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第十四屆全國高等學校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教學與科研校際交流會論文集
- 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
- 4441字
- 2020-05-19 16:58:10
地方高校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及長效機制的探索與實踐*
胡兆吉1 涂文鋒1 魏林生1 謝曉聞1 譚志洪1 李 洋2 鄭莉萍2 龔 蘭2
(1南昌大學資源環境與化工學院 江西南昌 330031;2南昌大學教務處 江西南昌 330031)
【摘要】 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是確保“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工作取得實效的關鍵所在。本文以我校“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實施為例,探討了校企聯合人才培養的合作與協調機制的構建、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以及校企聯合人才培養平臺的建設等方面的工作與體會。
【關鍵詞】 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長效機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卓越工程師計劃
0 引言
教育部2010年6月開始試點實施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一項旨在總結我國數十年工程教育經驗和教學規律,克服現階段工程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困難,以提高學生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工程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為目標,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加強校企合作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為重點的重大的工程教育改革項目,以促進我國從工程教育大國向工程教育強國的轉變。然而,大量的調查表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能否切實得到落實,企業的深度參與、校企合作框架下的聯合人才培養模式及其長效機制的建設是極其關鍵的因素之一。
目前,我國的工業企業由于體制機制原因,加之國家也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等外部政策環境的激勵,導致企業參與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各高校在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過程中的實踐教學諸多環節存在落實困難等普遍性問題,如實踐教學企業資源偏少、企業培養方案難以落實、實踐教學條件較差、實踐教學質量難以保障、學生在企業的管理工作風險和難度較大、校企長期合作缺乏長效機制難以保障等等,這些問題是影響這一重大工程教育改革項目實施成效的關鍵所在,其在地方高校中尤為顯著。
作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試點專業之一,我校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從2010年開始,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總體目標和要求,對卓越工程人才培養要求、培養思路各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建設、校企聯合人才培養實踐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相關的建設工作,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與嘗試。本文以我校“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實施為例,探討了校企聯合人才培養的合作與協調機制的構建、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以及校企聯合人才培養平臺的建設等方面的工作與點滴體會。
1 建立校企聯合人才培養的合作機制與協調機制是確保實踐教學的前提
建立切實可行、互惠互利的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或者協同育人)的合作與協調機制是充分發揮企業深度參與高校人才培養積極性,確保卓越工程人才計劃實施的首要前提。在國家目前尚缺乏具體的法律法律政策激勵的情況下,部分企業尚未充分認識自己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社會責任和義務的情況下,企業參與,特別是深度參與高校人才培養的積極性普遍不高,部分企業從自身企業生產管理及安全管理的角度出發,不情愿甚至拒絕接納學生實習。這是目前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過程中部分高校遇到普遍問題,嚴重影響到該項計劃的實施效果。為此,從校企各自優勢出發,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建立雙方認同、切實可行的校企合作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從充分發揮高校在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全方位的社會服務(以技術服務為主)等方面的優勢以及企業在真實的工程實踐環境、豐富實踐教學經驗的工程技術人才以及先進的企業文化等各自優勢出發,通過深入的交流和相互了解,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尋求切入點,建立產學研結合的校企合作機制,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深化合作關系。我們根據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卓越計劃試點建設的要求,選擇過程裝備設計與制造、過程裝備檢驗與檢測、過程裝備運行維護與管理等三個主要方向相關聯的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如杭氧股份集團、香港紅板集團、廣西華勁紙業集團、江西鍋爐壓力容器檢測研究院等省內外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關系,簽署了校企合作框架協議,包括校企在聯合人才培養、科技服務與科研平臺建設、工作協調機制等方面的合作意向、運行機制等合作框架,為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并提供了長期合作的制度保障,是卓越計劃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聯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科技研發平臺建設的重要前提。
2 創新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是落實實踐教學的根本
目前我國從一名工程專業的大學生到一名熟練工程師的培養實際上采取了兩步走的培養模式,即在大學完成的工程專業教育以及在企業完成的崗位職業培訓。第一步是高校的工程專業教育,包括主要以大學課堂、試驗與實踐教學平臺為主,輔助以企業的“觀察式”實踐教學的通識教育、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基本試驗與實踐技能的教育模式;第二步是學生就業后作為一名見習工程技術人員在企業一年或更長時間的工程訓練或實踐培養,是在企業真實工程環境下,包括以強化工程意識、工程素養、工程實踐技能及創新能力培養的崗位職業培訓。兩個培養階段各有優勢,如在前期高校工程專業教育階段學生對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或試驗技能掌握較為系統、扎實,而后期企業崗位職業培訓階段則更注重人才的工程素質與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兩個培養階段缺乏總體設計,人才培養標準和培養目標不統一、包括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培養過程在內的人才培養體系不連貫,從大學生到工程師的轉變,所需的過渡時間長,適應能力差。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旨在克服現階段工程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上述問題,創新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將卓越工程人才培養兩個割裂的、相對獨立的人才培養階段有機地統一起來。將人才培養模式從簡單的“訂單式培養”深化為“聯合人才培養”。如我校與杭氧股份集團在校企合作總體框架下,與旗下江西行業龍頭之一的江西制氧機有限公司在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卓越試點建設專業中,簽署了關于共建“江氧實驗班”(以下簡稱為實驗班)的合作協議,創新了校企聯合人才培養的新模式。試驗班每年招收品學兼優的約30名學生,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要求,依托校企雙方在過程裝備設計與制造、過程裝備檢驗與檢測等領域的人才、技術和裝備優勢,以聯合培養過程裝備設計、制造、檢驗檢測的卓越工程人才為目標,采取“3+1”人才培養體制(即總學時為三年的基礎理論、基本實驗技能和專業知識的理論教學和總學時為一年的專業實踐技能和實踐教學環節)。實驗班設立由校企合作雙方相關人員組成的教學指導委員會,根據專業培養的總體目標、要求以及行業企業對人才的素質要求和能力要求,在學校教務處的指導下負責實驗班的教學組織與管理,包括校企雙方共同確定培養目標和培養標準、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共同實施培養過程以及共同評價培養質量。
3 構建校企聯合人才培養平臺是落實實踐教學的重要基礎
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有了切實可行、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與協調機制作為保障,有了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完善的組織與管理,還需要一個能夠把制度和培養模式貫徹落實的校企聯合人才培養平臺,這是進一步落實實踐教學、確保實踐教學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礎。校企聯合申請建立的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就是一個校企聯合人才培養的最佳平臺,也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關鍵舉措之一。目前,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有國家層面設立的,如華東理工大學與日本森松(中國)重工有限公司合作申請的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地方高校則多以地方層面的或校級層面的設立,如我校與杭氧股份江西制氧機有限公司聯合申請的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校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等。
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的正常運行和可持續發展是確保實踐教學成效的重要前提。因此,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建設首先需要有健全的組織協調機構,要建立校企雙方主要領導及相關分管領導參與的工作機構,共同制定中心發展、教學運行、師資聘任、學生管理和安全保障等規章制度、協調相關實踐教學活動。如我校與杭氧集團江西制氧機有限公司建立的工程實踐教育中心設立了相應的決策機構,即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教學指導委員會,負責領導協調中心的發展與規劃、管理制度的建設與完善、實踐教學任務的安排與協調。其次,建立和健全教學保障機制,包括師資保障、經費保障、教學質量保障以及學生安全保障等相關機制。建立健全雙導師制度,明確企業導師和學校導師的職責與教學要求,利用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平臺,搭建企業專家和高校教師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橋梁,取長補短,提升企業導師的教學水平和高校教師的工程實踐經驗。多方位拓展實踐教育中心的經費投入,校企雙方應爭取各級政府和學校對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的經費支持,每年應從相應的項目經費中留出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的包括聘請企業導師、學生實習支出等經費開支預算,確保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的運行。建立實踐教育中心實踐教學質量保障機制,制度企業工程實踐教學計劃、學生工程實踐指導書以及企業導師指導手冊,明確學生在企業的學習目標與要求,確保學生在企業的學習效果。在企業實踐教學過程中,我們針對實踐基地的具體情況和基本教學要求,編寫了詳細的企業實習指導書,對每一個工序工段、每一個實踐環節都提出了明確的具體要求,便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把握學習目標和要求。建立和健全學生在實踐教育中心的安全保障制度也是確保實踐教學得以順利完成的重要保障。我們在實施過程中,主要考慮制定學校、企業和學生的三方協議,明確三方在實習基地期間的實踐教學、組織管理以及人身保險、生產安全以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責權利。學生進入實習基地前必須簽署三方協議,在充分享受企業實踐機會的同時,也有注意生產安全、保守企業技術秘密和商業秘密等方面的明確義務。部分有意向在實踐基地就業的學生,企業應優先考慮錄用,并提供實習期間必要的經費補助。
4 結語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涉及方方面面,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工作推進也不平衡,關鍵環節也有待探索。相對于重點高校而言,地方高校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相關高校在實施過程中更是困難重重。盡管如此,探索適合地方高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是確保“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試點工作取得實效的關鍵所在。本文以我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建設工作為例,介紹了一些在探索符合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要求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合作與協調機制、創新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以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為主要依托的校企聯合人才培養平臺等方面的做法和體會,供同行參考。
參考文獻
[1] 朱高峰.中國的工程教育——成績、問題和對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
[2] 龔克.建設創新型國家與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06(11).
[3] 候永峰等.深入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創新工程人才培養機制[J].高等工程研究,2014(3).
[4] 彭熙偉等.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需要解決的幾個突出問題[J].高教論壇,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