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第十四屆全國高等學校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教學與科研校際交流會論文集
- 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
- 3983字
- 2020-05-19 16:58:09
針對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工程教育的幾點探討
謝寶玲1 朱 豫2
(1沈陽工業大學化工裝備學院 遼寧遼陽 111003)(2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學院 遼寧大連 116085)
【摘要】 通過介紹工程教育的概況,分析了工程教育的發展模式,根據新的普通本科的教學模式提出針對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如何實現工程教育,從國家政策的支持,企業思想轉變和學校的培養方案制定等幾個方面進行討論,完成從試點專業到全面實施工程教育的實施。
【關鍵詞】 工程教育;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院校;培養方案
1 關于工程教育
工程教育源于實踐而最終又要歸于實踐,這就是工程教育的實質。中國工程教育正面臨制造業全球化和國際工程教育全球化的雙重挑戰。教育部部長周濟曾指出:“在工業化進程中,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和重要產業,是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原動力”。正因為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中國經濟才得以步入全球化時代。而經濟全球化程度越高,制造業的國際化程度也就越高。這方面的發展必然要求工程技術人員的全球化[1],所以普及普通本科的工程教育是當前教育的趨勢。
當前我們國家的工程教育包括基礎繼續教育,高等工程教育,工科大學教育,工科本科教育。工程教育貫穿于整個教育階段。基礎繼續教育里包含了工程教育和工程的繼續教育,比如說中職教育,繼續教育和在職教育,繼續教育是在中職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提高工程認識。那么高等工程教育包含了高等職業教育和工科大學教育,高等職業教育不能等同于高等職業教育。經常聽到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畢業的學生反饋信息時提到這樣的說法“我們學校培養的學生不夠專,不夠精,還不如中專畢業生”。我們的專業老師深思,是我們的教育理念出了問題,還是我們的課程設置出了問題,還是我們的工程師培養出了問題,我們培養的是工程師嗎?同時一些招聘企業也會對我們的學生工作者提出,我們大學培養出來的人,企業用不上,我們要的學生是能直接上崗的,能熟悉專業設備的,我們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出來的學生就應該能為我們企業所用。我們的學生工作者又自責了,是我們的專業設置問題,還是我們沒有完成好學生的本科教育,這些問題令很多人糾結。有一位知名教授是這樣回答的“大學是工程師的搖籃,不是工程師的產房,不要對大學教育升格;大學是培養人的殿堂,不是職前培訓機構,不要對大學降格。”是呀,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為什么不如中職培養出來的學生對企業入手快那。實際大學不是一個企業的崗位培養機構,我們培養的不是適合某個崗位的人才,我們大學和企業之間是有代溝的,大學的出口和企業的入口是不對接的。那么缺的是什么,缺的恰好是大學畢業生的工程能力,靠哪一段教育來完成呢?我們的基礎教育和繼續教育缺乏對工程教育的認識,我們很多大學里都有繼續教育學院,那么繼續教育完成的是學歷教育,而不是工程教育。我們崗位的技術人員需要提升,恰是需要大學、企業和社會共同來完成技術人員的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2 工程教育模式的發展
針對于目前教育體系的改革,教育部提出工程教育的發展取向,將工程教育作為一種學術性的學科。那么就需要我們對工科本科課程體系進行改革[2],傳統的本科課程體系是如圖1所示。

圖1 傳統本科課程體系
傳統本科課程體系的弊端在于,學生上完大一、大二不知道自己的專業學的是啥,比如學高等數學,所有二本層次學時是一樣的,數學老師沒法區分開哪些知識適合于哪些專業的學生來學,學生不知道自己專業的數學都涉及什么,沒有目的的去學,還延續了高中的應試教育,就為了期末考試不掛科而學。另外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過多的講授對于真正的學習不是好事,尤其像工程這種需要觀察、動手的領域。這種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促成了一種被動的學習環境,一種高度車廂化的課程安排抑制了終身學習的能力和動力,基于這種考慮,工程教育應該脫離這種基于課堂講授的教學模式、采取能培養解決問題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更主動的教學模式。新的本科綜合課程體系如圖2所示。

圖2 新的本科綜合課程體系
在新的本科綜合課程體系中,自選性實驗、設計、系統方法學和人文社科學需要貫穿整個本科教學階段。新的課程體系體現在全面的課程講授、嚴格的限定解的作業、周密安排的實驗。新的本科綜合課程體系恰好在這方面進行了改革,提高了工程科學的分析能力,處理復雜及不確定性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問題形成及解決能力,語言與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工程設計的能力,產品實現的能力,創業和決策的能力,應用智能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整合、教育和指導能力。這些能力恰好是ABET《工程標準2000》對工科畢業生應具備的能力[3]。
3 針對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我們普通本科院校如何實現工程教育
3.1 政府資金的資助
對于重點院校,國家有很大力度的資金資助,比如國內某重點大學的國家示范中心建設,近5年國家質量工程項目對示范中心投入390萬元,而該校累計投入到示范中心的資金已達到1.6547億元。然而對于一般的普通本科院校,國家的資金項目則少之又少。因此,必須建立真正意義的教育公共政策,增加普通本科院校的投入力度,保護國家、企業、大學和學生的利益。
3.2 企業參與工程師培養
在中國的市場經濟中,多數國內企業仍未成熟,在人力資源開發方面缺乏遠見和社會責任感,也沒有法律或法規要求企業必須承擔參與工程師培養的社會責任。企業要求在大學培養對口工程師,到企業后能很快的給企業帶來利潤。一直以來國企承擔著對應屆大學生的繼續培養,企業實習實訓教育。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加上嚴格的企業管理和技術保密的需要,大大地降低了企業接受學生實習的積極性,即使接受學生去實習,學生在校外實習基地實習也很難有實際動手操作的機會,難以直觀的了解生產的真實過程及生產裝置、生產設備的內部結構,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習的實際效果。學生的生產實習變成了形式,學校花費財力和人力把我們的學生帶進車間,也是在安全線內看,甚至走馬觀花。學生很難看到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先進的管理,企業要對口的工程師,學校何以培養出來。這就需要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戰略眼光,企業參與工程教育成為常態,由此才造就了大批的合格工程師。
3.3 普通本科院校需要重視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我國現行的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科學化”的趨勢越來越凸現,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堂、輕課外,重精深、輕綜合,重灌輸、輕自學,忽略了工程的系統性及其實踐特征,不利于現代工程人才的培養。“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教育部著力實施的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措施,從培養方案的制訂上更加注重實踐性環節,提高工程實踐的比重,注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從校企聯合開展工程教育,充分挖掘學生個性化等方面改革培養模式;加強工程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提高中青年教師的工程教育能力;建立健全的各類保障體系,積極推進本科階段“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重點是在培養方案上要有特色,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應體現工程知識、工程素質、工程能力、團隊合作精神以及職業道德,體現在實踐實驗環節上,應與工程實際緊密結合[5]。我們學校的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為省級卓越工程師教育的試點專業,以該專業的培養方案為例,我們從以下方面進行了改革實踐。
(1)實驗課:我們將實驗課進行了整合,充分利用學校的實驗設備,少開驗證性實驗,多開創新設計性實驗和綜合實驗,根據不同的學生層次分成層次教學。
(2)課程設計:課程設計是考核學生的綜合設計性課程,該專業的培養方案中將一門課程或多門課程所涉及的知識和技能通過一個明確的“項目”布置給學生,學生根據任務要求,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通過“確定項目任務—制定工作計劃—組織項目實施—檢查考核評估—總結評比歸檔”等五個階段,采用團隊合作的方式,查閱資料,組織實施,最終完成項目任務并以成果的形式予以展現。
(3)實習:實習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為了讓學生直接接觸和了解所學專業的最新裝備和生產工藝與技術,我們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我們利用遼化這個化纖基地,就地取材,將企業淘汰的設備,我們收集起來,組成學生的實踐中心,我們的學生可以隨時去看,拆裝,畫圖紙等,另外盡力將實習基地建立在本專業領域內裝備和生產工藝先進的大中型企業,充分發揮校外實習基地在培養學生工程能力方面的作用。所以說普通本科院校要充分利用地區優勢,和本地企業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互存互利。企業實習的弊端是不能親自動手去操作。這就需要學校建立一個與工程運行、生產、維護、訓練、開發等工程理論和工程實踐密切相關的校內實習基地。與校外實習基地相比更便于教學,既能提供一個真實的工程環境,又能靈活地配合工程理論和工程實踐的教學;既是一個訓練場所,又是一個產學研基地;既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又能深入某個環節開展創新設計,還可以通過有計劃的工程實踐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畢業設計環節,畢業設計實行雙導師制,即學校和企業均指定一名導師指導畢業設計,畢業設計在企業的設計和生產一線完成,培養學生的工程綜合素質以及交流和合作能力。
4 結束語
工程教育是一般本科院校的發展趨勢,《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就明確指出培養應用型工程師是普通本科院校的目標,學習重點院校的成功經驗,利用地區優勢校企結合,完成專業認證和世界接軌。使我們培養出來的工程師能被企業接納,從工程的角度來制定我們的培養方案,完成從試點專業到全面實施工程教育。
參考文獻
[1] 周濟.中國機械工程教育現狀和未來發展方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3)::1-12.
[2] 2011年3月JOURNAL OF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TTY(Social Sciences)Mar.2011.
[3] 張文生,宋克茹.“回歸工程”教育理念下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思考[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1卷期第1期:76-79.
[4] International Challenges to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and The Oryx Press,1995.
[5] 張炳生,陳志剛,王正洪.工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江蘇高教.2006(1):102-104.