凈距不應小于2m;高度大于3m的擋土墻與建筑物的水平凈距還應滿足日照標準要求。
8.0.3 街區用地的防護應與其外圍道路工程的防護相結合。
8.0.4 臺階式用地的臺地之間宜采用護坡或擋土墻連接。相鄰臺地間高差大于0.7m時,宜在擋土墻墻頂或坡比值大于0.5的護坡頂設置安全防護設施。
8.0.5 相鄰臺地間的高差宜為1.5m~3.0m,臺地間宜采取護坡連接,土質護坡的坡比值不應大于0.67,砌筑型護坡的坡比值宜為0.67~1.0;相鄰臺地間的高差大于或等于3.0m時,宜采取擋土墻結合放坡方式處理,擋土墻高度不宜高于6m;人口密度大、工程地質條件差、降雨量多的地區,不宜采用土質護坡。
8.0.6 在建(構)筑物密集、用地緊張區域及有裝卸作業要求的臺地應采用擋土墻防護。
8.0.7 城鄉建設用地不宜規劃高擋土墻與超高擋土墻。建設場地內需設置超高擋土墻時,必須進行專門技術論證與設計。
8.0.8 村莊用地內的防護工程宜采用種植綠化護坡,減少使用擋土墻。
8.0.9 在地形復雜的地區,應避免大挖高填;巖質建筑邊坡宜低于30m,土質建筑邊坡宜低于15m。超過15m的土質邊坡應分級放坡,不同級之間邊坡平臺寬度不應小于2m。建筑邊坡的防護工程設置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六)住宅與道路間距 見《住宅建筑規范》(GB 50368—2005)。
4.1.2 住宅至道路邊緣的最小距離,應符合表4.1.2的規定。
表4.1.2 住宅至道路邊緣最小距離(m)

注:1.當道路設有人行便道時,其道路邊緣指便道邊線;
2.表中“—”表示住宅不應向路面寬度大于9m的道路開設出入口。
- SH/T3167-2012鋼制焊接低壓儲罐(英文版)
- GB 50161-2009 煙花爆竹工程設計安全規范
- GB 51078-2015 煤炭礦井設計防火規范
- GB 50324-2014 凍土工程地質勘察規范
- GB 50049-2011 小型火力發電廠設計規范
- GB 50545-2010 110kV~750kV架空輸電線路設計規范
- 建筑裝飾工程推薦單價(TJ-1-2002)
- GB 51060-2014 有色金屬礦山水文地質勘探規范
- GB 51049-2014 電氣裝置安裝工程串聯電容器補償裝置施工及驗收規范
- GB/T 50104-2010 建筑制圖標準
- GB 51073-2014 醫藥工業倉儲工程設計規范
- 水暖工程讀圖識圖與造價
- GB 50086-2015 巖土錨桿與噴射混凝土支護工程技術規范
- GB 50575-2010 1kV及以下配線工程施工與驗收規范
- GB/T 50474-2008 隔熱耐磨襯里技術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